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上感灌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1783142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上感灌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儿科上感灌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儿科上感灌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儿科上感灌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儿科上感灌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上感灌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上感灌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直肠注入治疗中药直肠注入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宋明锁宋明锁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 03001203001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病,临床常以发热、鼻塞、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化脓为特征。由于本病7080%为病毒感染,中医辨证论治常有显效,但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因此,我们对部分病例以辨证处方为基础,采用直肠注入法,获得显著疗效。1 基本证型与处方基本证型与处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位在肺卫及咽喉,病因以六淫之首风邪侵袭为主,常夹寒、热、暑、湿之邪,或内生湿热毒邪、或食积化热上攻。 本病病位发病初期多在卫分,进而可入里化热进入气分,在卫分阶段虽有凉、热之别

2、,但热证明显多于寒证,这是由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与小儿体质化热也有一定关系,一但化热入里,须按热证论治。 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寒疫论中早有明示,认为“不论四时,或有是证,其未化热而恶寒之时,则用辛温解肌;既化热之后,如风温证者,则用辛凉清热,无二理也。”1.1 邪热在表主主症症: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微恶风,汗出,咽痛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充血,偶有咳嗽,口中气温,大便干。舌质红苔厚或黄厚,脉浮数。治法:治法:辛凉清解。方剂:方剂:银黄双解汤(经验方)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栀子12g,薄荷6g,蝉衣10g,杏仁6g,玄参10g,丹皮6g,枳壳6g,熟军6g,陈皮6g,炒莱

3、菔子10g,甘草3g。方方解解:方中银花、连翘辛凉清解,散肺卫之邪热;黄芩、栀子苦寒解三焦之热毒,为君药。蝉衣、薄荷助银翘疏风散热,清头目,通鼻窍、利咽喉;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为治疗咽喉红肿疼痛之要药,且能防邪热伤阴,丹皮清热凉血;杏仁味苦,性微温,入肺、大肠之经,“可升可降”,可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为臣药。 枳壳伍熟军可行气通便,祛胃肠之积热;陈皮、炒莱菔子性味平和,可消食化痰,顾护脾胃为佐药,甘草和中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加加减减:体温38.5以上者可与方中加生石膏;舌苔厚腻者加滑石、石菖蒲;有痰,咽部不清利加天竺黄;扁桃体化脓加桔梗;音哑加木蝴蝶;大便不干去大黄,大便溏泄

4、去枳壳、大黄、莱菔子,加茯苓、焦山楂。1.2 热郁胸膈主主症症:高热(体温多在39左右),烦躁,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化脓,部分患儿可伴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指纹紫。治法:治法:凉膈泄热。方剂:方剂:凉膈清气液(经验方)栀子12g,黄芩12g,连翘12g,玄参15g,丹皮10g,赤芍10g,僵蚕12g,蝉衣10g,大黄6g,枳壳6g,炒莱菔子10g,甘草3g。方方解解:方中栀子、黄芩性味苦寒,直折上中二焦之热,玄参解毒利咽,凉血滋阴,为君药;辅以连翘、僵蚕、蝉衣疏风透表;丹皮、赤芍入血分,以截断病势,凉血清热;佐以大黄、枳壳、莱菔子通泻大肠,釜底抽薪

5、;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膈泻热通腑,疏风透表化积之功。 该方着眼点为上、中二焦火热炽盛,上有无形之邪热,中有有形之积滞。故治以凉膈泄热,行气化积,起到清上泄下,表里同治的作用。而动物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方对细菌内毒素及化学性致热大鼠有明显退热作用,能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加加减减:高热持续不退可以生石膏,羚羊角粉;大便秘结呈球状加玄明粉;咽喉、扁桃体化脓严重者加桔梗、天竺黄、冬瓜仁。1.3 脾胃积热主主症症:发热,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或化脓,纳差恶心,甚则呕吐,口疮,口气臭秽,脘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腻,脉数,指纹紫。治法:治法:清脾泻热。方剂:方剂:清脾泻热颗粒(经验方)藿香

6、3 g,栀子12g,生石膏15 g,黄连6g,丹皮10g,陈皮10g,苏子15g,焦查12g,焦槟榔12g,大黄6g,枳壳6g,甘草3g。方方解解:本证系内有积滞、郁而化热、上攻咽喉所致,所谓标在咽喉、本在脾胃。方中栀子、石膏清脾泻热,黄连、丹皮凉血解毒,四药共除上焦之火热郁结,以治其标;槟榔、焦查消积磨脾,大黄、枳壳推荡积滞,四药共除中焦之食热郁结,以治其本。以上两队药物,标本兼治,为方之主辅。 其方更兼枳壳理气宽中,苏子降气通便,陈皮行气止痛,藿香芳香醒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佐治副证而不离脾肺之地,可谓照顾周到,简洁明快,为方之佐使。本证局部虽有红肿化脓之变,但究其病机仍在脾胃气分,故清其

7、气、通其腑,其证可愈。加加减减:大便秘结呈球状者加玄明粉;咽喉、扁桃体化脓严重者加天竺黄、冬瓜仁、瓜蒌;舌苔黄厚腻者加天竺黄、石菖蒲、滑石。咳嗽加杏仁、桔梗。2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 以上三方剂量适用于7岁左右儿童,临床可根据患儿年龄、病情适当调整剂量。用东华自动两煎煎药机,煎煮浓缩为50ml备用。3 注入方法注入方法 根据小儿年龄、用药量,选用20ml或50ml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取药液,温度以35为宜,接入直肠滴入导管,或一次性导尿管(单口)。患儿取侧卧位,由肛门插入直肠1015cm左右,缓缓推药即可。直肠注入给药的速度基本上与肌肉注射给药的速度大致相同,注入完毕后,协助患儿按原位静卧10mi

8、n以上,促进药液在肠道内保留。乳婴儿亦可取仰卧位。4 典型病例典型病例 例1:李某,男,3岁,2011年4月2日。因鼻塞流涕伴发热一日余就诊,两日前患儿外出着凉后出现鼻塞喷嚏流涕,伴有发热,家属给予口服“护彤”效不佳,现发热,体温38,鼻塞,流涕青黄相兼,恶风,汗出,咽部疼痛,充血明显,扁桃体红肿度,偶有咳嗽,口中气温,嗳气酸腐,不思进食,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浮数。 证属上呼吸道感染之温热病邪在卫分,病机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内有积滞。治以辛凉清解。银花、连翘、黄芩、栀子各8g,蝉衣、玄参、炒莱菔子各6g,薄荷、杏仁、丹皮、枳壳、熟军、陈皮各5g,甘草3g。3剂,水煎浓缩至50ml,每日保

9、留灌肠两次,每次25ml。三日后复诊体温正常,鼻塞流涕已,咽部不充血,扁桃体不红肿,食欲有增,大便稀,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给予我院制剂调脾和中颗粒以善其后。 例2:陈某,女,6岁,2011年5月14日因高热两天来诊,腋温峰值39,伴头痛鼻塞,周身乏力,咽部不适,充血,吞咽时疼痛,扁桃体度肿大,布满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纳呆,脘腹胀满,大便干结,两日未行。舌质红苔黄厚,脉数。 证属上呼吸道感染之温热病邪在气分,病机为肺胃蕴热,热灼胸膈。药用黄芩、连翘、栀子、玄参、僵蚕、丹皮、莱菔子各10g,蝉衣、枳壳、大黄、赤芍、桔梗各6g,生石膏、冬瓜仁各15g,2剂,水煎浓缩至50ml,每日保留灌肠三次,每

10、次25ml。羚羊粉0.6g,温开水冲服,日二次。两日后复诊体温正常,头痛鼻塞已,咽部微感不适,充血明显减轻,扁桃体度肿大,脓性分泌物渐消,食欲有增,腹软,大便稀,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去生石膏、羚羊粉,3剂,每日1剂,水煎灌肠,日二次,每次25ml。药后诸症悉平。 例3:张某,女,8岁,2011年7月14日因发热呕吐两天来诊,腋温峰值38.6,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腐,恶心拒食,嗳腐吞酸,周身乏力,咽部充血,扁桃体度肿大,有脓苔,脘腹胀满疼痛,矢气臭秽,大便干结,两日未行。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数。 证属上呼吸道感染之脾胃积热型,病机为内有积滞,食积化热上熏咽喉。药用生石膏15g,苏子、滑石

11、、陈皮、丹皮、瓜蒌各10g,栀子、焦查、焦槟榔各12g,天竺黄8 g,黄连、大黄、枳壳、石菖蒲各6g,藿香、甘草各3g。2剂,水煎浓缩至50ml,每日保留灌肠三次,每次25ml。两日后复诊体温正常,精神转佳,恶心呕吐愈,腹胀满疼痛止。咽部微感不适,脓苔渐消,食欲有增,腹软,大便稀,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去生石膏5g,滑石,3剂,每日1剂,水煎灌肠,日二次,每次25ml。药后诸症皆消。5 体会体会 肛肠给药主要是在直肠吸收,通过直肠的动脉、静脉和淋巴丛进入血液循环,其优点有四:一是吸收快,取效快,有资料表明,其吸收速度与静脉给药无明显区别;二是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可避免消化液的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及破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提高了一倍;三是解决了口服苦寒中药伤脾败胃之弊;四是安全、简便、无创伤,易操作易推广。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