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3281062 上传时间:2024-08-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9 高中地理 必修 1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

2、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 、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 11 年) 。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

3、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 (P11)1、3 图是正相关,2 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 / 9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 小时) ,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 0 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 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 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4、10 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 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 ,远日点(7 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 :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 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5、。 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1 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1 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 “东加西减” :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 ,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 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 2 x,则日出为 12:00x,日落为:12:+x。

6、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 日出,18:00 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 日出,18:00 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即就是纬差) 说明: 为所求地纬度, 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 -; 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 +: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

7、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3 / 9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3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上凸为高,下凹为低 近地面为热低压、冷高压 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 上升为多阴雨,下沉为多晴朗 4.热力环流的应用: 海陆风(通过军港之

8、夜这首歌来记忆)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山谷风 白天山顶增温快, 山谷增温慢; 故山谷气温比山顶低, 气压比山顶高, 吹谷风。 夜晚山谷降温慢, 山顶降温快; 故山谷气温比山顶高, 气压比山顶低, 吹山风。 城市热岛效应 (建工厂应在郊区外,植树应在城郊之间)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 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 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6地转偏向力:北

9、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该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7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二、全球性大气环流 1 (P36)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 (P39)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 (可能会考,咱们这个做过作业) 亚洲 北太平洋

10、 北大西洋 4 / 9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6 (P41)季风: (重点,必考) 夏季: 我国盛行东南季风 (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 , 南亚是西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7气候类型: 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 0o,降水不多也不少。 (2)在两种气压带

11、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 、温带季风气候(北方) 、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三、常见的天气系统 1 (P44)锋面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锋前锋后都有,主要集中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即就是江淮准静止锋。 2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

12、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 南半球是左手定则, 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注: (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反气旋: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四、水的运动 1.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

13、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 2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注意:蒸发是初始的环节。海面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三种循环类型中都有蒸发和降水环节。 4.水循环的原因: 内因: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运动。 5 水循环的意义:迁移交换作用:使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联系调节作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一系列环节和过程联系了四大圈层并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更新作用: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地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通过流水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地

14、貌形态,使地貌形态丰富多样。 6.需要同学们将新新学案水循环这一节的课堂互动探究中有个“特别提醒”看一下,理解有印象就可以了。 7. 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5 / 9 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刚好相反。 8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9.洋流的分布:P48 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咱们做过作业,大家一定要记下来,通过 8/0(大西洋) ,8/0(太平洋) ,0 来记,考试必考。 10.分布规律: (可以结合咱们上课为大家总结的分布规律)考试必考 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北印度洋的

15、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11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12四大渔场的形成:考试必考 寒暖流交汇形成: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以及英国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 。上升补偿流: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 1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海洋资源分布的影响:四大渔场;影响航运:顺航,省时、节能、安全;逆航,费时、耗能、不安全;寒暖流交汇处易产生海雾,不利于航行。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

16、物的扩散,但同时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14. 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 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 澳大利亚、 印度尼西亚旱灾。 其大气环流图: 五、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P53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重力能) 。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 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产生的岩浆分为两种: 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 、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

17、陆变迁。 以上二者相伴发生,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4.地质构造: (1)褶皱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常形成山岭(未侵蚀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侵蚀后地貌)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未侵蚀地貌)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侵蚀后地貌) (2)断层 地垒: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构造地貌为块状山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 地堑: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构造地貌为裂谷、凹陷地带。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等。 5.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18、、储气构造,利用背斜可找油、找气;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利用向斜可找水; 断层处易于找泉, 但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工程隧道应选址于背斜,而不应选址于向斜,避免透水。 (考试必考) 6 / 9 6.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力越大,震级就越高。 烈度: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7.板块构造: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注意: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环太平洋地震大是最大的地震带。 8. 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19、(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如:流水侵蚀:V 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冰川侵蚀:U 型谷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流水沉积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风力沉积如: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注意: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9.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0.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P62) 2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各地理要

20、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 因此气候作为一种要素在形成过程中也会收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在同一地区表现出整体性,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性。 (一定要理解) 4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其在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导致热量随纬度增高而减少,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 (3)下垫面: 海陆差异的影响: (P63 下至 P64 上) 洋流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地形的影响: ( P64) 其他因素的影响 (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

21、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P65) 5.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是地域分异规律。 (1)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自然带: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产不同的气候类型,受气候的影响,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产生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3)具体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自

22、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 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表现明显。 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 注意:A、基带: 与山体所处纬度的自然带相一致。 B、带谱的变化: 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相一致。 C、带谱的数量多少: 与纬度高低成反比,与相对高度成正比。 D、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如果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7 / 9 自然

23、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包括雪线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阴坡。 如果以水分(降水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包括雪线的海拔高度),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雪线: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常年积雪量=融化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1城市是聚落的形式之一,聚落广义上包括村落和城市两种形式,狭义上指的是村落。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平原: 城市在平原上的分布: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位于 200 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我国市大部分分布在第三阶梯上。 分布益处:A、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B、利于城市进一

24、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投资;C、平坦的土地用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2)山区: 城市在山区上的分布:多分布于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 分布益处:水源头充足,水运条件便利 (3)高原: 城市在高原上的分布: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分布益处:热带地区高原上较凉爽,而平原地区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 3.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影响城市区位:城市大多分布在具有适度降水、适中温度的中低纬度和气候较优越的沿海地区。 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比如城市的风向和风速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4.水对城市的影响: 水对城市意义重大: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水对城市区位

25、的影响,如表格所示 5.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规模: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水平。 (2)城市发展:资源开采后期,要考虑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6. 交通线路的走向一般取决于产品产地和销售地的分布,但线路的具体走向,又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7.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8 / 9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的尺度 地质时期:寒暖交替,气温波动较大 历史时期:寒暖交替,气温波动较小 近代气候:气温波动上升 2、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影响古人类文化和经济活动 暖湿时期:古人类文明和经济兴盛; 干冷时期:

26、古人类文明和经济衰退 (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3、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近代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是变暖的 (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高纬度粮食增产,中纬度粮食减产,但世界粮食总产减少;植物病虫害增多。 工业: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使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承受更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利于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技术的发展。 人类健康: 持续高温使死亡人数增多, 传染病增多且范围扩大, 发病率增加。 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沿海低地被淹没;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建筑

27、物破坏,影响航运;影响水产养殖。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会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遭受重大损失;会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 4、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可能是气候波动周期中的一个阶段。 人为原因: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2)治理措施:全人类共同合作,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三、寒潮 1.寒潮: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标准: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 小时内下降 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 5以下即为寒潮。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

28、寒潮标准不一样。 3.寒潮形成的原因:高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光热少,地貌覆盖的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使得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从源地想低纬度流动,行成寒潮。 4.寒潮的多发季节:初春、秋末 5.寒潮的危害:摧毁建筑物;吹翻船只;交通受阻;压(折)断电线、电杆;农作物、果树、牲畜、鱼等受冻。 6.寒潮的防治措施: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 7.寒潮的功劳: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是风调雨顺的保证;加速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天然杀虫剂;带来风力资源。 8.了解(P92)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 四、水资源

29、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 人类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 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9 / 9 2.自然资源的分类:依据:资源能否循环利用;类别:A 可再生资源:指利用后,能在一定时间内再生产或循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B 非可再生资源:指需要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3.与环境的关系:表现: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表现出整体性 ;对人类的启示: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3.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1)组成:广义上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

30、水,包括陆地水和海洋水;狭义上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分布:特点:明显的地域分异;成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差异:亚洲最多,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依次减少 4.水资源的特征: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5.文明古国与河流:埃及-尼罗河;中国-黄河;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提供了水源条件、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水运。 6.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 7. 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用水量最多的,水质对农业也会产生影响。 8.工业用水有冷却水、空调用水、产品用水。工业用水量一般占城市用水总量的 80%左右。水源条件是确定厂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9.水能具有可再生、清洁的特点。水运具有投入少、运费低、污染小等优点。 10.全球水危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和水污染严重等。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同时引发政治冲突。 1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A: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B: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挖掘水资源的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