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1866315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8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相关理论》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中医药基础理论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是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理论。是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理论。症候理论症候理论:是指中药药性、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基:是指中药药性、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基础理论。础理论。组方理论组方理论: : 中药的性味归经、气机升降、君臣佐使、中药的性味归经、气机升降、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不仅是药物和功效简七情合和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不仅是药物和功效简单的相加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作用。单的相加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作用。 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重视

2、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反味、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揭沉浮、归经、反味、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使中药基础理论得到科学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使中药基础理论得到科学阐释和发展,为构建现代中药理论奠定基础。阐释和发展,为构建现代中药理论奠定基础。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 1、阴阳、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

3、、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男与女、气与形等。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之说。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把阴阳概相结合,从而形成

4、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把阴阳概念全面而系统地运用于医学的医籍,首推黄帝念全面而系统地运用于医学的医籍,首推黄帝内经。内经。2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

5、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中医学运用中医学运用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特理论体系的重

6、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 3、藏象和藏象学说藏象和藏象学说 藏象的藏象的 藏藏 ,是指藏居于体内的各个脏腑;,是指藏居于体内的各个脏腑;而而 象象 ,是指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藏藏象象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藏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藏象学说即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象学说即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础是脏腑。人体的

7、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它的基础是脏腑。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以观察、了解生命活动的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以观察、了解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外在表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是藏象研究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学说的主要内容。4 4、经络经络 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正常生理情况。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

8、应传导的作用,而在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联病变的途径。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联络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络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在治疗上,无论是针灸、推拿或药物断依据。在治疗上,无论是针灸、推拿或药物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

9、气血的功能活动,进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质;血血即指血液;即指血液;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

10、养、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二、中医治疗的基本特点二、中医治疗的基本特点 1. 1.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

11、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一: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间有密切的联系。2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12、原则,是中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

13、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症。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症。论论治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症,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症,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 ,治疗方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症候相同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症候相同, ,便可以用同一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方法治疗, ,这就是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不同质的矛盾用不

14、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三、防治原则三、防治原则1 1、治则治则: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导意义。1 1)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治”和和“急则治标,缓则

15、治本,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等情况。2 2)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1 1、治则、治则3 3)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

16、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密,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阴平阳密,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4 4)调整脏腑功能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好的治疗效果。5 5)调理气血关系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

17、用。调理气血是以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6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18、,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2 2、预防、预防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

19、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治疗,以防止疾

20、病的发展与传变。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1 1、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人体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人体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

21、气,防止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气耗损,中医说阴气耗损,中医说 从之则苛疾不起从之则苛疾不起 ,即顺应四,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说说 逆之则灾害生逆之则灾害生 ,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损害人体健美。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损害人体健美。2 2、防寒避暑、防寒避暑 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中医

22、认为春有乖乱之邪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中医认为春有乖乱之邪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非时之气之气,乘人体之虚,都可作为邪气而致病,损害,乘人体之虚,都可作为邪气而致病,损害人体健美。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人体健美。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的各项措施,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

23、,则发生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则发生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及面部色素斑等。及面部色素斑等。3、动静有衡动静有衡 就是要求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就是要求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如律地起居作息。如春三月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散步或做体操,应晚卧早起,散步或做体操,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夏三月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的阳气调和宣达;

24、秋三月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很大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很大的劳动和锻炼,保持心情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的劳动和锻炼,保持心情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状态;状态;冬三月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应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风寒袭拢。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风寒袭拢。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 妄作妄作劳劳 ,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 动动 的的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

25、息,不去发挥 静静 的作用,的作用,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损害健美。损害健美。4、劳逸适度劳逸适度 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太过太过”或或“不不及及”,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正常的脑力劳动正常的脑力劳动,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正常的体力劳动正常的体力劳动可可使肌肤筋骨强健。故体力和脑力劳动密切结合,使肌肤筋骨强健。故体力和脑力劳动密切结合,是强身、益智、健美的重要措施。必要的睡眠和是强身、益智、健美的重要措施。必要的睡眠和安逸,又是消除疲

26、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安逸,又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素。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坚、骨肉不素。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坚、骨肉不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丛生。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丛生。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因而,中医倡导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因而,中医倡导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美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美的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

27、5 5、活动肢体、活动肢体 生命在于运动,是古今中外人所共识。吕氏春秋生命在于运动,是古今中外人所共识。吕氏春秋尽数篇说: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气不动则精(精气)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不动则精(精气)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名医名医华佗华佗也指出:也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故中医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如老年人、故中医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如老年人、女性,宜采取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适中的锻炼女性,

28、宜采取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适中的锻炼方法;儿童的锻炼,又应采取跳绳、体操、舞蹈等轻松方法;儿童的锻炼,又应采取跳绳、体操、舞蹈等轻松活泼的形式。此外,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活泼的形式。此外,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形式的锻炼方式。总之,不同形式的锻炼方式。总之,适当方式、适量强度的体适当方式、适量强度的体育活动育活动,可使经脉畅利、精气流通,气机和畅、饮食易,可使经脉畅利、精气流通,气机和畅、饮食易化、二便通利,从而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维化、二便通利,从而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维护和增进心身健康和健美。护和增进心身健康和健美。6 6、平和情志、平和情志 中

29、医学中医学认为认为,情志的稳定乐观,对于皮肤是否健美,情志的稳定乐观,对于皮肤是否健美有着直接的影响。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有着直接的影响。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素问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若情志过激就会损伤脏腑阴阳气血,致脏脏阴阳气血若情志过激就会损伤脏腑阴阳气血,致脏脏阴阳气血失调,发生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皱纹等与脏腑相关失调,发生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皱纹等与脏腑相关的面部疾病,影响皮肤的健美。的面部疾病,影响皮肤的健

30、美。中医中医主张主张情志和畅,即保持情志的相对稳定,不致情志和畅,即保持情志的相对稳定,不致于郁久而伤体。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于郁久而伤体。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保持乐观的、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保持乐观的、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也是维护人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也是维护人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7 7、饮食合宜、饮食合宜 饮食合宜,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脏腑饮食合宜,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则肌肤光泽,红润无瘕。反之,饮食功能正常,则肌肤光泽,红润

31、无瘕。反之,饮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无华;饮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无华;饮食过饱、损伤脾胃,致面色萎黄,黄褐斑等;饮食过饱、损伤脾胃,致面色萎黄,黄褐斑等;饮食不洁则见面黄肌瘦;偏嗜辛辣肥腻,则可引发痤不洁则见面黄肌瘦;偏嗜辛辣肥腻,则可引发痤疮、皱纹。疮、皱纹。 另外,适当进食有助于保健皮肤的营养物质,另外,适当进食有助于保健皮肤的营养物质,如含蛋白高的物质可去除皮肤皱纹;含胶原蛋白如含蛋白高的物质可去除皮肤皱纹;含胶原蛋白的物质可使皮肤白嫩丰满;维生素的物质可使皮肤白嫩丰满;维生素E E可抑制衰老。可抑制衰老。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

32、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 以及疾病的诊断和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防治的一门学科, , 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辨证法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辨证法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 以辨症论治以辨症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 , 其学术体系形成

33、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学术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我国古代自然科学, , 如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如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药学的渗透和影响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药学的渗透和影响, , 为中医药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的问世. .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

34、学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 中国医药中国医药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 大量具有丰富内容的医大量具有丰富内容的医学著作不断出现学著作不断出现, ,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成部份.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医学为中心以医学为中心, , 结合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自然科学与哲学, , 并把许多医学学科综合在一起并把许多医学学科综合在一起, , 进行整体的、统一的论进行整体的、统一的论证证, ,系统的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问系统的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题, ,建立起中医药

35、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 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泉源基础和理论泉源. .难经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的古典医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的古典医籍籍, ,系秦越人所著系秦越人所著, , 成书于汉之前成书于汉之前, ,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丰富, , 包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 , 补充了黄帝内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经之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 , 成为后世指导临床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实践的理论基础. .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 , 中国医

36、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中国医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展, , 公元三世纪左右公元三世纪左右, , 东汉著名医学家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 ( (公元公元150-219150-219年年) ) 在内经、难经等理论在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 , 结合自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的临床经验, , 写成了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 即后世的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以六经辨证、脏腑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诊治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诊治, , 确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法则立了辨证

37、论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法则, , 为临床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 , 历历代医家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药学代医家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药学, , 形成了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其中其中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就是典形的就是典形的代表代表.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刘完素刘完素以火热立论以火热立论, , 力倡力倡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皆从火化 之说之说, , 用药多主寒凉用药多主寒凉, , 被称之为被称之为 寒凉派寒凉派 张从正张从正传河间之学传河间之学, , 认为病

38、由邪生认为病由邪生, , 攻邪医病攻邪医病, , 主主张张 邪去则正安邪去则正安 , , 治当用汗吐下叁法以攻邪治当用汗吐下叁法以攻邪, , 被称之被称之为为 攻下派攻下派 . .李东桓李东桓提出提出 内伤脾胃内伤脾胃, , 百病由生百病由生 的内伤学说的内伤学说, , 疗重在升补脾阳疗重在升补脾阳, , 被称之为被称之为 补土派补土派 . .朱丹溪朱丹溪提出提出 阳常有馀阳常有馀, , 阴常不足阴常不足 之论之论, , 治病应治病应滋阴降火为主滋阴降火为主, , 被称之为被称之为 养阴派养阴派.总之总之, , 刘、张、李、朱四家之说不同刘、张、李、朱四家之说不同, , 各有创见各有创见, ,

39、 在理论和治疗上各有独到之处在理论和治疗上各有独到之处, , 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起了促进作用起了促进作用. . 明代赵献可、张景岳明代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说等提出命门学说, ,为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为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代到了明清时代, , 温病学派的出现温病学派的出现, , 标帜着中医传染病学的标帜着中医传染病学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 .吴又可著温疫论吴又可著温疫论, , 叶天士著叶天士著温热病篇温热病篇, , 吴鞠吴鞠通著温病条辨通著温病条辨, , 薛生白著热病篇薛生白著热病篇, , 王孟

40、英著温热经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纬, , 明确地提出明确地提出 戾气戾气 致病的新观念致病的新观念, , 创立了以卫气营血、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 , 从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 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对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 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此外, , 清代医学家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王清任, , 著医林改错著医林改错, , 改正了古代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

41、的错误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 对中医病对中医病理解剖学理论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理解剖学理论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中国古代医药学中国古代医药学, , 就是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就是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的过程践、再认识的的过程, , 逐步地形成了以逐步地形成了以气气- -元论元论和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哲理基础为哲理基础, ,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 以经络为核心以经络为核心, , 以辨证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六、六、中医药学理论

42、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19121949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

43、。与此相应,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医”、中药、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民国成立后民国成立后, , 中西医学

44、工作者中西医学工作者, , 在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在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的同时献的同时, ,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 , 在阴阳、在阴阳、气血、经络气血、经络, , 以及脏腑实质研究等方面以及脏腑实质研究等方面, , 也都有一定的进展。也都有一定的进展。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260多种,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

45、了通俗的原因,一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蒋玉柏的的中国药物学集成中国药物学集成较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400余种药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如忌

46、、处方等。如秦伯未秦伯未的的药物学讲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12类加以介绍,如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张山雷的的本草正义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好的影响。 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

47、视的作用。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94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共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制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速发展,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从19541954

48、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本经、新修本草新修本草、证类本草证类本草、纲目纲目等数十种。等数十种。6060年代以来又年代以来又辑复了辑复了吴普本草吴普本草、别录别录、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有重大意义。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著作大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门类齐全。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量涌现,范围广、门类齐全。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映了

49、当代水平:映了当代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编写的中药志中药志; 、7070年代由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国中草药汇编; 、经过、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 、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国本草图鉴;、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此外,徐国钧此外,徐国钧生药学生药学、谢宗万、谢宗万中

50、药材品种论中药材品种论述述、刘寿山、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瞩目进展:、中药的基本、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等作了大量研究。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等作了大量研究。、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状鉴定外,还

51、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展。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中药炮、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建立了中药、建立了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明确了主

52、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建立了中、建立了中药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药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抗病毒、抗肿瘤、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过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筛选。过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用。、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

53、走向现代化。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六、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19531953年、年、19631963年、年、19771977年、年、19851985年、年、19901990年和年和19951995年先后出版发行了六版年先后出版发行了六版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药典。 中医药教育、科研事业有了空前发展。中国现有中医药教育、科研事业有了空前发展。中国现有2020余所中余所中医学院、药学

54、院设有中药专业,近医学院、药学院设有中药专业,近6060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国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国际中草药繁。国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

55、术大会、国际中草药学会均召开了多次。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学会均召开了多次。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也不少。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流也不少。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病。 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同

56、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七、经典名著七、经典名著1 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较全面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较全面地记录了我国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认为该书成书年代应在三国记录了我国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认为该书成书年代应在三国时代时代( (公元公元220220280280年年););从其内容来看从其内容来看, ,似属我国道教人士所编撰似属我国道教人士所编撰. .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又名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简称,简称本草经本草经、本经本经,系本草学著作。,系本草学著作。 神农神农 为其托名,具体撰人不详。该书总结为其托名,具体撰人不详。

57、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而成。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而成。原著已于唐代初年失传,现今流传的辑本有多种,其中清代孙星原著已于唐代初年失传,现今流传的辑本有多种,其中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流行较广,森立之辑本考证较详。今人衍、孙冯翼辑本流行较广,森立之辑本考证较详。今人马继兴马继兴有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辑复本。其主要内容有:辑复本。其主要内容有:1)1)、提出了三品分类法、提出了三品分类法: :全书共收药物全书共收药物365365种,其中植物药种,其中植物药252252种,种,动物药动物药6767种,矿物药种,矿物药4646种,大多是

58、临床常用药物,概以种,大多是临床常用药物,概以上、中、上、中、下下三品分类。三品分类。2)2)、阐述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阐述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中所述药物基神农本草经中所述药物基本理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本理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a.关于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关于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b.关于七情和合;关于七情和合; c.c.关于性味、采集及加工方法;关于性味、采集及加工方法; d.d.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和服药方法。3)3)、神农本草经较详细地记载了各药的性能和功效,经历代、神农本草经较详细地记载了各药的性能和功效,经历代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所述大

59、多正确。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所述大多正确。神农本草经的意义与局限性神农本草经的意义与局限性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的药物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它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该书的行世,还为后世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该书的行世,还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所载药效及包括药物性味、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所载药效及包括药物性味、功效、炮制等在内的药物学理论,不仅成为历代研究本功效、炮制等在内的药物学理论,不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学的重要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有

60、一定的现实意义,草学的重要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加以发扬。但也应看到,值得继续研究,加以发扬。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历史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观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观点性和知识性的错误点性和知识性的错误,诸如,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乐,久服(伏翼)令人喜乐,媚好无忧媚好无忧”,“久服(泽泻)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久服(泽泻)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久服(水银)神仙不死久服(水银)神仙不死”及称商陆为及称商陆为“杀鬼精物杀鬼精物”等,都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局等,都

61、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本书时,必须进行历史的和限性。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本书时,必须进行历史的和科学的分析。科学的分析。 2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578(1578年年) ) 明代明代李时珍李时珍撰。全书撰。全书5252卷。约卷。约190190万字,万字,载药载药18921892种,新增种,新增374374种种, ,分为十六部六十类,分为十六部六十类,类以下分纲、目,对每种药又列条目作详细类以下分纲、目,对每种药又列条目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11001100余幅,附方余幅,附方1109611096首。由于首。由于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广泛,赵学敏评之为该书内容丰富,资料

62、广泛,赵学敏评之为“博极群书,囊括百代博极群书,囊括百代”。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它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它是十六世纪以前我国用药经验的一次比较全是十六世纪以前我国用药经验的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药物学的伟大宝库,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药物学的伟大宝库,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突出成就突出成就表现在:表现在:(1) (1) 在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了前代药物学中的一些在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了前代药物学中的一些 错误。错误。(2) (2) 全面地总结了历代的用药理论和各种药物的系全面地总结了历代的用药理论和各种药物的系统知

63、识。统知识。(3) (3) 分类层次清楚,纲目分明,便于研究和查考。分类层次清楚,纲目分明,便于研究和查考。(4) (4) 补充了许多有效新药,新增药物补充了许多有效新药,新增药物374374种。种。(5) (5) 书中还综合了大量矿物、植物、动物、化学等书中还综合了大量矿物、植物、动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限于历史条件,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和相应的论述限于历史条件,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和相应的论述中,中,也有一些不当之处也有一些不当之处,如,如“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寡妇床头土,主治耳上蚀疮寡妇床头土,主治耳上蚀疮”

64、,以及,以及“烂灰为蝇烂灰为蝇”、“腐草腐草为萤为萤”等等。当然,这些欠缺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相等等。当然,这些欠缺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相比,是极为次要的。比,是极为次要的。八、古代中医的代表人物八、古代中医的代表人物1 1、扁鹊:、扁鹊:扁鹊姓秦扁鹊姓秦, ,名越人,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时渤名越人,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时渤海海 (今河北省任丘)人,是我国历史上有正史传记(今河北省任丘)人,是我国历史上有正史传记可稽的最早医家。可稽的最早医家。 扁鹊早年从扁鹊早年从长桑君长桑君习医,尽得其传。后终年献技习医,尽得其传。后终年献技民间,先后到过河北、河南、陕西等处,时而作民间,先后到过河北、河南、陕西等

65、处,时而作“带带下医下医”,时而作,时而作“耳目痹医耳目痹医”,又时而改作,又时而改作“小儿医小儿医”,”,是一位颇享盛名的民间医生。世人皆以传说中黄是一位颇享盛名的民间医生。世人皆以传说中黄帝时名医帝时名医“扁鹊扁鹊”誉之。誉之。 扁鹊不仅医术高超,技艺精专,且医德高尚,深扁鹊不仅医术高超,技艺精专,且医德高尚,深得群众爱戴。尤其是史记。本传关于得群众爱戴。尤其是史记。本传关于“.“.信巫信巫不信医不信医, ,六不治也六不治也 的一段议论的一段议论, ,实际上概括了扁鹊生实际上概括了扁鹊生平反对巫术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些记载生动地表平反对巫术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些记载生动地表现了他谦虚谨

66、慎的美德,也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求实现了他谦虚谨慎的美德,也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是足以垂范于后人的。精神,是足以垂范于后人的。2 2、张仲景、张仲景 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约公元150-219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一说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从同郡(今河南南阳,一说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从同郡张伯祖张伯祖学医,经多年刻苦钻研,医术远出其师,终学医,经多年刻苦钻研,医术远出其师,终于成了汉代贡献最大的临证医学家。于成了汉代贡献最大的临证医学家。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致使战火连绵、天灾频至,疫

67、病流行,死亡枕籍,致使战火连绵、天灾频至,疫病流行,死亡枕籍,到处是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的凄惨景象。 张仲景处于如此严重的事实中,感慨之余,立张仲景处于如此严重的事实中,感慨之余,立志发愤钻研医学,于是,志发愤钻研医学,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医药典籍,并结合当代医家及自己长期,刻苦攻读医药典籍,并结合当代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最终著成了积累的医疗经验,最终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这部这部临床医学名著。临床医学名著。3 3、华佗、华佗 华佗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省亳县)人,约生,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

68、省亳县)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208年前。早年曾年前。早年曾“游学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学家。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在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前,他已能应用称。在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前,他已能应用全身麻醉剂一全身麻醉剂一麻沸散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施行剖腹手术. . 华佗还积极提倡体育锻炼。他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华佗还积极提倡体育锻炼。他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术的基础上,模

69、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了一套名为动姿态,创制了一套名为“五禽戏五禽戏”的保健体操的保健体操 晚年被曹操召去许昌,专为进行官员治病。操患头晚年被曹操召去许昌,专为进行官员治病。操患头风病,屡治不愈,由佗施针,疼痛立止。后操欲强留他风病,屡治不愈,由佗施针,疼痛立止。后操欲强留他为侍医,佗不从,乃托故告假,一去不返,最后竟惨遭为侍医,佗不从,乃托故告假,一去不返,最后竟惨遭曹操杀害。曹操杀害。4 4、李时珍、李时珍 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1518-1593年年),),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明代蕲州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明代蕲州( (今湖北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县) )

70、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为铃医。父亲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为铃医。父亲( (李言李言闻,号月池闻,号月池) )在医学上有较高造诣。李时珍十四岁中秀才,后三在医学上有较高造诣。李时珍十四岁中秀才,后三次赴乡试不第。遂弃科举而专心于医药。次赴乡试不第。遂弃科举而专心于医药。15511551年被楚王聘为年被楚王聘为“奉词正奉词正”,兼管,兼管“良医所良医所”,曾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曾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疾暴疾”,为楚王所器重,后荐他入太医院供职。在太医院,浩翰的皇家为楚王所器重,后荐他入太医院供职。在太医院,浩翰的皇家藏书和丰富的药材扩大了李时珍的眼界。但李时珍淡于功名,藏书和丰富的药材扩大了李时珍

71、的眼界。但李时珍淡于功名,不愿长期为少数权贵服务,故一年后即托病辞归。专心于本草不愿长期为少数权贵服务,故一年后即托病辞归。专心于本草书的著述和医疗实践书的著述和医疗实践. .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一生心血的结晶,他约从是李时珍一生心血的结晶,他约从15521552年开始年开始着手于此项工作,参考了八百多种古代典籍,又特别注重实践着手于此项工作,参考了八百多种古代典籍,又特别注重实践经验的搜集。他走遍大江南北,跋涉穷山深谷,遍访名医、宿经验的搜集。他走遍大江南北,跋涉穷山深谷,遍访名医、宿儒,询问农药、猎人、樵夫、渔民等。采药绘图,辨别验证,儒,询问农药、猎人、樵夫、渔民等。采药绘图,辨别

72、验证,经过二十八年努力,前后凡三易其稿,于经过二十八年努力,前后凡三易其稿,于15781578年撰成本草纲年撰成本草纲目一书,成为十六世纪前我国药物学的一次目一书,成为十六世纪前我国药物学的一次全面总结全面总结,也是,也是世界医药科学著作中的世界医药科学著作中的一部巨著一部巨著。九、中医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九、中医对生活的基本要求1 1、饮食、饮食(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饮食、劳动和休息,饮食、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劳逸需要合理安排,否则要有一定的节制,劳逸需要合理安排,否则便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

73、气便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发生疾病。损伤,发生疾病。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资,但是饮食失宜,饮食不洁,不可缺少的物资,但是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化热或变生它病。2 2、劳逸、劳逸 劳逸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

74、,有助于气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因素而使人发病。3 3、过劳、过劳 过劳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房劳过度三个方面。劳力过度劳力过

75、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 脾在志脾在志为思为思 ,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

76、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4 4、过逸、过逸 过逸过逸是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是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人体每天需要适当又不运动而言。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

77、精神不振,肢体软弱,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以及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以及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 十、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十、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 (四大特点四大特点) )1 1、 扶正与攻邪相结合。扶正与攻邪相结合。中医理论将人体抵抗力称为中医理论将人体抵抗力称为“正气正气”,将肿瘤的侵害称为,将肿瘤的侵害称为“邪气邪气”。肿瘤生长在人体。肿瘤生长在人体内,一直处于矛盾斗争状态。当正盛邪衰时,则肿瘤被内,一直处于矛盾斗争状态。当正盛邪衰时,则肿瘤被控制或缩小,病情缓解;当正虚邪实时,则肿瘤进展或控制或缩小,病情缓解;当正虚邪实时,则肿

78、瘤进展或转移。所以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在邪气猖獗正气显虚情转移。所以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在邪气猖獗正气显虚情况下,采用攻邪法则,狠狠攻击肿瘤。例如况下,采用攻邪法则,狠狠攻击肿瘤。例如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病人体表包块、瘰疬,常用夏枯草的病人体表包块、瘰疬,常用夏枯草膏、内消瘰疬丸治疗。此系软坚散结法,属于攻法。当膏、内消瘰疬丸治疗。此系软坚散结法,属于攻法。当正气虚弱、邪气不减时,采用扶正法则,补益身体、增正气虚弱、邪气不减时,采用扶正法则,补益身体、增强抵抗力、控制肿瘤发展。例如强抵抗力、控制肿瘤发展。例如肺癌肺癌、白血病白血病以及以及其它其它晚期癌症晚期癌症

79、的病人,久病体虚、精气耗伤,常用人参归脾的病人,久病体虚、精气耗伤,常用人参归脾丸、参茸卫生丸,属于扶正培本的补法。当正虚邪实,丸、参茸卫生丸,属于扶正培本的补法。当正虚邪实,正不胜邪时,则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法则。正不胜邪时,则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法则。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 (四大特点四大特点) )2 2 、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肿瘤本身谓之。肿瘤本身谓之“本本”,引起的症状及其合并症谓之,引起的症状及其合并症谓之“标标”。运用各种。运用各种方法治疗肿瘤谓之方法治疗肿瘤谓之“治本治本”;但是肿瘤病人,尤;但是肿瘤病人,尤其在晚期,往往产生各种合并症、继发病

80、,如感其在晚期,往往产生各种合并症、继发病,如感染发烧、出血、疼痛等,这时中医常常采用:染发烧、出血、疼痛等,这时中医常常采用: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中求其本的原则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中求其本的原则。3 3 、 复方与偏方相结合复方与偏方相结合。中医的传统方剂多以。中医的传统方剂多以复方为主,另外,对于民间的单、偏验方,也不复方为主,另外,对于民间的单、偏验方,也不可忽视。比如可忽视。比如蟾蜍酒治疗肝癌蟾蜍酒治疗肝癌,斑蝥烧鸡蛋斑蝥烧鸡蛋治疗治疗宫颈癌等,都引起了医生和药理学家们的重视。宫颈癌等,都引起了医生和药理学家们的重视。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中医治疗癌症的特点( (四大特点四大特点)

81、 ) 4 4、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中医认为肿瘤发病就是全身性中医认为肿瘤发病就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时观察局部消长,重视全身变化。当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时观察局部消长,重视全身变化。当整体情况处于较好状况时,应侧重于肿瘤局部的攻法,如皮整体情况处于较好状况时,应侧重于肿瘤局部的攻法,如皮肤癌、宫颈癌、乳腺癌、阴茎癌的外用药效果较好。对晚期肤癌、宫颈癌、乳腺癌、阴茎癌的外用药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肿瘤扩散,全身衰弱或肿物切除再复发,则应侧重全病人,肿瘤扩散,全身衰弱或肿物切除再复发,则应侧重全身用药,调整机体、补养气血,采用扶正培本法。身用药,调整机体、补养气血,采用扶

82、正培本法。但临床一但临床一般常用方法,以局部与整体同时用药,效果较好般常用方法,以局部与整体同时用药,效果较好。运用针刺。运用针刺与热灸治疗肿瘤也有类似意义。与热灸治疗肿瘤也有类似意义。近年来应用隔蒜灸、隔姜灸、隔附子片灸,都有较好的近年来应用隔蒜灸、隔姜灸、隔附子片灸,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可与现代的热疗相媲美。临床效果,其疗效可与现代的热疗相媲美。综上所述,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是互相结合、整体观:是互相结合、整体观念辨证统一的方法,对于调整机体、增强抵抗力、改善症状、念辨证统一的方法,对于调整机体、增强抵抗力、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控制肿瘤发展、延长生命有独到之处。减轻痛苦、控制肿瘤发展、延长生命有独到之处。本章内容讲解完毕,谢谢!本章内容讲解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