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3657080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3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结合阅读课的内容进行小雨断的训练,提高写作的能力。重点难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完整准确的表达意思。过程:一、 播放图片引起学生的回忆: 记得这些场景, 更记得这幅画面。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二、 回顾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回忆文中感人的画面:(1)学生回忆,读语句。 (2)出示画面:画面一: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画面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画面三:我告诉

2、同学们不要害怕, 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3)总结方法:在众多画面的描写当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3、这是怎样的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是什么使了他们战胜困难?(板书:了不起。父亲:信守诺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恪守承诺、有责任感。儿子: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出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总结: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语:当父亲在废墟上历尽艰辛寻找儿子的时候,废墟下 2 / 3 有的儿子又会怎样呢?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呀!轰隆一声,孩子们就被压在废墟之下。在废墟下,桌椅被砸的破碎不堪,房梁斜斜的旨在地上形成一个三角。在狭小的空间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这里没有谁,没有食物,只有黑暗,只有恐惧,只有孩子们的哭声和嘶哑的求 救 声 。 面 对 危 险 , 面 对 死 亡 , 阿 曼 达 想 :_。想到这里,阿曼达对同学们说:“_。”思考: (1)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阿曼达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的品质。 也可以从中渗透出父亲平时对阿曼达的影响)(2) 围绕中心意思,用怎样的方法

4、和内容表达?(方法:描写方法。 )2、学生写文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可以运用的:环境描写。内容:激励同学,回忆父亲平时的教导,平时的影响,运用文中的文字(2)范例中的彩色文字和空白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4、再写 5、汇报,评价 读写结合课后反思-日积跬步,作文何难 语文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利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口后练习为基础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回顾课文, 激发情感: 作为读写结合训练课, 我首先通过回顾课文的画面,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出示的一组地震的图片,音乐的烘托加上老师凝重口气的解说,使学生陷入了严肃而又庄重的气氛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5、。在回顾感人的画面中重新唤起学生对父子俩的敬佩之情。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儿子的了不起与父亲息息相关。 是平时父亲的种种教会与影响给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父子俩的敬意。二、 3 / 3 总结方法,蓄积情感。为了让学生从方法上有法可依,我结合感人的画面中的语句请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 提示学生在写作时可依运用描写方法。例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来写一写。在后面的描写中学生果然依法而作,方法的运用比较灵活恰当,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学生互评,研习文字在学生的初步行文之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研讨把语段写具体的方法。在讨论中学生表示可以加入孩子回忆父亲平时对孩子的教导,加入好的新词语和修

6、辞,可以加入父亲的神态,加入环境描写。在学生在此修改后有的学生运用了衬托的方法,表现阿曼达的坚强勇敢,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而生动了。在作文指导教学后同样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比如老师的指导还是过多和琐碎, 在完成小练笔的前应该根据小文的文字提示让学学生说一说这段应该围绕什么意思来写,也就是完成立意的过程。虽然学生的写作没有跑题,但是感觉者因该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不应省去。读写结合锻炼的是一种能力,一种阅读学习后真正的感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可以锻炼学生是否学以致用, 并适当把课文进行合理的拓展, 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即运用语言文字。从客观来说:每课一小练,日积月累,作文何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