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3762491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考前串讲论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 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 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 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2、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

3、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2.论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

4、化特征 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农业观念,是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讲勤抓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最终使中国人们在自然资源乏匮的条件下,建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第二

5、,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 引进了城市的信息; 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不是单指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 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可贵意识,它使中国人发挥了无穷的智慧,积累了数不清的对付困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无数的优良产品。这一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3.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六世

6、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家流传,公元八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十二世纪传入欧洲。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八世纪时,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公元十世纪左右, 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十三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在宋代已被用于航海贸易,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之手,指南针传进欧洲。 4.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7、? 第一、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 、 “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第二、 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 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 、 “孝悌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三、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西汉杜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 “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

8、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即所谓“钦定” 。 第四、 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5.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 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 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的广泛的影响。 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或从“元气”论出发,或以天道为大秩序,或以“天”为心。与此同时,以“天道” 、 “人道”为生动活泼、生生不停的恒久的生命历程。儒家、道家、佛家都有“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又,效法天 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中华民族精诚团结的禀性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二,造成了追

9、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内圣外王”的思想, “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 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可知“诚”是“天”在“人”中之德, “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 “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合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可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

10、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 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上帝崇拜。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二、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的综合和抽

11、象。 2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 3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份关系。 4前兆迷信和占卜。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主要的占卜形式有鸟占、 兽骨卜、筮占、竹卜、星占、梦占等。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2、 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7.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 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六朝时期出现的海内十州记 洞冥记 等志怪小说, 是为道教而作的。 唐代的 枕中记 , 宋代成书的 太平广记 ,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8.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

13、争? 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 、 “实”关系的注意。 “名”即是指名称、词语, “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最早提出 “名实” 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 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作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

14、语。 孔子之后的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 、 “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9.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 始于 1920 世纪之交。 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主张,以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 章炳麟发表文章予以反驳,他明确提出

15、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以能够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合。 20 世纪后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信息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验, 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不过,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 在近代对汉字的极端否定中,有人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否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 因为,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与文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10.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 西汉张骞出使西

16、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兴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 、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11.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 世纪前后在欧洲风起云涌的反对宗教神学、呼唤理性精神的社会思潮中, 不少

17、启蒙思想家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 深刻地影响了被誉为“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和魁奈、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英国坦布尔等人。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非攻” 、 “兼爱”等思想,老庄“柔弱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社会哲学戏剧家布莱尼茨的特别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中国文学已有两千多年行诸文字的灿烂历史,它们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与魅力无比的东方神韵,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 、 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与西方文化形态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 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