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1534418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PPT课件(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04复古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法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二、赵孟頫三、元代前期复兴晋代书风的中坚四、赵派书家群五、隐士书家1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立了蒙古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1234午,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兵压境向南进军。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三百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

2、阔。在长达90余年的时间里.元帝国南北统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元代的复古是对“二王”的继承。这次复古具有全面性,涉及到篆、隶、章草,尤其在章草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是元代书法风格中放射光彩的一页。(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二)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历史功绩(三)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局限性3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1、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2、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需要。3、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致。、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

3、视政策所致。4、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了巨大的转折.41、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在一定条件下,“新”会变成“旧”,而“旧”也会变成为“新”。宋代的“尚意”书风,以“法”为前提,以“逸”为基调,又有奔放、萧散、奇丽、清朗的各种情境,令人振奋。然而,南宋中期以后,书家皆热衷于效仿尚意大家们的体势风格,忽视了“法”。因此,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书家对线条的理解显得粗糙与肤浅,对形式趣味的理解日趋狭窄,时风渐渐转化为流弊到了宋末元初书坛,时弊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原本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尚意书风成为定式,演变为滥

4、调陈词。52、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推动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元世祖不善书,却为了他的子孙能在这块汉文化的土地上坐稳江山,而令太子裕宗向指定的名儒学习书法,临写的大字珍藏于东观。其后英宗、文宗、顺帝都研习书法,文宗书受赵孟頫影响宗晋人,顺帝之子则书学虞世南。尤其是元文宗于天历二年建立了奎章阁,由学士虞集撰奎章阁记,集历代法书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元文宗还命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并在奎章阁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63、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致。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5、所致。元朝将各族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指西域人)为二等,汉人(指女真人和原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人)为三等,南人(指淮水以南原南宋人)为四等,因此汉族人民及汉族士大夫地位卑下,思想十分痛苦。尽管元仁宗采纳了汉族儒士建议,重开科举制度,但因此走入仕途的儒生,依然很少。国家各级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上,汉人入仕者仅为附庸。这给士人们心理上刻下深深的阴影。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有所屈从,但若像宋人那样主动地去寻找文化发展的契机,显然无论在环境、时代、文化等心态上都缺乏必有的条件。元代书家在社会状态的急剧变化、蒙古游牧民族控制社会文化的状态下,那些优游林下的晋人萧散风韵、宋人洒脱的格调皆失

6、去了存在的条件;唐人那堂皇的胸襟也一概不存在这样一个文化上暂时倒退的时代,书法不可能独出其外,不可能以进取来作为目标,而只能以复古为目标。74 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巨大的转折.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学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即连由金入元的的鲜于枢,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浸染。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继而延续至明代中期。我们将书法史上的这一转折,看成是一次重要变革。8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历史功绩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历史功绩1、首先是

7、它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末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末流而造成的时弊。它所起的调整历史的作流而造成的时弊。它所起的调整历史的作用功不可没。用功不可没。2 、导致了古老的章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导致了古老的章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出了新的格调。出了新的格调。91、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末流造成的、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末流造成的时弊,起到调整历史的作用时弊,起到调整历史的作用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元代出现的元代出现的复古主义思潮是书法史上纯粹的复古运动。复古主义思潮是书法史上纯粹的复古运动。北宋米芾曾经有过复古的思想,但其目的是“集古成新”,其创作实践无论从精神意志或书写技巧都完全形成了不同于

8、历史上任何一家的新风范。而元代的复古无论无论在思想或创作实践上皆完全以晋唐为旨归,在思想或创作实践上皆完全以晋唐为旨归,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复古运动不折不扣的复古运动。这个复古运动在书法史上是不可或缺不可或缺的过程。10赵孟頫的复古,具有全面展开和重点突出两大特赵孟頫的复古,具有全面展开和重点突出两大特点。点。一是他对篆、隶、草、行、真书无所不工。一是他对篆、隶、草、行、真书无所不工。赵孟頫本人置身于一个优雅的处境,这为他的努力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他的价值就在于他恰当地利用了这些条件去回归王羲之。他的行草书尽可能典型地追随着王羲之时代的技巧意识和优雅的风格、格调及气息。文人士大夫大抵专攻楷行而少兼篆

9、隶书而赵孟頫却六体皆佳,其篆书兼大、小篆,草书包括章、今二体,而又善作大字真书,更精于小楷,是一位书史上少见的全能书家,被元史称为“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董其昌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11二是赵孟頫的书法重点突出用笔的重要意义。二是赵孟頫的书法重点突出用笔的重要意义。他在兰亭十三跋中指出;“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用笔千古不易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粱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这一观点

10、,在元代以来一直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论断。赵孟頫突出笔法的结果,使晋唐法度,尤赵孟頫突出笔法的结果,使晋唐法度,尤其是二王法度经两宋时期一度被疏远以后得到重其是二王法度经两宋时期一度被疏远以后得到重新重视,恢复了书法技巧应用的深度。新重视,恢复了书法技巧应用的深度。从以上两点看,他所起的调整作用是功不可没的。122 复古主义思潮的另一历史意义是导致了章复古主义思潮的另一历史意义是导致了章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了新的格调。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了新的格调。在元代的复古书风中,章草之所以能复兴并产生新风貌,不仅因为其是草书中的古体还因为其体势、笔法可与今草和真书、行书相通。它本来即是今草书的前书,具备了

11、可以相融互合的条件赵孟頫对章草的努力钻研和身体力行的拟古实践,对当时书坛同样起着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他学章草,主要依据当时流传下来的所谓皇象的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和张芝的八月帖等。这些刻本只保存其形保留其用笔势态之大概,其抑扬顿挫、出锋、入锋的微妙变化无法体现。因此,元人写章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能看到大量汉代及魏晋简牍中的章草真迹,只能根据自己的揣摩、理解去效仿,这就必然地掺入了行书和今草的笔势与笔法。所以,赵孟頫等人所书的章草书的偏旁及其结体和典型的点画形态如波磔等仍为章草模式,可其精神、趣味已少章草本有的古意。视野的局限性,反倒成就了古体新风,这也是不期然而然的结果。13元代复古主义思潮的局

12、限性元代复古主义思潮的局限性1、元朝的复古主义思潮表现为被动的摹仿、复古主义思潮表现为被动的摹仿、保守,失却唐人尊王法而能出新法的创造保守,失却唐人尊王法而能出新法的创造精神,精神,形成了元代复古主义书家们效仿二王法度的书法面目书法面目基本上的大同小异,大同小异,又形成新的弊病。2、元代的复古之风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元代的复古之风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14二、元代书坛领袖二、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赵孟頫1、赵孟頫生平、赵孟頫生平2、书法作品、书法作品3、赵孟頫的书学理论、赵孟頫的书学理论4、赵孟頫书法的影响、赵孟頫书法的影响151、生平、生平(1254132

13、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

14、贤直学士。16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士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17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

15、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18赵孟頫书法名冠一代,影响后世。一年冬天对赵孟頫行弟子礼的柳贯留宿在赵家,寒夜漫长,两人谈论书法,赵孟頫一时兴来,试笔濡墨背临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四人的字帖,临写完后,叫人拿来四人的真迹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不仅转折向背,没有

16、不相似的地方,而且神采飞扬,得真迹的神髓,有些地方甚至超过真迹。柳贯惊赞再三,问:“是什么原因能达到这种程度?”赵孟頫回答说:“只不过是临熟罢了”。宋谦曾十分推崇地说:“赵孟頫留心书法甚勤,王羲之、王献之帖每临必数百遍,悉知其用笔之意,所以盛名充塞海内。”19董其昌亦以钦佩的口吻说:“赵孟頫能背临十三家书,无毫发不似真,背临已属不易,写十三家书而能惟妙惟肖更是难能,非一般人所能为。”赵孟頫临写千字文有二体、四体、六体多种自称20多年来临习背写千字文数以百计仅智永的千字文就有五百纸,达到与之俱化的地步。足见赵孟颖在勤奋刻苦地临摹基础上学一家像一家赵孟頫还称自己“日书万字”,元代大书画家黄公望惊叹

17、地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不会相信”。明代大书家董其昌对此公然折服,说:“我不能如此落笔如风,以此要让赵子昂一筹。”20赵孟頫一家夫妻、父子均善于书法美谈,其夫人管道升工书善画,书画绝妙,穷尽天趣。元仁宗慕其名,曾命她书写千字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裱收藏。又命赵孟頫书写六体千字文六卷,其子赵雍书写千字文一卷,一同装帖收藏,元仁宗看了大加赞赏。颇为得意地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人皆能书;此亦奇事也。”212、书法作品、书法作品大楷小楷行草章草22大楷大楷赵孟頫的楷书成就很高,他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楷书碑称之为“赵体”,影响极为深远。他的楷

18、书一改中唐以后的楷书习气,绝去颜、柳的顿挫华饰现象,在当时极具新意。其大楷书碑吸收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正是他的大楷既为晋人所无,又迥异于唐人的独特之处。传世大楷作品有;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仇锷墓碑铭稿等。23湖州妙严寺记湖州妙严寺记24玄妙观重修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三门记25小楷小楷他的小楷小楷也极具特色。因为他“平生善以笔砚作佛事,所书佛道经文当不下数十百本。”且“著纸如飞”,所以用笔极为娴熟。他的小楷初学钟繇、后于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賦下力尤多,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对于他小楷的成就,世

19、人颇为称颂。元鲜于枢在跋其小楷过秦论中说:“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26道德经道德经27汉汲黯传汉汲黯传局部局部28行草书行草书赵孟頫的行草书被公认为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以行草为最深。在他的学书道路上,始终是以二王为本的。他学宋高宗、学智永都是为了追溯二王,他继承了王羲之中正平和一路书风。传世行草书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与山巨源绝交书等29赤壁赋30与山巨源绝交书3132章草其章草从皇象而来,虽学刻帖而又多文人潇散韵致,实开元代草风气之先导。有急就章传世。33篆隶篆隶赵孟頫还善于写精美的小篆,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其面貌可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

20、额上看到。他还以小篆写入印章、钤入书画,世称“元朱文”。后来这种印章风靡明清,堪称一大贡献。故篆、隶在元代复兴,实与赵氏身体力行有密切关系.元、明两朝凡受到赵氏影响的书家都喜弄篆隶二体,由此正可看到赵氏的篆隶在那个时代的号召力。34篆书篆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额额赵孟頫篆书赵孟頫篆书取法李斯、取法李斯、李阳冰,他李阳冰,他以中锋写玉以中锋写玉箸篆,圆润箸篆,圆润婉丽,多见婉丽,多见于碑额。如于碑额。如玄妙观重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修三门记35六体千字文36概况元代书法受赵孟頫一人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元代书法受赵孟頫一人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现象。由于赵入元做官后,竭尽

21、全力推祟二王,主张复古,以改变南宋以来书坛之衰势,故而他的朋友、家属、学生、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浸染。元代存世不长,如果从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算起,到元末仅八十八年,如以鲜于枢、邓文原和赵孟頫本人为第一代,他的学生辈如虞集、柯九思、张雨、揭傒斯、黄公望、朱德润、俞和、康里子山为第二代,赵之外甥王蒙、康里子山之学生饶介与危素为第三代,则第二代中寿长者如张雨,俞和、朱德润及第三代均已生活于元代末年乱世,或跨越元明两朝了。所有这三代书家与赵孟頫皆感情至深,且在书法艺术观上与赵合拍,也均受到复古思潮的影响。近人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得好:“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元朝这一时代的书法;如

22、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如何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37三、元初三大家和李倜在元代前期,能与赵孟頫名声并列的,当推鲜于枢和邓文原。虞集曾评论说:“大德、延祐间,渔阳(鲜于枢)、吴兴(赵孟頫)、巴西(邓文原)翰墨擅一代。”因此,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又被视为“元初三大家”。1)鲜于枢鲜于枢2)邓文原)邓文原3)李倜李倜381)鲜于枢鲜于枢生平鲜于枢书法39鲜于枢生平鲜于枢生平(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直寄老人,虎林隐吏等,自署渔阳(今河北蓟县)人,生于汴梁(河南开封)。一生仕途失意,鲜于枢先后寓居扬州、杭州,中年以后,他于西湖虎林筑

23、一室,取名“困学斋”,闭门谢客,不问世间俗事,调琴作书,鉴赏古玩,以研读终生。大德六年(1302)被任命为太常寺典薄,未到任即卒。著有困学斋集等。诗文、书画、音乐均有较高的造诣,又善鉴定,其书名更称誉一时,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可见其书法在元代的地位。早年书法师从金人张天锡,又从周竹轩、姚雪斋等当地小名家,眼界受到限制,他34岁时在扬州与赵孟頫定交,从此两人在书法上相互鼓励、并友善终身,后到杭州大开眼界,其书艺大进。赵对他十分推崇,曾说:“困学之书,妙入神品,仆所不及。“他也推崇赵,称他为”当代第一“,其书学观与赵极其一致,均是以复古为宗旨,崇尚晋人书风。在对待宋人书法上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说“至

24、东坡、山谷始大变,东坡尚有会稽、北海体制,至于涪翁(黄庭坚)全无古意。”他所尊崇的是王羲之、李北海等晋唐书风。所谓古意也基于此。40鲜于枢书法鲜于枢的楷书就取法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得唐人遗风笔意,并由此上溯钟繇、王羲之。他大力提倡师法晋唐诸名家,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倡导者。鲜于枢能在书法上取得如此成就,是与他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分不开的。鲜于枢的书法既有自己的特点,又受赵孟頫的影响,他在世时与赵齐名,而对后世影响却不大,恐怕最主要的原因也在其书风较接近赵孟頫之故。楷书成就楷书成就行草书和草书成就41鲜于枢楷书成就鲜于枢楷书成就其小楷用笔精熟,法度谨严,史载其师法钟繇,从作品来考察,又见欧、虞之风

25、.传世小楷代表作道德经。此卷字体结构严谨,体态修长,字形按字之笔画多少与固有形态略有变化,但总体上大小均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鲜于枢此作笔画端丽遒劲,笔法精美,清爽劲利,风格娴雅,深得虞世南、褚遂良精髓.他似乎不经意于每一笔画的精美,而着力于每个字的整体气势与形象的创造。苏轼曾说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幅称得上“宽绰有余”,而且越往后写得越好,运笔着墨均达到了无不如意的程度。总体看,此幅体势规整,气势恢弘,体现了鲜于枢楷书鲜于枢楷书的典型风格。这件存世楷书长篇,当是他中年时期的佳作,书风成熟劲健,是其小楷书中的精品。42小楷代表作老子道德经卷老子道德经卷节录老子道德经

26、,从“天长地久”写起,末书“老子道德经卷上”,共211行,因缺下半部分,所以未见署款。每段接纸有“三教弟子”印。此卷有吴荣光题名,卷后有翁方纲跋一段和颜世清跋五段,又有“松下清斋”题签。此卷曾经翁方纲、陆恭、叶恭绰等人鉴藏,有数方印记。此卷字体结构严谨,体态修长,字形按字之笔画多少与固有形态略有变化,但总体上大小均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鲜于枢此作笔画端丽遒劲,笔法精美,清爽劲利,风格娴雅,深得虞世南、褚遂良精髓.4344行草书成就行草书是他的最大特色,其手札、题跋精熟圆润。这与他的性格颇为合拍,柳贯说他“面带河朔看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也说他“气豪声若钟,意愤髯屡戟。谈

27、笑杂叫啸,议论造精窍。”从传世的鲜于枢的作品看,他的大字和草书大约多得自唐人,因而与赵孟頫的秀逸相比,更多表现出雄放恣肆的风格.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行草书诗赞卷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等,便是这样的代表,字大近掌,疏放中寓沉稳,酣畅中见精微,这种大字出现与元代初年,已见后来明人大幅作品之端倪,但鲜于枢能在放大中不失法度,却是后人所不及的。诗赞诗赞 杜诗行次昭陵杜诗行次昭陵45诗赞(行草)46杜诗行次昭陵图片47草书鲜于枢的草书最得赵孟頫推重,赵氏曾言:“仆与其同学草书,其过余远甚,仆极力而不能及。”代表作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和韩愈进学解草书卷淋漓纵横、气势壮伟,得张旭、怀素风韵。这一风格

28、确实是赵氏所未涉猎的。韩愈进学解草书卷韩愈进学解草书卷杜甫魏将军歌杜甫魏将军歌此外,此外,草书手卷草书手卷论草书帖论草书帖苏轼海棠诗苏轼海棠诗王安石杂诗卷王安石杂诗卷秋兴诗秋兴诗48韩愈进学解草书卷韩愈进学解草书卷、49杜甫魏将军歌杜甫魏将军歌草书草书50论草书帖论草书帖他草书代表作。其用笔不斤斤于点划的精到,而追求挥洒的豪放自由,故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51苏轼海棠诗(草书)(纸本,纵34.5公分,横584公分。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522)邓文原)邓文原邓文原生平邓文原书法成就53邓文原生平(12581328),字善之,号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

29、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 “邓巴西”。历官国子监司业,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翰林侍讲学士。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工诗文书画,元初文坛泰斗,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书法在元初颇负盛名,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擅行、草书。书风韵致古雅。年青时与赵孟頫为至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邓文原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他深受赵孟頫的影响,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54邓文原书法作品 行书:行书:瞻近汉时二帖跋瞻近汉时二帖跋 家书帖家

30、书帖近者(桐川)帖近者(桐川)帖五言律诗(伯夷颂)帖五言律诗(伯夷颂)帖章草:章草:临章草急就章临章草急就章55行书:行书:邓文原在元初堪称赵孟頫领导的复兴古法运动的干将。他的正、行、草均与赵孟頫相近。传世的行书瞻近汉时二帖跋瞻近汉时二帖跋为唐人临王羲之书,因有缺,赵孟頫将其补成,后有邓氏作跋。这段瞻近汉时二帖跋酷似赵书,正可见受到赵氏书风的影响。此外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家书家书帖帖、近者(桐川)帖近者(桐川)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伯夷颂)帖(伯夷颂)帖等等也具有明显的赵书特征。56瞻近汉时二帖跋瞻近汉时二帖跋57家书帖家书帖此书行笔连绵,韵意清闲,笔势放纵,任兴所适,颇有“任天然而自逸,若众

31、山之连峰”之态。58近者帖近者帖59五言律诗(伯夷颂)帖五言律诗(伯夷颂)帖60邓文原章草草书包括章草、今草两种。章草是早期的草书,每字独立不连写,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写法,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写。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候的黄门令史游所创。现在流传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叫做“章草”。章草发展到隋、唐,已逐渐退出书坛,几成绝响。章草初唐时尚有写的,到了晚唐和宋代,竟不见有章草的笔迹.元代赵子昂、邓文原,明初宋仲温曾有此体,但是子昂用笔偏于绵软妍媚,宋仲温笔势挺拔,而邓文原具有章草古朴的风格,并且摻有楷书劲健流邓文原具有章草古朴的风格,并且摻有楷书劲健流美笔意。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曰:“观其运笔,

32、若神蜦出海,飞翔自如。“邓文原对于恢复和发扬绝响已久的古书体做出了贡献。61邓文原的邓文原的临章草急就章临章草急就章62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文原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文为证:“(邓)中年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63李倜生平书法作品64生平(?-1331),字士弘。河东太原人。其祖、父为元朝的统一立下功劳。父李显,曾任成都路防城军民总管。李倜历任集贤侍读学士,迁临江路总管、盐运使等

33、。李倜诗、书、画皆有时名,“平生所好,诗取陶渊明、韦应物,画取王维、文同,书取王右军。述拟临摹无寒暑晨夜,其得意往往臻妙”。其中他的书法尤为突出,他专攻右军,非常刻苦,从当时友人的记述中看,他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人们认为他不仅得晋人笔法,而尤得晋人气韵。65李倜在追摹晋人书法的同时,亦将自己置身于晋人的环境气氛之中,所居山房之窗、壁、几、格、砚,皆有晋气。时人见他作书,甚至模仿晋人在矮桌上进行,执笔甚高。故赵孟頫曾称赞他说:“气禀东晋之豪,风流东晋之高。落笔云烟,吐辞波涛,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李倜在书法上追求晋风,不论是笔法还是结字,都已臻化境。他的临古,在元代是很有特质的,这是一种精

34、神、技法的全面融合,并在自身的书法品格中得到升华。李倜书法作品传世罕见,影响不及鲜于和邓文原,但他的确是赵孟頫所提倡的复兴晋人书法潮流中最为执着的典型。66跋陆柬之文赋,行书文赋系唐代陆柬之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书法婉润清丽,甚似兰亭序。原迹现存台湾。此跋字体精劲,舒张得宜,行笔丰瘦有度,温润圆融,颇具右军风韵。67四、赵孟頫影响下的元代书家四、赵孟頫影响下的元代书家由于赵孟頫的出现,元代书法家大多受其宗法晋人书法观的影响,许多人还直接受其书风影响。这样的书家或是赵孟頫的朋友,或得赵孟頫亲授,或得赵氏赏识、引荐,尤其是赵氏弟子、赵氏朋友的弟子、赵氏家属,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赵派书家群。虞集、揭

35、傒斯、钱良佑、郭畀、康里巎巎、张雨、柯九思、朱德润、俞和、管道昇、赵雍等,均活跃于元代书坛。681)虞集)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其先祖为隆州仁寿(今四川眉山地区仁寿)人。徙居蜀郡(今四川成都地区),后随父侨居江西临川祟仁,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曾从江南大儒吴澄游。少年时辟石室,书邵尧夫诗于壁,题曰“邵庵”,故世称其为邵庵先生。仁宗延佑年间,与赵孟頫同官翰林院,为赵孟頫下级深受赵孟頫影响。历官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预修经世大典,为总裁官。谥文靖。陶宗仪的书史会要称其“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他的书法,行书宗二王,深得晋人韵味

36、。隶书典雅灵动,多见于书画题跋。清人高士奇称其书法为“有元一代大手笔。”6970712、揭傒斯、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幼家贫,喜读书,早有书名。历官翰林国史编修官、奎章阁经授郎、集贤学士、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封为豫章邵公,谥文安。其诗文为时人所重,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为“儒林四杰”。著有揭文安公全集。他的书法受赵孟頫影响,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揭傒斯揭傒斯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作品:作品:跋陆柬之文赋跋陆柬之文赋(台北故宫博物院)72733、钱良佑、钱良佑钱良佑钱良佑(12781344),字冀之,号石岩。平江(江苏苏州人)。曾得赵孟頫、邓

37、文原赏识,却无意仕途,闲居三十年,晚年自号江村民,著有江村先生集等。钱良佑隶、真、行、小草无不精绝,他是赵孟頫书派中的重要一员,他学习赵书不仅能得其方法和精神,而且能上追晋人古法,别出新意,是众多追随者所不及的。作品:跋管道升书卷作品:跋管道升书卷74754、张雨、张雨(1283-1350)初名泽之,字伯雨,后易名雨,号句曲外史、贞居。青年时入道,道号嗣真,钱塘人。张雨诗文书画在元代都很有影响。倪瓒评谓“本朝道品第一。”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在赵氏指点下上追李邕,并旁涉怀素、米芾。他能从赵氏入而又不被所束,变赵氏的雍容平和为神骏清遒,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作品流露出隐逸文人孤傲不群的气息。从行草题

38、画诗卷(图)中可窥见一斑。袁华评谓:“贞居先生清诗妙墨,飘飘然自有一种仙气,信非尘俗中人也。”他是赵氏门墙中能够自成一种风气的代表。76行草题画诗卷77登南峰绝顶诗轴和万岁通天贴跋785、柯九思、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人,为奎文阁鉴书博士,鉴定内府所藏字画。与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时代奎章阁的代表人物。诗文、书画、鉴赏均享有盛名。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在元代书法与绘画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柯九思具有典型的意义。柯九思多藏有魏晋人书法,至于宋人书法

39、则随意送人,可见他是摒弃宋人书法的。清人王文治所说:“丹丘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一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之也。79瞻近汉时二帖跋806、俞和、俞和(1307138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书家。字子中,号紫芝生,晚号紫芝老人。洪武初,以书名于时。能诗善书,精研篆、隶。早年学赵孟頫书法,后返临晋唐名家碑帖。杭州志载:“(俞和)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多出俞和之手。”尽管他与赵氏极为相似,但其中还是有其细微的个性差异。明桑悦云:“紫芝所书,深得松雪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献之于羲之也。”在元代书坛上,俞和可视为典型的赵氏派传承者。81自书诗卷827、郭畀、郭畀(

40、13011355字天锡,号云山、退思,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江西饶州鄱江书院山长、浙江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彦敬,得其笔法,与无锡画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831)陆游自书诗卷跋陆游自书诗卷跋,行书自书诗卷为陆游告退归里时所作,曾一度在镇江流传,当时的郭畀在镇江见到这幅珍迹后,仰慕陆游的诗名,为之题跋。842)题画诗题画诗,行书书于钱选所绘红梅及赵

41、孟頫题诗之后。钱选字舜举,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这幅行书端秀多姿,劲利挺拔,师承赵孟頫,但不及赵字圆润妍媚。858、朱德润、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号睢阳山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25岁抵大都,得赵孟頫推荐,受之于仁宗、英宗两朝,官国史院编修,授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早年受高克恭、赵孟頫的影响。山水师法许道宁和郭熙,树枝作“蟹爪,山石用卷云皴。构图或作溪山清远,或作林木挺健,峰峦耸秀,极富真实感。笔墨秀劲清雅。其诗歌和他的画一样,多描写平远幽静的境界。但也有一些揭露当时社会中怪现象的作品,如德政碑写竖立在大路旁边刻着大官僚功德的石碑,那是城中书生无学俸,

42、但得钱多作好颂,至于那碑主是否真有功德,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此外,无禄员、外宅妇、官买田等,也描写了元代社会特有的丑恶现象。水深围写水涝成灾,租粮不减,以至人民无法生活,不愿为农愿为盗,作者又说: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指出官逼民反的封建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普遍现象。朱德润朱德润的此类作品,通过对阶级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揭露,一定程度上触及到阶级压迫的本质,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86秀秀野野轩轩图图局局部部87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卷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卷其书法学王羲之,笔力遒健。录范成大四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时田园杂兴诗卷卷,68岁所书,笔力遒劲、变化多端而清新悦目,用笔结字均用晋人

43、之法,可以窥见受王右军影响之深,然而其婉丽清雅又得之于赵孟頫。表现了一种文人的书卷气,堪称精金美玉之作。88后世评价朱德润的书法后世评价不低。李日华曾评云:“德润文采斌郁,字画遒丽,亦颉颃鲜、赵。”在元代赵孟頫推动的复古潮流中,他是杰出的一位。899、管道昇、管道昇字仲姬,一字瑶姬,上海青浦区练塘镇小蒸人,生于宋景定三年(1262年)。管道昇管道昇无兄弟,为父母所钟爱,禀质聪明,性倜傥以任侠名闻乡里。28岁时,嫁给吴兴(浙江湖州)书画家赵孟頫为妻。赵孟頫原为宋宗室,入元后,荐授为刑部主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为魏国公,管道昇管道昇为魏国夫人,史称管夫人。赵孟頫与管道昇管道昇结婚后,有段时间长住

44、在小蒸,根据青浦县志记载,小蒸不仅有“管家路”,还有“松雪读书台”。夫妇二人均信佛,同是金泽颐浩寺中峰和尚的弟子,管道昇管道昇手书的金刚经多至数十卷,分赠给名山名僧。90管道昇管道昇工翰墨词章,所写行楷与赵孟頫书风相似,难辨同异,据赵孟頫松雪斋集中记载,元佑四年(1317年)管道昇管道昇书写千字文,时日,赵孟頫和他的儿子赵雍也手写了一卷,元仁宋皇帝看了管道昇管道昇手书的千字文长卷,命玉工装上玉轴,收藏于秘书监,并下诏褒奖,其中有两句话耐人寻味。其一,“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其二且一家能书,亦奇事也。管道昇管道昇不但善书,而且善画,擅长墨竹梅兰,亦工观音佛像,曾在湖州瞻佛寺大墙上画竹石图一幅

45、,高一丈五六尺,巨石用飞白勾皴法,寥寥数笔,古朴逼真,石之前后左右有数竿晴竹,随风摇曳,纵横苍秀,至今还在。管道昇管道昇画的墨竹图,图上书有杨万里诗一首,收录在中国绘画图录中。管道昇管道昇的存世墨迹,还有水竹图至大六年(1308年)作,收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鱼篮观音图大德元年(1320年)作,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91管道昇管道昇写的诗词中,有一首是描写夫妻情爱的,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至今人们说来,还津津有道。当年赵孟頫有意娶妾,于是作曲向管道昇管道昇示意:“我为学士,尔作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尔年纪也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道昇作我侬词

46、以答:“你侬我侬,忒杀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个你、再塑个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孟頫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92秋深帖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9310、赵雍、赵雍(约),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能书善画,不

47、亚乃父。画能山水,师董源,人物鞍马则得曹霸神髓,亦能兰竹及界画,并精鉴赏及诗文。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体势清劲,真、行、草法其父。也能乱真。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公(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及半而薨,雍足成之,其连接处人莫能辩,于此以见其得家传之秘也。”94绘画溪山渔隐95书法作品书法作品鄣鄣南南八八咏咏诗诗卷卷96赵派书家小结从书法史的角度看,赵派书家群的个体价值大多并不显著,但他们合在一起便有了非凡的历史意义。赵孟頫是元代书坛的领袖,赵派书家群成为元代书坛的主力军。元代这股声势浩大的复古潮流是赵孟頫和赵派书家群的合力形成的,赵氏的书法观也正是他们往下传承的。以赵孟頫为主导的文人书

48、风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影响如此深远,确与赵派书家群的集体努力紧密相关。97五、隐士书家:杨维桢和倪瓒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桢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而徙居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98杨维桢书法艺术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

49、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99真镜庵募缘疏卷100杨维桢的楷书与草书101倪瓒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无锡(今属江苏)人。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倪云林是一个最经典的洁癖者。102书法成就倪瓒工书法,擅小楷,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103倪瓒小楷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