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1497072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23章:课后习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课后答案 1、简述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 凯恩斯不崇拜个人,更不崇拜传统的教条,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一旦发现客观新情况便能很快地放弃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但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从英国的利益出发,这就使凯恩斯的建议和学说存在着某种片面性。 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使 36 岁的凯恩斯一举成名。在巴黎和会上,凯恩斯从货币经济理论出发, 坚决反对迫使德国支付过多的战争赔款, 认为恢复整个欧洲经济才是当务之急。为此,凯恩斯不惜违背协约国四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路易乔治的意旨,愤然辞去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职位返回剑桥大学,并发表了和约的经济后果这一著作。这一惊人之举不在于理论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而在于他

2、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敢行径。 和约的经济后果还有一个特点,即它是从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来探讨问题的,表现了凯恩斯注重整体分析的特点。 在凯恩斯的几部名著中, 概率论虽与纯经济理论无直接关系,但也应稍加提及。一个以热心公共事业活动而出名的人, 从事概率这样精密的数学课题的研究, 并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表明了他具有多方面才能。此外,凯恩斯在研究数学时往往和哲学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因此,他否定频率理论,认为概率是一种逻辑关系,一般不能用数字来计量,它只能通过经验知识和直觉感受所组成的信念的强度去理解。从概率论1921 年出版到 1936年,这 15 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

3、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货币改革论 (1923) 、 货币论 (1930)和通论 (1936)。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都是研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 是对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货币论是对 20 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总结。在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投资”关联问题,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构成“新”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属单一的利率范畴,在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

4、率和自然利率。同样,利润这一概念,在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货币论 是深入研究其从后期剑桥学派转变为 通论 “新经济学”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即后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2、 通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影响是什么? 通论全书共 6 篇 24 章。第一篇“引论” ,共 3 章,批评李嘉图及其以后的经典学派的经济学家的两个“前

5、提” :即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凯恩斯认为,这两个假定只适用于一种特例,不适用于通常情形。进而,本篇又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 ,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决定于这个相交点。第二篇“定义与观念” ,共 4 章,主要阐述预期、所得、储蓄及投资的定义、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消费倾向” ,共 3 章,分析了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 2 和主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投资引诱” ,共 8 章,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灵活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利息与货币工资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 ,共 3 章,分

6、析货币工资的变动、就业函数、物价等。第六篇“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 ,共 3 章,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说。最后是结语,论述了通论可能引起的社会哲学。但是自从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因为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 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 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即滞胀)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 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力图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通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7、 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 解决此问题是他建立 通论 理论体系的目的。 所以,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强调有效需求机制决定就业水平,认为资本主义大量失业的出现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即消费倾向偏低,造成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偏低,造成投资不足;灵活偏好偏高,造成利息率上升,阻碍投资。所以,提高就业、减少失业的对策就是提高消费倾向和扩大投资,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扩大投资, 因为它通过 “乘数”作用可以引起多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长。 因此, 凯恩斯主张扩大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通过财政和货币金

8、融政策来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消费需求;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需求。如此,充分就业可望实现。 3、凯恩斯经济学缘何又称为“萧条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来临时,只要利息率或货币工资率能及时地、充分地下降,就可以形成对投资的巨大刺激,从而阻止经济衰退的发生。凯恩斯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对这个传统的“信念”表示了异议。 第一, 他认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可能指靠利息率的自发伸缩性来保持充分就业。 他批评传统经济学家忽视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而这种货币需求对于利息率却有很大的弹性。 特别是当经济衰退发生,利息率已经降到很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弹性可以变动无穷大,会阻止利息率的进一步下降。而且,

9、极低的利息率意味着证券价格极高,证券价格再上涨的可能性已极小,而证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都不愿再购买证券。同时,此时的利息率已极低, 今后再下降的可能性极小而只可能上升, 因此人们宁愿把货币保存在手头而不会去投资,这自然也不能使利息率进一步下跌。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流动性陷阱” ,也叫凯恩斯陷阱。 第二, 凯恩斯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提出了 “工资刚性” 假说。他反对在经济衰退时降低货币工资率的主张, 认为就整个经济而言, 会相应地降低社会的总需求,使市场进一步萎缩。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兴衰取决于有效需求是否充分,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原因在于心理因素,经济机制是无能

10、为力的,因此,调节经济的重任就自然落在国家身上。 凯恩斯认为,国家调节的重心在于管理有效需求,为此他设计了一套调节机制,即刺激消费;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反对传统预算平衡观念,实行财政赤字;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政策。 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发展、归纳出一整套管理有效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公债,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政府则应紧缩政府开支和增税,以减少总需求。至 3 于货币政策,则应配合、支持财政政策,即在经济高涨时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利息率、抑制私人投资以达到减少总需求的目的;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增加

11、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以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的。在凯恩斯的政策设计中,财政政策在调节需求方面应处于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则处于从属、辅助地位。 4、 “凯恩斯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名震一时的划时代著作把西方经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过渡, 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这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 ,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此后,凯恩斯的理论

12、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 并将他的理论与建议作为制定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从通论出版到 60 年代中期也称为“凯恩斯时代” 。 但是自从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凯恩斯主义因为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 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即滞胀)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 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力图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