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1506843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文解道,以情动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文解道,以情动人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依托课堂教学,因文解道 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传统文化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咬文嚼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1.品词析句,领悟深意 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抓住作品中

2、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借助于语法修辞等必要的手段,作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来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如饮酒(其五),“采菊”写出了一个怡然自得,采菊东篱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不同于“望”,是无意中看见,它准确地传达出无心而得的神韵、闲适愉悦的心境以及抒情主人公超然世外的高尚品格。 2.整体把握,综合渗透 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内涵,理解文势,归纳主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把握其精神所在。如师说,针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

3、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提出“传道受业解惑”这一进步的“师道”思想,今天读来,仍有指导意义。 二、突出情境熏陶,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教材的选文洋溢着人文情调,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要把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与现代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

4、来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文的境界,深入感受、领悟,从而取得二者的和谐一致,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诗文所体现的艺术境界中。 如项脊轩志蕴涵着思念追悼之情,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或低徊缠绵,甚至热泪盈眶。这样,当激昂或悲痛的感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学生的情操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2.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进入意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 例如写景抒

5、怀的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这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3.联系现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时,还须挖掘其人文内涵,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如赤壁赋,苏东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其文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