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1261692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够了尘世的忙碌,听腻了都市的喧嚣,看够了尘世的忙碌,听腻了都市的喧嚣,当你置身于一处幽静美丽的山村时,不禁会发当你置身于一处幽静美丽的山村时,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世外桃源啊!这真是世外桃源啊!”你知你知道道“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含义吗?的含义吗?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陶渊明(约陶渊明(约365365427427),名潜),名潜 ,字元亮,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

2、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41岁时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文自然质朴,意味隽永,极为精炼。代表作有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桃桃花花源源记记是是陶陶渊渊明明的的代代表表作作之之一一,约约作作于于永永初初二二年年(421421),即即南南朝朝刘刘裕裕弑弑君君篡篡位位的的第第二二年年,当当时时政政治治黑黑暗暗,战战乱乱频频繁繁,生生灵灵涂涂炭炭。这这时时作作者者归归隐隐田田园园已已经经1616年年了了。他他虽虽

3、“心心远远地地自自偏偏”,但但“猛猛志志固固常常在在”,仍仍旧旧关关心心国国家家政政事事。元元熙熙二二年年六六月月,刘刘裕裕废废晋晋恭恭帝帝,改改年年号号为为“永永初初”。次次年年,刘刘裕裕采采取取阴阴谋谋手手段段,用用毒毒酒酒杀杀害害晋晋恭恭帝帝。这这些些不不能能不不激激起起陶陶渊渊明明思思想想的的波波澜澜。他他从从固固有有的的儒儒家家观观念念出出发发,产产生生了了对对刘刘裕裕政政权权的的不不满满,加加深深了了对对现现实实社社会会的的憎憎恨恨。但但他他无无法法改改变变、也也不不愿愿干干预预这这种种现现状状,只只好好借借助助创创作作来来抒抒写写情情怀怀,塑塑造造了了一一个个与与污污浊浊黑黑暗暗

4、社社会会相相对对立立的的美美好好境境界界,以以寄寄托托自自己己的的政政治治理理想想与美好情趣。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桃花源记是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这篇文章是作者晚年根据自己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身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和虚构而成。在这篇“记”中,作者以捕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访问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记叙,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文本导读准确断句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5、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异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品读课文:品读课文:一、想象桃源之一、想象桃源之“美美”:问:问:桃花源风景美不胜收,读完课文你的脑中浮现出什 么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例:1、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米,中间没有一棵别 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 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风一 吹树上 花瓣纷纷落下,

6、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2、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 一块偌大的毡子小结小结:桃花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 美在静谧祥和二、理解桃源之二、理解桃源之“乐乐”:问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 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例例: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 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 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乐在和 平安乐,无忧无虑。 (4)渔人乐,乐在受到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7、。小结: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 乐在民风淳朴。评读桃花源的评读桃花源的“奇奇”: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 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 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奇:奇:景奇、人奇、踪奇。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人间所无。 山洞奇,那是因为洞口小“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 特,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十步,豁然开朗”。 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2)人奇)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8、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奇:似真亦假,扑朔迷离。奇:似真亦假,扑朔迷离。(3)踪奇)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寻向所志”,竟“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思考: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自然美景、生活情景)2、桃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乃大惊”?他们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人“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发现桃源发现桃源访问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

9、源(线索)再寻桃源(线索)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景色优美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民风淳朴和平安宁和平安宁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理想社会理想社会【探究一】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幸福安康,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的理想。【点拨】【探究二】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画蛇添足”本是指作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

10、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了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实际上说明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点拨】【探究三】如何评价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理想?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采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

11、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点拨】桃花源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极其完整,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底。文中的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至今还极具生命力。如:“世外桃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等。总结:总结:中心:“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反应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毛泽东登庐山中有两句诗

12、:“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今天,当我们面对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真不知欣喜为如何?总结:总结:作业作业“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层 层 设 疑 的 写 法 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13、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 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容一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