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71513648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53-2010修订主要内容介绍主讲人:李生广电话:*黑龙江省安平施工图审查咨询有限公司一总则1.0.2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10层及以上或高度大于28m属双控条件大于24m的其他高层,主要是指公共建筑,不含单层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基本协调。 1.0.3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设计方法进行补充分析和论证。性能设计方法最早

2、由美国人提出,日本于1981年(最早)开始应用,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就要进行性能设计,美国高度超过49m的高层建筑就要进行性能设计。近几年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已在我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比较广泛地采用,积累了不少经验。高层建筑采用抗震性能设计已是一种趋势,正确应用性能设计方法将有利判断其抗震性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结构的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中列的超限内容是“主要范围的参照简表”,并不是全部。工程出现难以直接按高规中的常规方法进行设计的,应采用抗震性能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二、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表3.3.1-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

3、最大适用高度(m)注:1 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3 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究; 4 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以及9度抗震设防的表列其他结构,当房屋高度超过本表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结结构体系构体系非抗震非抗震设计设计抗震抗震设设防烈度防烈度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0.20g0.30g框架框架7060504035框架框架-剪力剪力墙墙1501301201008050剪力剪力墙墙全部落地剪力全部落地剪力墙墙150140120100806

4、0部分框支剪力部分框支剪力墙墙1301201008050不不应应采用采用筒体筒体框架框架-核心筒核心筒1601501301009070筒中筒筒中筒20018015012010080板柱板柱-剪力剪力墙墙11080705540不不应应采用采用表3.3.1-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注:1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2 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度时应专门研究; 3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结结构体系构体系非抗震非抗震设计设计抗震抗震设设防烈度防烈度6度

5、度7度度8度度0.20g0.30g框架框架-剪力剪力墙墙170160140120100剪力剪力墙墙全部落地剪力全部落地剪力墙墙180170150130110部分框支剪力部分框支剪力墙墙15014012010080筒体筒体框架框架-核心筒核心筒220210180140120筒中筒筒中筒300280230170150增加了0.3g的最大适用高度。部分结构高度有增减,板柱-剪力墙高度增加最大,框架结构严了。A、B两级高度的由来。在注中“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框架等高度”给写丢了。超A级是超限、超B级更是超限。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按7.1.

6、8要适当降低。框架-剪力墙与框架-核心筒应为同一结构,适用高度前者低,后者高,抗震等级在6、7、8度后者有所提高,9度相同,框架-核心筒只有中国有,国外只有筒中筒结构,中国第一个框架-核心筒是深圳的国贸大厦。仅有个别墙体不落地,只要是框支部份的设计安全合理,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可按一般剪力墙结构确定。乙类建筑是按设防烈度查表还是提高一度查表?不提高时满足最大适用高度,提高一度后查表最大适用高度超了,怎样理解?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第3.0.3(强条)“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特殊设防类也是这样要求的。 3.3.1条所说的最大适用高度是指

7、乙类和丙类。 1、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及规则性属概念设计范围,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它不是抗震措施。在抗规表6.1.1注6中明确: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在高规表3.3.1-1注中明确甲类建筑提高一度查表,确定其适用高度,比分类标准3.0.3条严格了。 2、乙级建筑要求是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内力调整和构造)按设防烈度确定其最大适用高度。但应注意3.9.7条,甲、乙类建筑按本规程3.9.1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措施时,如果房屋高度超过提高一度后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则应采取比对应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或框

8、架相对较少时,其适用高度的确定尚应符合本规程第8.1.3条的有关规定。表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结构体系构体系非抗震非抗震设计设计抗震抗震设设防烈度防烈度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框架框架543板柱板柱-剪力剪力墙墙654框架框架-剪力剪力墙墙、剪力、剪力墙墙7654框架框架-核心筒核心筒8764筒中筒筒中筒8875A、B级两个高宽比合一,大体上保持了02规程的规定。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的宏观控制,在结构设计满足本规程规定的承载力、稳定、抗倾覆、变形和舒适度(顶点总位移)等基本要求后,仅从结构安全角度讲高宽比限值不是必须满足的,主要影响结构设

9、计的经济性。超高宽比的工程,上海金茂大厦7.6、深圳地王大厦8.8原框架、板柱-剪力墙是一栏,现改为二栏;原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是二栏,现改为一栏;原筒中筒,框架-核心筒是一栏现改为二栏。 三、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由此得到的位移比与楼层扭转效应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原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

10、算。四、结构竖向布置3.5.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3.5.2-1) 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2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3.5.2-2) 当属于少墙的框架-剪力墙时是

11、用1,还是用2?超限审查要点是采用1,当1 0.2一般情况下,裙房均能排除在外悬挑结构,一般指悬挑结构中有竖向结构构件的情况尺寸突变,同时也造成了层刚度和质量的突变,突变越大,震害越重,收进的部位越高,收进后的平面尺寸越小,结构的高振型反映越明显。 上部外挑时,结构的扭转效应和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明显。 五、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3.7.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表3.7.3的限值。表3.7.3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结构体系构体系

12、u/h限限值值框架框架1/550框架框架-剪力剪力墙墙、框架、框架-核心筒、板柱核心筒、板柱-剪力剪力墙墙1/800筒中筒、剪力筒中筒、剪力墙墙1/1000除框架除框架结结构外的构外的转换层转换层1/1000 2、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 3、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间比u/h的限值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 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h以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02规程要求的是组合值(强条),现

13、只考虑风,多遇地震的作用,取消了重力荷载,而且风、多遇地震作用取的是标准值。 重力荷载在结构不对称时就有位移。比02规程放松。 表3.7.3中,原为框支层,现改为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包括框架-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的托柱或托墙转换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框支层。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刚度应是很刚的,层刚度比宜接近1或小于1,故它的限值与筒中筒、剪力墙一样是1/1000。 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出现转换时按1/1000控制,上部按1/800控制,转换层刚度就大于上层了,如有这样问题出现,宜按1/800控制。 框架结构出现转换层按什么限值呢?当有框架结构转换时,u/h限值就应按框架结构采用。u/h是

14、不扣除整体弯曲转角产生的侧移,直接采用内力计算的位移输出值。当高度超过150m时,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有较快增长,故界定250m时,按1/500限值。u/h限值的条件:1、填充墙的变形;2、钢筋混凝土墙柱不出现裂缝(钢筋混凝土墙要比框架柱未出现裂缝的位移小),将混凝土梁等楼面构件的裂缝数量、宽度和高度限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主要是填充墙变形控制。日本从关东大地震后就不再采用砌块了。 少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也要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限值采用。 3.7.4条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的变形验算中增加了“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 3.7.7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竖

15、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竖向振动加整度峰值不应超过表3.7.7的限值。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可按本规程附录A计算。表3.7.7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2Hz4Hz时,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线性插值选取人人员员活活动环动环境境峰峰值值加速度限加速度限值值(m/s2)竖竖向自振向自振频频度不大于度不大于2Hz竖竖向自振向自振频频率不小于率不小于4Hz住宅、住宅、办办公公0.070.05商商场场及室内及室内连连廊廊0.220.15新增的条款,不论多层、高层,现建成房屋有很多楼板刚度不足,人员的行走、跳跃就能感到振动,简单的说,板厚取的太薄。变形满足规范不等于竖向振动频率满足

16、,变形不满足规范,竖向振动频率难满足。六、构件承载力设计 在3.8.1条中,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oSdRd 原为:无地震作用组合oSR 地震设计状况SdRd/RE 原为有地震作用组合SR/RE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o不应小于1.0 原为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依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修正。设计状况:代表一定时段内实际情况的一组设计条件,设计应做到在该组条件下结构不超越有关的极限状态。持久设计状况:在结构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且指续期很长的设计状况,其持续期一般与设计使用年限为同一数量级。短暂设计状况:在结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

17、与设计使用年限相比,其持续期很短的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结构遭受地震时的设计状况。3.8.1不包括偶然设计状况及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七、3.9抗震等级表表3.9.3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结结构构类类型型烈度烈度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框架框架结结构构三三二二一一框架框架-剪力剪力墙结墙结构构高度(高度(m)60606060606050框架框架四四三三三三二二二二一一一一剪力剪力墙墙三三二二一一一一剪力剪力墙结墙结构构高度(高度(m)80808080808060剪力剪力墙墙四四三三三三二二二二一一一一部分部分框支框支剪力剪力墙结墙结构构非底部加非底部加强强部位

18、部位的剪力的剪力墙墙四四三三三三二二二二底部加底部加强强部位的部位的剪力剪力墙墙三三二二二二一一一一框支框架框支框架二二二二一一一一筒体筒体结结构构框架框架-核心核心筒筒框架框架三三二二一一一一核心核心筒筒二二二二一一一一筒中筒中筒筒内筒内筒三三二二一一一一外筒外筒板柱板柱-剪力剪力墙结墙结构构高度高度353535353535框架、板柱及柱框架、板柱及柱上板上板带带三三二二二二二二一一一一剪力剪力墙墙二二二二二二一一二二一一注:注:1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抗震等级; 2 底

19、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结构的规定采用; 3 当框架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60m时,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框架时,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采用。结构采用。3.9.1、3.9.2、3.9.3条中有两种措施:采取抗震措施,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根据建筑物的设防分类、烈

20、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相应的抗震等级就有相应的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 结构的抗震等级就是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体现,反过来说,有的采用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有的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框架部分的刚度,因此对框架部分的抗震能力要求比纯框架结构可以适当降低。当剪力墙或框架相对较少的,其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本规程第8.1.3条的有关规定。在结构受力性质与变形方面,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框架-核心筒由于剪力墙组成筒体而大大提高了其抗侧力能力,但期周边的稀柱框架相对较弱,设计上与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

21、基本相同。由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房屋高度一般较高(大于60m),其抗震等级不再划分高度,而统一取用了较高的规定。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其作为筒体结构的空间作用已不明显,总体上更接近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3.9.5、3.9.6这两条是关于地下室及裙房抗震等级的规定。是对3.9.3、3.9.4条A、B两级高度的结构抗震等级的补充。3.9.5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板可视作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屈服部位将发生在地上楼层,同时将影响到地下一层;地面以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应逐渐减小。地下一层抗震等级不能降低,而地下一层以下不要求计算

22、地震作用,其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 3.9.5条的“相关范围”一般指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地下室范围。 地下室与一层的刚度比大于2时地下室顶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其刚度计算时也有一个相关范围问题。3.9.6内容是裙房与主楼连为一体时,抗震等级确定。 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其它按裙房本身确定。 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抗震构造措施要适当加强。原因是刚度与承载力突变处。此相关范围指主楼周边也外延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相关范围在3.9.5条文为“一般指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地下室范围”应与5.3.7条一致,不应小于刚度计算范围。 相关范围在5.3.7条文为“外扩不超过三跨

23、的地下室范围”刚度计算小点为好,更安全。 相关范围在3.9.6条文为“外延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都算上也可以。 3.9.7甲、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9.1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措施时,或III、IV类场地且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9.2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构造措施时,如果房屋高度超过提高一度后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则应采用比对应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在3.9.7条的条件下,超过最大适用高度时,内力调整不提高,只要求抗震构造措施适当提高即可。 怎样算适当,看来最小要提高一个抗震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八、3.11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此节是目前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最为

24、详细的规定,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对结构工程师应掌握,并熟练使用。掌握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对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标准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现行规范基本属于处方规范,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意无意间体现的就是常规工程的抗震性能设计;超限高层,不在常规工程的控制范围,必须要进行结构抗震的性能设计。设计应分析结构方案的特殊性、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并采取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的措施。 为明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包括: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 性能目标:A、B、C、D四个等级 超限工程一般审查用C类 性能水准:1、2、3、4、5五个水

25、准表表3.11.1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性能目标性能目标 性能水准性能水准地震水准地震水准 ABCD多遇地震多遇地震1111设设防烈度地震防烈度地震1234预预估的罕遇地震估的罕遇地震2345表表11.2 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注:注:“关键构件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是指该构件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普通竖向构件普通竖向构件”是指是指“关键构件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耗能构件耗能构件”包括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耗能支撑等。包括框架梁、剪力墙连

26、梁及耗能支撑等。结结构构抗抗震震性性能能水准水准宏宏观损观损坏程度坏程度损损坏部位坏部位继续继续使用的可使用的可能性能性关关键键构件构件普通普通竖竖向构件向构件耗能构件耗能构件1完好、无完好、无损损坏坏无无损损坏坏无无损损坏坏无无损损坏坏不不需需修修理理即即可可继续继续使用使用2基基本本完完好好、轻轻微微损损坏坏无无损损坏坏无无损损坏坏轻轻微微损损坏坏稍稍加加修修理理即即可可继续继续使用使用3轻轻度度损损坏坏轻轻微微损损坏坏轻轻微微损损坏坏轻轻度度损损坏坏、部部分中度分中度损损坏坏一一般般修修理理后后可可继续继续使用使用4中度中度损损坏坏轻轻度度损损坏坏部部分分构构件件中中度度损损坏坏中中度度

27、损损坏坏、部部分分比比较较严严重重损损坏坏修修复复或或加加固固后后可可继续继续使用使用5比比较严较严重重损损坏坏中度中度损损坏坏部部分分构构件件比比较较严严重重损损坏坏比比较严较严重重损损坏坏需排需排险险大修大修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设计。1、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1)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2)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其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3)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3.11.3-1) 中震不考虑风,中震、大震的弹性设计均按此方式。4) (5.6.3)小震考虑风5)对比如下: SEhk、SEVK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

28、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Ehk、S*EVK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需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分项系数无变化,重力荷载代表值无变化。 Rd、RE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无变化。2、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 1)在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 2)关键构件及普通竖向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规定; 3)耗能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规定(目的是不要剪切破坏),其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SGE+S*Ehk+0.4S*EvkRk (3.11.3-2) 轻度损坏,轻微损坏,以水平地震作用为主 Rk截面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

29、标准值计算。3、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 1)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 2)在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关键构件及普通竖向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3.11.3-2)的规定;3)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3.11.3-3)的规定,其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规定; SGE+0.4S*EhE+S*EvkRk (3.11.3-3) 以竖向地震作用为主,轻度破坏、轻微损坏4)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其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3.11.3-2)的规定。5)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部位的层间位移角要满足高规3.7.5条的规定4、第4性能水准的结构 1

30、)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 2)在设防烈度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式(3.11.3-2)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3.11.3-3)的规定; 3)部分竖向构件以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3.11.3-4)的规定,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3.11.3-5)的规定VGE+V*EK0.15fckbho (3.11.3-4)(VGE+V*Ek)-(0.25fakAa+0.5fspkAsp)0.15fckbho (3.11.3-5) V*EK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剪力,不需考虑与抗震

31、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可能是水平、也可能是竖向地震作用。 fak、Aa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和截面面积 fspk、Asp剪力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和横截面面积。 4)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层间位移有要满足高规3.7.5条的规定。 5、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 1)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 2)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2)的规定; 3)较多的竖向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同一楼层的竖向构件不宜全部屈服; 4)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3.11.3-4)或(3.11.3-5)的规定; 5)允许部分耗能构件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6)结构薄弱部位的层间

32、位移角应符合高规3.7.5条的规定。 3.11.4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5.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不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高度超过200m时,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高度在150m200m之间,可视结构自振特性和不规则程度选择静力弹塑性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高度超过300m的结构,应有两个独立的计算,进行校核。周期在4秒以内一般用静力弹塑性分析,4秒以上的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两个独立的计算是指两个单位,两伙人,最好再有两个独立的软件。九、3.12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3.12.1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

33、设计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可采用拆除构件方法进行抗连续倒塌设计。此节为新增,对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作了一些原则规定; 1)采用拆除构件方法时的原则要求: 剩余结构构件承载力应符合下式:RdSd (3.12.3)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确定: Sd=d(SGk+qiSQ i ,k)+wSwk (3.12.4) Rd剩余结构构件效应设计值,混凝土强度可取标准值;钢材强度,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对,可取标准值的1.25倍,受剪承载力验算时可取标准值。 3.12.6当拆除某构件不能满足结构拉连续倒塌设计要求时,在该构件表面附加80KN/m2侧向偶然作用设计值,此时其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RdSd (3

34、.12.6-1)Sd=SGK+0.6SQK+SAd (3.12.6-2) SAd侧向偶然作用设计值的效应十、风荷载风压高度系数、风振系数的有关内容取消均详见荷规,原因是荷规修订未同步。4.2.2“。对风荷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去掉了“特别重要”和“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强条 房屋高度大于60m时,在承载力设计时将基本风压乘以1.1;“特别重要”是安全等级问题,在o中体现。 4.2.5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计算范围、方法以及顺风向与横风向效应的组合方法应符合

35、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 新增条款,在0.1新增荷规中就以提出并可计算,意在提醒设计人员注意,考虑结构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对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影响。当结构高宽比较大,结构顶点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可能引起较明显的结构横风向振动,甚至出现横风向振动效应大于顺风向作用效应的情况。结构横风向振动问题比较复杂,与结构的平面形状、竖向体形、高宽比、刚度、自振周期和风速都有一定关系。当结构体形复杂时,宜通过空气弹性横型的风洞试验确定横风向振动的等效风荷载,也可参照有关资料确定。 4.2.6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3.

36、7.3条的规定新增条款,横风向效应与顺风向效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必须考虑两者的效应组合。对于结构侧向位移控制,仍可按同时考虑横风向与顺风向影响后的计算方向位移确定,不必按矢量的方向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此事以后可能要考虑。十一、地震作用表表4.3.5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cm/s2) 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设设防烈度防烈度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多遇地震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设设防地震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罕遇地震

37、125220(310)400(510)620表表4.3.7-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地震影响地震影响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多遇地震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设设防地震防地震0.120.23(0.34)0.45(0.68)0.90罕遇地震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因修订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定,补充了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6度的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设防地震和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

38、4.3.12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 (4.3.12) 式中:VEki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3.12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表4.3.12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注:1 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 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类别类别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度9 9度度扭扭转转效效应应明明显显或基本

39、周期小于或基本周期小于3.5s3.5s的的结结构构0.0080.0080.0160.016(0.0240.024)0.0320.032(0.0480.048)0.0640.064基本周期大于基本周期大于5.0s5.0s的的结结构构0.0060.0060.0120.012(0.0180.018)0.0240.024(0.0360.036)0.0480.048对于竖向不规则的结构的薄弱层,按3.5.8条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该层剪力放大1.25倍后仍需要满足本条的规定,即该层的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3.12中数值的1.15倍。补充了6度时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40、。扭转效应明显是指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楼层平均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1.2倍。当不满足公式(4.3.12)时,调整结构刚度使之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调整结构水平地震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相应的调整可详见抗规5.2.5条文说明主要是控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必须满足一个最低标准。4.3.14新增,按跨度 均要竖向地震作用计算主要说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范围和计算方法.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的计算方法,4.3.15主要说明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最低标准,并给出了79度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02高规要求是8、9度,现增加了一个7度和8度半。4.3.16强条,结构自振周期应考

41、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4.3.17当采用砌体填充墙时给出了不同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范围。 周期折减周期小结构刚度就增大与实际接近计算出来的地震作用效应就增大结构安全度也增大 在计算填折减系数时一定要认真考虑该工程填充墙的实际情况并较安全的确定。十二、结构计算分析5.1.1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要求中不再强调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将混合结构补充进来。5.1.14新增条文,对多塔楼结构提出了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多塔楼结构振动形态复杂,整体模型计算有时不容易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辅以

42、分塔楼模型计算分析,取二者的不利结果进行设计较为妥当。5.3.7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5.5.1新增条文,是对结构进行弹塑性的计算分析时的有关规定,当需要进行弹塑性分析时,一定要对软件是否适用,根据软件的性能和分析精度建立恰当的分析模型;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以及砼本构关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要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5.6.15.6.4 (强条) 1)增加了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活荷载的调整系数 2)明确了持久、短暂、地震设计状况下,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对偶然作用组合,标准组合不在此之内。 3)明确了仅

43、适用于作用和作用效应呈线性关系的情况 4)增加了7度(0.15g)时,也要考虑水平地震,竖向地震作用同时参与组合的情况; 5)对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增加了竖向地震作为主要可变作用的组合工况。十三、框架结构设计6.1.4条新增,对抗震设计楼梯间的要求 楼梯梯段的斜撑作用对框架结构刚度时影响很大,平面布置不好时将造成扭转不规则。 楼段提供的刚度大,吸收的地震效应也大,除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外,在中震,大震时的延性设计(抗震措施)也要加强,构造上宜采用双排配筋。 其它结构的楼梯怎样设计?6.1.5条新增,对砌体填充墙的规定 原来设计均按抗规进行,明确了用于填充墙的砌块强度等级,一定要

44、注意,这些规定不能包住全部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当填充墙一端或两端均无框架柱或剪力墙的情况就经常出现。 6.2.1柱弯矩设计值计算1、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的框架 抗规要求是:可不符合(6.2.1-2)要求,但应符合(6.2.1-1)要求。 (6.2.1-1)强柱弱梁实配计算2、其他情况 (6.2.1-2)未反映实际 -节点上、下柱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的弯矩比例进行分配;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节点左、右梁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

45、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可根据实际配筋面积(计入受压钢筋和梁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的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在抗规中未要求抗震调整系数。以HRB500为例, 可见材料如无很好的延性怎能实现这要求。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二、三级分别取1.5和1.3;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4、1.2、1.1和1.1。 在抗规中的一级框架结构给出 根据表3.9.3框架结构只有一、二、三级,无四级,框架有四级,8度时的框架有一级,9度时框架有一级、无二级(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梁的有效翼缘宽度一般取梁两侧各6倍板厚。当框

46、架梁是按最小配筋率的构造要求配筋时,为避免出现因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与弯矩设计值相差太多,宜采取实配反算的方法进行柱端的弯矩承载力设计,此时公式(6.2.1-1)中的实配系数1.2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1.1。在设计中,梁的配筋满足组合弯矩设计值和最小配筋率就可,并按实际截面(如T型、L型)计算为好,梁配筋归并应与柱协调。 不要将梁纵筋随意加大,包括+弯矩的配筋。修订时,有两种意见,一种均采用实配反算,一种认为实配反算的设计工作量太大,最后折中为结构将二、三级框架柱端弯矩、剪力增大系数再增大。6.2.3柱剪力设计值计算1、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时的框架柱 (6.2.3-1) 实配反算,强剪弱弯 2、

47、其它情况:6.3.2框架梁的构造设计 取消了02规程本条第3款框架梁端最大配筋率不应大于2.5%的强制性要求,相关内容改为非强制性要求反映在本规程6.3.3条中。最大配筋率主要考虑因素包括保证梁端截面的延性、梁端配筋不致过密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等。6.4.1条,提高了抗震设计时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一、二、三级时,矩形最小截面尺寸由300mm改为400mm,圆柱最小直径由350mm改为450mm。6.4.3条是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的最低构造要求。 第1款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的规定;表6.4.3-1中数值是以500Mpa级钢筋为基准的。与02规程相比,对335Mpa及400Mpa级钢筋

48、的最小配筋率略有提高,对框架结构的边柱和中柱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也提高了0.1,适当增大了安全度。 第2款第2)项增加了一级框架柱端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适当放松的规定;箍筋的间距放宽后、柱的体积配筋率仍需满足本规程的相关规定。6.4.7条第4款,“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筋率时,可不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一句删除,抗规对此不谈,砼规对此仍扣除。十四、剪力墙结构设计 7.1.1剪力墙结构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2、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

49、变。 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宜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上下洞口不对齐的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高层建筑结构应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剪力墙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特别强调在抗震结构中,应避免单向布置剪力墙,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 剪力墙的抗侧刚度较大,如果在某一层或几层切断剪力墙,易造成结构刚度突变。本规程所指的剪力墙结构是以剪力墙及因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连梁组成的结构,其变形特点为弯曲变形,目前有些项目采用了大部分由跨高比较大的框架梁(刚度小)联系的剪力墙形成的结构体系,这

50、样的结构虽然剪力墙较多,但受力和变形特性接近框架结构,当层数较多时对抗震是不利的。错洞墙或叠合错洞墙的应力分布复杂,计算,构造都比较复杂和困难。抗震设计,不应出现一侧是剪力墙结构,另一侧是框架结构;反过来说,一侧是剪力墙结构,另一侧是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可以的,双向布置剪力墙是最好的,但均要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 7.1.3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设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连梁以水平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剪力为主,竖同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对连梁影响不大(两端)弯矩仍然反号);以剪切变形为主。以竖向荷载作用为主导的是框架梁,以弯曲变形为主。此处的框架梁抗震等级应与剪力墙一致,仅

51、是正、斜截面计算、构造按框架梁,此梁的端部不是与框架柱相连,是与剪力墙相连,应按平法图集中连梁和墙连结的节点处理。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的梁、(连梁、框架梁)由过去普遍跨高比较小到现设计普遍跨高比较大(截面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以窗口为例:原来是去掉窗洞就是梁,现窗下口均为填充墙,梁高相当于过去的1/3;从经济上看,梁小未必省钱,砌筑用工多,填充墙的构造在加强,人工费在上涨;从抗震性能看墙应长一些,梁应高一点,在保证强墙弱梁的条件下,梁大、整体刚度大,位移小,配筋也增大,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也增强,故梁高应适度为好。剪力墙的特点是平面内刚度及承载力大,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都很小,当梁高大于约2

52、倍墙厚时,刚性连接梁的梁端弯矩将使剪力墙平面外产生较大的弯矩,电算未算时,应手算,必须算。它不是抗震问题,是常规问题,应采取措施,保证剪力墙平面外的安全。 7.1.6条所列措施是指楼面梁与剪力墙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增大墙肢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1)对墙内暗柱(扶壁柱)进行承载力的验算2)对墙内暗柱(扶壁柱)主筋和箍筋构造提出最低要求。3)强调了楼面梁水平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要求,刚接或半刚接,均要满足锚固要求。 7.1.8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B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

53、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上限) 2、房屋适用高度应比本规程表3.3.1-1规定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适当降低,7度、8度(0.2g)和8度(0.3g)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80m和60m。注: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2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下限)“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

54、用下”与3.4.5条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一词相同。短肢墙产生的原因短肢墙沿建筑高度可能有较多楼层的墙肢会出现反弯点,受力特点接近异形柱,又承担较大轴力与剪力,因此要限制高度。肢长与截面厚度之比不大于4时此墙肢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肢长与截面厚度之比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定为短肢墙,以墙厚不大于300mm为条件,对于采用刚度较大的连梁与墙肢形成的开洞剪力墙,不宜按单独墙肢判断是否属于短肢墙。设计时不要刻意去设计,也不要玩数字游戏,搞出如200墙厚,刻意设计时1700长墙肢,墙的设计原则应为该设就设,墙距适中,不要人为刻意设计短肢墙,造成安全储备降低,而且也不经济。“房屋

55、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7度、8度、8.5度均降了20m;6度呢,规范未明确说,降不降?设计人自己掌握吧!7.2.1条强调了剪力墙截面厚度应按附录D的墙体稳定验算和规定的最小厚度的二者取大值,当然也要满足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受承载力要求,轴压比限值要求。 稳定性验算出来的墙厚,与竖向均布荷载、砼标号、墙肢计算长度有关,如有平面外弯矩(一般都是局部)应单独计算。 对原规程作了修改,不再规定墙厚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比值的限制要求。7.2.2对02规程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不论是否短肢剪力墙较多,所有短肢剪力墙都要求满足本条规定。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不再提高,但在第2款中提高了轴压比限值。 7.2.5一级

56、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和组合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弯矩增大系数可取为1.2,剪力增大系数可取为1.3。剪力墙墙肢的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底部加强部位,对于一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为了更有把握实现塑性铰出现在底部加强部位,保证其他部位不出现塑性铰,因此要求增大一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的弯矩设计值,为了实现强剪、弱弯设计要求,弯矩增大部位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也应相应增大。 01规程为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均取墙底部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均采用各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但增大后与加强部位紧邻一般部位的弯矩有可能小于相邻加强部位的组合

57、弯矩。本次修订改为仅加强部位以上乘以增大系数。主 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墙肢的塑性铰在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不是将塑性效集中在底层,甚至集中在底截面以上不大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墙肢底截面附近的破坏程度,使墙肢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二是避免底部加强部位紧邻的上层墙肢屈服而底部加强部位不屈服。7.2.6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时应按式(7.2.6-1)调整,9度一级剪力墙应按式(7.2.6-2)调整;二、三级的其他部位及四级时可不调整。式中v-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剪力设计值; Vw-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界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Mwua-剪力墙截面受弯承载力,应

58、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采用实配纵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组合的轴力设计值等计算,有翼墙时应计入墙两侧各一倍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钢筋; Mw-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截面弯矩的组合计算值; vw-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6,二级取1.4,三级取1.2。7.2.13修订的主要内容为将轴压比限值扩大三级剪力墙,从底部加强部位扩大到全高。表7.2.13 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注:墙肢轴压比是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承受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抗震等级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级轴压比限值0.40.50.67.2.14表7.2.14 剪力墙可不设约束

59、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级轴压比0.10.20.3设约束边缘构件的条件:1、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轴压比大于7.2.14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7.2.15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规定,取消了计算配筋特征值时,箍筋(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不大于360Mpa的规定 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一般指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约束边缘构件,在墙端有90度弯折后延伸到另一排分布钢并勾住其竖向钢筋,内外墙水平分布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拉筋,从而形成复合箍,可以起到有效约束混凝土的作用。7.2.17剪力墙构造配筋率要求,强条,此处的剪力墙不包括部分框支剪力墙,加强

60、部位部分框支剪力墙分布的钢筋最小配筋率按第10章中的有关规定。 本次修订不再把分布钢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的规定作为强条,相关内容反映在本规程第7.2.18条中。 7.2.21连梁两端截面的剪力墙设计值V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非抗震设计以及四级剪力墙的连梁,应分别取考虑水平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2 一、二、三级剪力墙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式(7.2.21-1)确定,9度时一级剪力墙的连梁应按式(7.2.21-2)确定。 (7.2.21-1) (7.2.21-2)式中: 分别为连梁左右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弯矩设计值; 分别为连梁左右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61、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应按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 连梁的净跨;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连梁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为实现连梁的强剪弱弯,本规程第7.2.21、7.2.2、条分别规定了按强剪、弱弯要求计算连梁剪力设计值和梁截面平均剪应力的上限值,两条规定共同使用,就相当限制了连梁的受弯配筋。但由于第7.2.21条是采用增大系数的方法获得剪力设计值(与实际配筋量无关),本次修订新增7.2.24和7.2.25分别给出了连梁最小和最大配筋率的限值,防止连梁的受弯钢筋配置过

62、多。 7.2.24跨高比(l/hb)不大于1.5的连梁,非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取为0.2;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宜符合表7.2.24的要求;跨高比大于1.5的连梁,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框架梁的要求采用。表7.2.24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跨高比最小配筋率(采用较大值)l/hb0.50.20,45ft/fy0.5 l/hb1.50.25,55 ft/fy 7.2.25剪力墙结构连梁中,非抗震设计时,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抗震设计时,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宜符合表7.2.25的要求。如不满足,

63、则应按实配钢筋进行连梁强剪弱弯的验算。 表7.2.5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跨高比最大配筋率l/hb1.00.61.0 l/hb2.01.22.0 l/hb2.51.57.2.27连梁的配筋构造,原为强条,现为非强条 第4款,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砼规为10mm。02高规也是10mm。十五、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本章包括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的设计 8.1.3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

64、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3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可内插) 4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

65、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按本规程第3.1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少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其抗震性能较差,不主张采用,以避免剪力墙受力过大,过早破坏。增加了墙就是框-剪,层间位移角必须满足框-剪结构的要求。按8.1.7条4款,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 8.1.5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强条)抗震设计结构两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反过来说,两个方向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成立。或一个方向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另一个方向是剪力墙结构均可以。

66、8.1.7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 2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 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形式; 4 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 5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 6 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 7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8.1.8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

67、置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8.1.8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 2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表8.1.8 剪力墙间距(m) 注:1 表中B为剪力墙之间的楼盖宽度(m); 2 装配整体式楼盖现浇层应符合本规程第3.6.2条的有关规定; 3 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作为现浇板考虑; 4 当房屋端部未布置剪力墙时,第一片剪力墙与房屋端部的距离,不宜大于表中剪力墙间距的1/2。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取较小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取较小值)8度(取较小值)9度(取较小值)现浇5.0B,604.0B,503

68、.0B,402.0B,30装配整体3.5B,503.0B,402.5B,30十六、错层结构试验研究表明,平面规则的错层剪力墙结构使剪力墙形成错层墙,使结构竖向刚度不规则,对抗震不利,但错层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不十分严重; 平面布置不规则,扭转效应显著的错层剪力墙结构破坏严重。错层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未见试验研究资料,但从计算分析表明,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比错层剪力墙结构更差。因此,高层建筑宜避免错层。 错层: 结构中仅局部存在错层构件的不属于错层结构,但这些错层构件应按本节的规定设计。 计算时,错层结构相邻错开的楼层不应归并为一个刚性楼层计算。 存在问题: 1研究不足,如:复杂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结构抗连续倒塌、适用高度。 2个别规定组合成分过多。 3相关规范重复过多、彼此界线划分不清,甚至不完全协调。 4有的过于细致(不便发挥),有的过于笼统(不便操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