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68.51KB
约43页
文档ID:571641985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_第1页
1/43

12024/8/11文言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特殊句式复习 22024/8/11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一一.倒装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二二.判断句判断句 三三.省略句省略句四四.被动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殊的提宾句式其中又可分为其中又可分为:①①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②②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句宾语前置③③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④④凭借凭借“是是”、、“之之”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42024/8/11•①①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谁”、、“何何”、、“奚奚”、、“安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例如:“良问曰: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鸿门宴》》•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 •彼且奚适也?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逍遥游》〈》〈庄子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逍遥游》〈》〈庄子庄子〉〉 •沛公安在?沛公安在? 《《鸿门宴鸿门宴》〈》〈史记史记〉〉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韩韩愈愈 •洞庭君安在哉?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柳毅传》》李朝威李朝威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52024/8/11• ②②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不”、、“未未”、、“毋毋”、、“莫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苏轼苏轼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柳毅传》》李朝威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62024/8/11•③③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应理解为“与谁归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鸿门宴》〈》〈史记史记〉〉 •余是以记之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苏轼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卫风·氓氓》〈》〈诗经诗经〉〉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逍遥游》〈》〈庄子庄子〉〉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72024/8/11•④④特殊结构:用特殊结构:用"之之"、、"是是"将宾语提前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师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效法哪一个古代代) •宋何罪之有?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宋国有什么罪过?)•夫晋,何厌之有?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惟命是听惟命是听 (成语)(成语) •惟利是图惟利是图 (成语)(成语) •惟马首是瞻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韩愈韩愈 •惟你是问。

惟你是问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82024/8/11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1.何有何有于我哉?(于我哉?( ))2.而山不加增,而山不加增,何苦何苦而不平?(而不平?( ))3.王王曰曰::“何何为为者者也也??”  (( ))4.微微斯斯人人,,吾吾谁谁与与归归??(( ))5.子将子将安之安之?? (( ))有什么有什么 愁什么愁什么干什么干什么 我能和谁一道呢我能和谁一道呢 到哪里到哪里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92024/8/11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状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后面,状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后面,如:如:“尝射于家圃尝射于家圃” 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意什么?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02024/8/11•《《鸿门宴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促织促织》》::“覆之以掌覆之以掌”即即“以掌覆之以掌覆之”应理解应理解为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用手掌覆盖(蟋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寡人之于国也之于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烛之武退秦师师》》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谏太宗十思疏疏》》 112024/8/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22024/8/11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 ))2.赵急,2.赵急,请救于齐请救于齐 (( ))3.操蛇之神闻之,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告之于帝 (          (          ))4.杀人以梃与刃 (          )4.杀人以梃与刃 (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于大门之侧开小门于大门之侧开小门于齐请救于齐请救于帝告之于帝告之以梃与刃杀人以梃与刃杀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32024/8/1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7.公与之乘,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战于长勺 (      )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10.故临崩.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以大事 (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长勺战于长勺战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以当世之事咨臣以大事寄臣以大事寄臣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42024/8/11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其中的“利利”“强强”都是后置定语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用“之之”使定语后置使定语后置•((2))用用“者者”的后置的后置一、倒一、倒装句装句 152024/8/11•((1)中心词)中心词+之之+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一也《《劝学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张溥张溥 •((2)中心词)中心词+定语定语+者者或或中心词中心词+之之+定语定语+者者 •楚人有涉江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列子列子〉〉•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中心词)、中心词+数量词(定语)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鸿门宴》》))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62024/8/1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虎丘记》》•(官吏的专横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快哉此风!宋玉快哉此风!宋玉《《风赋风赋》》•“美哉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72024/8/11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1.甚矣,汝之不惠2.惟利是图2.惟利是图3.尝射于家圃3.尝射于家圃4.夜以继日4.夜以继日5.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何陋之有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7.韩告急于齐7.韩告急于齐8.何以战8.何以战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练习练习 一、倒装句一、倒装句 182024/8/11判断句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是”一般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是”也并非都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不表示判断: “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常见的格式有三种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常见的格式有三种:二、判断二、判断句句 192024/8/11•1、用、用“者者”或或“也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者,…也也”的,其中的,其中“者者”表停顿,表停顿,“也也”表判断;有单用表判断;有单用“者者”或或“也也”的;也有的;也有“者也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例如:陈胜者者,阳城人,阳城人也也司马迁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世家》》) •师师者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韩愈韩愈《《师说师说》》) •四人四人者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王安石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归有光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夫战,勇气也也《《左传左传·曹刿论战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周敦颐周敦颐《《爱莲说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 202024/8/11•2.用副词.用副词“乃乃”“则则”“即即”“皆皆”“诚诚”“本本”等表判断。

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当立者乃乃公子扶苏公子扶苏司马迁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世家》》) •此此则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今之傫然在墓者张溥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夫六国与秦皆皆诸侯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 • 此此皆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诸葛亮《《出师表出师表》》))•此此诚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出师表》》))•臣臣本本布衣 212024/8/11•3.用动词.用动词“为为”“是是”表判断其中表判断其中“是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是”的区别例如:例如: •如今人方如今人方为为刀俎,我刀俎,我为为鱼肉,何辞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司马迁《《鸿门宴鸿门宴》》) •问今问今是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巨巨是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司马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是女郎。

女郎《《木兰诗木兰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皆是也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苏轼苏轼《《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222024/8/11•4.用否定副词.用否定副词“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司马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同上)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 232024/8/11练习练习 •一.翻译下列判断句一.翻译下列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1.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啊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啊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翘膀一样,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翘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 242024/8/11练习练习 •5.臣本布衣5.臣本布衣•我本来是个平民我本来是个平民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的人,是太守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的人,是太守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52024/8/11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1))承前省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沛公谓张良曰:‘(公)(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自述省。

如:如:“(予)爱是溪,(予)得(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对话省如:“(孟子)曰:(孟子)曰:‘独乐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王)曰:‘不若与人不若与人’”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只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以下几种: 262024/8/11•2省略谓语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择”•又如:如:又如: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鼓)而竭•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272024/8/11•3省略宾语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1)省略动词的宾语)省略动词的宾语•如: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廉颇蔺相如列传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词谓语“拜拜”的宾语的宾语“之之”•可烧而走(之)也可烧而走(之)也•屠惧,投(之)以骨屠惧,投(之)以骨《《狼狼》》)) • (赵括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尝与其父言兵事,(赵赵)奢不能难奢不能难(之之),然不谓,然不谓(之之)善 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282024/8/11•((2))省略介词的宾语省略介词的宾语•在文言文中在文言文中,介词介词“以以”、、“为为”、、“与与”的宾语的宾语“之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如:往往承上文省略如:•“竖子不足与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鸿门宴》》)这句话中省)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略了介词“与与”的宾语的宾语“之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邹忌讽齐王讷谏王讷谏》》))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语要补充出来 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292024/8/11•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于”和和“以以”常被省略。

常被省略•如: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句中省略了介词“于于”•又如:又如:“赐之(以)彘肩赐之(以)彘肩《《鸿门宴鸿门宴》》))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死马且买之死马且买之(以以)五百金,况生马乎?(五百金,况生马乎?(《《千金市骨千金市骨》》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于)河南,臣战河南,臣战(于于)河北 ((《《鸿门宴鸿门宴》》))•试与他虫斗,试与他虫斗,(他他)虫尽靡又试之虫尽靡又试之(以以)鸡,果如臣鸡,果如臣言 ((《《促织促织》》))•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302024/8/11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1、(  )便舍船,从口入、(  )便舍船,从口入2、可以( )一战、可以( )一战3、或异(  )二者之为、或异(  )二者之为4、(    )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5 5、(  )问之,(   )则曰:、(  )问之,(   )则曰:“吾祖吾祖死于是死于是……” 渔人渔人之之于于全家人全家人余余蒋氏蒋氏 练习练习 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312024/8/11   6..( )见见渔渔人人,,( )乃乃大大惊惊,,( )问问( )所从来。

所从来   7.贫者自南海还,以.贫者自南海还,以( )告富者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9..(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0.小惠未遍,民弗从.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  11.或异.或异( )二者之为二者之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之之之之油油尔尔于于渔人渔人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322024/8/11•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四、被动句四、被动句 332024/8/11•1、有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动词后用介词“于于”表被动,表被动,“于于”起介绍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列传》》)这里)这里“惑惑”、、“欺欺”的动作是由的动作是由“于于”后的后的“郑袖郑袖”、、“张仪张仪”发出来的发出来的•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韩愈《《师说师说》》) •有时也在介词有时也在介词“于于”或动词前加或动词前加“受受”,形成,形成“受受......于于......的形式表被动的形式表被动•如: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342024/8/11•((2)用)用“见见”、、“于于”,,“见见......于于......•如: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同上)•“暴见于王。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梁惠王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庄子·秋水秋水》》) •“见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见”的形的形式很相近,如: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君实或见恕也《《答答司马谏议书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这里的“见见”不表被动,它是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做法偏指一方,表示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做法偏指一方,表示对对自己怎么样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见谅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等那为此种用法 352024/8/11•((3)用)用“为为”,,“为为......所所.....如如:“(巨)偏在远郡(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行将为人所并《《资治资治通鉴通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欧阳修《《伶官传序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司马迁《《陈涉世陈涉世家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司马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苏洵《《六六国论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司马迁《《鸿门宴鸿门宴》》) 362024/8/11 •((4)用)用“被被”表被动•如: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妆罢总被秋娘妒妆罢总被秋娘妒 ((《《琵琶行琵琶行》》)) 372024/8/11•2、、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被动词的被动句•如:如:“荆州之民附操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里的)这里的“逼兵势逼兵势”是是“被兵势所逼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傅说傅说举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举于鱼盐之中,于鱼盐之中,……(《《孟子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洎牧以洎牧以谗诛谗诛,邯战为郡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六国论》》)) 382024/8/11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天下枭雄•C 《《诗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D..(“屈平屈平”句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句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392024/8/11•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病者所见非鬼也•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402024/8/11•3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是( )( )•A A.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 •B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C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 •D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臣实不才,又谁敢怨•3 3..A A..(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 ) 412024/8/11•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4..A..(其余被动句。

其余被动句) 422024/8/1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的一组是( )•A.乃入见,曰:.乃入见,曰:“何以战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何言?”•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5..B 432024/8/1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一组是( )•A.吾长.吾长见见笑于大方之家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兰芝初还时,府吏见见丁宁丁宁•B.身死人手,.身死人手,为为天下笑者,何也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其印为为予从辈所得予从辈所得•C.生孩六月,慈父.生孩六月,慈父见见背背 今是溪独今是溪独见见辱于愚,何哉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予犹记周公之被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被之矣之矣•6..B..(都表被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