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3928394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5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了贯彻实施学校“131” 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我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现就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 以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合理确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为前提,以科学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 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实

2、施途径为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分类确定不同学科(文史类、理工类、艺术体育类) 、不同层次(普通本科、应用技术本科、职教师资本科) 、不同类别(师范类、非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以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2+1”为基础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构建“通识课

3、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 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细化优化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内容并纳入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一、 二、 三课堂内容上有机统一、 目标上高度一致, 形成教学、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力; 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 三、基本原则 (一)培养目标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校生源的个

4、体差异日益扩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为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工作,确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对基础教育改革、区域经济建设具有较强适应力并具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潜能和特点,培养一部分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二)培养模式多样化 要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

5、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 + 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进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方向(含教师教育方向)教育,第四学年进行实践教育。此外,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充分论证,大胆创新,实施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外分段、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优特生培养模式及其它有利于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及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导师制模式。 (

6、三)培养制度人性化 教学管理制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既注意发挥教学管理的规范功能,又注重教学管理的弹性,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学习具有选择性、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学校将逐步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本科生导师制,增加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灵活性,真正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创的造潜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四)模式变革适时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在不断变化,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反复循环、

7、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培养应用型、适用型人才,必须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时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创新需求相互协调。 四、主要措施 (一)清醒认识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质量观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人, 还必须使这些人能够面向未来,因此,人才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内容。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要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

8、教育理念,瞄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既要成才更要成人”为标准,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及适应性上下功夫,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综合提高,培养“能够扎根中小城镇及山区,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和“能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能力突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使不同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学生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取向。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二)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关系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9、。各专业要依据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分层次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同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突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应突出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究型人才应突出基础精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三)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成果;贯彻和体现“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方向分流、分类培养”二

10、十字方针,是推进和实施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去向,又要符合学科专业要求。 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应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下特点: 1.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构建起融“学术、技术、职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等四类课程平台,平台内课程与课程之间,各平台课程群之间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差异性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和创新性。在设置课程时,通识课程注重功能性和

11、综合性;学科专业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精干性;专业方向课程注重适用性和灵活性;实践课程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2.各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就业市场,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或灵活设置模块课程,同时,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落实“二十字”方针,实施个性化培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各专业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能低于 20%,其中,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 8%。 3. 为加强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在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单独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平台, 而在专业方向课程平台中设置

1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将教师教育类课程纳入其中,实现教师教育由职业定向教育向专业定向教育的转变。同时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教学测量与评价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班主任工作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满足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需求。 4.将“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贯穿于培养方案之中,各专业要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史经管及教育类专业总学时数应在 2300 学时以内,总学分为 170-180 学分;理工类专业总学时数应在 2400 学时以内,总学分为 180-190 学分。可编辑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 5.为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 锻炼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延伸功能,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实现教学、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在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要精心设计“见习”与“实习” 、 “课程论文(设计) ”与“毕业论文(设计)

14、” 、 “科研活动”与“社团活动” 、“实验”与“实训”等环节,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动手技能和教师教学技能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列入团学活动内容, 增强团学活动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系统开设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参与面广、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并明确实践活动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学生达到的学分,真正体现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 20%、艺体类不低于 25%、理工科类不低于30%,各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的应在上述比例基础上相应增加 10%。理工类专业还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整合实验课程,重组优化实验

15、内容,建立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组成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现状。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6.职教师资本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其人才培养的特定规格及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 要充分体现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以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应要求学生获得技术含

16、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有效实施“双证书”教育。 (四)大胆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的具体性工作, 为确保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保证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大胆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途径。 1.实行学程分段培养方式 新生进校后,第一学年由专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按一级学科大类拉通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少量学科基础课程;第二、三学年进入相关院系,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第一学年结

17、束时,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好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 在第二学年结束时, 所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未来择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进行修读,把学习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分流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2. 放宽学生转专业的条件 较长时间以来, 每年新生进校后都会有不少学生发现当初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志趣所在,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放弃学业。鉴于此,新生在第一学年学习结束后,学校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考核,并允许 1015%的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符合国家招生政策的前提下, 转到更适

18、合自己的专业学习,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潜能。 3.试点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的良性机制。实施学分制有助于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尤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体育教育、美术学、艺术设计等学生规模较大或学生个性特长差异明显的专业试点学分制, 待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在全校推广实施。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4.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针对部分学生对个人兴趣爱好、

19、自身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或盲目选课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各二级学院聘请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 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选择、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管理,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顺利完成大学生活。 5. 实行主辅修制 为了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部分学业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修读另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毕业后,学生可根据需要按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就业,扩大就业面。 6.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

20、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优化教学内容应按照“新”和“精”的原则,着力反映学科前沿,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和行业发展形势, 体现时代特征; 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传授原理性、策略性、发展性、创造性知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修养课程和语言、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选修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使学生接触到较广的知识技能;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内容取舍方面务必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善于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借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分析、解决教

21、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7.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在打开学生思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自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社会活动能力上下功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技能。同时,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时,要防止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把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作为呈现知识的高级工具。学校鼓励教师在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探索基于学科交叉及专项或专题研究性质的教

22、学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8.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改革,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改变考核方式单一、以考核识记目标为主、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唯一标准的现状。 各专业要有一定数量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发表论文(作品) 、参与学科竞赛或科研等方式进行考核并加强考核管理, 每学期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数量不能超过 4 门。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9. 狠抓“应用型实践”环节 推

23、动产学研相结合、 狠抓应用型实践环节是教学应用型大学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县)政府的联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川东造船厂、重庆建峰化工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建立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 开展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并借助战略合作基地,使学生实践更加贴近生产第一线,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教师到合作基地锻炼并与基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学校启动“帮助学生就业的系列实用课程”建设工作,鼓励系(院)开发建设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面向学生开放,以增强学生

24、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10.创新毕业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推行“1+ X ”实习、探究式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的毕业实习模式,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结合相关行业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创新毕业实习模式,安排不同就业志向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毕业实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或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1.实行“2 + X”证书制度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5、,各专业应围绕“学术、技术、职业”三位一体的目标取向,精心构建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以较好的学习成绩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两个证书, 同时引导学生获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资格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以及教师、秘书、会计、导游、计算机系统程序员、电工等资格证书,提高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2.实施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可为学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可促成全体师生按既定规格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而打造学校名片,扩大学校声誉及教育效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文化育人, 启动校园文化建设专题项目申报工作并开展课外书籍阅读活动等系列活动,加强

26、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生命、爱生活、爱学校、爱家乡、爱农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探究精神,实现大学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 (五)广泛收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后, 其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社会的评价、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反映出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不合理、培养方案科学不科学、教学质量高不高、对社会和学生的服务是否到位等许多问题,因此,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可使学校准确及时了解当前的办学状况,时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和提高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学校声誉。学校要进一

27、步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跟踪监控,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向用人单位发放并收集调查表,分析总结反馈信息,以此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编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共青团工作、招生就业指导、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 各部门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角度、站在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抓手, 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按统一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念,克服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遵循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自觉成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