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1281707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十一典型发酵产品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十一项目十一 红霉素(硫氰酸盐)红霉素(硫氰酸盐)生产工艺生产工艺l红霉素(erythromycin,Er)是红色糖多孢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抗菌谱和青霉素G相似,特别对抗酸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大病毒及立克次氏体有抗菌活性。红霉素为十四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分子是由红霉素内酯、红霉素糖和脱氧氨基己糖三部分组成。一、概述一、概述l硫氰酸红霉素不仅是兽用抗生素,还是大环内酯类原料药的母核,是合成国际医药市场上十分畅销的三大半合成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关键中间体原料,从而,奠定了硫氰酸红霉素在国际医药原料药市场上的强势地位。l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开始生产红霉素,80年代末至

2、90年代初才开始试生产硫氰酸红霉素。进入21世纪,国际市场包括我国对硫氰酸红霉素需求的不断上升。二、红霉素生产工艺二、红霉素生产工艺l红霉素发酵是以红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为生产菌种l发酵生产中的培养基主要采用淀粉和葡萄糖作为碳源,豆饼粉、玉米浆和硫酸铵等作为氮源。在发酵过程中,定量流加前体丙醇,根据pH变化流加液化糖,同时依据补糖量流加黄豆油。菌丝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分泌红霉素。经过8d左右发酵,菌丝产生一定数量红霉素后,开始衰老断裂,即可放罐提取。l红霉素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在碱性情况下易溶于醋酸丁酯等有机溶剂,而在酸性时溶于水中,可与某些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盐,

3、因此,主要采用溶媒萃取法提取。 (一)菌种工艺(一)菌种工艺l1、斜面孢子制备 l菌种为红色糖多孢菌(EM61)。斜面培养基成分为:淀粉0.5%,葡萄糖0.5%,鱼胨0.5%,玉米浆0.1%(湿重),氯化钠1.0%,磷酸二氢钾0.015%,甜菜碱盐酸盐0.05%,氯化钙0.008%,微量元素溶液0.2mL/100mL,琼脂2.0%2.2%。消前pH7.0(20%KOH调整)。l斜面孢子特征:高产菌落边缘圆、灰色,中间凸起正中有凹陷、中间白色,个别有梅花型,扎根较深。斜面培养时间及其变化情况斜面培养时间及其变化情况培养时间/h菌落变化情况24 长出菌落48 菌落白色略带黄,背面无色素72 菌落白

4、色一片,边缘上部呈现底色96 背面上半部底色呈豆沙色或咖啡色,正面浅黄白色120 底色变深,浅豆沙色,下部有底色,正面白色144 底色加深,正面白色168 底色加深,正面白色逐渐呈灰色192 正面孢子丰满浅鼠灰红色,底色呈深豆沙色或深咖啡色l2、摇瓶菌丝制备 l培养基配比为:蔗糖3%,玉米浆1.6%,硫酸铵0.2%,碳酸钙0.7%,黄豆油0.5mL/300mL三角瓶,20%NaOH调pH5.5左右。培养条件:在34、220240rpm摇瓶机振荡培养24h左右。l1、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配比(二)发酵工艺(二)发酵工艺 原材料名称配比/% 一级种子罐 二级种子罐发酵罐淀粉-3.23.0黄豆饼粉-

5、3.54.5玉米浆1.73.2-糊精-3.2-蔗糖3.0-氯化钠-0.5-碳酸钙0.60.70.60.8黄豆油0.61.10.7消沫剂-0.02计算体积/m3110100消前体积/m30.887578消后体积/m3199092l2、培养基灭菌l中、小罐及糖、油罐均采用实罐消毒方式进行灭菌,正丙醇采用闷消方式灭菌。发酵罐采用连消方式灭菌。项目小罐中罐大 罐糖化罐植物油正丙醇空消连消压力/MPa0.10.14 0.10.14 0.140.180.30.080.12 0.150.2 0.2(闷消)温度/120128120128128132128132115123130135118122时间/min3

6、030406035/m330356060l消毒时,小罐、中罐、油罐及糖罐均预热到7080再进汽。大罐配料时预热到6570时打料。正丙醇管道的消毒压力必须保持在0.2MPa,消毒45min。丙醇计量罐,一般每周消毒一次。油管道消毒压力0.2MPa,时间为45min左右。糖罐道消毒压力0.3MPa,时间为60min左右。项目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发酵罐 糖罐总糖/% 3.27.54.56 还原糖/% 0.440.40.33540氨基氮/(mg/100mL)806050 pH6.16.66.87.83.5l3、一级种子培养l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至37时,采用微孔压差法将摇动瓶种子或孢子接入罐中培养。罐

7、温全程控制在340.5,通入无菌空气,空气流量0.81.0vvm,罐压0.05MPa,全程开搅拌,转速140rpm。培养过程中每过段时间需取样作无菌试验,测pH、PMV(指菌体沉淀物体积)值,10h后取样观察菌丝形态,30h开始测黏度。l培养33h左右菌丝形态呈网状,菌丝体粗壮,分枝少,染色深且均匀,PMV在12%以上,pH回升至6.6左右,无杂菌,即可移入二级种子罐。l4、二级种子罐培养 l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至34时,用压差法将符合质量要求的一级种子接入二级罐中。全程控制罐温340.5,空气流量保持0.81.0vvm,罐压控制0.050.06MPa,全程搅拌,转速130rpm。l培养过程中

8、,每过段时间需取样作无菌试验,测pH、PMV、粘度,观察菌丝形态。培养13h左右,镜检菌丝呈网状,菌丝体细、长、直、分枝少,染色均匀,PMV在20%以上,无杂菌,即可移入大罐。l5、发酵罐培养 l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到36时,将搅拌转速调到80rpm,空气流量调至3000m3/h,罐压维持在0.025MPa,调溶氧显示100%,然后停搅拌接种,接种后,罐温控制340.5,搅拌转速80rpm,空气流量3000m3/。l培养过程中控制溶氧、pH,并流加补入糖、醇、油,其原则是:l6、发酵过程菌丝形态生长变化 阶段菌丝形态生长变化阶段孢子吸水膨胀、发芽,长出分枝,分枝旺盛,美兰着色深,原生质充实,菌

9、丝呈丛状阶段菌丝长成丛状,延长交织成网状,菌丝体较粗壮,分枝少,染色深且均匀阶段菌丝呈网状,菌丝体细、长、直、分枝少,染色均匀阶段菌丝呈网状,菌丝分节,断节有空泡,染色较浅,同时有新生细长着色较深的菌丝长出。衰老的菌丝逐渐自溶,菌丝状态模糊,放罐应控制在菌丝大量自溶阶段l1、预处理 l将发酵液放入预处理罐,待放到一半时,开启搅拌和空气搅拌(如有空气搅拌),边放罐边加ZnSO4和15%20%的NaOH维持pH7.08.0,待发酵液放完时,加够ZnSO4,调节pH8.08.4。ZnSO4加入量控制在3%5%(w/v),并控制滤速在8mL/5min以上,ZnSO4尽量少加,然后进板框压滤机压滤。l发

10、酵液预处理工艺控制点:发酵液的碱化pH控制在8.08.4,滤液pH控制在7.58.0,温度2030,滤液单位25004000U/mL,NaOH配制浓度20%。(三)提取工艺(三)提取工艺 l2、萃取(采用二级逆流静态提取) l在提取罐中加入上批二级提取的丁酯(如是第一次,则加入新鲜丁酯),将已经用15%20%NaOH溶液调好pH10.10.1的碱化液(调碱后的滤液)打入提取罐中。边打边滴入2%的破乳剂。l打完后,开动空气搅拌810min。静置1h后分层,转出下层水相进入另一罐进行二级萃取(新鲜丁酯已经打入备提取用)。l上层丁酯相经碟片式高速离心机分离,分离出清亮透明丁酯相即为红霉素抽提轻液。l

11、醋酸丁酯萃取工艺控制要点:lpH以pH计测定为准,一级萃取pH 10.10.1,二级萃取pH 10.50.1;醋酸丁酯加入量一级按1/121/13(v/v)加入,二级按1/151/16(v/v)加入;抽提温度32左右;丁酯萃取液要求清亮,无明显乳化层。l3、成盐结晶 l将分离轻液打入结晶罐中,升温至43,加入1/10(v/v)的饱和食盐水搅拌洗涤15min,然后静置45min分层,分尽下层乳化层和水。连续洗涤三次。洗涤后,开动搅拌,缓缓加入已经配制好的硫氰酸钠溶液,先慢后快,控制加入时间不得少于45min。滴加入50%的冰醋酸溶液,调节pH4.64.8。先慢后快,控制加入至调好pH的时间不得少

12、于45min。继续搅拌30min后,停止搅拌,冷却降温,静置30min后,温度降到28以下,即可开始分离。l工艺控制要点为:轻液洗涤温度4043,用饱和食盐水洗涤;硫氰酸钠加量以滤液总亿为准,按0.2kg/十亿加入;成盐pH控制4.64.8,温度43左右;硫氰酸钠浓度配制成20%,冰醋酸浓度配制成50%。l4、分离洗涤 l将成盐结晶液放入抽滤缸真空抽滤。抽滤缸中的湿盐用适量新鲜丁酯浸泡挖洗,约10min后再真空抽干。将湿盐转入混洗缸中,加入11.5倍的热蒸馏水充分混洗,离心,再用热蒸馏水淋洗23次,直至洗出的蒸馏水表面无明显溶媒即可。l工艺控制要点:过滤后用新鲜丁酯泡洗一次;蒸馏水温度控制在5060。l5、干燥包装 l将湿盐放入喷雾干燥器中,通入7580的热空气加热干燥23h。干燥后,收入桶中密闭保存,同时称重,通知质控部门取样检验。检验合格,按质控部门的包装通知进行包装,然后办理成品入库。l工艺控制要点:空气必须经高效过滤膜过滤;控制空气温度在75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