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1944810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华师大 版 科学学科第九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物质的转化(一)第 1课时1. 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 2.通过实验从得氧、失氧角度来理解金属的氧化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3.了解日常生活中金属的氧化现象及应用。4.了解常见的还原剂 C、H2、CO 等对金属氧化物的还原。5.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金属的锈蚀和冶炼的实质1. 从得氧、失氧角度来理解金属的氧化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1. 通过 H2 还原氧化铜实验来认识其他还原剂多媒体演示仪。器材:酒精灯、坩埚钳、试管、直导管、铁架台。执教时间:2012 年 2 月 8日药品:铜丝、浓硫酸、浓硝

2、酸、稀硫酸、氧化铜。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通过图片让学生进入物质世界引入主题此实验为金属氧化和氧化物的还原提供实验数据此实验设计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除了氧气,其他物质也可以使金属氧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 P55 图-3.1.4,学生讨论图片的事例说明了什么.结论:物质间可以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而相互转化,从而生成新物质。想一想:物质之间转化又有什么规律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金属的氧化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实验:实验名称:铜与氧化铜之间的转化。实验步骤:1.用坩埚钳夹着铜片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发现紫红色铜片变成黑色,铜的表面生成了氧化铜。2.

3、再把酒精等外焰上加热的铜片,马上插入酒精灯中,铜片又由黑色变红色分析:2CuO22CuO(一)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 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如:Fe3O43Fe2O22CuO22CuO2P2O54P 5O2以上例子中,Fe、Cu、P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2.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如:点燃点燃/筱*CuO H2Cu H2OCuOCO CuCO22CuO C 2Cu CO2Fe2O33CO2Fe3CO2以上例子中,CuO,Fe2O3分别失去氧,被还原。同时,H2、CO、C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3. 还原性物质,如:H2,CO,C 那样,能夺取别的物质中的氧,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

4、)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 1. 化学反应:H CuO Cu H2O2 2. 实验装置:高温使学生对金属氧化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氧化物的还原过程。 3. 实验操作:(1)先通 H2及加热(为什么?)(2)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会儿 H2,直至冷却。(为什么?)(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 4.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物质的转化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板书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5、 单元教学设计/筱*教材内容物质的转化(二)总课时:13第 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通过酸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2.通过酸雨形成过程中硫元素的转化,得出非金属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3.学会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求制取物质的方法。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转化规律。学会利用转化规律,寻求制取物质的方法。多媒体投影仪、硫、集气瓶、燃烧匙、PH 试纸、执教时间:2012年 2玻璃棒、水、酒精灯。月 10 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点燃Fe3O41.铁在空气中燃烧:3Fe2O22.铜片在空气中燃烧:2CuO22CuO点燃2P2O5 3.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想一

6、想:金属能被氧化成为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又能被还原剂还原成金属单质,那么非金属是否能转化为其他物质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二、实验 酸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实验步骤: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粉,加热,直至燃烧,看到的现象是_,然后把燃着硫的燃烧匙伸入通过酸雨模拟实验实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看到_。燃烧停止后,非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小心闻一下气体。有_气味。化的感性认识。2、立即向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加入几滴石蕊试液,看到石蕊试液变_色,说明溶液为_。S + O2 = SO2S + O2 = SO2SO2+ H2O = H2SO3SO2+ H2O = H2SO3二、酸雨当

7、雨水被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pH值为 5.6。当大气被酸性气体污染时,pH值小于 5.6的雨叫酸雨;pH值小于 5.6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 5.6 时叫酸通过实验,说明酸与非雾。金属氧化物间的转化。想一想:想一想: 1、天然降水显酸性还是碱性?由于空气中的 CO2 与水反应生成 H2CO3,因而天然降水显弱酸性。2 2、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回忆,写出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筱*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制品的燃烧。3 3、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形成的原因:空气中的二氧

8、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在降水时溶解在水中生成了相应的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S + O2 = SO2SO2+ H2O = H2SO3SO2+ H2O = H2SO32H2S03 + + 02 = 2H2SO42 = 2H2SO44 4、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1)酸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使水体、土壤酸化,影响农业和渔业。(3)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物古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教材内容物质的转化(三)第 3 课时1. 通过氢氧化铜的制备实验,得出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教学目

9、标2. 学会利用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寻求制取物质的方法。教学重点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教学难点学会利用转化规律,寻求物质制取的方法。CUO 、水、CaO 、NaOH溶液、酚酞、硫酸溶液、酒执教时间:2012年教学准备精灯。2月 13 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 1. 非金属O2非金属氧化物例:CO2CO2 2. 非金属氧化物H2O 酸例:CO2H2O H2CO3/ 筱教案探索此两点转化规律,可由学生回忆总结。*点燃2Na2O例:4Na O2 4. 金属氧化物H2O碱。例: Na2OH2O2NaOH通过两个对比实 K2OH2O2KOH验

10、,得出金属氧化 CaOH2OCa(OH)2物与水化合的情 BaOH2OBa(OH)2况。注:CuOH2OCu(OH)2 Fe2O3H2OFe(OH)3(二)其它酸、碱、盐与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 1.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H2O例:CO22NaOHNa2CO3H2O 2. 金属氧化物酸盐H2O例:CuOH2SO4CuSO4H2O 3. 酸碱盐H2O事实胜于雄辩,通例:H2SO42NaOHNa2SO42H2O过设计对比实验, 4. 酸盐酸盐学生自主得出规例:HClAgNO3AgClHNO3律。 H2SO4BaCl2BaSO42HCl 5. 碱盐碱盐例:Ca(OH)2CuSO4Cu(OH)2CaSO4 C

11、a(OH)2Na2CO3CaCO32NaOH 6. 盐盐盐盐 NaClAgNO3NaNO3AgCl Na2SO4Ba(NO3)22NaNO3BaSO4【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1. 下列物质中,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氧化物的是() A. 纯净的盐水B. 液氧C. 干燥的氯酸钾D. 冰水混合物答案:答案:D 2. 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A. H2SO4、Na2O、MgCl2、C B. NaHCO3、Ba(OH)2、NaCl、Zn此类推断题,关键 C. HNO3、KOH、Na2CO3、O2找如题点,学生在 D. HCl、KOH、Na2CO3、SiO2平时应注意知识

12、累答案:答案:C积和 Fe(OH)3为 3.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红褐色沉淀等。 A. FeCuSO4FeSO4Cu注:SiO2H2OH2SiO3 3. 金属O2金属氧化物B. 2H2O通电2H2 O2点燃2MgOC. 2Mg +O2MnO2D. 2 KClO32KCl 3O2/筱*答案:答案:C 4. 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铸铁输气管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A. 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B. 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沙粒较多、潮湿、透气的土壤中答案:答案:C 5. 下列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是() A. 空气 B. 氧气 C.

13、氢气D. 氮气答案:答案:C 6.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若要将 16克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际操作中,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 0.4克 B. 小于 0.4 克 C. 大于 0.4克 D. 0.2克答案:答案: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 13教材内容物质的转化(四)第 4课时1.了解化合物之间的物质转化规律。教学目标2.学会利用物质规律图,查找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3.学会利用转化规律,寻找各类物质的制取。教学重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难点利用转化规律,解决各类问题多媒体、硫粉、铁粉、磁铁、石棉教学准备执教时间:2012 年 2 月

14、15 日网、三脚架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筱*【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金属单质机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金属+O2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或氧气中都能氧化 成金属氧化物,少数如金、银很难与空气反应。2Mg + O2 = 2MgO2Cu + O2 = 2CuO2.金属氧化物+还原剂金属+另一种化合物C + 2CuO = 2Cu+CO23CO + Fe2O3 = 2Fe +3CO23.某些金属氧化物+水可溶性碱CaO + H2O = Ca(OH)2Na2O + H2O = 2NaOH注: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如:Mg(OH)2、Al(

15、OH)3 Fe(OH)3 等4. 不溶性碱 金属氧化物+水Cu(OH)2 = CuO + H2O2Fe(OH)3 = Fe2O3 + 3H2O注:可溶性碱加热不发生分解反应。如:NaOH、KOH 、 Ba(OH)2 等1.1. 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在讲解此内容时,教师以复习回忆为主,构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1. 化肥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 NH4HCO3,求:(1)碳酸氢铵中 N元素、H元素和 C 元素,O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2)碳酸氢铵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大?(3)50kg的碳酸氢铵中,含氮元素多少 kg?答案:答案:(1)N:H:C:O

16、141:15:121:16314:5:12:48/筱*N14100% 100% 17.7%NH HCO7943(3)50kg17.78.86kg(2)N%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教材内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第 5课时1.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定量的研究物质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2. 在学习了有关化学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重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及方法。分析提供的信息,正确处理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教学难点执教时间:2012 年 2 月 16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准备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

17、索/筱*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方法 1. 设未知量 2.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3. 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之和,质量 4. 列出比例式,求解 5. 写明答案注: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例题: 实验室有一瓶存放时间较长的氢氧化钠,其中的一部分已转化成了碳酸钠。设要用该药品配制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取 50.6g该药品溶于 200g 水中,然后慢慢滴入 17.1%的氢氧化钡溶液,当用去 100g氢氧化钡溶液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Na2CO3Ba(OH)2BaCO32NaOH,求:(1)50.6g该药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滤出沉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3)向所得溶液中再加入多少克水

18、才能配制成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答案:解:设 50.6g药品中含 Na2CO3 xg,生成NaOH yg,生成 BaCO3沉淀 zg Na2CO3Ba(OH)2BaCO32NaOH 106 171 197 80 xg 100g17.1% zg yg10617119717180171yg17.1gxg17.1gzg17.1gz 19.7y 8x 10.610.6g(1)Na2CO3% 20.9%50.6g(2)溶液质量: 50.6g200g100g19.7g330.9g溶质 NaOH质量:8g (50.6g 10.6g) 8g 40g 48g(3)设加入 ag水才能配制成 10的 NaOH 溶液

19、48g 10%330.9g ag. ga 1491板书设计/筱*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二)第6课时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1.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执教时间:2012年 2月17 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筱*命题趋势分析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0、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核心知识一、涵义: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二、步骤:1设未知量 X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4列比例式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6答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典型例题例 110g 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 g?氧气多少 g?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

21、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解设 10g 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氧气的质量为 y2H22H2+O23643210 克yx=1.1y=8.9答:可制得 H21.1g,O2 为 8.9g例 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筱*加热 12.25 克 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KClO2=KCl+O2122.53212.25gxx=3.2g答:加热 1225gKClO3,可制得 O23.2g(1)错误原因;(2)改正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 5 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2)设反应后可制

22、得 O2 的质量为g2KClO2=2KCl+3O22122.533212.25gxx=4.8g答:加热 1225gKClO3,可制得 O24.8g例 3把干燥纯净的 KClO3 和 MnO2 的混合物 13.32 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 g.48 克,求生成氧气的质量;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分析MO2 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 13.32g-9.48g=3.84g,这 3.84g 就是放出 O2 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O2=13.32g9.48g=3.84g设生成物中 KCI 质量为g/筱*2KClO2=2K

23、Cl+3O214996x3.84gx=5.96gMnO2 的质量9.48g5.96g=3.52g答:氧气的质量为 3.84g,剩余物为 KCl 和 MnO2 质量分别为 5.96g 和 3.52g.例 4在标准状况下,6.2g 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 P2O5 多少克?(已知标况下 O21.43gL)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 O2 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 O2 的质量再根据气=进行换算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生成25 的质量为 y4P+5O2=2P2O543153221426.

24、2gxyx=8gy=14.2gVO2=5.6L答:需要氧气 56 升例 5含锌 65的锌粒 200g,与足量的稀 H2SO4 反应,可制得 H2 多少升?(标况下 H20.09gL)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物质的纯度()=100%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解设可制得 H2 的质量为g/筱*Z+H2SO4ZSO4H2652200g65%x=答:可制得 444 升 H2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

25、教材内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第 7 课时1.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目标2.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影响。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方式。多媒体投影仪,酸的试剂、烧杯、吸管、黑纸、橡皮执教时间:2012教学准备塞。年 2 月 19 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筱*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关于碳: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2、碳循环的主要途经: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 CO2CO2光合

26、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 CO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说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的过程,又被重新释放。这样使得吸收得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的含量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二、温室效应二、温室效应1、【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实验】温室的保温原理实验

27、现象:B 杯的水温高。原因:玻璃片阻止热量向外扩散。说明:温室的保温原理就是如此。太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会使室内的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2、温室效应的利弊: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 15 摄氏度,否则将会下降到18 摄氏度。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讨论】过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讨论】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加剧?1、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2、森林面积的

28、急剧减少。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循环:【知识小结】氧是构成生命的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之一。氧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总质量近一半。在江河湖泊中,氧元素占水体总质量的 90。据化学家估计,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约有 2 吨氧气。【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换水、使用增氧气泵、养水草等。/筱*【问题】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呢?【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实验现象: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是放有绿色植物的时间长。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

29、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教材内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 8课时1.了解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农家肥的优劣性。教学目标2.说出氮肥、钾肥、磷肥、复合配料的组成和作用。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点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教学难点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执教时间:2012年 2 月 2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筱*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植物生长除了需要一定的光照、水分、空气和温度外,还需要吸收 C、H、O、N、P、K、Ca、Mg、S、Fe 等元素,土壤中的 N、P、K 通常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人们通常在土壤中加入氮肥、磷肥和钾

30、肥。插入“化肥表格”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外,还不同程度地需要硼、锌、锰、铜、钼等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只占植物本身质量的十万分之几到千万分之几,但植物缺少这些元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减弱抗病的能力。例如,植物缺乏硼,根、茎、芽等器官的生长会受阻碍,分生组织会枯萎、退化。植物缺乏锌会影响呼吸作用,还能引起很多病害,如果树的小叶病、叶斑病,玉米的白芽病等。铜肥可增强作物幼苗的蒸腾作用和叶的持水力,对抗旱有良好的作用,并有改良有机质土壤的功效。微量元素肥料一般是把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化合物跟玻璃熔化在一起,研成粉末,撒在地里,不易被雨水冲失、肥效可持续

31、几年。钙镁磷肥钙镁磷肥钙镁磷肥是灰绿色或灰棕色粉末,含磷量为 8%14%,主要成分是能溶于柠檬酸的-Ca3(PO4)2,还含有镁和少量硅等元素。镁对形成叶绿素有利(叶绿素分子的重要成分是 C55H72O5N4Mg 和 C55H70O6N4Mg),硅能促进作物纤维组织的生长,使植物有较好的防止倒伏和病虫害的能力。氮循环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很稳定的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

32、态系统,参与循环。关键是熟练几种肥料的特点,辩证的看问题。/筱*氮以气态的形式通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某些细菌)的作用而循环。大气体积的 78%是氮气,因此大气是氮的巨大的储存库。在大气中,分子态的 N2不易为动物或植物所吸收、利用,只有某些微生物具有直接利用 N2 的能力。直接利用 N2 的过程叫做固氮作用。某些细菌将可以利用形态的氮转变为 N2 的作用,叫做反硝化作用。固氮菌、固氮蓝藻以及豆科植物的根瘤,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将之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生产肥料的工厂通过工业技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可以利用的形态,这些氮首先进入土壤,然后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沉积在海

33、底或陆地上的适宜环境中,储存在岩石中。当岩石上升到地面,岩石风化分解,在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土壤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使氮从岩石、土壤中释放出来回到大气中。可以看出,尽管生物在氮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氮循环还是跨越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是跨圈层的物质循环。全球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全球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是构成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因此它与碳、氢、氧一样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氮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非常复杂,循环性能极为完善。氮的循环与碳的循环大体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虽然大气中有 79%的氮,但一般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氮与氧结合成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者与氢结合形成氨以

34、后,植物才能利用。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一)固氮作用由于大气成分的 79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又不能直接利用氮气,所以以无机氮形式(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和有机氮形式(尿素、蛋白质和核酸等)存在的氮库对生物最为重要。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虽然固氮的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但其中以生物固氮法最为重要。据估计,靠电化学和光化学固氮,每年平均可固氮 7.6 吨,而生物固氮平均每年的固氮量为 54/筱*吨,人类每年合成氮肥约 30 吨,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共生固氮生物中,根瘤菌(Rhi

35、zobium)是最重要的,也是人类了解最清楚的。一定种类的根瘤菌只同一定种类的豆科植物发生共生关系,这些根瘤菌可潜入豆科植物的根毛,然后进行繁殖。已知有 10 多种高等植物(如鼠李、杨梅和桤木等)也有共生生物固氮作用。由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已经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所以豆科植物离开了根瘤菌就不能固氮,而把根瘤菌接种在其他植物上也不能固氮。(二)氨化作用当无机氮经由蛋白质和核酸合成过程而形成有机化合物以后,这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又会使氮以代谢产物(尿素和尿酸)的形式重返氮的循环圈。土壤和水中的很多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都能利用这种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简单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上

36、述生物的代谢活动中可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就称为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或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三)硝化作用虽然有些自养细菌和海洋中的很多异养细菌可以利用氨或铵盐来合成它们自己的原生质,但一般说来,这些含氮化合物难以被直接利用,而必须使它们在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中转化为硝酸盐。这个过程在酸性条件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氨或铵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是把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四)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较复杂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的过程。由于反硝化作用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这一过程

37、通常是在透气较差的土壤中进行的。依据同样的道理,在氧气含量很丰富的湖泊和海洋表层,反硝化作用便很难发生。但是在水生生态系统缺氧的时期,分子氮就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而产生。分子氮如果未在固氮活动中被重新利用则会返回大气圈库。(五)氮的全球平衡/筱*据估计,全球每年的固氮量为 92 吨(其中生物固氮 54,工业固氮 30,光化学固氮 7.6 和火山活动固氮 0.2)。但是,借助于反硝化作用,全球的产氮量只有 83 吨(其中陆地 43,海洋 40 和沉积层0.2)。两个过程的差额为 9 吨,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工业固氮量的日益增长所引起的,所固定的这些氮是造成水生生态系统污染的主要因素。人工固氮对于养活

38、世界上不断增加的人口作了重大贡献,同时,它也通过全球氮循环带来了不少不良的后果,其中有些是威胁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的生态问题。大量有活性的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和各种水体以后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其范围可能从局域卫生到全球变化,深至地下水,高达同温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华师大版科学 学科第 九下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13教材内容本章复习第 10-13 课时教学目标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科学探究无机物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计教学重点算。教学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计算及转化规律的应用。执教时间:2012年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2 月 22-27日教学过程师生双边

39、活动教案探索/筱*习题一:习题一:向 12.4g硫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种滴加 49g稀硫酸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得到 2.2g气体。求(1)混合物中 Na2CO3的质量。(2)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习题二:习题二:3131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初中化学阶段的重要实验。小元同学准确称取 7.9g 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到氧气580mL(标准状况)。(1)请写出两个实验室用固体反应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意外发现:意外发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7.9g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应生成氧气 560mL(标准状况)。小元通过数据分析,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

40、气体积和理论计算的氧气体积不相符合,并且在实验中还意外发现锰酸钾溶液呈墨绿色。(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小元取实验后的少量固体残渣再次加热,经检验又产生了氧气。根据小元发现的问题和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做出如下假设:假设 1:二氧化锰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假设 2:锰酸钾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假设 3: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受热都可以放出氧气假设 4:(只填一种)(4)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小元用最初加热所得的残渣及必要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验证假设 。请在下面实验流程方框中的相应位置填写各步骤的实验操2作名称。请简要叙述步骤 5 的操作。(5)得出结论:得出结论:若观察到,则假设 2 成立;若观察

41、到,则假设 2 不成立。【解题思路】(1)常见固体制氧气的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3)围绕 MnO2和 K2MnO4两物质思考,还有 MnO2可以催化 K2MnO4受热分解产生 O2或 K2MnO4可以催化 MnO2/筱*受热分解产生 O2没有分析到。(4)由于 MnO2不溶于水,K2MnO4可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来分离它们。验证 K2MnO4制氧气的方法是验证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5)如果假设 2 成立则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否则则不复燃。【答案】(1)(不要求顺序)(3)MnO2可以催化 K2MnO4受热分解产生 O2(或

42、“K2MnO4可以催化MnO2受热分解产生 O2”或“KMnO4在不同温度下以其它方式分解产生更多氧气”或“升高温度 K2MnO4和 MnO2相互反应产生O2”)(合理假设均给分)(4)溶解过滤蒸发取干燥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充分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烧的木条)插入试管中(2 分,未表达出“充分加热”的含义扣 1 分,其它合理答案给分)(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更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木条没有燃烧更旺)【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制氧气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知识来源于实验却又高于学生所做的实验。要从反应物、生成物的角度仔细分析造成这样数据的原因。难度较大。习题三习题三:根据下列装

43、置图回答问题。 AD B CEab木炭粉cdef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gNaOH溶液(1)写出图中标示仪器的名称:,。(2)用 A 装置制取 O2的化学方程式为,O2可以用/筱*法收集(写出一种即可,下同)。该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气体。(3)若按 BCDE 顺序连接装置,制取 O2并进行碳及其氧化物的部分性质实验。正确的接口顺序为 abcde,实验中 C 装置处观察到的现象为。(4)实验结束,应先撤离 g 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 B、C两处酒精灯,则 D 中观察到的现象有:;。【解题思路】(2)A 装置不能用于加热,所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44、收集;利用 A装置可以制取固液不加热生成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氢气等(3)产生的氧气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与石蕊反应和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 e 应该与 g 相连(4)如果先熄灭B、C 两处酒精灯,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变小,E会被到吸入 D 中,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答案】铁架台试管中的氢氧化钠MnO22H2O2 2H排水(或向上排空气)CO2(或 H2)2OO2(2 分)g黑色粉末持续红热(或发出白光)E 中液体倒吸进入瓶中石蕊试纸变蓝色(答案可互换)【点评】本题是实验探究题,考查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解答实验探究的关键是看懂装置的特点,仔细读完题目弄懂题目的实验

45、目的或意图,对装置连接的题目一定要沿着连接顺序去看看题目的意图,然后着手分析进行解答,回答要从整个题目入手。本题难度较大。习题四:小明发现家中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他和同学利用这枚戒指展开了研究性学习。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 CuO、H2O 和 CO2。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筱*式碳酸铜由种元素组成。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 CO2,还可能含有少量。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检验这种可能含有的气体。(

46、2)小红认为蓝绿色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锌。小华认为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锌外,还应该含有、。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证实了自己的观点。(3)小娟取适量新制的 FeCl2溶液,加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结合小华的实验可推知: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 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 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解

47、题思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四种元素,所以碱式碳酸铜中也有四种元素组成(1)因为戒指是铜锌合金的所以除了铜绿外,遇盐酸除了生成二氧化碳还与锌反应生成氢气,实验室中检验常用点燃的方法。(2)氯化锌溶液是无色的,溶液是蓝绿色的,所以一定有氯化铜溶液,因为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所以还应该有 HCl,为了证实猜想加入光亮的铁片,因为有盐酸所以会产生气体,因为有氯化铜会反应生成铜,所以看到有红色金属析出。(3)有小娟的实验知 FeZn,由小华的实验知 CuFe,由此可得 CuFeZn(4)是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知铜锌合金为 3.8g,经过处理后变成氧化铜的质量还是 3.8g

48、,说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和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相等,由此得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与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根据这个关系解答。/筱*【答案】4(或四等)H2点燃CuCl2 HCl(答案可互换)有气泡产生 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答案可互换)Cu、Fe、Zn(或 CuFeZn)CuO 中 Cu%64/(6416)100%80%3.8gCuO 中mCu3.8g80%3.04g据 Cu 元素守恒知:3.8g“金戒指”中mCu3.04g“金戒指”中 Cu%3.04g/3.8g100%80%【点评】本题是一个综合实验探究题,通过借助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铜绿的化学

49、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定,金属活动的判定、计算等知识。对于溶液中溶质的判定,一是看溶液的颜色,二是看反应物是否有剩余,三是看生成物。对于计算要注意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挖掘出等式进行解题。本题的难度较大。习题五小煜通过学习知道: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Na2CO3溶液还会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疑问】NaHCO3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反应吗?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进行实验】小煜将 NaHCO3溶液与石灰水混合,结果产生了白色沉淀。已知 Ca(HCO3) 2能溶于水,碳酸氢盐在碱溶液中会生成碳酸盐。此白色沉淀是,证明 NaHCO3溶液与 Ca(OH)2溶液也能发生反应。

50、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什么,继续探究:【作出猜想】只有 NaOH;Na2CO3和 NaOH;【实验设计】步骤 1:取少量上述实验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再滴加足量的 CaCl2溶液(中性),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知生成的含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步骤 2:将步骤 1 中后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往滤液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由此可知猜想成立。【拓展提高】若步骤 1 中未出现白色沉淀,则此时 NaHCO3溶液与/筱*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解题思路】根据钙盐和钠盐的溶解性,可知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根据

51、猜想和可推知猜想为只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 1,滴加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根离子,即一定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 2 的结论猜想成立,说明有氢氧化钠,所以除去碳酸钠后的溶液中还是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滴加盐酸,红色会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无色,如果步骤 1 中没有白色沉淀,说明不含碳酸钠,即生成的含钠的物质只是氢氧化钠,即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答案】【进行实验】CaCO3(或碳酸钙)【作出猜想】只有 Na2CO3【实验设计】Na2CO3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红色变成无色(2分,写对才得分【拓展提高】Ca(OH)2 +NaHCO3= CaCO3+ NaOH H2O

52、【点评】本题考查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本题难点有二个,一是步骤二中现象的描述,二是最后一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现象的描述需要结合结论进行逆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很多同学少了水,方程式无法配平,本题难度较大。习题六:食品着色剂、食品香料等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是违法添加物。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丹丹同学发现妈妈做早餐包子、馒头时,向面团中加入发酵粉,蒸出的包子、馒头中有许多小孔,松软可口,丹丹同学对发酵粉产生了兴趣。提出问题: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

53、?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实验探究:下面是丹丹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她完成。将发酵粉取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产生黄色火焰。取样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离子是/筱*(写离子符号)。小结与思考: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发酵粉与面粉、水混合发酵产生 CO2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包子、馒头松软可口。实验室制取 CO2可选择下列装置中的(填字母序号,任写一组)。实验室用 A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E 装置内装满水收集氧气时,还可用于测定氧气的体

54、积,此时还需要(填仪器名称),氧气由(填“a”或“b”)进入 E 中。【思路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发酵粉中含有钠元素,还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发酵粉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 Na2CO3;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应该用 A 装置(因为反应物质固体和液体,且在常温下反应),收集可以用 D(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或 E;若用 A 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物就应该是过氧化氢,并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测量体积需要用到量筒,氧气由 b 管进入,水由 a 管排出,根据排出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氧气的体积。【答案】实验探究:CO3小结与思考:Na2CO3AD 或 AE2H2O2= 2H2O+O2 量筒 b习题七:请仔细观察下面溶

55、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MnO22-/筱*(1)A中的试管(填“能”或“不能”)把水加人浓硫酸中。(2)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3)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4)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用A、B、C和 “”、“”、“=”表示)【解题思路】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且不可把水加入浓硫酸中,以免水沸腾发生事故。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饱和的 Ca(OH)2溶液变浑浊。Mg 和稀盐酸反应也会放出热量,所以会出现上图现象。B 中因析出 Ca(OH)2而使的溶

56、质质量分数减小,C 是在恢复常温后溶液又回到原来的状态,A 与 C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答案】(1)不能(1分)(2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Ca(OH)2析出(1分,合理给分)(3)会(1分)(4)A=CB(1 分)【点评】该题涉及浓硫酸的特性及 Ca(OH)2溶解度的特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浓硫酸溶于水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两个典型特征。试题难度中等。试题八: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 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损耗)。/筱*请回答:(1)根据实验可以确定

57、白色沉淀是;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它的可能组成有种。(2)若实验取固体粉末 20g,生成白色沉淀 10g,最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 5.85%的 X 溶液 200g(只含一种溶质),则 X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固体粉末由(填化学式,下同)组成,其中质量小于 10g 的是。【解题思路】(1)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出白色沉淀一定是碳酸钙。固体形成溶液后向其中加盐酸能产生气体,则原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由分析可知固体的组成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钠;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氧化钙和碳酸钠三种情况之一。(2)X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用 200g*5.85%=11.7g,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知与盐酸反应的碳酸

58、钠 10.6g,如果原来只有碳酸钙则两者相加为 20.6g,超过样品的质量 20g,因此样品应该是 CaCO3、CaO、Na2CO3三者混合物。质量小于 10g 的是 CaCO3、CaO。【答案】(1)CaCO3(或“碳酸钙”)Na2CO3(或“碳酸钠”) 3(2)11.7(“11.7g”也给分) CaCO3、CaO、Na2CO3(2 分,少答不给分) CaCO3、CaO(少答不给分)【点评】本题是关于样品成分探究的推断题,第一问难度较小,第二问的后两个难度较大。重点考查学生物质之间的反应。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才能解决本题。本题难度较大。试题九:(试题九:(20112011重庆市重庆市1010题题 2 2分)分)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筱*【解题思路】蜡烛熄灭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条件。A 是消耗了氧气,即可燃物没有和氧气接触;B 是吹起时使热量迅速散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C 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它覆盖在可燃物周围起到了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D 选项同 C 相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人:xx/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