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1259890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背景简介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是记录时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书,所以它是 体,共体,共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2、中庸、 论语、论语、 孟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子编在一起,称为“”。课前练习春秋语录儒四书 读准字音读准字音 颛臾(颛臾( ) 则将焉用彼相(则将焉用彼相( )矣)矣 相(相( )夫子)夫子 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毁于椟()中 固而近于费(固而近于费( )干戈(干戈( )Zhuny Xing xingsXi dbg 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鲁国权臣。将,表时间的副词。伐,攻打。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的家臣。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

3、的对象。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赞同。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尔,你们(两人)。过,责备,动词。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也 何以伐为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式得出了结论。孔子的意思是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4、(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结论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文字意义文字意义: 昔者者,助词。以为把 作为。 是这。 何以 为:表反问的句式。冉有的狡辩冉有的狡辩夫子欲夫子欲之之,吾吾二臣皆二臣皆不欲也。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文字、语句理解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没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才能就不要任其职。

5、危危:不稳不稳; 颠颠:跌到。跌到。持持:扶扶,扶持扶持,搀扶。搀扶。 虎兕虎兕:猛兽猛兽,喻季氏喻季氏;兕兕,独角犀牛。独角犀牛。 柙:柙:关猛兽的笼子。关猛兽的笼子。 椟:椟:匣匣子。子。 过: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彼相相,指冉有、子路。指冉有、子路。 冉有第二次狡辩 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忧。” 今夫句首语气词。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固 城郭坚固。城郭

6、坚固。 今现在。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词。忧忧患,名词。 分析:分析: 冉冉有有要要作作辩辩解解 , 表表 明明 冉冉 有有 仍仍 然然 坚坚 持持 对对 颛颛 臾臾 动动 武武 。 这这 必必 将将 受受 到到 孔孔 子子 进进 一一 步步 批批 评评 , 由由 此此 也也 将将 进进 一一 步步 显显 示示 孔孔 子子 的的 思思 想想。求!君子疾夫舍求!君子疾夫舍“欲之欲之” 而必而必为之为之 辞。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 哼!哼!文字理解文字理解夫、是夫、是 句

7、首助词和近指代词。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 远人远人本国以外的人。本国以外的人。修文德修文德实施文教和德政。实施文教和德政。 来、安来、安均为使动用法。均为使动用法。 相夫子相夫子辅佐季氏。辅佐季氏。谋动干戈谋动干戈策划动武。策划动武。萧墙之内萧墙之内国内。国内。丘也丘也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有国有家者有国有家者 诸侯、大夫。诸侯、大夫。 寡、不均寡、不均(东西)少、(分配)不均匀。(东西)少、(分配)不均匀。贫、不安贫、不安贫困、不安定。贫困、不安定。盖盖因为,连词。因为,连词。和和(上下)和好。(上下)和好。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正确之举:正

8、确之举: 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对均、和、安的追求;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为,又“谋动干戈”的错误。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

9、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责责无乃尔是过于先王以为东蒙先王以为东蒙 主,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驳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甲)判断句(甲)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这是国家的臣属(乙)疑问句(乙)疑问句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恐怕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则将焉用彼相矣?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么呢?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这是谁的过错呢?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怎么可以

10、废除它呢?(丙)否定句(丙)否定句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做。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远人不服。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们)却不能使(他们)来

11、归顺。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丁)倒装句(丁)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格前置)宾格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戊)被动句(戊)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毁于椟中(己)固定句式(己)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无乃与与”,表,表推测语气,意为推测语气,意为“恐怕恐怕吧吧”);); 何以伐为(何以伐为(“何以何以为为”,表

12、反问,表反问语气,可译为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为什么要呢呢”)1“修文德以修文德以来来之之” “既既来来之之” “而不能而不能来来(之)(之)”2“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之。”安,形容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词使动用法,使安定。安定。三处均动词的使用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动法,使来来(归顺)(归顺)3、“相相夫子夫子”相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帮助季氏帮助季氏 4、后世必为子孙后世必为子孙忧忧 吾恐季孙之吾恐季孙之忧忧 忧忧指忧患的事。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有国国有有家家者者“国国”、“家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的地方

13、叫“国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家”。“国国”也指也指“国都、京城国都、京城”,如,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钥匙,若潜师,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其始曰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千人”两例中的两例中的“国国”都指此义。今义都指此义。今义“国国”指国家,指国家,“家家”指家庭。指家庭。昔者先王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东蒙主以:介词,用。以:介词,用。“以以”后省略了代词后省略了代词“之之”(颛臾)。(颛臾)。为:做。为:做。今义,以为:认为。今义,以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已

14、经使他们来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要安心下来。 1无乃尔是过无乃尔是过与与(“与与”通通“欤欤”,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吧”、“吗吗”)2是谁之过是谁之过与与(同例(同例1,表反问,可译,表反问,可译为为“呢呢”)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祸起萧墙延伸巩固。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臣请缚一人过过王而行王而行 (2 2) 以其境以其境过过清,不可久居清,不可久居 (3

15、 3) 是谁之是谁之过过与与 (4) 无乃尔是无乃尔是过过与与 (5) 会贤大夫赵禹来过卫将军会贤大夫赵禹来过卫将军走过过分,过于过错批评探望附:论语部分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教学生四种内容:历史文献、社会实 践、忠诚、信实。)附:论语部分名句附:论语部分名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赞美弟子颜渊)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 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批评弟子宰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刚毅有力)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