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如何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1879087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包诗如何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包诗如何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包诗如何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包诗如何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包诗如何教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包诗如何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包诗如何教(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包诗怎样教? 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

2、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文包诗的教学路径 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 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 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 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 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 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

3、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文包诗:“三”倾向 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 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

4、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 第三,再看看“文包诗”这个文本,其“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这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文文”的分量应该弱化。的分量应该弱化。这样看来,“文包诗文包诗”教学,要凸显教学,要凸显“诗诗”。 解读设计解读设计8 8环节环节 解环设环环环扣解环设环环环扣鉴赏静心阅读,潜入文本,理解感悟 (解读1)发现敏锐洞察,整合资源,深入浅出。 (解读2)定位知识点、读写点、表达点,意言兼得 (解读3)寻找语言训练点,能力提升

5、点,情感升华点(解读4)选择思路学路,方法策略,灵动生成。 (设计1)程序胸有成竹,整理归纳,一气呵成。 (设计2)预演脑海呈现,循环往复,发现问题。 (设计3)修改是否走在了课标、学段、学情路上? (设计4)以上三种解决方法,都没有能够真正凸显“诗”。把“文包诗”当记叙文教不必谈;以“文”导“诗”只在最后点到了“诗”,且让“诗”成了一个“宣泄”的处所,“诗”的价值只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心绪上的归属感。以“文”证“诗”似乎十分清楚地将“诗”摆在了突出的地位。定位一个核心:只教学“诗” “文包诗”教学便应是古诗文教学。如李广射虎一课教学,便应按古诗教学的思路进行:(1)介绍诗题,了解诗人,了解李

6、广。(2)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3)理解古诗意思。 先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意思,可导问:这首古诗哪些词或诗句你已经读明白了,跟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已预习过课文,这个教学板块更不成问题),如学生没有预习或不充分,则可借助“文”直接理解意思。举例:塞下曲19 卢 纶 (1)林暗草惊风: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林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2)将军夜引弓: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3)平明寻白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4)没在

7、石棱中: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4)体悟用词。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预设提问:“惊”好在什么地方?“引弓”和“射箭”相比哪个更好?“没在石棱中”改成“没在石头中”好不好?(这些地方的妙处,在“文”中是无法体会到的。)(5)欣赏艺术特色。将军射“虎”后,为什么当时不去查看,而要到第二天天亮才去看呢?教师可与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对比讲解:这是诗人的艺术处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第二天看更有悬念感,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就很难取得像现在这样的鲜明效果了。 举例:塞下曲 卢 纶

8、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6)赏读古诗。读出李将军的敏捷、勇猛、沉着、自信等特点,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感受诗“以音达意”的特点,进一步由形式到内容从整体上领会古诗,从而最终领略“诗”的文化韵味。 定位两个作用:“文”是资源 “文包诗”中的“文”作何用?可以有两个用途: (1)比照阅读。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醒学生到“文”中寻找适当的参考,以激发思维,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其次,古诗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朗读“文”,甚至适当欣“文”,并作古今文章的比较,谈谈古诗的妙处、现代文的优点,将学生的视野从古诗中拉到现代文的语境里。学

9、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得到消解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古诗文的特点。定位两个作用:“文”是资源(2)激发创作。“文包诗”作为例文,其“文”便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范例。在比照阅读“文”,感受“文”隽永优美的基础上,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首先,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其次,对本课中的“文”进行二度创作,比如黄鹤楼送别中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地点可以不变,但景物、分别时所说的语言、动作均可以改变,叙述的方式、角度也可以改变,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最后,根据本课中的诗进行多维创作。低年级“由文到诗” 下面的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两句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文中描写这两句

10、的句子,进行一下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片片白云。片片白云。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把整个段落连起来,反复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的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 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低年级由文到诗,高年级由诗到文。 低年级“由文到诗” 咏华山一课的教学,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这一

11、诗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得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出示课文第二段句子“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学生就能对这一句诗有了稍微具体一些的感悟。 高年级“由诗到文”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找出文中有关“烟花三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的描写,说出自己的理解。这两个问题中又以后者为教学重点。 课文语句: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学生说:“饯行通常都是要吃大鱼大肉的,但他们不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骨肉亲,他们只是薄酒一杯,他们是真正的知己。”课文语句:李白和孟浩

12、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学生说:“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眼泪流出来。”课文语句: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学生说:“他们情同手足。”课文语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学生说:“这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文语句: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说:“虽然孟浩然离开李白,去扬州了,但他们可以飞鸽传书,保持密切的联系。”课文语句: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说:“这是情不自禁。”几乎,学生将课文中的词句嚼了个遍。古诗教学三部曲古诗教

13、学三部曲一、诵读,品味语言美。 古诗有和谐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味到它的深刻内涵,欣赏到诗句的音韵美。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老师要以诵读为主,分四步推进: 1、读准字音。 2、解决字义。(句义) 3、读出节奏。 4、读出感情。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积淀与升华,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展开想象,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才会品味到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教学三部曲古诗教学三部曲二、想象,展现画面美。 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老师们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借助插图、媒体再现,理解诗句,指导朗读。先以课件辅以画面,在欣赏中感知,在朗读中感悟,

14、在想象中进入意境,从而深刻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古诗教学三部曲古诗教学三部曲三、揣摩、领悟哲理美(言志美、爱国美、送别美) 登鹳雀楼哲理美; 石灰吟言志美; 示儿爱国美; 赠汪伦送别美。如:登鹳雀楼,这首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在学生反复品读前两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引导学生感悟后两句短短十个字,便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这便是登鹳雀楼的魅力所在。高年级语文“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探索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高年级那么,高年级“

15、文包诗文包诗”该怎么教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第一,关注文体。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 所以,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觉得这是这一类“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

16、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第三、学以致用。第三、学以致用。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

17、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脚点、归结点都在诗。预习内容和要求:预习内容和要求: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进入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搜集各方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感。2、了解诗人的主要代表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文包诗”,深入了解诗人情感。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一、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1、揭示学习诗歌内容。 直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

18、一个明确的认识。2、朗读古诗,读出诗歌节奏,读正确、流利。 初读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读正确、流利即可,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如果此时学生就能有感情的读出诗歌的韵味,也就可以不教了。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文章铺垫。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4、质疑诗歌内容。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再进行讨论。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又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5、引出课文。 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引出要学习的课文(文包诗),也要让学生知

19、道这篇课文是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解决。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二、二、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1、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入理解课文。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能做到一一对应。 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读课文,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学生在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说了,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古诗和课文的关系。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3、综观全文,体悟人物情感。(1)质疑问难。 这个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出在理解古诗和课文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古诗和课文之间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来进行

20、,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2)想象补白。 每首古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对古诗的想象又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诗歌的魅力。教学中利用古诗和课文所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情境。(3)补充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学就有一个要求,利用课外资料辅助理解课文。“文包诗”的学习同样需要补充材料。这个补充并不是导入时的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有效地穿插一些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三、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反复吟诵,深化理解。1、借文末那句“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者“诗兴大发”等(文包诗的篇末大

21、部分都有类似的词句),让学生想象,你想到了那个成语?接着就从情不自禁的“情”字入手,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诗人激动不已,都控制不住了,让他诗兴大发?2、通过对“情”字的不同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其实诗歌创作本身就带有诗人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只要学生不偏离诗歌内容和内涵,就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这一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的。诗歌教学21字法 七个步骤,可凝练为21个字:1、破诗题(初破诗题。石灰是一种常见的事物,“吟”是古代一种体裁。如果悟诗情后“吟”就是言志了)2、解诗词(重点词语、诗眼)3、查诗料(诗人介绍、时代背景等)4、明诗意(明白每一句诗的本义与引申

22、义)5、悟诗情(悟一首情)6、入诗境(读一首诗,展一幅画,悟一首情。)7、知诗法(学习诗的表达方法) 七个步骤有的不能割裂开来,如悟诗情与入诗境要整体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四、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可以找作者的诗歌,也可以找与之类似题材的诗歌。比如学习了“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送别诗”,比一比谁积累得多。2、可以写一写,提供仿写“文包诗”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第二课时的教

23、学第二课时的教学五、五、归纳学法。归纳学法。小结学习“文包诗”的方法: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六、迁移自学。六、迁移自学。1、出示诗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韵律美。(2)质疑问难。(3)引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发学习材料,利用材料理解古诗。(1)读通读懂学习材料。(2)进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3)利用学习材料,解决之前的疑惑。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3、含咀精华,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 这个环节不是重点,重点应放在

24、“理解古诗”这个层面上,因为拓展的目的就是要巩固学习方法,而且短短的二十来分钟能做到人人读通学习材料、理解古诗就算达到教学要求了。(1)利用诗歌和学习材料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体情悟境。(2)围绕诗人的情感进行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情感。对模式的反思对模式的反思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模式化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模式”,在其中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心中有法;在课堂中则有很多新的生成,灵活变法。以无招胜有招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探索模式而又能打破模式的樊篱,自成一格,则成了教学的至高境界。课程改革礼赞课程改革礼赞现代课程欲何求?教育理念先行修。教材解读夯基础,课堂生成显灵秀。激活思维启心智,自学展示疑难究。打磨细节凸亮点,课改芬芳百世流。人民教师礼赞人民教师礼赞教坛耕耘欲何求?浸润桃李艳枝俏。一支粉笔书日月,三尺讲台写春秋。朝迎晨曦惊睡鸟,夜沐星辉羞斗牛。大爱无痕人生路,两袖清风正气留。追逐心灵的梦想追逐心灵的梦想(教师专业成长永无止境)(教师专业成长永无止境)小草敬之,聆听那来自森林松涛阵阵的呼啸;溪流仰之,聆听那来自大海波涛滚滚的咆哮;山雀羡之,聆听那来自蓝天鹰涛喳喳的旋律;泰山慕之,聆听那来自珠峰云涛茫茫的喧嚣;学生赞之,聆听那来自课堂生涛朗朗的倾诉;教师叹之,聆听那来自心灵情涛娓娓的开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