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1477575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中国历史发展朝代序列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中国与中华基本通用,“居四方之中”“以己为中”“以人为外”历史:广义指一切事物的过去的运动发展的客观过程。狭义指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文化即以往的文化遗存。传统,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文化的界说“文化”中国古之就有的

2、词汇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果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 “(阴柔相杂),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文化:“以文教化”。1,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A包含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b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意,与“质”“实”对称,“经纬天地曰文”“质胜文则野,文胜

3、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美、善、德行。”文犹美也,善也“ 2,化,本义指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3,文化并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合成一个词,西汉以后,”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4,”自然的人化即文化“,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在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5,文化的分类见书。第二节 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中华与中国:居“天下之中”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

4、“诸夏”,秦人,汉人。民族区域自治。56个民族。第三节 形成的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 政区民族 人口 人口的迁徙地形、地貌气候 明代地图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南北文化区别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帝京文化与地方文化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

5、影响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结合黄河流域谈三大阶梯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孕育黄河文化的地质环境 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人认为,这是造化之功,与那里的水土即自然环境大有关系;近代一些地质地理学家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影响黄河流域的地形特征;中国大陆西部高峻,东南低平 ,“天下地势”自西而东、自北而南,犹如高屋建瓴 。黄河流经的地域形成三个大的阶梯 第一道边界为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即青藏高原的前沿。这个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达到海拔40005000米,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高度,更多超出了这个数字。青藏高

6、原是三大阶梯中最高的一级,就地理形势来说,这里居高临下,最占优势。 而越过这道边界,地势骤降到海拔3000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1000米上下,甚至更低。再向东去,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东侧,又构成了一条地势陡然跌落的边界,在此边界以东,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也有些山岭,但即使是在那里看起来很高大的山岳,实际高 度也不过1000多米,极少超过2000米的 古时的人们认为,黄河就是从昆仑山的东北角流出的 黄河及其支流,都有它发育的历史,经历过复杂的变迁,今天见到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只不过是中国大地上沧桑变化的一个片断的场景总结: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

7、本特征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3、地形、地貌 历史时期也有显著变化: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4、

8、气候.灾害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如旱、涝、蝗、风、地震、传染病等,经常造成严重后果。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地理环境所起作用很大,往往具有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克服地理障碍的能力逐渐增强,但顺应自然则事半功倍,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是中国地理环境最佳区域,因而成为夏、商、周三代中心。大部分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农业成为传统文化的物质基地。环境相对封闭,与西方隔绝,所以近代以前受外来

9、文化影响较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形成不同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各区域间有共同性,也是差异性。4、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地理条件的相对优越经济环境(主要是农耕经济):1,农业,牧业,渔猎业2,农耕,游牧两种经济对垒3,保护农耕经济:长城4,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5,农业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历史文化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多元结构与文化的包容性;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

10、凝重性。社会制度环境:1,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建邦国制;宗庙祭祀制。影响: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2,社会结构定势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武力为先导;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4,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总结:中国文化生态示意图,见书:1,文化的延续性2,多样性和不平衡性3,独特性: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责任感第四节 文化交流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以及对外国的影响。古代的中外交往.do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以明朝为例第五节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旧石器与新石

11、器时代。形成的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夏文化。殷商西周:神本走向人本。殷商的神本文化,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玄学崛兴(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儒玄道佛相与激荡隋唐;隆盛时代“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艺术成就辉煌(诗歌创作、书法绘画极盛、散文成果丰硕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理学的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宋词宋画雅致表现文人意趣);市民文化的勃兴(出现瓦舍、勾栏);教育的发达;科技突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是其最为突出的科技成果)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宋自立国始为外患困扰;元杂剧的产生;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清:沉暮与开新。1,君主专制登封造极。文化专制钳制着思想文化界(文字狱盛行)。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具市民反抗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3,古典文化大总结: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4,西学东渐及中断(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第六节 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认识继承创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批判继承,开拓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