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1515277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关系理论》PPT课件.ppt(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第二章 员工关系理论员工关系理论本章内容本章内容第一节 员工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元论与多元论第三节 员工关系调整模式2 第一节 员工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n新保守派新保守派 n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 n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 n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n激进派激进派 3政治立场学派特征学派特征新保守派新保守派管理主管理主义正正统多元多元论自由改革主自由改革主义激激进派派主要关注效率最大化雇员忠诚度的最大化均衡效率和公平减少不公平和不公正减少体系内的力量不均衡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和实践工会、劳动法和集体谈判雇员的社会问题冲突和控制

2、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性不重要由市场力量救济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管理方法,就不很重要一般重要相当重要;不公平的主要来源非常重要;体系内“劳动”和“资本”之间力量不均衡在冲突的程度根本没有由市场力量弥补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实践,就很少一般;受到公众利益为中心的局限依情况而定:在“核心”低;在“周边”高尽管是依雇员力量而变化,却是基础性的对集体谈判中的工会的评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矛盾心理;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愿望正向的“社会”效应,中性甚或正向的经济效应在“周边”无效;在“核心”有有限效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其效率具有内在局限性解决的办法减少工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增强劳资双方的合作保护工

3、人集体谈判的权利;最低劳动标准立法增加政府干预和增强劳动法改革激进的制度变化;雇员所有和员工自治 “右翼” -“ 左翼” 4 第二节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一、一元论与多元论一、一元论与多元论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5一、一元论与多元论一、一元论与多元论n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 n多元论观点则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认为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存在着不同利益和信念的群体,因此,组织必须要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寻求持续的妥协 6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二、价值观

4、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一)传统型企业劳动力看成是一种成本,强调一元观,主张用强有力的管理反对工会。(二)精明的家长型企业在本质上属于一元观,但它并不理所当然地认为雇员会接受企业的目标或自动地认为管理者的决策很正当,而主张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以确保雇员采取正确态度。7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三)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是坚定的多元论者。通常会积极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从而使通过工会达成的协议能够覆盖所有雇员。管理方和工会都倾于支持劳动关系得到长期的战略性发展。(四)标准现代型企业这类组织承认工会,也接受集体谈判,但劳资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机会主义基础之上,因而表现得更为实用。

5、这一模式是目前最典型的一种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其特征是实用主义或机会主义。8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一、斗争模式一、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多元放任模式二、多元放任模式这一模式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美国的劳资关系体制9 三、协约自治模式三、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antagonistic)这一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

6、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劳资双方通过行使争议权,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在抗争中取得均衡与和谐,以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代表。(二)劳资制衡(co-determination)“制衡”是对“抗衡”模式的修正与超越,是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定”到“共同经营”,也就是所谓的“工业民主化”,其基本思想是从消极保护劳工,转为积极的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尤以德、奥等国为代表。10 四、统合模式四、统合模式 (一)社会统合模式特征: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很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其他劳动阶

7、层的忠诚高于本身的产业。代表:瑞典模式 (二)经营者统合模式特征: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层级;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其他劳动阶层。代表:日本模式11(三)国家统合模式(state corporatism)国家统合模式,是指企业与劳工组织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国家决定。国家通过立法对企业的功能与活动范围予以界定、限制,命令或禁止。特点: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而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态度,对集体劳动关系予以压缩。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双方的劳动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位主义,缺乏工会与劳动者的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为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较少从劳动者的立场进行规划,体现劳动者利益。12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