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3312058 上传时间:2024-08-1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进化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5 生物进化高考生物高考生物 (江苏专用)考点考点1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8江苏单科,4,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五年高考A A组组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A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

2、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2.(2016江苏单科,12,2分)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答案C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

3、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名师点睛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示理解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抗药靶位点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作用后的结果,杀虫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3.(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

4、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答案B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抗生素所起的是“筛选”作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种类和剂量的滥用)使耐药菌存活下来,其后在反复的“筛选”

5、作用下,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考点考点2 2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

6、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考点考点1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

7、(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答案A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2.(2015课标,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

8、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答案答案(9分)(1)111210.5(每空2分,共6分)(2)A基因纯合致死(1分)11(2分)解析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

9、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疑难突破疑难突破解题的关键是对“随机交配”的理解,它指的是种群所有类型个体的相互交配。考点考点2 2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1.(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

10、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答案C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2.(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

11、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答案C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3.(201

12、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

13、的有机物分解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

14、种间斗争(猎豹与斑马)实现。C C组组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考点考点1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1江苏单科,6,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答案答案C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均可改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种群大小没有一定的关系;种群内基因频率的

15、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故C正确。2.(2010江苏单科,12,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答案D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而非为防冻害,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

16、抗药的个体相比,其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3.(2009江苏单科,20,2分)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答案B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

17、生可育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同只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一般先经过地理隔离而后产生生殖隔离,但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就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时,由于c和d基因库的差别也可产生生殖隔离。4.(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

18、2%D.21%答案答案C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考点考点2 2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1.(2012江苏单科,5,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答案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

19、识。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A正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古生物学证据,是以化石为依据的,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生物的生存机会,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不正确。2.(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

20、同(协同)进化答案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授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殖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三年模拟A A组组 201 2016 62012018 8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基础题组考点考点1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6江苏南京三模,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21、位,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增大C.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答案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B错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共同进化,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D错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2)种群越小,种群越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易漂变。(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经长

22、期的共同进化,共同生活在一起;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可见对变异的淘汰并不是随机的。2.(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B.基因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环境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答案答案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环境很稳定的情况下,基因突变也是会发生的,这样就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3.(2016江

23、苏扬、通、泰第二次调研,10)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C.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D.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答案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雪原和浮冰环境只起到自然选择作用,B错误;因为地理隔离,棕熊与北极熊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基因无法交流,C正确;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

24、确。关键知识关键知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各种生物能在环境中生存下来,说明它们都是适应环境的,它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2017江苏苏州一模,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植物通过自花传粉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大大提高了其进化的速度C.种间竞争、遗传漂变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D.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答案答案C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植物通过异花传粉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大大提高了其进化的速度,B错误;种间竞争常导致一种生物大量繁殖,另一种生物数量降低,外来

25、物种入侵常会导致入侵地的生物大量减少,这些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由此说明它们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C正确;自然选择只起到选择的作用,不会导致突变的产生,D错误。误区警示误区警示误以为只有生殖隔离才会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误以为只有变异和自然选择会影响生物的进化。5.(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三,1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新物种的形成C.突变是不定向的,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D.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答案答案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新物种的形

26、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基因重组不是定向的,C错误;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其后代不能生育,因此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名师点睛名师点睛正确解答本类试题的前提是熟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以此理解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19)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

27、.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D.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答案答案B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一种基因增加,其等位基因必定要减少,A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种群所处的环境,不仅仅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的环境会导致同一种生物的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D错误。易错提醒易错提醒自然选择中的“自然”可以理解成“环境中对种群有影响的所有因素”。考点考点2 2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7.(2018江苏

28、苏、锡、常、镇三模,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的方向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C.外来物种入侵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答案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无法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B错误;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也有可能对生物进化无影响,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共同进化,捕食者淘汰了被捕食者中的老弱病残个体,会使被捕食者更适应环境,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对共同进化概念掌握不牢固,会忽

29、略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如果外来物种影响到环境,可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若是没有影响原环境,则不能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8.(2017江苏连云港三模,1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生物的适应性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作用的结果D.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可遗传的变异答案答案A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生物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30、的是自然选择,D错误。易错易混易错易混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不只是物种多样性,还有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9.(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1)下列有关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草原上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C.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下降D.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答案答案C生物的种间竞争是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A正确;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广

31、泛栽种抗虫棉,可以杀死不含抗毒蛋白的棉铃虫,只有含有抗毒蛋白的棉铃虫才能生存,因此棉铃虫的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增加,C错误;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D正确。知识总结知识总结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0.(2018江苏淮阴、南师附中、海门、天一四校联考,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B.共同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C.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

32、库发生显著差异D.突变与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答案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错误;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C正确;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11.(2018江苏扬、通、泰、徐、淮、宿二模,9)“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

33、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D.“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典型实例答案答案C“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绝大多数抗生素的作用,A错误;“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其变异类型也无染色体变异,B错误;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改变了其基因频率,加速细菌的进化,C正确;“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典型实例,D错误。12.(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一,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

34、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答案C基因突变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生物不断地进行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故生物也在不断进化,B错误;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互相选择对方,故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C正确;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名师点睛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增加,也就意味着有新物种的形成,而新物种的形成必定伴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B B组组 201 2016

35、62012018 8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综合题组(时间:25分钟 分值:40分)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的发生可以不经过隔离B.进化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C.自然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答案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以不经过隔离,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易错辨析易错辨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加强记忆和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36、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2.(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0)许多动物在不同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

37、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答案答案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因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抗药性个体不耐寒,敏感性个体耐寒,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C正确;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说明含有杀虫剂的环境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错误。3.(2016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联考,18)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

38、、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答案答案C图中曲线甲,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应该为淘汰了显性基因时的a的基因频率,很快达到1,即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A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间接影响的是基因型,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39、,不能说明是否有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很快被淘汰,而隐性基因会因为有杂合子,淘汰需要的时间长,所以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D正确。4.(2017江苏镇江一模,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B.自然选择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唯一因素C.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D.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答案答案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

40、一定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D正确。知识总结知识总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5.(2017江苏南师大附中2月调研,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新

41、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答案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新物种并非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也存在没有地理隔离的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培育,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规律总结规律总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2、6.(2018江苏扬、通、泰、连、徐、淮、宿三模,10)100万年前,刚果河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隔离成两个种群,在刚果河北岸的种群要与大猩猩争夺食物,南岸的种群生活安逸轻松。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大、犬齿较长的黑猩猩,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小、犬齿较短的倭黑猩猩。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黑猩猩较大的头骨、较长的犬齿有利于在竞争中获得食物B.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种群基因库不同,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C.与大猩猩争夺食物的过程诱发黑猩猩基因突变产生有利性状D.此实例中地理隔离是黑猩猩与倭黑猩猩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答案C根据题干信息知,黑猩猩较大的头

43、骨、较长的犬齿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说明是适应环境的变异,有利于在竞争中获得食物,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黑猩猩与倭黑猩猩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者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与大猩猩争夺食物的过程不会诱发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判断D项正确。7.(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五,10)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

44、态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答案答案D两种草蛉生活在同一地域,它们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错误;两种草蛉的体色均为保护色,其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关,B错误;两种草蛉食性相同,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相同,C错误;两种草蛉的繁殖季节不同,栖息地也不完全相同,故其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D正确。解题关键解题关键审读题干,获得有效解题信息是作出正确判断的保证。8.(2018江苏徐州一模,12)下图表示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因素的合理解释依次是()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

45、变体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答案答案B分析题图,机制1属于同一物种由于诱发因素将其分为两群,各自在各自的环境中不断进化,而形成的变异通过繁殖,逐代积累,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出现,而形成不同的物种。机制2属于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种群,在新环境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了显著变化,形成不同物种。机制3表示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某些个体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多倍体的形成。即机制1属于地理隔离,机制2属于种群迁出,机制3属于出现突变体。解题关键解题关键只有正确理解题图才能获得有效的解题信息,而理解这个题图的过程也就是对

46、生物进化理论应用的过程,所以最终还是必须熟练记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9.(2018江苏淮安、宿迁等期中,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答案D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久而久之,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逐步出现了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物种,进而导致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导致

47、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10.(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2)哺乳动物断奶后,乳糖酶数量逐渐减少。1万年以前,人类开始食用家畜的乳汁,成年人体内乳糖酶含量明显增加,而少数不能产生乳糖酶的被称为“乳糖不耐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乳糖酶基因的表达受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B.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乳糖是否被乳糖酶水解C.人类食用家畜乳汁导致乳糖酶基因突变D.人类发生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有关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答案C乳糖酶基因的表达受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48、,A正确;乳糖是还原性糖,其水解产物也是还原性糖,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乳糖是否被乳糖酶水解,B正确;人类食用家畜乳汁不会导致乳糖酶基因突变,C错误;人类发生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有关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10分)(2018陕西宝鸡质检二)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一所示,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在电离

49、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答案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

50、)(4)没有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的新类型,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2)由图二可知,A可突变成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与a1、a2、a3互为等位基因,它们为复等位基因;A可突变成a1,a1也可突变成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等等。(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AA、Aa

51、、aa分别占10%、20%、70%,则A的基因频率=10%+1/220%=20%,a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AA、Aa、aa分别占4%、32%、64%,则A的基因频率=4%+1/2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名师点睛名师点睛生物是否进化需要看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因此解答(4)题中的问题时,需要将第一年、第二年的基因型频率换算成基因频率,再通过比较两年的基因频率是否相同,进而判断两年间生物是否发生了进化。12.(10分)(2018黑龙江哈六中期中)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

52、A、B两部分,用DDT(一种杀虫剂)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1)该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作用,导致发生了定向改变。在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之间没有产生。(2)若某小岛上原有该种甲虫1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甲虫分别占15%、55%和30%。若

53、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甲虫,且所有甲虫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答案答案(1)基因(遗传)DNA分子杂交选择基因频率生殖隔离(2)52%解析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用DDT处理甲虫后,有死亡的,有不死亡的,说明甲虫中存在着抗药基因与不抗药基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DNA分子杂交技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由于每组中的B部分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DDT,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DDT的诱导,而是DDT对甲虫有选择作用。通过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基因的个体生

54、存下来,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这些甲虫还是同一个物种,同一个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2)根据题意可求出原来各基因型的个体数,VV=10000只15%=1500只,Vv=10000只55%=5500只,vv=10000只30%=3000只。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甲虫2000只,现在VV=1500只+2000只=3500只。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100%=(35002+5500)/(100002+20002)100%52%。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