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1451592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PPT 页数:273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区域经济学川大龚勤林ppt课件(2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管理学区域经济管理学- -川大川大- -龚勤龚勤林林教材:教材: 杜肯堂等,杜肯堂等,区域经济管理学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高等教育出版社育出版社,2003,2003年版。年版。 导导 论论 3、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 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在 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在经济 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 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4)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分为同质 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二、区域

2、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二、区域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1、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2、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1)人类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2)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性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一是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 二是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流动性不完全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空间距离

3、成本的客观实在性 (3)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4、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研究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范畴。 考察经济区域的着眼点,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区域经济的落脚点,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类经济活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一、古典区位论的问世与发展一、古典区位论的问世与发展 1、农业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基本观点: 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园布局了六个农业圈层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

4、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 工业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 韦伯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2)基本观点: 分析了运输距离、劳动因素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3、中心地理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 (2)基本观点: 有效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必须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空间市场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

5、发展 4、市场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 (2)基本观点: 主张区位选择的最大利润原则,认为企业的区位优势不仅受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而且受消费者、供应者的影响场网是相互重叠“蜂巢”网体系的结论。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形成时间及背景: (1)时间: 20世纪5070年代 (2)背景: 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区际间两级分化加剧; 各国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代表人物及观点 (1)缪尔达尔的“

6、循环累积因果论” (2)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3)艾萨德总体的空间均衡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特征 2、新的区域经济理论 (1)新经济地理学 (2)新区域主义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四、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四、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 1、改革初期的生产力布局学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3、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成果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管理一、区域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管理 1

7、、区域经济运行的涵义 (1)包含的内容 (2)主体 (3)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区域经济管理学的 对象与方法对象与方法 2、区域经济管理的涵义 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经济调控,即中央和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客观规律,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各经济区域的经济运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二、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 (1)研究视角的宏观

8、性 (2)区域经济的系统性 (3)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联系的内容2、区域经济管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三、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法 2、规范分析法 3、综合分析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思考题:n什么是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n如何从空间差异与历史演进的统一去理解区域经济存在的基础?n区域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n区域经济为什么要管理?导论思考题第一章区域经济系统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区域经济系统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了解

9、其结构与功能,并把握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 一、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要素1.经济区域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 概念: 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或行政区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经济中心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换场所、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讯枢纽,以及教育科技中心。经济中心在通常意义上指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 形成机理 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 空间特征 第一,层次性 第二,选择性 第三,非

10、几何性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 (2)经济腹地 概念 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评价标准 评价经济腹地宽广的关键,是看经济腹地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规模。经济腹地宽广不仅是指一片地域的面积大小,而是以经济要素为主体的多元要素的立体概念。即:考察一个经济区域的“丰度” 。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 (3)经济网络 概念 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是经济中心向其经济腹地辐射经济能量的通道或经济腹地向经济中心聚集经济能量的路径。形式 一是有形经

11、济网络与无形经济网络 二是传统经济网络与现代经济网络 空间特征 一是客观性 二是有序性 三是依托性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2.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1)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2)人口与劳动力 (3)资本 (4)科学技术 (5)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二、区域经济系统外部要素1.宏观环境 (1)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着区域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发育程度 (2)宏观经济环境决定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发展要素的活跃程度 (3)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着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第一节第一节 区区 域域 经经 济济 系系 统统 要要 素素2.

12、区际联系 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活动内容的分异,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与商品劳务交换。第二节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区域经济要素运动与系统结构形成1.要素运动 (1)要素的组合 (2)要素的流动 (3)要素的增长 2.系统结构的形成(1)从地域结构考察 (2)从经济结构考察 第二节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功能1区域经济系统的要素整合功能2区域经济系统的自演化功能3区域经济系统的布局调整功能4区域经济系统的环境协调功能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一、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1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

13、2发展要素的组织及其联系规律3地域空间构成的优化演进规律4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二、区域经济系统管理 1.平衡系统管理 (1)区域经济平衡是重点平衡。 (2)区域经济平衡是流动平衡。 2.非平衡系统管理 (1)经济结构的非平衡性 (2)动态变化的非平衡性 (3)职能相对独立的非平衡性。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三、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基本格局1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2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非均衡发展3各具特色的七大经济区构想4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非均衡协调发展思考题:n区域经济系统地域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区别与联系?n区域经济要素是怎样运动并决定着系统功能的?n你认为区域

14、经济有哪些基本的运动规律?n怎样科学地概括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基本格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区域经掌握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影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如何实现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若干基本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若干基本问题。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40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是

15、增长规模、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益的统一。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一般采用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作为尺度。 41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增长不等于发展: 经济增长一般指 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伴 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 变化。 (2)增长与发展又是密切联系的:经 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 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 42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区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上述经济

16、发展的共同性问题在特定区域的表现,而且由于区域经济运行的空间特性和联系,还涉及区域内部的空间发展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指区域经济产出的总量增长,又意味着包括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优化和进步。 43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三、区域经济成长阶段 1.起步阶段 2.起飞阶段 3.成熟阶段 4.提升阶段 44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决定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1)物的因素资本(2)人的因素劳动(3)效率因素技术(4)制度因素制度45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2.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从

17、空间来源来看,可以分为区域内部因素 和区域外部因素 (2)从性质和特征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 素又可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 46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劳动力资源 3.资本 4.技术条件 5.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 6.区际贸易因素 47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区域经济增长研究概述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 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既是经济增长 理论在地域空间的深化,又是区域经济学 理论在经济增长研究维度上的延伸,是二 者的交叉和结合。 48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渊源 (1) 古典

18、经济学增长理论 (2) 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 (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4) 新剑桥学派增长理论 (5) 新 增 长 理 论 (6) 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9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二、经济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斯旺模式的假定 (2)索洛斯旺模式的推导过程 (3)索洛米德的经济增长模式 2、新古典主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50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阐释 1.输出基地论 (1)理论提出者:霍依特、安德路斯和蒂鲍尔 (2)基本观点 :区外需求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增 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输出型产业 部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51第三节区

19、域经济增长模型2.输出拉动经济增长模型 (1)前提:区域部门结构划分为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 (2)基本部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基本部门 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乘数效应, 即未来区域经济增长是基本部门增长的倍数。 52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1.区域经济增长新模式的指导方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53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信息化

20、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的工业化路子。 54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1.非均衡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点的概念 (1)不平衡增长理论概述 (2)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55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 2.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1)发达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 (2)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56思考题:n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n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n新古典增长理论与输出基地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1、是什么.n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57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 置原则,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 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 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 向及内容。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区域经济结构的涵义 区域内生产力各要素、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 成、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二、区域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评价 1.区域产业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农轻重分类法 (4)标准产业分类法 (5)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 (6)工业结构产业分类法 (7)按资源

22、的集约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8)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9)产业功能分类法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对区域产业分类方法的评价 虽然以上各种产业分类方法对于从不同 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性质、特征、 演进规律和现实水平,从而为优化区域产 业结构服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 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却只有产业功能分类 法一种。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区域自然资源 (1)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 (2)区域人力资源 (3)区域资金供给状况 (4)区域生产技术水平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 (1)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

23、规划 (2)区际分工、交流的规模和程度 (3)区际利益分配体制 (4)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原则 1.要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2.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1)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区域 专门化生产部门 (2)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生产增 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 (4)有较强烈的、广泛的关联扩散效应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原则 (1)劳动地域分工和关联带动的原则 (2)发挥

24、优势、实事求是的原则 (3)面向市场、适应消费的原则 (4)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3.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标准 (1)高比较优势系数。 (2)高产业关联强度 (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三、辅助产业的配套三、辅助产业的配套 1.辅助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产业关系 (1)辅助产业的类别:前向联系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 下向联系产业 (2)辅助产业同主导产业之间的产业关系: 支配与被支配、决定与被决定 区域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辅助产业的空间布局 (1)板块式 (2)环绕式 (3)城

25、乡式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四、基础结构的配套 1.基础结构的功能 (1)基础结构的涵义及分类 (2)基础结构的功能:生产性基础结构 生活性基础结构 社会性基础结构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2.基础结构的发展 (1)西方经济学 关于基础结构发展的观点 (2)基础结构发展的类型 (3)我国各区域基础结构的发展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对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3.近30年来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趋势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二、工业结构的演进 工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重工业化”或“重、化学工业化”阶段。 (2) “高加

26、工度化”阶段。 (3) “工业社会”向“超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三、区域功能产业结构的演进1.区域功能产业结构演进 (1)工业化和现代化前期 (2)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 (3)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期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2.区域功能产业结构演进的导向及其选择 (1)发达地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演进导向 (2)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1.推进区域经济的开放 2.推进区域主导产业的系列化发展 3.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 4.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5.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一、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1.我国区

27、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特征 (1)全国产业结构总体特征 (2)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区域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1)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 (2)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现状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1.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之继续发挥拉动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各地区通过市场竞争,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抑制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鼓励各地区以资产为纽带,进行企业间

28、的联合兼并和跨地区投资,建立和发展地区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 (2)鼓励企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增强企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把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作为重要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4)通过产业援助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5)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 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9、(2)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第四章第四章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所依托的地域单元,即经 济区的划分理论、方法以及区域经济布 局的内容与依据;能够对21世纪中国宏 观经济布局走势进行初步探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要素与类型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要素与类型 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基本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 络,通常又用点、线(网络)、面(域面) 来概括。 (2)要素组合方式:“点一点”式 “点一线”式 “点一面”式 “线一线”式 “线一面式 “面一面”式

30、 “点一线一面”式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 (1)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1)区位指向性 (2)集聚与扩散效应 (3)空间近邻效应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三、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31、模式三、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1.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 (1)城市化的内涵 (2)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 (3)我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一体化:缩小国内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 (1)区域一体化的内涵 (2)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及原因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空间模式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内涵 (2)区域经济国际化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 的一种有效空间模式。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一、经济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一、经济区

32、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1.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 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 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 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和群体性 (2)空间边界的过渡性和占有空间的相对排它性 (3)对区外联系的开放性和耗散性 (4)空间组合上的层次性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3.经济区的类型 (1)按空间分析法划分: 同质区 极化区 计划区 (2)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构成及特点划分: 经济类型区 部门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二、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二、经济区

33、划的理论与方法 1.经济区划的概念 经济区划不只是把经济区的边界划分出 来,更重要的是要重点分析经济区的发展条件、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规划了其长远的发展方向,研究和提出了发展的战略及相应的对策,为编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开展区域国土开发规划与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特别是区域化产业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2.经济区划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1)经济类型区划 (2)部门经济区划 (3)综合经济区划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三、中国的经济区划实践三、中国的经济区划实践 1.改革开放前经济区划的

34、实践 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区划的实践 3.经济区划的新思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 通过多种类型的经济区划,建立起多元 化的经济区(带)-行政区体系(如下图 所示)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对 国 民 经济 实 行 分类 指 导 与管 理 的 多元 化 经 济区 行政区体系宏观经济地带 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国家重点参与区行政区经济协作区划(网络)宏观布局单元规划单元调控单元管理单元运行单位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一、经济布局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一、经济布局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 1.宏观经济布局 (1)宏观经济布局的概念和主要任务 (2)宏观经济布局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节第

35、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 2.中观经济布局 (1)中观经济布局的概念 (2)中观经济布局的任务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4.微观经济布局 (1)微观经济布局的概念 (2)微观经济布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二、中国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构想二、中国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构想 1.建国以来宏观经济布局战略的演进 (1)我国的宏观经济布局战略 (2)我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 2.新世纪宏观经济布局的构想 (1)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宏观经济布局 (2)正确处理三大地带关系,贯彻协调发展的原则 (3)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

36、分工和合作格局 (4)构建“”字形的宏观经济布局主骨架 (5)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采取不同的生产力空间布 局模式 思考题:n试述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类型及其形成与发展的机制n试论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优化模式n试述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科学内涵n试论经济布局的三个层次与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构想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准确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和要求以 及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掌握区域 经济可持续开发的相关知识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背景 (1)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可再生资源衰减 (3)环境污

37、染加剧 (4)生态失衡 (5)人口爆炸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 (1)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2)1972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3)1987年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199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 发展的战略。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不同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描述 (2)可持续发展的准确定义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1.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 2

38、.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意义上区域和区域经济的特点 (1)作为可持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 有经济区域的特征,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 (2)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其经 济增长、结构优化,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利用、 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 (3)可持续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 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 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做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口 适当控制、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良性循环。 2.实现区域增长

39、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产 业协调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区域格局 1.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 (1)我国环境、经济的历史与现实 (2)区域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布局 (1)黄河上中游地区 (2)长江上中游地区 (3) “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4)南方丘陵红壤区 (5)北方土石山区 (6)东北黑土漫岗区 (7)青藏高原冻融区 (8)草原区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我国若干重点区域的生态重建和环境治理 (1)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国土整治和环境治理 (2)

40、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3)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 (4) “三河三湖”的水污染治理思考题:n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是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n根据可持续发展饿观点考察区域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征n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重要内容n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n我国一些特殊类型区域为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第六章 区区 域域 分分 工工学习目的与要求: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及效应,着重理解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形成机制以及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第一节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涵义区域差异在区域分析时经常使用,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区域差异具有普遍性和动态性差异在各个国家

41、之间,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之间广泛存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有程度上的不同。第一节区域差异二、区域差异类型二、区域差异类型1 1、区域自然差异、区域自然差异 2 2、区域制度安排差异、区域制度安排差异 3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第一节区域差异 三、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三、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1 1、影响区域经济活动成本和劳动生、影响区域经济活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产率 2 2、影响劳动地域分工水平、影响劳动地域分工水平 3 3、影响区域生产力布局、影响区域生产力布局 4 4、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第二节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涵义及其特点一、区域优势的涵义及其特点区域优势

42、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部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1. 区域优势具有普遍性区域优势具有普遍性 2. 2. 区区域域优优势势具具有有区区域域性性和和跨跨区区域性域性 3. 3. 区域优势具有可变性区域优势具有可变性 4. 4. 区域优势具有相对性区域优势具有相对性第二节区域优势 二、区域优势类型二、区域优势类型 1 1、 条条件件优优势势,生生产产优优势势和和产产品品优势优势 2 2、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比较优势第二节区域优势 三、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再创造三、区域优

43、势的发挥和再创造1 1、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治理、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治理的的 原则,确定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方向,原则,确定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方向,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2 2、区域优势的发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区域优势的发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极性。 3 3、发挥区域优势要正确处理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要正确处理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综区域综 合发展的关系。合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区域优势2 2、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发发展展中中的的优优势势发发挥挥和和再再创创造造(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必须采取措施把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

44、输入到区内,使其与区内的资源优势及其他优势相结合,从而形成自我发展能力。(2)当区域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必须根据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重点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及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流动与交换来提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尽快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第二节区域优势(3)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时,更多地要依靠技术因素,信息交流及商品流通方面的优势,扩大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承载能力。(4)区域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新的成长阶段,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创新环境优势,发展知识型,高技术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业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一、区域分工涵义及演进一、区域分工涵义及演

45、进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分工的演进。 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 1、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是指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和区域经济系统演变中的差异生,这种差异性是绝对的、普遍的、长期的、它会导致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不同,并且促进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生产要素流动,使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或者是竞争的关系。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2 2、经济利益差异、经济利益差异商品经济发展和区际利益的要求,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充分条件。与区域优势相关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的存在,是形成

46、区域分工的最基本条件,经济利益差异是区域分工发展的动力。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三、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因素三、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因素1 1、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1)收益机制(2)效率机制(3)价格机制(4)竞争机制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2 2、区域分工形成的政府宏观调控因素、区域分工形成的政府宏观调控因素(1)区域分工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区域不考虑全局利益,就可能出现生产力布局混乱,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引进、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最终将危害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2)从生产力合理布局以及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

47、不够的。(3)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 。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四、区域分工的表现形式四、区域分工的表现形式1 1、区域专业分工、区域专业分工在一国范围内根据发挥优势的原则所进行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2 2、城市专业化分工、城市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和互相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这方面具体表现主要有:()产品生产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工艺专业化 ()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3 3、生产类型和混合型专业化分工、生产类型和混合型专业化分工生产类型专业化分工主要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优势,在产业发

48、展上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择,而混合型专业化分工则是一个区域既参加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又是参加某些产品的部分生产过程,以多种形式发展区域经济。 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一、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一、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1 1、地地理理位位置置,自自然然条条件件和和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禀禀赋赋差异差异2 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3 3、区域制度安排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区域制度安排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 二、中国的区域分工二、中国的区域分工 1 1、东部地区、东部地区 2 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3 3、西部地区、西部地

49、区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三三、中中国国缩缩小小区区域域发发展展差差距距的的选选择择1 1、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2 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考题n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有哪些?n区域优势有什么特点,其类型有哪些?n你如何理解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n简述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和政府因素。n简述我国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工的主要内容。第七章第七章 区际贸易区际贸易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区域市场化的概念,进而弄清区际贸易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条件,分析我国区域市场发育和区际贸易发展问题。第一节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 一、区域市场一、区域市场 1 1、区域市场

50、概念、区域市场概念 区域市场是相对于全国统一市场而言的一种地域空间形态。它是以区域分工为基础,以其范围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统计分析的地域空间为依托,以区域内的城市为市场结点,联结广大市场域面联系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市场。 2 2、区域市场构成、区域市场构成 区域市场由市场中心,市场区域和市场网络所构成。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 二、区域市场的特征形成与发育二、区域市场的特征形成与发育 1 1、区域市场的特征、区域市场的特征 (1)经济性 (2)区域性与互补性 (3)层次性 (4)动态生与开放性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全国统

51、一市场 2 2、区域市场的形成、区域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的形成条件,首先区域分工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分工出地域空间系统中普遍存在经济活动的非均衡性引起;其次,资源禀赋差异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区域市场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 3 3、区域市场的作用、区域市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市场主体发育,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分级决策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市场主体培育则是区域市场发展的关键。企业没有自主权,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

52、度,推进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 三、全国统一市场三、全国统一市场 1 1、全国统一市场的特征、全国统一市场的特征 (1)整体性 (2)竞争性 (3)协同性 (4)反馈性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 2 2、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1)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是建立全国统一 市场的必由之路 (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3)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一、区际贸易的涵义,类型和特点一、区际贸易的涵义,类型和特点 1 1、区际贸

53、易的涵义、区际贸易的涵义 区际贸易是区域之间的交易活动,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它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以相互需求和交通,交易成本为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2 2、区际贸易类型、区际贸易类型(1)根据贸易产品的性质不同,可以把区际贸易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类型。(2)根据贸易不同地区的不同把区际贸易分为城市间贸易,乡村间贸易和城乡贸易(3)根据贸易产品的产业关联把区际贸易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4)根据贸易产品的形式不同把区际贸易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5)根据贸易的完成方式把区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6)根据清偿方式把区际贸易分为货

54、币结算贸易和易货贸易。第二节区际贸易发展 3 3、区际贸易特点、区际贸易特点 (1)区际贸易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区际贸易具有自主性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二、区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区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1、区区际际贸贸易易的的最最佳佳直直接接利利益益表表现现在在,各各地地区区利利用用自自己己的的有有利利条条件件生生产产和和输输出出具具有有比比较较优优势势的的产产品品,避避开开不不利利条条件件输输入入本本地地区区在在生生产产上上处处于劣势的产品。于劣势的产品。 2 2、区区际际贸贸易易可可以以通通过过引引进进区区外外的的新新技技术术、新新体

55、体制制、新新管管理理方方法法,促促进进技技术术进进步步和和制制度度创创新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3 3、区区际际贸贸易易促促进进了了沿沿边边,沿沿海海地地区区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发展。发展。第二节区际贸易发展 三、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条件三、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条件 1 1、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1)要素供给 (2)外部需求 (3)区位条件 (4)经济体制与政策 (5)价格合理与否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2 2、区际贸易的发展条件、区际贸易的发展条件 (1)成本优势与规模经济效应 (2)交易成本大小和地区间

56、需求偏好差异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四、区际贸易条件与适度区域贸易保护四、区际贸易条件与适度区域贸易保护 1 1、区际贸易条件、区际贸易条件 区际贸易条件及其变化定量分析,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地区输出商品的价格指数与其输入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率。第二节第二节 区区 际际 贸贸 易易 发发 展展 2 2、区域贸易保护的类型、区域贸易保护的类型 (1)直接保护 主要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对地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进行各种保护性的干预。 (2)间接保护 主要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对地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施加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57、中国的区域市场与中国的区域市场与 区域贸易发展区域贸易发展 一、中国区域市场发育一、中国区域市场发育 1 1、完善与发展中国区域市场的必要性、完善与发展中国区域市场的必要性 (1)完善和发展区域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2)完善和发展区域市场有利于消除区域封锁,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全国统一思想市场的形成。 (3)完善和发展区域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市场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的区域市场与中国的区域市场与 区域贸易发展区域贸易发展 2 2中国区域市场的发展方向中国区域市场的发展方向 (1)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改善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 (2)培育

58、区域市场主体及相关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区域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从完善与发展区域市场的角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经济政策,协调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促使区域市场发育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进程。第三节中国的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发展 二、中国区域贸易的主要流向二、中国区域贸易的主要流向 1 1、中国资源分布、加工能力和各地区商、中国资源分布、加工能力和各地区商 品供求的差异性决定区际贸易流的基本格局。品供求的差异性决定区际贸易流的基本格局。 2 2、区际贸易呈现出的新特征。、区际贸易呈现出的新特征。 3 3、区际贸易摩擦增多原因、区际贸易摩擦增多原因第三节

59、中国的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发展 三、中国区际贸易发展的措施三、中国区际贸易发展的措施 1 1、中央政府既要使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化,、中央政府既要使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化, 2 2、政府职能要真正转变,割断各级政府、政府职能要真正转变,割断各级政府 与企业的利益联系,政府才会失去保与企业的利益联系,政府才会失去保 护本地企业的冲动。护本地企业的冲动。 3 3、加快区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加快区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 易费用。易费用。 思考题:n试分析区域市场的进展、问题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关系如何?n如何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n中国区际贸易发展的走势如何?第八章

60、第八章 区域分工区域分工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本章章着着重重分分析析区区域域要要素素流流动动的的动动因因和和基基本本类类型型,研研究究区区域域合合作作的的内内涵涵,原原则则和和组组织织形形式式,探探讨讨我我国国要要素素流流动动和和区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一、区域要素流动解析一、区域要素流动解析 1 1、区域要素流动的内涵、区域要素流动的内涵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可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在区内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位移。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2 2、区域要素流动的客观基础、区域要素流动的客观基础 从最一般的含义

61、来说,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差异性“生产要素差。”所谓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要素在数量、质量、种类、地域空间配置,市场收益率,成本等方面所存在差异的。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3 3、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方向、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方向 (1) 向需求引力最大的方向流动; (2)向收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 (3)向最近的区域流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二、区域要素流动类型二、区域要素流动类型 1 1、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 (1)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由区域劳动力供求状 况引起并将影响区域劳动市场供求 (2)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会

62、造成多种外部性。 (3)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对生产要素构成,贸 易构成和贸易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2 2、区域资本要素流动、区域资本要素流动 区域资本流动不仅具有内在的经济动因,一些非经济因素对区域资本流动也产生影响,对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与知识技术要素流动具有诱导性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要素流动区域要素流动 3 3、区域技术要素流动、区域技术要素流动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技术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区域技术要素流动对其它生产要素区域流动的促进和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在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中,知识、技术的区域扩散

63、与集聚将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重要微观基础。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合作内涵及其演进一、区域合作内涵及其演进1 1、区域合作的内涵、区域合作的内涵 区域合作指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的区域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开发过程中,彼此相关和相互依赖的各经济单位或组织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合同,协议或章程,组织起来的种种联合体和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联系。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2 2、区域经济合作演进、区域经济合作演进 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以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因为人类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社会

64、劳动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为了具体地揭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需要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加以考察。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1 1、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演化、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演化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形成的与历史形成的两类。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2 2、区域经济利益的实现与调整、区域经济利益的实现与调整 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与调整,宏观国民经济体系或多区域

65、经济体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和调整,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构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经济基础。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与原则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与原则 1 1、区域经济合作内容、区域经济合作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各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大地域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跨区域商品流通,生产技术协作和经济联合。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2 2、区域经济合作原则、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1)自主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经济效益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四、区域经济

66、合作的组织形式四、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 1 1、按劳动地域分工的不同层次划分、按劳动地域分工的不同层次划分 (1)省(区)际间的经济协作 (2)对口支援的省(区)经济协作 (3)省(区)毗邻地区的协作 (4)省(区)内的经济协作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 2 2、按性质和作用化分、按性质和作用化分 (1)城市经济联合体 (2)资源开发协作区 (3)经济不发达协作区 (4)经济开放地区 (5)部门经济协作区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流我国区域要素流 动与经济合作动与经济合作 一、我国的区域要素流动一、我国的区域要素流动 1 1、我国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我国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 利

67、益位势差的存在是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动因,生产的社会化是劳动力大规模全面流动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说,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要素。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流我国区域要素流 动与经济合作动与经济合作 2 2、我国区域资本要素流动、我国区域资本要素流动 资本是劳动者用以增加社会财富,社会价值的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臆,区际之间的资金流动极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关于鼓励企业并购政策出台以来,以资产重组为主要方式的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张。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流我国区域要素流 动与经济合作动与经济合作 3 3、我国区域技术要素流动、我国区域技术要

68、素流动 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国家计划或其它方式的干预依然存在。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流我国区域要素流 动与经济合作动与经济合作 二、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二、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1 1、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特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总的看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东西合作,二是南北互补,三是接壤区协作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流我国区域要素流 动与经济合作动与经济合作 2 2、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合作朝着长期

69、稳定的方向发展 (2)区域经济合向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大跨度的方向发展 (3)区域经济合作向名优产品聚集,向产品系列化方向发展。 (4)区域经济合作向科技型市场化方向发展思考题:n区域要素流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n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原则及组织形式有哪些n简述要素跨区域流动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n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 第九章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理解解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战战略略的的涵涵义义与与内内容容,明明确确制制定定战战略略的的主主要要原原则则方方法法和和程程度度,分分析析探探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问题。讨我国区域

70、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的内 容与原则容与原则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一、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 1 1、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都是对未来发展的筹划与部署,因而既有其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2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地域性 (2)中介性 (3)协调性 (4)特色性 (5)差异性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成要素二、区域经

71、济发展战略构成要素 1 1、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指导思想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国家的战略指导思想具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既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又要符合地区实际,战略指导思想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2 2、战略目标、战略目标 区域发展的总目标应当是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进步是主体,生态,环境改善是前提。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3 3、战略重点、战略重点 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其战略重点一般都选择在对本地区经

72、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部门,工程项目和优势产品上,重点形成优势,优势体现特色。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4 4、战略布局、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资源配置的空间部署。一般地说,资源配置倾向于已经开发的区域,因为这样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要兼顾落后区域,以免差距扩大。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5 5、战略步骤与战略对策、战略步骤与战略对策 战略步骤是实现目标顺序,过程的时间界定。战略对策是针对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的矛盾采取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

73、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内容与原则的内容与原则 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 1 1、充充分分发发挥挥区区域域优优势势和和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全全面面发发展展相结合的原则相结合的原则 2 2、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 3、改革开放与综合效益兼顾的原则、改革开放与综合效益兼顾的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模式选择一、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模式选择 1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2、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

74、的关系 3 3、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选择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选择 1 1、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的理论 (1)恶性贫困循环 (2)非均衡论 (3)增长与均衡间的倒“U”形相关规律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2 2、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模式的应用与依次更替,既是一个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与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借助点、轴、面的空间组织形式。反映的正是一个区域经济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

75、。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选择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选择 1 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模式 (1)有能力将自然禀赋或历史形成的区域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向现实的效益转化,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 (2)使区域经济具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3)促进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2 2、区域产业结构的导向、区域产业结构的导向 区域产业结构的导向是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变动和演进的基本方向,产业导向确定为依据主要是区域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两个方面

76、。选择区域产业结构导向的关键是清醒地认识规划区域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现状。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3 3、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域优先原则 (2)产业关联原则 (3)先进性和动态性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四、重点区域发展模式选择四、重点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1 1、重点区域发展模式类型、重点区域发展模式类型 (1)资源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模式。 (2)市场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3)都市区位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4)复合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模式 第二节第二节

77、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2 2、我国重点区域发展模式选择、我国重点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1)把区域主导优势视为战略重点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支撑系统。 (2)战略重点产业与重点城市共同托起战略重点区域 (3)战略重点区域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应保持相对一致性。 (4)战略重点区域应紧随国家经济重心呈现出动态推移的规律,以起的战略重点区域为依托,推动生产力布局向落后边远贫困区域推进,又再形成新的战略重点区域。 (5)把技术与知识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作为主导发展模式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模式选择略模式选择 五五、我我国国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战战略略模模

78、式式比比较分析较分析 1 1、沿海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沿海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 2 2、内陆省区经济发展战略特点、内陆省区经济发展战略特点 3 3、沿边省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沿边省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管理区域发展战略管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程序与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程序 (1)战略准备阶段 (2)调查分析阶段 (3)战略设想阶段 (4)文件汇编阶段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管理区域发展战略管理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2)比较分析方法 (3)预测分析方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

79、略管理区域发展战略管理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管理的内容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管理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组织管理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策划管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时间管理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管理区域发展战略管理三、区域经济反之战略实施管理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的决策与衔接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控制、反馈与调整思考题思考题:n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内容和制定的原则n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n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程序与方法n试述区域经济反之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第十章第十章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我国区域

80、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弄清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各类特殊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与目标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广义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那些初始目标并非是为了解决区域问题,但在实践中会产生明显的地区性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狭义的区域经济政策是那些直接为指导,推动和协调地区发展,解决各种区域问题而制定的政策。通常所指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狭义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与目标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1.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

81、目标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总纲,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相的具体体现,又是选择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依据之一。从总体上说,其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与目标 2. 2.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1)按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2)按照作用的内容,区域经济政策手段可分为区域补偿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公共投资政策等。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与目标 三、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地方的区三、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地方的区 域经济政策域经济政策 1.1.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 2.2.地方的区域经济

82、政策地方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与目标 四、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四、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1.1.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及其评估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及其评估 2.2.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第二节第二节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选择区域经济政策选择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政策 2.2.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选择区域经济政策选择 二、东部地区向更高目标和水平前进二、东部地区向更高目标

83、和水平前进1.东部地区以增强经济质量,经济竞争 力为目标 2.东部地区应以跻身于国际分工行列为 目标 3.东部地区应促进不同类型开放区和北、 中、南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 4.东部地区应根据国家区区域经济政策 的调整目标,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和转移某些产业,实施“两进战略”。第二节第二节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选择区域经济政策选择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1.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提出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提出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这是构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区域关系和区域重大举措,也是缩小

84、地区发展差距,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第二节第二节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选择区域经济政策选择 2. 2.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政策支持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政策支持 (1)对外开放政策向中西部倾斜。 (2)财政税收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3)金融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第三节第三节 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一、沿海地区经济开放政策一、沿海地区经济开放政策 1.1.经济特区政策经济特区政策 2.2.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3.3.沿海经济开放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政策沿海经济开

85、放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政策 4.4.保税区政策保税区政策 第三节第三节 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二、内陆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二、内陆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 1.1.内陆地区的区域对外开放政策内陆地区的区域对外开放政策 2.2.欠发达地区区域开发援助政策欠发达地区区域开发援助政策 第三节第三节 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若干特殊类型地区的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三、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区域开发援助政策三、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区域开发援助政策 1.1.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视同民族自治区待遇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视同民族自治区待遇 的省实行财政补贴政策;的省实行财政补贴政

86、策; 2.2.拨出各种专项补助款,对少数民族地区给拨出各种专项补助款,对少数民族地区给 予财政上的补助;予财政上的补助; 3.3.对民族贸易给予特殊照顾;对民族贸易给予特殊照顾; 4.4.在税收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特殊照顾;在税收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特殊照顾; 5.5.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思考题:n试述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n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相应调整了区域经济政策?n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n成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是什么?第十一章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的

87、形成、发展,掌握城市经济结构与功能,明确城市土地、住宅、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一、城市的概念与类型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界限的,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集约人口 与经济活动的复杂社会综合体。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 2、城市的类型 (1)根据城市功能划分 (2)依据城市规模划分 (3)根据地理位置划分 (4)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的形成 城市并非伴随人类与生俱来,人类 最早是没有城市的。城市的兴起是人类社 会巨大进步。从历史的范畴观察,城市是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

88、系变 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的必然产物。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2、早期城市与中世纪城市(1)早期城市的产生与特点 早期城市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产生和存在的时期同奴隶社会的产生与 发展相联系。 (2)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特征 是一国或地区的商品市场和贸易中 心;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生产以 手工业为主,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缓慢; 对城市管理的法律手段开始产生。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3、近代城市的特征(1)城市数量增加,规范扩大 (2)是城市职能趋向多样化 (3)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得到了长中的发展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4、现代城市的特征 (1)现代城市

89、整体要的集约性 (2)现代城市整体结构构的开放性 (3)现代城市是高度信息化和 全面网络化的城市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三、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特点 1.城市化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城市化的含义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农业 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 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2)城市的作用 城市是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2. 城市经济的特点 (1)是一种以第二、经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 (2)是一种密集性和高效性的经济 (3)是一种密集性和高效性的经济 (4)是一种网络化经济 (5)是一种综

90、合性的经济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四、城市经济结构与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定位1、城市经济结构及合理化标准 (1)城市经济结构的内涵 (2)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标准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 2、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 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定位 (1)城市的对内功能 (2)城市的对外功能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一、城市土地经济与管理 1. 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 (1)区位效益性 (2)土地利用集约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利用价值的可分性 (5)边际产出递减性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 2. 城市土地的权属关系与土地所有制度 (1)土地的产权 (

91、2)各国土地所有制度的类型: 完全市场模式 非市场模式 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 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3.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1)城市土地划拨制度的弊端:土地产权模糊土地资源浪费土地配置不当(2)土地使用的新制度: 在坚持城市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权限内可转让、出租、抵押或用于其它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连同地上的建筑物无偿由政府收回,需要继续使用的,经批准,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行情补交地价。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

92、与基础设施建设4、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 (1)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三级市场 (2)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土地使用权的出租 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土地使用权的终止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住宅经济与管理 1、城市住宅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城市住宅既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存 资料,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2)住宅的生产和经营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 (3)住宅建设能调整社会关系、影响城市风貌。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2、城市住宅的供求与消费 (1)影响城市住宅需求的因素: 城市

93、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和家庭的组成、 居民收入水平、住宅价格 (2)影响城市住宅供给的因素:制约住宅建设因素、 住宅存量的变化、 住宅供给方式 (3)城市住宅消费的特点:耐久性、多功能性、 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 3.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投资多元化,造成欠账过多,总量不足. (2)分配制导致贪大求多,苦乐不均. (3)低租金引发畸形消费. (4)福利型加重财政负担,陷入恶性循环.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 4. 我国城市住宅规划与管理 (1)制定科学的城市住宅发展规划 (2)制定科学的城市住宅发展规划,以城市住宅 关联社会为指导

94、思想 (3)对城市住宅建设的管理与监督 (4)对城市住宅流通的管理与监督 (5)对城市住宅消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三、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与管理 1.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1)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既直接参与生产,又间接支持生产 (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中心作用的物质保证 (4)城市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志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 总体水平滞后、超负荷运行、管理不善 (2)城市基

95、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传统理论 认识的错误、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财政资金不足第二节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 3.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1)属于城市居民生存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2)属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企业生产 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 (3)属于城市公共消费的基础设施,由财政补 贴和国家投资 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一、城市经济管理的主体与职能 1. 城市经济管理的主体 城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 市政府既是城市经济管理主体之一,也是 一级行为主体,要求城市政府必须正确处 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 2、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

96、1)制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搞好城市规划 (3)组织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 (4)监督、控制和服务职能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二、城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目标1.概述城市经济管理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特殊 目标,城市经济管理是区域经济管理和国民 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和国民 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城市经济管理的特 殊目标,指的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 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 2. 城市现代化标准及应注意的问题 (1)城市现代化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2)城市现代化的“地域差”和“时间差” (3)城市现代化的区域性与整体性 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三、城市经济管理的国际化目标1、城市国际化 国际城市是指

97、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突出,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国际交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城市 2、国际中心城市 国际中心城市是指那些综合功能极强,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大影响的城市。它们是协调,控制全球或区域的经济活动的中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空间产物。 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四、城市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1、城市经济管理方法 (1)整体管理方法 (2)目标管理方法 (3)层次管理办法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 2、城市经济管理手段 (1)城市规划管理 (2)城市财政管理 (3)城市立法管理思考题:n什么是城市、城市的类型有哪些.n城市化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有什么作用.n城市土地有哪些特征.n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98、其改革方向是什么.n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其发展方向.n试述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方法与手段。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管理县域经济发展与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 一、县域经济的涵义和特征一、县域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1.县域经济的涵义县域经济的涵义(1)“职能说”(2)“县城说”(3)“层次说”(4)“地域说” 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 2.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1)差异性 (2)区域性 (3)综合性 (4)层次性 第一节第一节

99、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二、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 从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两方面看,县域经济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和战略基础。县域经济上承宏观经济,下达微观经济,蕴含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全部信息和管理职能,是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必要层次性,是实施国民经济管理的战略支点。 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 2.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联系大 中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纽带 县域经济兼有城乡经济的发展基因和功能,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城乡工业,农业经济相互交织的综合体系,县域经济还是联系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纽带。 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

100、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 3.县域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这说明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县域经济作业农业剩余动力的容纳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从农业中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将主要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中消化吸收。 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三、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三、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1.农产品供给出全面短缺走向结构性和地区性相 对过剩 2.县域经济向商业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转变 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4.

101、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两个转折性变化 5.农业从“纳税”走向接受支持和保护 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7.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步伐 第一节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概述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土地、水生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县 域经济的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3.增产不增收导致农业收益下降。 4.“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屡禁不止,农民负担仍然过重。 5.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推动县域经济有效增长。 6.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放缓,农村非农产业收入下降,农村城市化发展滞后,小城镇发展很不平衡。第二节第二节 县

102、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县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根据农产品的天然布局、走向,从我国农产品自给率高的特点出发,既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国内市场和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交流的需要。要逐步形成具有县域特点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2.要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要处理好布局关系,发展林、牧、渔业和多种经营,既

103、可以扩大生产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3.要突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充分利用当前农产品总量供给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地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就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淘汰市场没有销路的经济效益低的劣质产品生产。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4.要加强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要增加农业投入 (2)要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 (3)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砍伐和湿地开 发,严禁再度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 造田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

104、结构调整5.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1)要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 (2)推广普及成适用农业技术 (3)重视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攻关 (4)重视农业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5)应用新技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二、优化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1.优化县域国有企业结构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节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 1.小城镇的作用 2.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一、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1.农村城镇化与经

105、济结构非农化 (1)农村城镇化 (2)结构非农化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2.经营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化(1)经营产业化的涵义和意义 (2)农业科技化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3.经济外向化与地域生态化 (1)外向型农业的涵义以及其与经济外向 化的关系 (2)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3)地域生态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意义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4.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体化的主要内容:城乡政治 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 城乡人口一体化等 (2)城乡一体化的

106、驱动力:城市化和农 业产业化 (3)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消除城乡二元 经济结构的对立 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二、县域经济管理的主体与职能 1.县域经济管理的主体 县域经济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职 能部门,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 通过计划,财政、金融三大支柱部门来 完成的,他们各有侧重,合理分工,共 同实现县政府的经济管理目标。 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2.县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1)拟定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 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2)制订县域智力开发,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 的计划,促进科教兴国和

107、资源合理利用(3)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 手段为主调节机控制县域经济发展,保持 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4)协调县域经济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关系(5)组织跨县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6)加强经济活动的监督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三、县域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县域经济发展计划,编制,执行县域发展计划,是县域经济管理的关键。计划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计划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需要,是建立在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引导经济主体朝着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2.经济调查研究。

108、搞好经济调查研究,是县领导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加强调查研究,要加强对县级经济研究机构的建设,抽调得力干部专门从事县域经济研究。 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3.县域经济预测。经济预测是在分析各种 历史资料和现实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 趋势所用的判断和推测。经济预测的目的是为 了选择最佳的经济增长方案和模式,为领导和 企业的决策服务。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4.县域经济决策。经济决策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选择,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

109、 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5. 县域经济调控,它是指从县域经济全局出 发,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微观经济活动 纳入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中,以实现总体 战略目标的过程。县域经济调控要综合运用经 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第三节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趋县域经济发展趋 势及其管理势及其管理 6.县域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政府职能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监督和督导,以便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主要有预算监督,纳税监督,信贷监督,工商监督,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的特点主要是:广泛性、经常性、及时性、综合性、概括性、群众性。思考题:n如何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n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n如何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n试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道路n简述县域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谢谢谢观赏谢观赏! !THE END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2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