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商隐的郁抑情绪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他代表了继盛诗歌创作高峰后的又一高潮,把唐诗创作推到顶峰 1.历史、生平――郁抑情绪形成的原因 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此时,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已走向没落虽然有过短暂的“元和中兴”,但已无法挽救其走向衰亡的命运, 仅是一次 “回光返照” 罢了 穆宗、 敬宗两位皇帝更加荒淫昏聩,使这中兴局面转瞬即逝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唐王朝已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阶级矛盾急剧发展, 地主大量侵占土地, 形成严重的贫富差距李商隐的诗反映长安近郊情况道:“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在地方,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在中央,宦官专权,“威慑朝廷,势倾海内”,朝官之间,也开展了长期的朋党之争 险恶的社会历史环境是构成诗人感伤郁抑情绪的客观因素,那么, 诗人独特的个性和不幸的人生际遇又是促其郁抑伤感情绪形成的主观因素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渐趋衰微的时代家中,高祖一代仅做过县令、县尉和州郡僚佐小吏,曾祖、祖父去世较早,“百岁无业,家惟屡空”商隐生时,家道衰落,九岁丧父,十二岁父丧后在郑州占籍为民,替人从事抄写等佣工,其间生活更是艰难:“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寒微的处境,使他幼年苦读,企图由科举进身来振兴家道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人之争,并不是孤立现象,往往与最高统治层的腐朽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有浓厚忠君思想的封建士人,李商隐不仅为国家前途感到忧心忡忡, 也为一国之君的作为而感到忧心因此,他写了一批“主文而谲谏”的讽谕诗诗人吟咏历史上兴亡盛衰的往事,借古喻今,托古讽时这类作品主要讽刺封建帝王的淫乱奢靡,求仙炼丹,宠臣废权,穷兵黩武,抒发自己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和郁抑苦闷的情绪 诗人嘲讽并暴露了封建君王色荒淫昏的各种丑态,揭露他们沉溺声色而乱政误国的罪行《咏史》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几由奢”,既揭露历史兴亡原因,也委婉地批评了时政李商隐在抒发历史感慨时笔调辛辣托讽尖锐,但很少直抒胸臆,多将议论寓于叙事,并将之融入重新构建的意象画面之中如《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求贤,当叙国事,君王却问起了鬼神来,显然是把贤臣当作服务于自己妄求长生的巫祝,着实可叹全诗托古讽今,且注入诗人深沉冷峻的感伤忧患之情 2.恋物情结与自伤 李商隐不仅在咏史、 言政事的诗中或间接或直接地抒家国之忧,也把郁抑惆怅之情融于具体物象之中。
他写了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诗这些诗不仅工切细致地描绘了事物的外部特征,且写出其固有的神韵 在此基础上, 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道出自己的人生痛苦寄情于物,物我相融,通过具体的物象向世人剖析自己痛苦的心灵,展示他那伤痕累累的羽翼 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这两首比兴体的咏物诗,诗人托物寓怀,自慨身世首章写牡丹他年植于苑圃,今日沦落西川,抒失意之情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落遥帷”,写牡丹为雨所败后孤寂落寞,无人怜赏之惨淡第二章首联写牡丹先春零落比起那开不及春的榴花更令人伤心,次联“五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写牡丹因受雨摧残而伤心迸泪,以锦瑟惊弦喻急雨打花,玉盘迸泪,点点伤心,急雨破花,声声梦啼三联写花片零落委地,一年生意已附流尘末联写今日零落如此,此态更令人忧此诗中以牡丹为雨所败比喻自己未及施展才华便遭打击排斥, 并担心自己遭遇会更为不幸全诗在清新流美的旋律之中含有郁抑苦闷在这些咏物诗作中,诗人寄慨身世,大都是他自己的悲剧性命运和心理体验的表现不论风雨中迸泪的牡丹,无枝可栖的流莺,还是居高难饱的鸣蝉,都倾注着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于这些具体的物象中自然流露他的伤感和郁闷。
3.缠绵凄婉的爱情 商隐一生善作情语,常将自己的爱情生活的不幸与人生的失意相联系起来其爱情诗有许多传世佳作,尤其题标为《无题》的诗,在凄美冷艳的诗境中流露他的忧伤和郁闷与多舛的政治生涯一样,李商隐的情感生活充满了忧郁和痛苦在他的一生中,学术界认同的恋爱至少三次,第一次是与洛阳姑娘柳枝的恋爱,双方相互爱慕,可惜不久柳枝被藩镇娶去,这可能是初恋的夭折了,在《柳枝》五首的第一首中写道 “花房与蜜脾, 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 那复更相思” ,表达了有情无缘的遗憾第二次便是玉阳学道时与女道士的恋爱,如“恨望银河坐吹笙,楼寒夜冷接平明”(《银河吹笙》),“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碧城》),这些诗借道教的一些术语意象来抒发、制造一种“幽眇清冷的意境,抒写个人的落寞心情”[1]第三次恋爱,便是与王氏之间伉俪情笃,可惜商隐三十几岁时,王氏便弃他而去,使他哀痛彻骨 诗人二七岁时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女,由于婚姻的不幸牵连党争,使他仕途上更加不幸,家庭生活更艰难如《端居》诗云:“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蓼落目中愁 ”远别书疏,归梦难成,因此更能感到客居他乡时秋夜的寂寥冷落。
在雨中寥落,月下忧愁,不仅思念远在家乡的爱妻,也是在暗诉内心的凄苦大中五年,王氏卒,商隐除幕归来,心中悲愤万分此后,一系列悼亡诗写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诗行中渗透着浓重的身世之感受如 《房中曲》 一诗, 首四句写帘外泣露的蔷薇和帘内失母痴睡的娇儿,起悼亡之意,次四句寄物是人非之哀思,末四句抒写身世之慨,并设想 “愁到天地翻, 相见不相识” 的情景 用幽艳的语言写深切的悲痛,笔调纤冷,感情沉挚深厚李商隐的悼亡诗有时也抒亲旧零落之痛,如《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 不觉犹歌起夜来 ” 崇让宅昔日繁华, 令人感到无限温馨,如今却冷落寂寞诗人触景生情,心中悲凉,不仅深悼王氏,也有更大范围的亲友沦落之痛 4.凄艳朦胧的意境 《文心雕龙?物色》 上说 “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余 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婉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2]此处强调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认同与追随意象的选择是作诗的起点和基础,它的表达离不开诗人的自身经历人生的失意,直接影响了李商隐诗歌的创作倾向,更重要的是使他形成郁抑、感伤内向的个性,这也决定他在诗中构造一种幽微绵邈、曲折朦胧之意境。
灵心善感、感情浓烈而又性格内向,这决定李商隐来用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加之他仕途处境日益险恶,常是“几欲是吞声”,因此诗人从自己的情绪感受去选择意象,创设意境可以这样说,李商隐诗中的意境皆是他有意识创设的, 皆着他之色彩 如 《燕台四首》 ,分春夏秋冬四题,抒写女子的四季相思,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迁移, 该女子的感情由寻觅怀思到情缘已逝, 直至 “芳根中断香心死” ,爱情幻灭,悲剧色彩渐浓徐德鸿用“幽、忆、怨、断”[3]概括其大意该诗所咏的爱情深挚缠绵,富于悲剧色彩全诗纯粹写情,不稍言事,抒情本身又带有很大的跳跃性晚年的《锦瑟》一诗,可以说在此方面达到了一个最高峰 该诗素称难解, 关于其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诗中的意向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和不明确性蝴蝶、杜鹃、沧海珠、蓝田玉等意向在时间、空间、情感上并无固定次序,也无一定的逻辑联系,成为一幅独立的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但又都带有悲怆迷惘的情绪抓住“思华年”和“惘然”这样的主线,结合作者身世,读者会从锦瑟奏出的那种迷幻、哀怨、缥缈的乐境中体会其蕴含的境外之意――身世如梦似幻,伤春忧世,人生追求终归虚幻全诗充满了哀怨、凄迷的情调氛围,相当典型地表现了衰颓没落和晚唐时代仕人的悲剧心理和对自己悲剧命运郁抑惆怅的情绪。
“这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流逝岁月时咏唱的人生哀歌 ” [2]锦瑟无端,弹奏出人生无常的迷怨,清寥缥缈之意,全诗将一种悲剧性心理和身世融入这凄冷朦胧的意境之中 诗人把比兴寄托和象征艺术手法相融合, 使诗歌内容更加含蓄,诗的意境更朦胧 诗人正是把人生的不幸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融入这幽艳瑰丽的诗境之中在这份凄美朦胧的诗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郁结难解 5.综评 李商隐的命运和遭遇在同时代文人中较有代表性,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色从人生经历上看,这一时期的文人都希望由仕途建功立业,如杜牧素怀大志,善论兵,著《占论》、 《守论》痛陈时代过失,像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等等表现了他的豪情与自信温庭筠早年亦不乏豪情壮志, 如 “心许凌烟名不灭, 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泣成血”(《寒塞行》)连晚年自悟“禅心如可学,不借鲁阳戈”的许诨,也曾有“长剑高歌换素衣”的豪迈之情 然而, 恶劣的政治环境, 曲折的人生经历, 使他们的理想破灭,郁抑惆怅便成了那时文人的主要心态;而个性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 总之, 义山用?艳瑰丽的诗笔, 为我们构造了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凄清朦胧的诗境,抒发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郁抑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