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1549967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爬行纲(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主要特征一、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缺少腺体,皮肤干燥。、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缺少腺体,皮肤干燥。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适于陆地上爬行。、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适于陆地上爬行。3、骨骼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骨骼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4、头骨具单一枕髁。、头骨具单一枕髁。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呼吸进一步完善。6、心脏仍为二心房一心室。、心脏仍为二心房一心室。7、变温动物。、变温动物。8、尿以尿酸为主。、尿以尿酸为主。9、体内受精,胚胎发育、体内受精,胚胎

2、发育 上有羊膜出现。上有羊膜出现。二、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二、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1、羊膜卵的结构:、羊膜卵的结构:1)卵壳;)卵壳;2)卵壳膜;)卵壳膜;3)绒毛膜;)绒毛膜;4)羊膜;羊膜;5)尿囊;)尿囊;6)卵黄囊。)卵黄囊。2、意义、意义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

3、地纵深分布)、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提供了空前的机会。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们的后裔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的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

4、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第二节、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第二节、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一、外形:一、外形:1、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2、四肢发达;、四肢发达;3、颈部明显;、颈部明显;4、前后肢都是五趾型,指、趾端有爪;、前后肢都是五趾型,指、趾端有爪;5、全身被角质鳞;、全身被角质鳞;6、头的两侧有雏形外耳;、头的两侧有雏形外耳;7、水生和穴居的种类外形上有较大的特化。、水生和穴居的种类外形上有较大的特化。二、皮肤:二、皮肤:1、特点:、特点:1)表皮厚,角质化程度高,真皮薄,

5、富有发达的色素细)表皮厚,角质化程度高,真皮薄,富有发达的色素细胞。胞。2)皮肤被角质鳞、骨板、质片。)皮肤被角质鳞、骨板、质片。3)皮肤干燥,缺)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乏皮肤腺。4)蛇、蜥蜴的角质层及鳞片定期更换。)蛇、蜥蜴的角质层及鳞片定期更换。2、衍生物:、衍生物:1)角质鳞,蛇、蜥蜴等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角质鳞,蛇、蜥蜴等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2)角质盾片(龟类):表皮形成。)角质盾片(龟类):表皮形成。3)骨板:表皮真皮)骨板:表皮真皮共同形成。共同形成。4)爪:表皮的衍生物。)爪:表皮的衍生物。三、骨骼:三、骨骼:(一一)、头骨:、头骨:1)头骨骨化程度比两栖类高;)头骨骨化程

6、度比两栖类高;2)头骨形状)头骨形状较高而隆起;较高而隆起;3)头骨具有单一的枕髁;)头骨具有单一的枕髁;4)有次生腭形成。)有次生腭形成。由前颌、上颌、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由前颌、上颌、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5)两眼窝间)两眼窝间具眶间隔具眶间隔。6)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颞窝。颞窝:是头骨两侧)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颞窝。颞窝:是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分,它的出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分,它的出现与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使咬肌更加发达牵引力更强,颞窝现与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使咬肌更加发达牵引力更强,颞窝是爬行

7、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颞窝的类型:是爬行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颞窝的类型:1)无颞窝类;)无颞窝类;2)合)合颞窝类;颞窝类;3)双颞窝类;)双颞窝类;4)上颞窝类。)上颞窝类。7)下颌骨由多块膜质骨组成,与上颌的方骨构成颌关节,属自)下颌骨由多块膜质骨组成,与上颌的方骨构成颌关节,属自接型颌关节,使口能张得更大。接型颌关节,使口能张得更大。(二)、脊柱二)、脊柱1、脊椎:、脊椎:特点:首先出现了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又加强了肺呼吸;特点:首先出现了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又加强了肺呼吸;脊椎牢固性加强,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骨骼坚强,多数脊椎牢固性加强,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骨骼坚强,多数为硬骨。为硬

8、骨。组成:组成:1)颈椎:数目多,前两个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颈椎:数目多,前两个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是颈椎的第一个椎体,寰椎上部有一个关节面与头骨单寰椎是颈椎的第一个椎体,寰椎上部有一个关节面与头骨单一的枕髁相关节,第二个颈椎为枢椎,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一的枕髁相关节,第二个颈椎为枢椎,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的灵活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2)胸椎(有胸肋)胸椎(有胸肋的椎体)。的椎体)。3)腰椎。)腰椎。4)荐椎:两块有宽阔的横突连接腰带。)荐椎:两块有宽阔的横突连接腰带。5)尾椎。)尾椎。2、肋骨:爬行动物的颈椎、胸椎及腰椎两侧皆具肋骨。、肋骨:

9、爬行动物的颈椎、胸椎及腰椎两侧皆具肋骨。3、胸骨:蛇类、龟鳖类不具胸骨,其它多数爬行动物有胸、胸骨:蛇类、龟鳖类不具胸骨,其它多数爬行动物有胸骨。骨。爬行动物开始有了胸廓,爬行动物开始有了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胁骨和胸胸廓是由胸椎、胁骨和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与真正的陆生动物肺的发与真正的陆生动物肺的发达相联系。胸廓除了保护达相联系。胸廓除了保护内脏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内脏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呼吸作用。肋骨是加强了呼吸作用。肋骨的运动也可协同呼吸运动的运动也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的完成。蛇不具胸骨,其肋骨具有蛇不具胸骨,

10、其肋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并借皮肤较大的活动性,并借皮肤肌支配腹鳞活动,以完成肌支配腹鳞活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特殊的运动方式。(三)带骨及附肢骨三)带骨及附肢骨1、肩带:乌喙骨、前乌喙、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骨、间锁骨(上胸骨)。2、腰带:髂骨、坐骨、耻、腰带:髂骨、坐骨、耻骨。骨。3、附肢骨:爬行类具典型、附肢骨:爬行类具典型的五趾型四肢,比两栖类的的五趾型四肢,比两栖类的肢骨更为坚强,支持及运动肢骨更为坚强,支持及运动能力显著提高。前肢尺、桡能力显著提高。前肢尺、桡骨分离,腕骨块数完善,后骨分离,腕骨块数完善,后肢胫、

11、腓骨分离,跗骨集中。肢胫、腓骨分离,跗骨集中。蛇类穴居,附肢骨退化或消蛇类穴居,附肢骨退化或消失。失。四、肌肉:四、肌肉:特点:特点:1、爬行动物的肌肉比两栖动物进一步复杂,于五趾型四肢,、爬行动物的肌肉比两栖动物进一步复杂,于五趾型四肢,颈部的发达和脊柱的加强,躯干肌更趋于复杂化,特别是颈部的发达和脊柱的加强,躯干肌更趋于复杂化,特别是发展了陆栖动物所特有的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位于肋发展了陆栖动物所特有的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位于肋骨与肋骨之间,是胸部的斜纹肌分化来的,肋间肌牵引肋骨与肋骨之间,是胸部的斜纹肌分化来的,肋间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肤肌或以用来骨的升降,

12、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肤肌或以用来活动角质鳞。在蛇类尤其发达,能调节腹鳞起伏而改变与活动角质鳞。在蛇类尤其发达,能调节腹鳞起伏而改变与地表的接触面,从而完成其特殊的运动方式。地表的接触面,从而完成其特殊的运动方式。2、肌节已完全消失。、肌节已完全消失。3、头部有了咬肌的分化,增强了捕食能力。、头部有了咬肌的分化,增强了捕食能力。4、躯干肌、躯干肌5、附肢肌、附肢肌五、消化:五、消化:特点:特点:1)口腔与咽腔有了明显的分界,口腔腺发达)口腔与咽腔有了明显的分界,口腔腺发达,包括包括腭腺、唇腺、舌腺、舌下腺、毒腺(变态的唇腺)。腭腺、唇腺、舌腺、舌下腺、毒腺(变态的唇腺)。2)出)出现了次

13、生腭使内鼻孔后移。现了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3)大、小肠交界处有不发达的)大、小肠交界处有不发达的盲肠。盲肠。4)有发达的肌肉质舌,与味觉、捕食有关,也完成)有发达的肌肉质舌,与味觉、捕食有关,也完成食物吞咽的基本功能。食物吞咽的基本功能。5)牙齿类型多样,呈一致有圆锥形,)牙齿类型多样,呈一致有圆锥形,称为同型齿。称为同型齿。爬行动物牙齿的三种类型:爬行动物牙齿的三种类型:1)端生齿,)端生齿,2)侧生齿,)侧生齿,3)槽)槽生齿。另外,还有特化的毒齿和卵齿。生齿。另外,还有特化的毒齿和卵齿。六、呼吸:六、呼吸:1、特点:特点:1)肺的结构更加复肺的结构更加复杂杂、完善。完善。2)喉部构造复杂

14、。喉部构造复杂。3)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分化。支气管分化。2、呼吸方式:、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吸气:肋间外肌(收缩)吸气:肋间外肌(收缩) 肋肌骨上提肋肌骨上提 胸廓扩张胸廓扩张 空气随之吸入。空气随之吸入。呼气:肋间内肌(收缩)呼气: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下降肋骨下降 胸廓缩小胸廓缩小 空气呼出。空气呼出。七、循环: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七、循环: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1、心脏:二心房一心室

15、和退化、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已退化不见。的静脉窦,动脉圆锥已退化不见。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间隔,左右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间隔,左右两部之间仍有相通的地方,减少两部之间仍有相通的地方,减少了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了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提高了血液运输氧的能力。提高了血液运输氧的能力。2、动脉:肺动脉(、动脉:肺动脉(1对,心室右对,心室右侧发出)、左体动脉弓(心室中侧发出)、左体动脉弓(心室中央发出)、右体动脉弓(心室左央发出)、右体动脉弓(心室左侧发出)、颈总动脉(由右动脉侧发出)、颈总动脉(由右动脉弓发出)、背大动脉(由左右体弓发出)、背大动脉(由左右体动脉弓在背面

16、汇合成一支大血管)动脉弓在背面汇合成一支大血管)。3、静脉:基本与两栖类相似,、静脉:基本与两栖类相似,前大静脉、后大静脉、肝门静脉、前大静脉、后大静脉、肝门静脉、肾门静脉、腹静脉和肺静脉肾门静脉、腹静脉和肺静脉。八、排泄:八、排泄:特点:特点:1)与所有羊膜动物)与所有羊膜动物一样,胚胎期经历前肾、中一样,胚胎期经历前肾、中肾,成体的肾脏属于后肾。肾,成体的肾脏属于后肾。2)肾单位数目增多。)肾单位数目增多。3)有专门的输尿管。)有专门的输尿管。4)大部分蜥蜴和龟鳖类有)大部分蜥蜴和龟鳖类有膀胱,一些种类除膀胱外,膀胱,一些种类除膀胱外,还有两个副膀胱。还有两个副膀胱。5)排泄物:爬行类与鸟

17、类)排泄物:爬行类与鸟类一样,尿液以尿酸或尿酸盐。一样,尿液以尿酸或尿酸盐。不溶于水的白色半固态物质,不溶于水的白色半固态物质,对水分的重吸收十分对水分的重吸收十分 重要。重要。盐腺:居住在多盐或干旱环盐腺:居住在多盐或干旱环境的爬行类还发展了肾外排境的爬行类还发展了肾外排盐的结构,即盐腺,大多位盐的结构,即盐腺,大多位于头部,如眼后上方。于头部,如眼后上方。九、神经:九、神经:特点:特点:1、大脑半球体、大脑半球体积增大;积增大;2、大脑有了、大脑有了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即新脑皮层,但仍处于即新脑皮层,但仍处于萌芽状态。萌芽状态。3、第一次、第一次出现了锥体细胞(神经出现

18、了锥体细胞(神经细胞层)。细胞层)。4、整个脑、整个脑的弯曲较两栖类明显。的弯曲较两栖类明显。5、开始具有脑神经、开始具有脑神经12对,前对,前10对与无羊膜动对与无羊膜动物的相同,第物的相同,第11对副对副N,为运动为运动N,分布至咽、分布至咽、喉和肩部的肌肉。第喉和肩部的肌肉。第12对对N舌下舌下N,也是运动也是运动N,分布至颈部肌肉和舌分布至颈部肌肉和舌肌。肌。十、感觉:爬行动物的侧十、感觉:爬行动物的侧线消失。线消失。(一)视觉:(一)视觉:1)一般有能活动的上下眼)一般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睑和瞬膜;2)首先出现了泪腺;)首先出现了泪腺;3)眼球调节更加完善:睫)眼球调节更加完善

19、:睫状肌不仅可以调节水晶体状肌不仅可以调节水晶体的前后位置,而且也能略的前后位置,而且也能略微改变水晶体的凸度(与微改变水晶体的凸度(与无羊膜动物不同)。可以无羊膜动物不同)。可以调节晶体的前后位置。调节晶体的前后位置。因此,爬行类可以观察在因此,爬行类可以观察在不同距离内的物体,这对不同距离内的物体,这对于生活在陆地环境的动物于生活在陆地环境的动物来说是很重要的来说是很重要的。(二)、听觉:二)、听觉:1、与两栖类一样,爬行动物具有内耳和中耳。、与两栖类一样,爬行动物具有内耳和中耳。2、鼓膜随中耳稍下陷,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这对保护鼓、鼓膜随中耳稍下陷,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这对保护鼓膜有利。

20、膜有利。3、蛇类没有外耳道和中耳,其鼓膜、中耳腔和耳咽管均退、蛇类没有外耳道和中耳,其鼓膜、中耳腔和耳咽管均退化,但其听小骨(耳柱骨)存在,它虽然不能接受通过空化,但其听小骨(耳柱骨)存在,它虽然不能接受通过空气传来的声波,但能敏锐地接受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气传来的声波,但能敏锐地接受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三)、嗅觉:比两栖类发达。(三)、嗅觉:比两栖类发达。1、次生腭出现引起鼻腔扩大,鼻腔内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次生腭出现引起鼻腔扩大,鼻腔内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粘膜面积扩大。粘膜面积扩大。2、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开口于口腔顶壁,与鼻腔、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开口于口腔顶壁,与鼻

21、腔没有联系,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也可称为嗅觉器官。没有联系,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也可称为嗅觉器官。(四)红外线感受器:(四)红外线感受器:1、颊窝;、颊窝;2、唇窝。、唇窝。十、生殖:十、生殖:1、雄性:、雄性:1)精巢)精巢1对对(睾丸、附睾)(睾丸、附睾)2)输精管)输精管3)交配器(首)交配器(首次出现),蛇次出现),蛇类、蜥蜴类的类、蜥蜴类的交配器称为半交配器称为半阴茎,是由泄阴茎,是由泄殖腔后壁伸出殖腔后壁伸出的一对可膨大的一对可膨大的囊状物,在的囊状物,在平时缩在体内;平时缩在体内;交配时,半阴交配时,半阴茎竖立。茎竖立。2、雌性:与两栖、雌性:与两栖类无本质差别。类无本质差别。1)卵

22、巢:)卵巢:1对位于对位于体腔背壁的两侧。体腔背壁的两侧。2)输卵管:)输卵管:1对,对,各以一个大的裂缝各以一个大的裂缝状喇叭口,开口于状喇叭口,开口于体腔。体腔。3、生殖方式:、生殖方式:1)卵生:大多数)卵生:大多数的爬行动物为卵生。的爬行动物为卵生。2)卵胎生:多数)卵胎生: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为毒蛇和一些蜥蜴为卵胎生卵胎生。第三节、爬行纲的分类第三节、爬行纲的分类一、喙头蜥目(一、喙头蜥目(Rhynchocephalia)本目是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在动物学上有本目是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在动物学上有“活化石活化石”之称。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喙头蜥),仅之称。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

23、(喙头蜥),仅1种种。二、龟鳖目(二、龟鳖目(Chelonia)本目为特化的类群。背腹具甲,颈、四肢和尾在一定程度上缩本目为特化的类群。背腹具甲,颈、四肢和尾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内。我国有进甲内。我国有5科:平胸龟、龟、海龟、棱皮龟和鳖科。科:平胸龟、龟、海龟、棱皮龟和鳖科。三、蜥蜴目(三、蜥蜴目(Lacertiformes)本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身形一般长形,体本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身形一般长形,体被角质鳞片,多数种类的尾能自断,断后仍能再生。被角质鳞片,多数种类的尾能自断,断后仍能再生。四、蛇目(四、蛇目(Serpentiformes)本目一支特化的爬行动物,穴居,适

24、于以腹部贴地爬行,体本目一支特化的爬行动物,穴居,适于以腹部贴地爬行,体呈筒形,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呈筒形,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五、鳄目(五、鳄目(Crocodiliformes)本目是现代爬行类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杨子鳄是我国特本目是现代爬行类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杨子鳄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太湖周围,为国家一级产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太湖周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重点保护动物。第四节、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第四节、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一、起源一、起源爬行类是从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坚头类)进化来的。爬行类是从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坚头类)进化来的。已知最古老的

25、类爬行动物化石是蜥螈即西蒙龙,它具一系列已知最古老的类爬行动物化石是蜥螈即西蒙龙,它具一系列的近于两栖类的特征和似爬行动物的特征。的近于两栖类的特征和似爬行动物的特征。1、具有古两栖类的特征:、具有古两栖类的特征:1)、颈部不明显,肩带紧贴于头骨之后;)、颈部不明显,肩带紧贴于头骨之后;2)、头骨与早期两栖类的坚头类的头骨极为近似;)、头骨与早期两栖类的坚头类的头骨极为近似;3)、脊柱分区不明显;)、脊柱分区不明显;4)、一些成体化石标本上还有侧线管。)、一些成体化石标本上还有侧线管。2、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1)、头骨具单一枕髁;)、头骨具单一枕髁;2)、肩带具有发达的间

26、锁骨;)、肩带具有发达的间锁骨;3)、荐椎有)、荐椎有2枚;枚;4)、)、前肢前肢5指,指式为原始的爬行类指、趾式;指,指式为原始的爬行类指、趾式;5)、腰带和四肢骨均)、腰带和四肢骨均较粗壮,适合于陆生爬行。较粗壮,适合于陆生爬行。二、演化:二、演化: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发现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发现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西蒙龙是杯龙类二迭纪的一个成员。杯龙类是爬行类的基干,西蒙龙是杯龙类二迭纪的一个成员。杯龙类是爬行类的基干,各类爬行类都是从杯龙类辐射进化的,到了三迭纪杯龙类绝各类爬行类都是从杯龙类辐射进化的,到了三迭纪杯龙类绝灭,被它分化出来的后裔所代替。

27、其后裔大致为灭,被它分化出来的后裔所代替。其后裔大致为5大类群。大类群。1、龟鳖类;、龟鳖类;2、鱼龙类,已绝灭。、鱼龙类,已绝灭。3、蛇颈龙类,中生代末期绝灭。、蛇颈龙类,中生代末期绝灭。4、盘龙类,后裔一支为兽孔类,为哺乳类的原祖。、盘龙类,后裔一支为兽孔类,为哺乳类的原祖。5、双颞窝类:、双颞窝类:1)、假鳄类,后裔的一支演化为鸟类。)、假鳄类,后裔的一支演化为鸟类。2)、翼龙类,中生代后期绝灭。)、翼龙类,中生代后期绝灭。3)、恐龙类,中生代后期绝灭。)、恐龙类,中生代后期绝灭。中生代是爬行类最为繁盛时代,种类多,分布广。中生代是爬行类最为繁盛时代,种类多,分布广。三、爬行动物的兴衰三

28、、爬行动物的兴衰(一)、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一)、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二)、爬行动物的衰退(二)、爬行动物的衰退1、白垩纪末期(、白垩纪末期(7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山运动。2、中生代末期的爬行类体型愈来愈大,食量大,食性、中生代末期的爬行类体型愈来愈大,食量大,食性狭特化。狭特化。3、中生代初期已出现的恒温动物、中生代初期已出现的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绝灭的原因:恐龙等爬行动物绝灭的原因:1、有人认为白垩纪晚期太阳黑子的爆发。、有人认为白垩纪晚期太阳黑子的爆发。2、也有人认为白垩纪晚期一个巨大的慧星

29、撞击地球。、也有人认为白垩纪晚期一个巨大的慧星撞击地球。3、美国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着第、美国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着第10颗行星。颗行星。4、有人认为是瘟疫的传播。、有人认为是瘟疫的传播。5、有人认为是地球上出现了有毒植物,造成食物中毒。、有人认为是地球上出现了有毒植物,造成食物中毒。第五节、爬行类的经济意义第五节、爬行类的经济意义一、爬行类的益处与害处。一、爬行类的益处与害处。1、在农林和卫生方面。食虫。、在农林和卫生方面。食虫。2、工艺用,蛇皮可制革。、工艺用,蛇皮可制革。3、食用。、食用。4、医药用、医药用5、科学研究等方面。、科学研究等方面。6、有害方面:毒蛇咬伤人畜,少数

30、种类携带病菌,、有害方面:毒蛇咬伤人畜,少数种类携带病菌,作为传染源。作为传染源。二、毒蛇及防治二、毒蛇及防治1、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1)、头部明显三角形的多为毒蛇;如五步蛇、烙铁头、)、头部明显三角形的多为毒蛇;如五步蛇、烙铁头、竹叶青等到。竹叶青等到。2)、前半身能向上坚起,颈部膨扁的。如眼镜蛇、眼镜)、前半身能向上坚起,颈部膨扁的。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王蛇等。3)、通身具黑黄或黑白相间环纹的;如金环蛇、银环蛇)、通身具黑黄或黑白相间环纹的;如金环蛇、银环蛇等。等。4)、海中生活的海蛇,尾侧扁的海蛇,都是毒蛇。)、海中生活的海蛇,尾侧扁的海蛇,都是毒蛇。2、蛇伤中毒的症状、蛇伤中毒的症状1)、神经性毒;如金环蛇、银环蛇等。)、神经性毒;如金环蛇、银环蛇等。2)、血液性毒;蝰蛇、尖吻腹蛇、竹叶青等。)、血液性毒;蝰蛇、尖吻腹蛇、竹叶青等。3)、混合性毒。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混合性毒。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