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1267892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8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3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文档(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情境三 水泥凝结时间测定试验 一、基本知识一、基本知识 ?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 (二)影响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 ? (三)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原理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水泥用适量的水调和后,最初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然后逐渐变稠失去可塑性,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时间分为“初凝”和“终凝”,它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然后逐渐产生强度不断提高,最后变成坚硬的石状物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是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水泥的水化与凝结硬化是一个连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水化是凝结硬化的前提,凝结硬化是水化的结果。凝结与硬化是同一

2、过程的不同阶段,但凝结硬化的各阶段是交错进行的,不能截然分开。这些变化决定了水泥石的某些性质,对水泥石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水泥加水后,水泥颗粒被水包围,熟料矿物颗粒表面立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并放出一定的能量。硅酸盐水泥与水作用后,生产的主要水化产物有水化硅酸钙,水化铁酸钙凝胶体,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硫铝酸钙晶体。 水泥加水拌合后的剧烈水化反应,一方面使水泥浆中起润滑作用的自由水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水化产物在溶液中很快达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不断析出,水泥颗粒表面的新生物厚度逐渐增大,使水泥浆中固体颗粒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3、,越来越多的颗粒相互连接形成了骨架结构。此时,水泥浆便开始慢慢失去可塑性,表现为水泥的初凝。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由于铝酸三钙水化极快,会使水泥很快凝结,为使工程使用时有足够的操作时间,水泥中加入了适量的石膏。水泥加入石膏后,一旦铝酸三钙开始水化,石膏会与水化铝酸三钙反应生成针状的钙矾石。钙矾石很难溶解于水,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水泥颗粒的表面,从而阻碍了铝酸三钙的水化,阻止了水泥颗粒表面水化产物的向外扩散,降低了水泥的水化速度,使水泥的初凝时间得以延缓。 当掺入水泥的石膏消耗殆尽时,水泥颗粒表面的钙矾石覆盖层一旦被水泥水化物的积聚物所胀破,铝酸三钙等矿

4、物的再次快速水化得以继续进行,水泥颗粒间逐渐相互靠近,直至连接形成骨架。水泥浆的塑性逐渐消失,直到终凝。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随着水化产物的不断增加,水泥颗粒之间的毛细孔不断被填实,加之水化产物中的氢氧化钙晶体、水化铝酸钙晶体不断贯穿于水化硅酸钙等凝胶体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石,从而进入了硬化阶段。水化产物的进一步增加,水分的不断丧失,使水泥石的强度不断发展。 随着水泥水化的不断进行,水泥浆结构内部孔隙不断被新生水化物填充和加固的过程,称为水泥的“凝结”。随后产生明显的强度并逐渐变成坚硬的人造石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水泥的“硬化”。 实际上,水泥

5、的水化过程很慢,较粗水泥颗粒的内部很难完全水化。因此,硬化后的水泥石是由晶体、胶体、未完全水化颗粒、游离水及气孔等组成的不均质体。 (二)影响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的主(二)影响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要因素 ? 1.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2.水泥细度的影响 ? 3.拌合用水量的影响 ? 4.养护湿度、温度的影响 ? 5.养护龄期的影响 ? 6.储存条件的影响 (三)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原理(三)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原理 水泥从加水开始到失去其流动性 ,即从液体状态发展到较致密的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水泥的凝结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凝结时间。 凝结时间分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为水泥加水拌和

6、至 标准稠度的净浆完全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为水泥加水拌和至标准稠度的净浆 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 (三)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原理(三)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原理 ? 国家标准规定,水泥的凝结时间是以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在规定温度及湿度环境下用水泥净浆凝结时间测定仪测定,以 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 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表示。 ? 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 45min,终凝不大于 39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 复合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终凝不大于600min。 二、试验准备工作二、试验准备工作 1.仪器设备仪器设备

7、? (1)水泥净浆搅拌机: ? (2)标准法维卡仪 ? (3)试模 ? (4)平板玻璃 ? (5)量水器 ? (6)天平 ? (7)湿气养护箱 (1)水泥净浆搅拌机 (2)标准法维卡仪:用 试针取代试杆 玻 璃 板试 模初凝时间测定用立式试模的侧视图 (试针) 终凝时间测定用反转试模的前视图 初凝用试针 1 ( 排 气 孔 )终凝用试针 下部加圆形附件 2.仪器设备准备仪器设备准备 ? 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试件的制备试件的制备 ? 以标准稠度用水量 制成标准稠度净浆 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

8、起始时间。 三、试验过程三、试验过程 1.初凝时间的测定 ? 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 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 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降。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 2.终凝时间的测定终凝时间的测定 ? 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 180o,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 15min测定一次。 3.测定时应注意

9、测定时应注意 ? 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止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 ? 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 10mm。 ? 临近初凝时,每隔 5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四、试验结果计算及处理四、试验结果计算及处理 1.初凝时间的测定 ? 当试针沉至距底板 4mm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

10、in”表示。 2.终凝时间的测定终凝时间的测定 ? 当试针沉入试体 0.5mm时,即环形 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 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 min”表示。 五、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五、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 水化早期,大约是加水搅拌到初凝为止,水泥颗粒表面迅速发生水化,这一阶段,水泥浆既有可塑性又有流动性。 ? 水化中期 ,约有 30%的水泥已经水化,以水化硅酸钙、低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和钙矾石的快速形成为特征,水泥石逐步发挥出强度。 ? 水化后期,大约是1天以后直到水化结束,水泥水化反应逐渐趋缓,水化产物逐渐填满原来由水占据

11、的空间,水泥石不断致密,强度增加。 ? 分别相当于一般水泥在 20温度环境中水化3h、20h30h 以及更长时间 影响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 1、熟料矿物的组成 ? 矿物组成比例不同,对水泥性质的影响也不同,。例如 C3S含量高的水泥早期强度高, C2S含量高的水泥后期强度高。 2、水泥细度 ? 颗粒越细,凝结硬化速度越快,早期强度越高。过细的水泥,达到相同稠度时的用水量增加 ,硬化时产生 较大的体积收缩和孔隙 ,致使水泥石强度降低。 3、拌和用水量 拌合用水量越多,水泥石中毛细孔就越多,水泥强度越低,即水灰比越大,水泥强度越低。 4、养护湿度、温度 提高养护温度,可加快水化

12、反应,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温度降低,水化减慢甚至停止。另外,环境湿度大,有利于水泥强度的增长。 5、养护龄期 养护龄期越长,水泥石越致密。 6、储存条件 水泥在潮湿的环境里,容易受潮结块,强度降低;干燥环境中,因为水泥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缓慢碳化反应,使强度降低。通常,水泥的储存期不应超过三个月。 六、掺混合料的水泥的凝结硬化六、掺混合料的水泥的凝结硬化 定义:激发剂能激发混合材料活性的物质。 如:氢氧化钙为碱性激发剂,石膏为硫酸盐激发剂。 水泥+水 熟料水化反应 混合材料水化作用 激发剂:氢氧化钙 前期 后期 ?活性混合材料水化较水泥熟料慢,其温度敏感性高,低温下反应缓慢,高温下水化速率加快,适合于高温湿热条件下养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