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论坛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1388830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论坛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论坛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你是哪个单位的?”经济社会转型不断提速,民主政治建设阔步前行,公权力其实早回归到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大众的本意。当新版记者证附以“没有正当理由,公职人员不得拒绝采访”的规定,当各种法条规章、财政预决算被“晒”上网络,当政府官员为了工作失误站出来向公众道歉“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而民主越发展,权力也就越为公众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人民“四权”,都已写入十七大报告,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单位”的质问,不仅是对被质问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离。“你是哪个单位的?”新闻发布会上,此语一出,立即蹿红网络。网友们纷纷对这个问句,做出“精彩回答”

2、:“我们是有身份的人”语出触摸敦煌壁画受阻掌掴讲解员事件中的“最牛团长”;“没时间跟你闲扯!”语出湖北应城“市长信箱”对网友反映问题的回复网友固然有调侃的意味,但从中也可见,如果不扭转错误的权力观,权力就不仅会变成对别人的呵斥,更会变成对自己的纵容,损害到自己,更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领导者怎样听“话”一位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80分钟的讲话。实际上,他讲得不太好,讲稿冗长,脱稿讲的有些话不符合实际,台下秩序也有些乱。但在会后,还有人来拍马屁,说他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即兴发挥游刃有余,台下的嘈杂是因为被幽默的讲话激活了,交头接耳是在为领导的口才

3、喝彩呢!这件事使人想到领导者所处的话语环境。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说人好话、爱听好话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领导同志,常常处于“好话”的包围中,敬语、颂词不绝于耳,而直言、忠告则寡见少闻。人民日报论坛战国策中有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漂亮,但那些有私、有畏、有求于邹忌的人,却众口一词说他比徐公好看。故事警示人们,有些“好话”不止脱离现实,背后更有私利驱动。在天花乱坠的“好话”面前,领导者需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眼睛,独立的思考。反之,就容易被“好话”所惑,甚至沉醉其中,远离实际,造成决策和工作失误。当然,我们并不全盘否定那些赞扬领导者的好话,有些好话说得中肯、实在,是干部群众掏

4、心窝子的话,被誉者也当之无愧。但即便对这种货真价实的好话,领导者还是要加以过滤分析,引发深思,使之作为推进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人民日报论坛善听“好话”之外,还要善待“坏话”。尽管我们早已告别了因言获罪、以言治罪的时代,但仍有个别地方不时上演着不让人批评的闹剧。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仍然需要鼓起勇气,冒着风险,以致造成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讲真话在私下场合,讲套话在公开场合;当面把领导捧到天上,背后又骂声不绝。领导者怎样听“话”,既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广开言路,事关国之兴衰、民之福祉,善纳人言体现为政者的襟怀和品格。我们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说话氛围

5、,让人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人民日报论坛要让人说话,千方百计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平台,使群众对政府、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有发表的渠道、被采纳的机制;要容人说话,培养纳言的气量、雅量,做好承受批评指责的心理准备,不要一闻批评之声就跳将起来,杀将出去,追查追究;要有制度保障说话人权益,说得好、提得对,给予激励,说得不好甚至不正确,也不能揪着不放,兴师问罪,打击报复。说者有心,听者更要有心。只有领导者虚心听言,诚心纳言,人们才会真心直言,吐露真言。二者相互作用,良性循环,才能共同创造实事求是、风清气正的话语环境。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庸俗的“客客气气”同志间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

6、”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的反映,是不讲正气、缺乏骨气的表现。如今在不少人眼里,很看重所谓的人缘,还美其名曰打牢“群众基础”,他们很注重积累能够左右逢源、八面来风的人际关系,相信“多个朋友多条路”,有的甚至认为现在组织上靠不住了,关键时刻还得靠人缘、有人脉。特别是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实际上存在着的以票取人、“一票定胜负”的现象,更加助长了一些人因为怕得罪人、怕丢票而不敢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的现象,等等。有的则片面地认为,现在是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要学会和稀泥,就是要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伤和气、一团和气,在这些人的处世哲学里,奉行的是明哲保身,讲究多栽

7、花少栽刺,推崇“好人主义”;还有的则结成了利益小圈子、小团伙和小群体,把各自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团结成了抱团,今天你投桃明日我报李,江湖义气十足,哥们豪情洋溢,等等。人民日报论坛同志间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掩盖了问题、掩饰了矛盾、助长了歪风,害人误己损事业。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不是诚心诚意地关心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不是真心待人、真情对人、真诚为人,也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重领导、善待同志,更不是全心全意地维护团结、维护大局。它掩盖了本应该或本可以早发现、早解决的问题,使一些人身上的毛病小洞不补,“补牢”晚矣。它还粉饰了一些本已或早已存在的矛盾,使之日积月累、积重难返,使党内和同志间的矛盾得不到及

8、时解决,错过了“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好时机,而一旦点燃和触发,又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是,它所营造出来的这种“泡沫团结”、“虚假客气”现象成了党内生活的香风迷雾。人民日报论坛防止和反对同志间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说到底一靠教育引导;二靠制度规范。要理直气壮、态度鲜明地在党内和干部中间,说清楚、讲明白我们这种风气于人、于己、于事业的要害和危害;说清楚、讲明白对于这种风气的态度、原则和立场,通过教育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在这个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带好头是关键。要从制度设计上鼓励和保护敢抓敢管、敢于开展积极思想斗争、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同志,不准压制批评,不许打击报复,不抓辫子、不戴

9、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使同志间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同时,从制度规范上对假客气的人不“客气”,不让他们捞到“油水”,得到好处。我们的队伍,同志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的,而最大的关心、帮助和爱护莫过于相互间的真诚和坦诚,莫过于直率和敢言。我们需要的是真团结而不是假“客气”,真和谐而不是和稀泥,做好人而不是老好人。只有这样,同志间的关系才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再多些“阳光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阳光越来越灿烂的时代。“广州114个政府部门网上公开财务”、“湖南衡阳新提拔干部须报告家庭财产”、“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在我们的身边,天天

10、发生着这样的新闻。政务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充分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成时代潮流。人民日报论坛时代在前进。现代社会以民主透明、公开公正为理念,甚至有人将政府信息和空气、阳光与水一起,并列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决策才会更科学,政治才会更民主,公平正义才会有保障,权力也才更有公信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那么一些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还缺少这样的“阳光意识”。从“三鹿”奶粉质量事件到多起生产安全事故,都暴露出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隐瞒真实信息、漠视群众知情权的问题。河南一个青年向181个行政部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却反被某些部门质疑为“

11、间谍”;广州某国企负责人面对质询,竟然爆出令人恶心的粗口。人民日报论坛冷漠和粗暴的后面,是权力观的异化。有的人认为,“公开越多,做事越难”,害怕群众知情后找麻烦,所以遮遮掩掩、躲躲闪闪;有的人习惯于“我拍板你执行”,将“为民服务”视作“替民做主”,不喜欢群众的参与,更受不了群众的监督;更有人把权力视作牟取私利、予取予求的工具,害怕晒账本“晒”出了一己私利,晒决策“晒”出了决策失误,能捂就捂能盖就盖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推动信息公开,必须拆除权力部门与社会大众的“隔心墙”。放眼全球,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务信息公开也经历了长时间激烈的博弈。英国行政文化中就曾有根深蒂固的保密性传统,上世纪70年代的“弗兰克

12、斯报告”和官方信息公开法案打破了这层“坚冰”,但也直到2005年,在英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信息公开法才正式生效。人民日报论坛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理由做得更好。从汶川大地震到当前应对甲型H1N1流感,政府信息全面公开;从多领域、多行业的价格听证,到全国性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被称作“阳光法案”,中央国家机关以此为依据,先后共有60多个部门和单位制定了400多项推行政务公开的制度措施,初步形成了政务和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体系。“阳光意识”是一种权力公开意识,是一种权力监督与被监督意识。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意识成为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自觉的追求

13、与必备的素质。因为,民众权利得到尊重,权力运行才会顺畅;人民积极参与,国家才越有力量。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光辉前程”在哪里?大学毕业时,王永利的同学们大多数分到大中城市工作或深造,去艰苦基层地区的只有他一个人。但他无怨无悔,慨然任之,并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我光辉的前程是中国人很少可以匹比的”王永利难以匹比的“光辉前程”在哪里?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作出了回答:投身基层25年,摸爬滚打,艰苦奋斗,成长为一名称职的县级领导干部,做出大量扎实的业绩,得到群众真心爱戴,最大程度实现了人生价值。王永利的人生轨迹,令人想起焦裕禄、孔繁森、周国知、王彦生一批批党的优秀干部,他们的“光辉前程”也和王

14、永利一样,起步于基层,扎根于基层,成就于基层。他们以辉煌人生启发人们:基层不是“畏途”,而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大好前途”。人民日报论坛基层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固然,基层一线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但也最深入实际,最贴近群众,有着最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基层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干部改进思想作风、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做好群众工作、学会应对复杂局面的最生动的“课堂”、最厚重的“教科书”。“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长期在基层摔打磨练,最能使干部提升境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补足能力上的“短腿”、“缺项”,去除作风上的“机关味”、“书生气”,成为务实、爱民、能干的好干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

15、也”,实践证明,经过基层实践“试金石”检验合格的干部,其作风、能力和成绩往往是过硬的,在群众那里的口碑也很高。人民日报论坛基层更是成就事业的大舞台。这里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大把的机遇需要把握,大片的空白需要填补,大量的课题需要探索,大堆的难题需要破解,如同需要浓墨重彩来尽情挥洒的巨幅画卷。尤其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以后,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并存,投身基层干事创业,不仅是干部成长的必经历程,更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基层治,天下安,做好基层工作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人民日报论坛“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基层,越是能潜下心来,俯下

16、身子,深入实际,贴近群众,就越能干出一番事业。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施展才华,边干边学,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用双手和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位智者曾经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不能答。智者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其实,一个干部、一个年轻人,其人生就好比这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湖海一般深广的基层中去,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能量,才能汇聚排山倒海的力量,才能呈现波澜壮阔的图景。人民日报论坛向范长江学习什么(人民论坛)今年是范长江诞辰100周年。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党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历久弥新。范长江说:一个记者,

17、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25岁时,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走遍大半个中国,跋涉2000余公里,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采访,发表了大量战地新闻。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从旧时代的名记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长为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领导人,范长江做记者,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寻找中国的出路,实现“用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

18、,才能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千里走单骑”,采写出震撼中国的独家新闻,才能在和平年代里不分昼夜地工作人民日报论坛真理是新闻记者唯一的武器。范长江常说,新闻必须是事实,一定是事实。他要求自己,在任何一种环境下,都要为争取真理、为保持真理的立场而斗争。在国统区,他第一次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报道了我们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真相,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51年,身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在山西一个普通村庄做了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写出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文,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一手材料。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过时。范长江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

19、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始终重视道德品质修养,一身正气,爱憎分明,视随波逐流、苟且偷安为“庸俗习气”,斥颠倒黑白、贪财索官为“流氓作风”。正因为有崇高的气节,才能“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写出名留青史的大作。正因为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挺直了知识分子的脊梁。人民日报论坛新闻事业的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新闻宣传注定成为无源之水。走上新闻领导岗位后,范长江坚持“大家办报”,反对“闭门办报”,强调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他自己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下乡工作经常住在

20、农民家里,了解民生、民情。不仅如此,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交朋友,写信交流彼此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作风,非常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光大。范长江,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座丰碑,更是激励我们新闻工作者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想起“记者之师”据说,全国已经有460多所大学设有新闻专业,新闻专业在校生多达13万余人。而截至2006年11月,全国拥有记者证的在编人员还不到15万人。可是却时闻报社编辑抱怨,不少新闻专业实习生非但电头不会写,连报纸都懒得看,更不了解时事。这让人想起了中国新闻教育的鼻祖陈望道先生。首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望道先生,当年

21、可从未看到新闻教育这般规模。开创着前无古人的一份新事业,他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曾亲拟系铭“好学力行”。这四个字初看十分浅淡,细细琢磨,正和望道先生一生的学养及经历息息相关,甚至直指目下某些新闻教育的肤浅之弊。人民日报论坛先说“好学”。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的几位共产党员之一,第一部汉译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同时,他还著有中国第一部作文法专著及首部白话文因明学论著。因此,特地拈出“好学”二字,望道先生自己就身体力行着。其实,许多著名报人原就兼具学者身份,如邵飘萍,曾写出中国新闻采访学奠基之作实际应用新闻学;被军阀残杀的名记者林白水,也著有各国宪法源泉想来,望道先生切切地叮嘱新闻学子“好学”,针对的就是“新

22、闻无学”的争论吧。不好学,何以重道,何以超越浮泛与肤浅,何以力撑新闻理想,又如何锻造担起道义的铁肩和妙笔呢!人民日报论坛而“力行”二字,更是望道先生毕生事业所钟。他告诫学生要以“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为己任,向来重视新闻实践第一线的经验与体会,不搞空中楼阁式的关门办学。办过新青年、妇女评论等报刊的望道先生,深谙新闻实务。他的经验之谈,今天看来依然切中实际、一语中的:“编辑之道无他,找准题目,找准作者,切合社会热点而已。”而为了办好实践性极强的新闻学科,望道先生鼓励学生办起“复旦新闻通讯社”及实习小报,甚至募捐筹建了一座能博览世界报刊的新闻馆,门口的对联“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23、现在,历年从新闻系、新闻专业走出的学子遍布中国的新闻媒体,尽管男女各异、长幼有别,但几乎都受过陈望道先生新闻思想的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早年于右任先生赠给陈望道先生的四字评语“记者之师”,堪称实至名归。人民日报论坛哲人已逝,遗训犹存。对于有志于新闻事业的莘莘学子而言,望道先生的遗训“好学力行”,是烛照未来的一线光芒,也是力戒媒体时弊的一剂良方。新闻事业,从来不仅只是糊口、镀金、谋利的饭碗,媒体搭建着公共信息平台,导引着社会舆论,每一个有志于新闻的学生,唯有以“好学力行”锻造自己手中的笔,方有可能担起这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如同一位资深报人所言,必得“塑人格、求知识、厚学养、广识见,既精研专业之技,又夯实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练就力当千军的妙笔、洞察本质的思想力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望道先生创始的复旦新闻系,已80周年了,而望道先生的遗训仍发人深省。想起“记者之师”陈望道,耳边则传来巴金送给冰心的话:“有你在,灯亮着”人民日报论坛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期待更多类似在制度创新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有效探索,真正做到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查;请群众评价,让群众满意。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人民日报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