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71593337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9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江苏省专用)考点一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2013江苏单科,21,6分,0.38)(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

2、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五年高考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政治主张”这一设问角度。第(2)问分句概括归纳材料作答,注意言简意赅。误区警示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考生的失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化严重,如第(1)问中的“儒家有关仁的政

3、治主张”,很多考生以“关心百姓”等口语化形式作答。二是提取材料信息,原文摘抄材料,不进行综合归纳。如第(2)问,直接摘抄材料二中的“恪遵祖训”“父慈子孝”作答,不能从家庭、宗族、乡里等方面概括。解决上述失误问题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判断出材料的主旨、段落思想、首要语句、关键语等,然后进行抽象性描述;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把设问语句分解为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等,由提问结构,推敲关键词语,理清答题思路。2.(2016浙江文综,12,4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

4、的是()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A.B.C.D.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故正确;墨家学派讲求实际功利,并不注重“培养善人”,故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主张“至善”,故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错误。因此选A项。3.(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 诰 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答案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

5、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4.(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20

6、15课标,24,4分,0.67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答案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其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6.(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

7、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答案A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7.(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答案A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

8、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考点二考点二汉代儒学汉代儒学1.(2014江苏单科,1,3分,易)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 仲 舒 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

9、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发展,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儒学不断发展变化。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那么,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而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是对原始儒学的发展吗?从两者的比较可见,董仲舒所谓的民意服从君意,基本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2016课标,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 子 言 论 的 论 语 却 不 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

10、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C“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3.(2014课标,24,4分,0.41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

11、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4.(2014课标,25,4分,0.47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

12、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 时 规 定 , 私 拿 养 子 财 物 同 样 无 罪 。 这 一 变 化 表 明 , 西 晋 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答案D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样对待,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5.(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 人 合 一”的理论,为君主

13、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6.(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

14、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答案A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7.(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

15、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解析解析(1)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考点三考点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1.(2017江苏单科,4,3分,中)孔子主张“克 己

16、 复 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命题评审命题评审本题的命题立意主要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带有

17、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2.(2015江苏单科,21,6分,0.47)(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

18、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分)(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答案答案(2

19、)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解析(2)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背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误区警示误区警示第(2)问第一小问,多数考生只是摘抄出“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这句话,而极少有人能从“现实”和“道德”两个角度进行作用的阐释。第(3)问,有的考生答到“博大精深”“取其精华”等,还有的考生答出了儒家思想的作用或地位,如“

20、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等,这说明考生的学科素养不足,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3.(2013江苏单科,21,6分,难)(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

21、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答案(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

22、想文化发展。解析解析第(3)问严格依据材料内容概括,注意问题涉及的两个层面统治者与民众。第(4)问首先要紧紧围绕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再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内容,注意设问角度是“积极作用”。误区警示误区警示大多数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审题不清,如第(3)问混淆“态度”和“做法”的设问指向,出现答非所问或抄写材料的现象。二是描述性的话语太多,不能高度概括,也不能清晰地分多个层面论述,只会依据教材作答,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利用。如第(4)问,多数考生能答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关于家庭家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多数考生不能答出。弥补这类失误的关键,是培养考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

23、现象的能力。4.(2015北京文综,15,4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 解 , 认 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B.C.D.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理学思想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故的表述错误,可排除,正确选项为C。5.(2014大纲全国,17,4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4、,名门望族、寒 门 小 姓 都 以 修 谱 为 大 事 。 这 一 现 象 反 映 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时,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共识,该现象是理学深入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口流动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然联系,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故排除D项。6.(2014课标,26,4分,0.23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

25、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 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答案D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7.(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 诸 父 老 ,

26、常 为 解 说 , 使 后 生 弟 子 , 知 所 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答案D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8.(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

27、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二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答案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

28、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抓住宋代理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2)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9.(2015浙江文综,12,4分)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 宙 便 是 吾 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陆九渊塞内卡王守仁泰勒斯A.B.C.D.C C组

29、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水”。C项正确。10.(2014课标,25,4分,0.24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 第 三 ; 武 则 天 时 明 令 佛 教 位 在 道 教 之 上 ; 后 来 唐 武 宗 又 大 规 模 地“灭

30、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答案C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11.(2014广东文综,15,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

31、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答案A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项正确。当时孔子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红楼梦取材于现实,主要反映清代生活,故D项错误。12.(2013课标,25,4分,0.35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 ( 公 ) 孔 之 道”

32、,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答案C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

33、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13.(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 下 列 思 想 家 中 通 过 私 学 培 养 人 才 的 有()孔子韩非朱熹亚里士多德A.B.C.D.答案答案C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园。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14.(2013山东基本能力,54,1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 观 点 的 是()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答

34、案答案D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符合唯物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A项强调观念是组成物质的要素,属于唯心主义。B、C两项都是陆王心学的内容,是主观唯心主义。15.(2013安徽文综,37,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

35、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答案答案(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解析解析第(2)问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容进行分析。考点四考点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2016江苏单科,5,3分,易)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

36、须,“儒 帽 裹 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C李贽的怪异着装使其本人在外观上显得亦儒亦僧,但由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并不能必然推导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融合的结论,A项错误;李贽招收女弟子,的确可以视作对正统礼教规范的突破,但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B项错误;男子落发本是成为僧人的举动,但他却同时留着长长的胡须,“儒帽裹僧头”展现了李贽的不拘常格和对封建传统的挑战,C项正确;超然

37、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较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虽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的正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2.(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 纪 中 期 传 教 士 理 雅 各 又 将 多 部 儒 家 经 典 译 成 英 文 , 在 西 方 引 起 轰 动 。 这 表 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

38、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3.(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 将 静 百 姓 之 心 , 而 改 其 行 , 必 在 制 民 之 产 ,使之甘其食

39、,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答案C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百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确。4.(2014浙江文综,12,4分)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B.C.D.答案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放

40、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类似主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5.(2013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6.(2015天津文综,

41、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材料二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

42、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

43、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7.(2015广东文综,38,6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44、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答案(2)儒家。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结合晚清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这一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1.(2017江苏南通、泰州、扬州5月,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 儒 墨 , 合 名 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

45、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三年模拟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2分钟 分值:30分)答案答案D材料“兼儒墨,合名法”点明了杂家的基本特点是诸子之说兼有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D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A、C两项错误;B项中“消失”的表述不符合史实。2.(2017江苏苏锡常镇5月,2)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 造 人 性 , 才 可 使 人 人 皆 为 尧 舜 , 而 人 性 的 改 造 则 在 于 强 化 礼 法 。 这 说 明(

46、)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答案答案B“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表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B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均排除。3.(2017江苏六市3月,5)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以故不徒朝廷官吏视为邪说,即为东林首领之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A.董

47、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答案答案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正确。4.(2017江苏南京、淮安5月,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答案答案CA、B、D三项均与“

48、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的信息不符,排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与材料观点相近,C项正确。5.(2017江苏无锡1月,3)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该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可能是()A.宋代理学兴盛,儒学再次复兴B.宋代文学作品世俗化特点显著C.宋代科技发展显著,成果斐然D.宋代绘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答案答案D宋代绘画主要是风俗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的绘画是元明清时期的

49、文人画,D项符合题意。6.(2016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答案A法家主张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与“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的现实主义相符;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与主张“以人本来具

50、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的理想主义相符;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与主张“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的超越主义相符。答案选A。7.(2016江苏通泰扬3月,1)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答案C墨家主张“兼爱”,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相符,C项正确。8.(2016江苏南通5月,3)吕思勉

51、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 要 把 天 下 的 物 , 格 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答案答案B根据材料中的“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B项正确。9.(2015江苏南京、盐城3月,2)韩非子曰:“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

52、可言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B.C.D.答案答案B材料主要表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主不能“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只是“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正确;材料与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故错误。答案选B。10.(2015江苏南京、盐城1月,3)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 者 , 各 遂 其 千 万 人 之 欲 。 是 谓 物 各 付 物 , 天 地 之 所 以 因 材 而 笃 也 , 所 谓 万 物 并 育 而 不 相 害 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53、是()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答案答案BA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表明李贽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李贽的思想并未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1.(2017江苏扬州1月,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宣扬性善论将治国理念与

54、人生修养结合起来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A.B.C.D.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37分)答案答案D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表明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正确;“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表明孟子宣扬性善论,正确;“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表明孟子主张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正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说明孟子的思想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有渊源关系,正确。答案选D。疑难突破疑难突破

55、材料的大意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理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四端说是孟子宣扬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是残酷的。2.(2017江苏苏北四市1月,4)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56、的治家思想。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答案答案D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体现了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阐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C项错误;材料强调要以诚信结交朋友,把恩惠普及乡邻,要为老百姓谋利益,这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D项正确。命题评审命题评审本题以钱氏家训为切入点,考查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既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时要深

57、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3.(2017江苏南京、盐城3月,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 秋 之 义 , 立 子 以 贵 。 东 海 王 阳 , 皇 后 之 子 , 宜 承 火 统 。 皇 太 子 强 , 崇 执 谦 退 , 愿 备 藩 国 。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答案答案D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的是程朱理学,B项错误;东汉光武帝更换太

58、子,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错误;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D项正确。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4.(2017江苏南京、盐城1月,2)孔子主张“对 鬼 神 敬 而 远 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的理

59、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答案答案A“天命观”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孔子、荀子、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只有董仲舒,B项错误;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D项错误。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天命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二是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其意愿;三是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

60、。5.(2016江苏苏锡常镇5月,1)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答案答案A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思想,大意是:古代善于用道来治理国家的人,不是去开启人们的智慧,而是用道来使人们质朴、安分。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精明了。所以以智谋来治理国家,是

61、在给国家制造祸患;不靠智谋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符合题中观点,A项正确。B项强调重视仁和义,C项强调重视政令与教育,D项强调以法治国,均与题中观点不符。误区警示误区警示本题误选最多的是D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材料的意思。题干材料是老子的主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希望人们不要被智巧、争夺搞得心迷神乱,不要泯灭了原始的质朴、淳厚的人性,要顺其自然。这里的“愚”,其实就是质朴、自然。而D项“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意为圣人治理国家,要使人人都能自觉行善,着眼

62、于民众不做坏事,其强调的是法治。6.(2016江苏南京、盐城3月,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二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二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答案答案C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而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A项错误;程朱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人性观,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

63、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仁”,而朱熹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同导致了人性的差别,显然二者认为人性均与阴阳二气有关,C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D项错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本题比较董仲舒儒学和宋明理学的相同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可概括出两点相同之处:一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二者在人性观方面有相似之处;二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二者都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7.(2016江苏苏锡常镇

64、3月,4)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 背 道 德 本 性 , 是 因 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答案答案C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物欲牵蔽”相符,C项正确。孔子、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中“物欲牵蔽”的信息不符,A、B两项排除;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物欲牵蔽”简言之就是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王阳

65、明认为,如果没有物欲的牵累蒙蔽,循着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本心呈现,就能清明、放松和自在,就能成为圣贤。8.(2015江苏南京5月,3)二程文集中写道:“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 无 利 , 直 是 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的正当利益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答案答案A材料中“人无利,直是生不得,安得无利”意指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但这种追求不是不择手段的,而是取之有道、生财有道,A

66、项正确。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的大意是:认为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那就是违背常理人如果不去追求利益,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所以人怎么能不去追求利益呢?这里强调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正当的利益诉求。二、非选择题(共13分)9.(2017江苏苏锡常镇3月,21)“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67、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材料二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为劫运,其祸害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钱穆中国近代百年学术史材料三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

68、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谭嗣同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4分)(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5分)答案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2分)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分)(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2分)关系:互相矛盾。(2分)(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

69、活自然有序。(1分)社会秩序方面: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2分)文化养成方面: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2分)解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一中找出“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直接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直接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可归纳出礼和仁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可归纳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生

70、活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017江苏苏州1月,2)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 然 其 序 君 臣 父 子 之 礼 , 列 夫 妇 长 幼 之 别 , 不 可 易 也 。 俭 而 难 遵 , 是 以 其 事 不 可 遍 循 ; 然 其 强 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答案答案A“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名分制度,属于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

71、反对奢侈浪费,属于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属于法家思想。答案选A。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解答本题可用首尾判断法。只要判断出首位为儒家思想,即可排除B、C两项;再判断出末位为法家思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21)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后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材料二他(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

72、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三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请回答:(1)据材

73、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5分)(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4分)答案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3分)孟子的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任意一点1分)荀子的政治思想:“王道”“君舟民水”等。(任意一点1分)(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2分)政治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分)(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2分)说明:融合佛道

74、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解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误区警示误区警示本题第(1)问第一小问会漏答“学者的坚持”;第(2)问容易答成董仲舒的思想,而不是“主要特点”。在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要宏观把握儒家思想是如何演变的,有何变化,是如何对先秦儒学继承与发展的,尤其要注意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和理学的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