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1524648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8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戏剧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导 入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者简介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西厢记 西厢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故事的演变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 最早演变于唐代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

2、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西厢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为董西厢,故事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西厢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说唱文学改编为杂剧,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 张君瑞害

3、相思杂剧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中的矛盾冲突中的矛盾冲突(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西厢记 西厢记西厢记的思想意义的思想意义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

4、剧性。西厢记 西厢记西厢记的主要成就的主要成就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直至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爱情高于功名利禄的主题。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创新之处创新之处1、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2、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3、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

5、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西厢记的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老夫人老夫人自私冷酷的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张生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红娘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西厢记作品分析主旨思想主旨思想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

6、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作品分析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作品分析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

7、鸯在两下里”,表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作品分析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明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作品分析第四部分(【一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作品分析戏剧冲突的焦点戏剧冲突的焦点 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

8、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品分析1.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直抒胸臆。2.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

9、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离别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作品分析苏幕遮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品分析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作品分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

10、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分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11、;【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作品分析满庭芳满庭芳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作品分析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

12、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元杂剧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元杂剧元杂剧兴起和繁荣的因素元杂剧兴起和繁荣的因素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2.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

13、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3.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西厢记借厢和诗西厢记传简西厢记赴约西厢记送别西厢记赴约西厢记宝黛共读宝黛共读西厢记西厢记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一本四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思考实践 1.请仔细阅读西厢记,深入了解张生和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特征。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西厢记戏剧展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