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1883788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与城市经济8/12/2024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城市的产生,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历史过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使城市出现,文明形成。n一般认为,世界上古老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前。两河流域(合金、犁、车轮等发明的产生地)、尼罗河流域(帆)出现第一批城市城市。n公元前2000年以前,印度河、黄河流域出现城市城市。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大英博物馆中的楔形文字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古波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表 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n夏代说:夏(前夏代说:夏(前2121前前1717世纪)世纪)“是古代城市开

2、始时期是古代城市开始时期”。但。但“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 -” -傅筑夫傅筑夫(1902-19851902-1985)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夏鲧作城夏鲧作城”,“(夏)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夏)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管子。管子。n商代说:商代说:“邑在殷(前邑在殷(前17-17-前前14-14-前前1111世纪)末已在成立过程中世纪)末已在成立过程中”-”-侯外庐侯外庐(1903-1987)(1903-1987):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邑:邑: “ “邑,

3、国也,从口(邑,国也,从口(weiwei),封域也。),封域也。”-”-说文。说文。 甲骨文,人口聚居的部落中心,城市的起源。甲骨文,人口聚居的部落中心,城市的起源。 甲骨文中有甲骨文中有“封邑封邑”“”“作邑作邑”的记载。封:植树。的记载。封:植树。“(古人)不常厥邑(古人)不常厥邑”-”-尚书尚书. .盘庚上;盘庚上;“自盘庚徙殷,至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里,中有九市”-”-帝王世纪帝王世纪 大城市兴起。大城市兴起。5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n周代说:周代说:“

4、周代始有之周代始有之”-”-那波利贞(日,那波利贞(日,1890-19701890-1970)中国古代都市的研究)中国古代都市的研究 周族在部落时代就周族在部落时代就“营筑城郭宫室营筑城郭宫室”;后建丰、;后建丰、镐,为京师大邑;灭商后实行镐,为京师大邑;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封邦建国”政策。政策。“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史记史记货殖列传,货殖列传,“辟草莱而处焉辟草莱而处焉”-”-盐铁论盐铁论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建楚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建楚都)”-”

5、-左传左传n春秋说:我国古代春秋说:我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春秋初年开始春秋初年开始”-”-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的形成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王者居中”和严谨对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称的规划原则。“(周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周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周礼.考工记考工记 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二、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二、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城城”“市市” 含义含义n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6、之货,交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周易 系辞下系辞下n“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吕氏春吕氏春秋秋; ;n“城,以盛民也。城,以盛民也。” “市,买、卖之所也市,买、卖之所也”,“贸、贾,市也贸、贾,市也”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n“城者,所以自守也。城者,所以自守也。” -” -墨子墨子七患七患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n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n1 1、时间:、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从原始社会到奴

7、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n2 2、轩辕本纪:、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黄帝筑城邑,造五城。” ” 吕吕氏春秋氏春秋君守篇:君守篇:“夏鲧作城夏鲧作城”,淮南子:,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n3 3、作用、作用: :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n4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9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n二、城、市分离(发

8、展)阶段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n1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n2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能 。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n3 3、特点:、特点:“城城”与与“市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别。1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n三、城、市合一阶段三、城、市合一阶段 n1 1、时间:西周至春秋

9、时期。、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n2 2、周礼、周礼地官:地官:“大市,日昃而市。大市,日昃而市。” ” 韩非子韩非子爱臣: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城市; ;党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羽虽众,不得臣士卒”。n3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n4 4、特点:、特点: a.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 b.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c. c.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

10、会阶层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工肆之人” 。 d. d.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1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四、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四、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n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 -傅筑夫傅筑夫n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城”与与“市市” ” 从各自独立、分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

11、体。n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n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1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五、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经济发展史n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城市演变为工商业中心,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n秦汉: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向中央

12、集权制转变。社会的构成,可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部分。n魏晋南北朝隋:战乱频繁,城市荒芜,农村凋弊,社会退回到自然经济状态 。n唐宋:以唐宋时期为界限,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古代型商业开始走向没落,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 n元至明清1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n自由民、货币自由民、货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n工商食官工商食官 (西周至春秋初期)(西周至春秋初期) :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官府管理各种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 n独立工商业者产生,商人阶层日益活跃,地位依然卑下,独立工商业

13、者产生,商人阶层日益活跃,地位依然卑下,但商品交易发展迅速但商品交易发展迅速(春秋中期和战国时代):春秋中期和战国时代): 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国语齐语大商人的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范蠡经商坚持“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务完物”,“无息币”;曾任齐相,十几年中“三致千金”。战国时期:白圭、吕不韦两人靠经商致富,其他都是靠进行商品生产发家的,有的靠冶铁、有的靠制盐、有的靠开丹砂、有的靠畜牧。 1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1

14、.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工具: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牛耕、水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个体小农生产发展【齐推行“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晋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废除了周定期分授土地的制度,等于承认土地的私有。鲁季孙氏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的差别取消,井田制废除,私田合法存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采矿和冶炼)进步,进步,“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管子地数 2. 2.政治分立政治分立:“凡欲安君治民,兴霸称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

15、要真正使城市坚不可摧,还必须“通商惠工”,大力发展工商业,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由于各国会盟和战争的需要,无不重视交通道路的整治,交通日渐便利。3.3.城市本身的向心力:城市本身的向心力:城市商品经济对乡村自然经济的冲击 ;“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建国立君,泽可遗后世。愿往事之。” 吕不韦n表现:表现:私田急剧增加、新兴的手工业:煮盐、冶铁、漆器等。 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15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n人人 名名 行行 业业 简介简介n范蠡 商业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n子贡商业 所至与国君分庭抗礼。使孔子扬名天下。n白圭商业乐观时变。人弃我取

16、,人取我与。n猗顿畜牧、盐业n宛孔铁冶n蜀卓铁冶n曹邴铁冶富至巨万n郭纵铁冶邯郸郭纵、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n乌氏 畜牧n巴寡妇清矿业“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秦皇帝为筑女怀清台。” 1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范蠡的计然n“计然之策计然之策” n一是要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重视储备,一是要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重视储备,即“知斗则修备。”n二是要求根据市场供应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二是要求根据市场供应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n三是要求国家用调节供求的经济办法来控制物价,三是要求国家用调节供求的经济办法来控制物价,使之保持在一个

17、合理的幅度之内,做到对产销双方有利。n四是要求注意商品的质量四是要求注意商品的质量, “务完物”。n五是要求注意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五是要求注意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无息币”。1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1、城市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n周制诸侯城不能超过900 丈,卿大夫城不能超过300 丈。春秋末即已突破此限,战国时更加扩大:“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国策赵策n不少城市已大大超过王都之制的面积。据考古材料提供的数据看,超过10平方公里的东周故城有:秦都雍城、鲁都曲阜、秦都咸阳宫城、魏都安邑

18、、齐都临菑、楚都郢、赵都邯郸、郑韩故城、燕下都等 。n根据左传的材料所绘春秋时代城邑分布图,有466个分布点,比西周城邑图多出375个,反映了春秋的城市在先前西周的基础上成四倍的增加。-许倬云周代都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发达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1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2、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 :n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战国时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经济中心,尤其是出现了著名的商业城市陶(定陶)和冶铁中心宛(河南南阳)。这些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往来日益把全国各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n即使不把众多小城市的人口计算在内,全国也当有四百多万的城市人口。按

19、一般认为战国人口总数约两千余万来推算,当时城市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可见当时城市人口集中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n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不下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史记苏秦列传n城市人口主要是工商居民,标志着生产范围和交换关系进一步扩大,城市加速形成工商业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19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n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资本在城市相对集中 :n城市个体手工业发展,专业化程度提高,“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出现商业巨商和盐铁业的大手工业者。 n官府手工业商品经济色彩日渐浓厚,开始涉足流通领域,从而使城市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冶铁、煮盐、铸

20、币) n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市场贸易。市场的位置、个数变化。市场上从事商品交换的人“朝则满,夕则虚”,“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工商业税征成为国库收入重要来源。n商人利润不断增加。范蠡父子“侯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史记货殖列传:“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可见商人经商的利润率多的可达到十分之三至十分之五。总之,春秋战国时的商业利润是呈上升的趋势。 2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经济类型n交通与商业城市。列国都城所在的政治中心和处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的城市(陶、卫)。n大手工业城市。主要

21、集中在采矿、冶铸、煮盐、造币等生产部门。无论是官营或私营,手工工人动辄上千人,其中相当数量的是有一定依附关系的“自由”劳动者。“大抵尽收放流人民,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 。n中小工商城市。远离内河通商大道,也没有大型的矿冶手工业,于是与大量的贸易往来无缘,自然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n文化城市。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民间私学迅速兴盛起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也就骤然增多。这些用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也成为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依附性。城市基本上是各级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统治者权力的支配,甚至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尹铎被委任治晋阳

22、时,向赵简子请示究竟视晋阳“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 n()消费性。当时较大的经济都会多为列国的政治中心,居住着庞大的统治阶级寄生人口,致使各种工商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其奢侈性消费轨道。大量纯消费人口涌入城市,是不利于城市发展为生产型的经济都会的。 “孟尝君相齐,封万户于薛”,“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n()原始性。当时大多数中小工商城市商品经济不太发达,工商业与农业尚 未完全分离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经济特点2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氓氓之蚩蚩,之蚩蚩,抱布贸丝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至于顿丘。匪我

23、愆期,子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乘彼垝垝垣,以望垣,以望复关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车来,以我贿迁。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无与士士耽耽!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渐车车帷裳。女也不爽,

24、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卫风风氓氓2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刀币中国古代货币蚁鼻钱布币秦半两币2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秦朝疆域图25中国古代城

25、市与城市经济2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n秦用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全国人口有4000万。n楚汉之际,中原战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以致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n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汉初治国措施上采取道家 “无为而治”的理念,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n汉武帝即位时,全国人口已经上升到3600多万。但是到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期的军事行动,和沉重的赋税徭役,使得全国人口降到3200万。武帝之后,继任者吸取了教训,继而采取休养生息

26、的政策。至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户口调查,人口已经达到59,594,978人。 2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以政治中心为主的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 n秦、汉时期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主要在于行政中心的设置和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的形成n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发展。秦灭六国初,设三十六郡,县800900。西汉末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市达1600个。其组成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骨干,县城为基层的一套城市系列组群, 形成了层次分明、规模不等的各级行政中心城市。2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东汉时期城市等级规模表 (1)郡县建制以公元)郡县建制以公元140年(永和五年)为准。年(永和五年)为准。 (2)西域都护府以

27、公元)西域都护府以公元94107年(永元六年至永初元年)为准。年(永元六年至永初元年)为准。 (3)鲜卑等地以公元)鲜卑等地以公元156178年(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为准。年(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为准。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29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2.国内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一些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形成,早期城市经济区出现。n秦、汉时期,随着上述全国性城市网的形成,对腹地的经济起着沟通联系的作用。各大城市之间由大道或沟渠相通,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开发各有特色,矿产、海产、山林等资源利用各具所长。大体上形成了“农、工、商、贾、畜长,固 求富益货也”的十大早期城市经济区域

28、。 以政治中心为主的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 3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3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3、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特点n秦、汉时期郡县制度确立,农、工、商产品增加,旧城市扩大,新城市兴起,城乡人口增加,全国城镇网的初步形成。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前期相比,已显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n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封闭、自给自足固有的特点, 其一开始就制约、限制了城镇体系内部的开放机制,表现为整个体系及各个城市自身发展的相对封闭性。n城市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多数不是因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而形成的城市,只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据点。 n这一时期城镇体系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偏集北方(黄、淮、海流域

29、地区);城乡联系松散,商品交换以大、中城市为主;城市间的联系偏重行政上的上下级联系,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粮,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仍然牢固的结合在一起,给这一时期城镇体系的总面貌蒙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3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汉初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社会汉初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社会。“编户齐民” ,在政治上可以享受二十等爵的待遇。(东汉晚期开始,随着大土地占有制的迅猛扩张,农民越来越向佃客、部曲转化,自耕农已不占主要地位。) n两汉社会的构成,可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部分。两汉社会的构成,可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在农村社会这个大舞台之上,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n大大小小

30、的城市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了流通中心的作用。大大小小的城市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了流通中心的作用。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的城市数量在西汉末年达到巅峰,全国共有城市1,587座之多。到东汉,因为战争的破坏,全国城市数目大约在1100个左右。秦汉以来,都会中的住宅区与市区皆有严格分别,住宅区称闾里(25家),商业区称市。秦汉时期的城乡关系(一)3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汉朝汉朝3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商品生产侵蚀到农业中去,破坏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生产侵蚀到农业中去,破坏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蓝田弥望,黍稷不植”,这弥望的蓝田,都是商品生产。 n社会经商气氛浓厚社会经商气氛浓厚: 农业劳动者“弃本

31、逐末”,作生意(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去了。而且热情很高,“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末利深而惑于钱也”!-汉书贡禹传 n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已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已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耕者不能半”。“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今洛阳浮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东汉学者王符 n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差别显著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差别显著,沉重的赋税只能使农民穷而商人富。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n商人常常把他们经商所得的利益投于土地而成为大地主。商人常常把他们经商所得的利益投于土地而成为大地主。

32、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于是很多有势力的大地主家庭也同时经商。秦汉时期的城乡关系(二)35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成都: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 n先秦时代,成都已初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内外贸易枢纽。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建设高速发展,最终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西南国际大都会。 n秦并巴蜀后,置巴、蜀、汉中三郡共41县。汉王朝分割巴蜀为6郡数十县。直接目的在于缩小行政区划,以便管理、控制和进一步开发,事实上造成了新的城市体系的产生。n秦始皇时,将大批六国豪民迁入巴蜀。所谓豪民,多为工商之家,他们进入巴蜀后,继续其工商本业,推动了巴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巴蜀商业持续高涨,官私贸

33、易都十分发达。 n秦汉时期交通状况改善, 由“四塞”变为“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加强了同内地和边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巴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n从东周到西汉末,经过四五百年,成都人口增长超过10万,近三分之一。汉初巴蜀偏安一方,未遭战火摧残,所以汉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汉书地理志东汉时成都人口较之西汉末增长的比率为47%,约有53万之多,在138年之间增长人口达17万,大大超出西汉时人口的增长速度。-续汉书郡国志3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的社会经济 n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城市荒芜,农村凋弊,社会退回到自然经济状态 。n劳动者身份、地位发生很大变化,除自耕农以

34、编户齐民形式保持自由民身份外,佃农成了豪强大族的私属,丧失了人身自由,不受国家控制,这种封建依附关系的加深、自由民向依附农民的转化,构成了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n钱货不行,谷帛代币。中央政府充任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必须有较高的威信和充足的财力。而魏晋南北朝各朝均无此力量,相反却想借铸钱来弥补财政亏空,钱币成色不足,民不乐用。同时政府无力制止民间私铸恶钱,所以通货膨胀严重。即使有铸钱,百姓也避而不用,改采谷帛交易。 3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一)n一、中国城市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中国城市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秦汉时期以宫殿城池为城市主体,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宋以后时期

35、以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n从城市规模看从城市规模看:以唐宋时期为界,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大城市人口达到一二百万。“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人口密度达到传统大都市的极限。n从城市人口构成看:从城市人口构成看:两宋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3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二)n从都城史角度看从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唐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新唐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n从城市观念看: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很多城市虽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

36、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仅以扩建外城的方式把他们扩进来。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n从城市文化结构看: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说话、话本、元曲、杂剧、小说、曲艺、戏剧,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阶层。39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三)n唐宋时期城市建设与时代特点唐宋时期城市建设与时代特点n唐长安城。城市建设: 1、具有强烈的恢宏感与豪放气质。城市规模大,坊里划分多,道路宽阔程度空前。 2、即具有明显的规则性、格式化,又表现出对异域的包容。文学体现:1、社会为中下层地主文人提供了比较宽广的出路,

37、作品中“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气质较多。2、字数、韵脚、平仄有明确规定。对音乐、舞蹈、绘画的描绘可以明显品味出异域内容。n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城市建设:1、城市表现出浓重的市井气息。2、都市规划保守自满,不思进取。文学体现:1、词从五代以来依靡婉约,习惯描写艳情。词间思想更加坦率真挚,贴近市民生活。2、社会重文轻武,文人政治热情少,文学作品粉饰太平的浮靡之音较多。4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唐.长安城长安城4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四)n二、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空间的拓展二、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空间的拓展n一是地域空间:一是地域空间: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诸如城市区划,城

38、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诸如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制度等;三是精神空间三是精神空间:诸如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等 。北宋东京内外城城周及城内面积虽然比唐长安小,但空间利用率及单位空间的效益和辐射力却超过唐长安。 n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商业区从有限的市区扩大到街市桥市;宽阔的街道,被摊商和店铺占据;原来的沿街住宅,改成了店铺。时间的延伸,也同样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不再禁止夜市,有的夜市一直到凌晨仍热闹非凡。n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变化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变化:隋唐坊市制-北宋厢坊制-南宋的隅坊(巷)制。城市本身在发展过程中

39、不断调整,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适应城区不断增加的吸纳力。n城市的张力或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城市的张力或承载力已达到极限:传统大城市的扩张缺乏近代社会大都市的工业支撑。传统城市商业的繁荣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根本转型并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传统城市的张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是唐宋时代无法突破的局限。 4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五)n三、坊市制的彻底崩溃:入宋以后,城市制度最三、坊市制的彻底崩溃:入宋以后,城市制度最大的变化。大的变化。坊市制崩溃对城市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自由。 n个人消费的市场化个人消费的市场化:这是宋代的城市消费与前代最大的差别。可以说,

40、宋代城市的 个人消费较前代发生了一定量的质变。n经由市场的精神消费:经由市场的精神消费:较物质消费属更高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与风格。两宋时期,城市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除了阳春白雪类的诗词书画等,又增添了许多下里巴人的内容。确切地说,主要是城市市民娱乐方面的。 4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四、市制崩溃的过程中,出现商业组织四、市制崩溃的过程中,出现商业组织“行行”。n“行”在秦汉隋唐宋时代的不同意义。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会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自京都到州县城镇,同行的商业都组成商行。n中国手工业行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快。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各种制约,作为民

41、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手工业行会,没有完全的独立性,经济职能非常有限。不但只能管理一些民营手工业,而且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n唐宋时期手工业行会只是充当官府征敛财富的工具,不能很好的管理城市工商业。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才真正形成了类似西方行会的工商业组织。 唐宋城市经济(六)4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唐宋城市经济(七)n五、由于纯粹的转运贸易与生产脱节,巨大的商业资本除五、由于纯粹的转运贸易与生产脱节,巨大的商业资本除部分留作转运成本外,其余大部分或投资土地,或投向高部分留作转运成本外,其余大部分或投资土地,或投向高利贷,加速土地兼并,从而使得一些因天灾人祸而负债的利贷,加速土地兼并,从

42、而使得一些因天灾人祸而负债的农民破产。这便是农民破产。这便是 所谓所谓“贾雄伤农贾雄伤农”。n官营国有工商业官营国有工商业:是垄断形态的工商业,其利润不断地被财政支出所吞噬,再生产的份额很少,主要依靠超经济的政治权力和强制性的垄断价格而获利,背离了经济运行的自然法则和要求,扰乱甚至完全破坏了价值规律的正常运行,其垄断利润越高,干预并垄断的领域越多,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伤害就越大。n民间工商业民间工商业:要仰承政府鼻息,其经营利润很难向产业资本的转化较少,除奢侈消费及钻营官场支出一部分外,民间工商业的利润大多转入土地购买和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造成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

43、三位一体,发挥不出增加产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繁荣商品经济的作用。45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4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朝经济概况n明朝处于我国古代与近代历史古代与近代历史的会接时期、传统文明与传统文明与近代文明近代文明的交替时期,又是古代农业经济向近代工业经古代农业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济的过渡时期 。n国家经济政策:n明初统治者实行“安养生息” ,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下令农民归耕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n嘉靖九年(1530),实施 “一条鞭法”。国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 n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坚持施行“重农抑商

44、”,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4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农业的新发展:水稻产量提高。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官督促。n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民多种经营现象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n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奢侈品在商

45、品总量中仍占一定比例,但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仍然占据了市场流通总额的大部分,尤以粮食、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盐、茶七类物品为商品中的大宗。 4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工业n1、建筑业,明朝烧砖质量闻名,西方传教士赞扬明朝的砖头“分量轻而且坚固”。城墙重建。北方有长城、北京城、回音壁等声学建筑,南方流行各种私人园林。n2、冶炼业,宋代铁产量比唐代有一个大的进步,但经过战乱和分裂,南宋产量就降到了唐的水平,到元代铁产量仍然未达到北宋水平。明代大发展,高出北宋一倍多,使我国的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n3、陶瓷业 ,仅景德镇一处,就有上万家制瓷工匠和作坊,拥有制瓷的高超技术,有设备完

46、善的官窑,也有生产大量民用瓷器的民窑。 n4、造船业,这也是利润丰厚的重工业,中国的远洋技术,在明朝时还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西方传教士指出,明朝皇帝可以用船在澳门和吕宋造一条桥梁。n5、丝纺、印染、造纸、印刷等轻工业 49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5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贸易与货币:n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明朝中期,有关禁海、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私人海外贸易与倭寇合流,成为影响沿海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这种情况为前所未有。n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技术的革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贡献。n

47、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乃至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1/3的世界用银量)5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商业资本与商人集团n徽州府:山区,人多地少,居民多出外经营;物产丰富(木器、漆器、茶、文具 );毗邻苏、浙,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其俗男子受室后,尊者即督令行贾,无赢折皆不得速归,久者数十年,近亦逾纪”-方苞望溪先生文集,以致“无徽不成镇” 。明朝中叶,明政府改行

48、新的盐业制度:商人向盐运司交纳现银即可办理盐引,就地支盐销售,为徽州盐商的崛起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经营活动带有明显的寄生性和野蛮性 。 n西商:主要是指山西和陕西商人,他们在明朝通过经营边防军需物资起家,积累了大量资本,势力经久不衰。“输粟于边塞,治盐于淮扬河东,贩布于吴越,运茶于川蜀”。 n其他地方还有很多较小规模的商人集团,其经商活动大都带有地域性、宗族性的共同特点。 5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清城市n“市镇”繁荣,改变城乡格局n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n城市性质进一步分化:政治性和经济性53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清时代的市镇(一)n作为定期市兴起的“草市”,是秦汉以降中国集市贸易领域出现

49、的一个新生事物。n “草市” 含义:一是与墟市类似,表示不是常设市场,大都是临时性的草棚等简陋设备;二是唐代政府规定非州县之所不得设市,但是正式的州县之市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定期集市,称之为草市。草者,非正式、非常设、草创未完之义,以免触犯政府法令。n宋代以来,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宋代草市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草市作为城市的新市区存在;二是草市提升为镇市,这一重大历史变迁在宋代是不断进行的。n这一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经济实体,对明清市镇有重大影响。5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清时代的市镇(二)n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一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市镇是在

50、集、场、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已经脱离了集、场、墟的范畴,有一种趋于城市的倾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n明清市镇是属于城市体系的,它是城乡原料作物的加工中心与技术处理中心,是乡村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商品的贸易市场,是大中城市与广大乡村之间相互沟通的中介。 n清代前期的市镇所下的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有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之设立与废罢,必须得到知县之许可 )。两个条件齐备者属于大市镇,只具有第一个条件者属于中小市镇。 n市和镇作为地理概念和地理 实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某种特定阶段的产物。“市”是由农村交换剩余产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变而来。“镇”是

51、比市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地。明清市镇的行政地位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但它的经济地位大大超过了县城。55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清时代的市镇(三)n天下四镇:明末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合称“天下四大镇”。它们与作为州县治所的传统城市不同,行政级别低下,机构设置简单,完全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崛起的工商业中心。n四大名镇可分为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加综合 发展型和商品集散地型,其兴起具有部分共同的因素。n近代以后,由于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传统的工商市镇面临各种冲击和挑战,四大名镇在近代的分化和不同命运, 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曲折:汉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52、成为通商口岸,现代性因素快速增长,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向近代新型城市的转型,最终与武昌、汉阳合为一体,成为 全国特大中心城市;而朱仙、景德、佛山三镇却因自身优势条件的丧失,城市功能不能适时地进行调适、转型而逐步走向衰退。56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景德镇:始于唐,名于宋,兴于明,胜于清。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达到了中国瓷业发展的高峰。 “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而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陶录。 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等地设立代理行,向景德镇定制瓷器。雍正、乾隆年间 (17231795),景德镇已有

53、“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数不下数十万”,制瓷业生产年值三百万到四百万两白银,主要商品额折银五百二十万到六百万余两,相当于英国年出口值1/7-1/6,法国出口商品值的1/3强。景德镇规模相应扩大,“豪商大贾,咸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嘉庆年间,景德镇街市达十三里,人口达二十五万 。明清时代的市镇(四)57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58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清代中叶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人口密度极不平衡。贸易面积在120300平方公里之间的市镇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一现象说明了该地区农村基层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其数量甚大,广大农民成为市场交易的最大主体。 59

54、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即使是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 广州之类,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其本身的经济职能也在明显强化。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构成了一个个较大的地区贸易网络。 n中国城市到清代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规模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中期,城市发展到有史以来的一个新高峰,除都城北京的人口规模在百万人以上,苏州、广州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数十个 。n清代以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已初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n城市的规模体系、分布格局以

55、及发展动力、功能作用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城市日益分化为以沿海沿江通商口岸为代表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以首都、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行政中心城市。 明清时代的市镇(五)60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n清朝“天下四聚” :北京、佛山、苏州、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广阳杂记n苏州到清中期已经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以江南发达的农业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清代苏州的手工业行业可分17大类,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东北部是丝织专业区,“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谙万家”;西北部是工商业中心区;西南部是政治中心区;东南部则逐渐成为新兴

56、商业区。由于经济的发展,苏州商业早已突破了城墙的范围,形成了“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的壮观景象。可见城市的经济功能已成为苏州等工商业城市的重要功能,城市功能向多样化、综合性发展。 明清时代的市镇(六)61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明清时代的市镇(七)n清代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起点和早期现代化发展阶段,城市成为清代中国转型时期各种现象、矛盾、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清代中国演变最大、发展最快的地方。 n清代后期以来,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推动下,城市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经济的转型,政治的改革,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自治的启动,现代城市管理方式的出现,如此等等,都对民国时期的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n尽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由清王朝自上而下所启动的城市现代化改革有多种缺陷,但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旦启动,就呈现出不可逆转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它都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62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