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1415694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983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教材分析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 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因此,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实效性。 教学目标 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 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 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相应

2、的情绪,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 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 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 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过程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 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 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 并向学生说明: 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

4、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 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 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 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 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 我采用 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 能向两端无限延长, 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 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 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 大小、 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

5、学习的兴趣。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 图形色彩鲜明, 花纹美丽。 当问及它们形状时, 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 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 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 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 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 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 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 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课例研究综述 总之, 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 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