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1191709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适应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和措施。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书同文”、“禁私学”,以至“焚书坑儒”等。这些措施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一失败的教训为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铭记。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乃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其间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董仲舒、王安石、朱熹、王阳明等。明清之际,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又勇敢地

2、站出来,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思想,这对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产生具有启蒙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自幼勤读儒学,做到“三年不窥园”,对春秋公羊学与易经阴阳学特别有研究,学识渊博。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育生涯。汉景帝时,他因专精春秋而被选任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接连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也称“天人三策

3、”。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教化、正万民”和“改革选士制度”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绝大部分失传了,现存仅有春秋繁露一书和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在哲学上,董仲舒是个地道的神学唯心主义者。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他指出“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以天人同类为根据,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是“替天行道”,他的行为好坏能直接影响

4、天,天能据此进行严格的赏罚。如君主施行仁政,上天就会降下“祥瑞”现象,以示奖励;如果君主施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异现象,以示“谴告”。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而“天道”主宰着“人道”。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德治”和“法古”。他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春秋繁露精华)既然强调“德教”,那么“德”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要统一思想,思想不统一,国家不好治理,所以他

5、提出“独尊儒术”。他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三纲”。同时又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五条社会道德规范。另外,董仲舒还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奉天法古”的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往往成为保守派的思想武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董仲舒也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论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他对孟子的董仲舒也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论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他对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和荀子的和荀子的“性恶论性恶论”进行调和,提出了进行调和,提出了“性三品性三品”说,说,即把人性分为即把人性

6、分为“圣人之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和和“斗筲之性斗筲之性”三种。三种。“中民之性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其人性中有性有情。性属阳,是仁的代表万民之性,其人性中有性有情。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他说: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他说:“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所以深察名号)所以“中民之性中民之性”的的“万民万民”才是教育的对象。才是教育的对象。他还从他还从“德治德治”的观点出发,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张的观点出发,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张“兴教兴教化、正万民化、正万民”,通过,通过“教化教化”,实现国家

7、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他说:。他说:“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

8、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董仲舒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贤士”和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万民”。所以,他主张的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和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他的内容一概不要。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9、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他还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智)。”(春秋繁露玉杯)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作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很重视音乐教育。他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汉书董仲舒传)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他说: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

10、逆其理,鲜不乱矣。”(春秋繁露仁义法)也就是说,应“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2)必仁且智。)必仁且智。他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蝉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不仁而有勇力财能,则狂而操利兵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春秋繁露仁义法)。因此,必须做到“既仁且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3)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这里的“义”是指社会的道德准则,“利”是

11、指个人的物质生活利益。“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他还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美其道,慎其行,适疾徐,稽而勿苦。)美其道,慎其行,适疾徐,稽而勿苦。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齐(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春秋繁露玉杯);另外,在督促考核学生时要求不要给学生的压力太大,应做到“力不劳而身大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多连博贯,博节合宜。)多连博贯

12、,博节合宜。他说:“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弗能察,寂若无;能察之,无物不在。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孔)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春秋繁露精华)他还说:“太节则知(智)阁,太博则业厌。”(春秋繁露玉杯) 3)强勉学问,专一虚静。)强勉学问,专一虚静。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还认为学习必须“专一”,“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春秋繁露无道无二)。正如“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春秋繁露无道无二)一样,学习只有“专一

13、”才能“致精”。“夫欲致精者,必须静其形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春秋繁露通国身)。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思想(一)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思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一作介父),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晚年封号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他出身于寒素庶族。其父王益进士及第,历任地方官员,一家人靠官俸为生。王安石幼年聪悟好学,“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且“百家诸子之书,无所不读”。22岁应举中甲科第四,授扬州签判。后又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等。从公元10431060年,他主要是做州县官吏,其间

14、曾三次还朝,任大理评事、殿中丞、群牧判官等京官,但总共不足五年。宋英宗一朝,王安石都居江宁,聚徒讲学达五年之久。1067年,英宗死,神宗即位。第二年王安石从知江宁府,被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积极变法,推行新政。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排斥、打击,他于1074年4月被罢相,出知江宁府,1075年2月恢复相位,第二年再次被罢免,判江宁府。此后的十年,他一直在金陵居闲,以著述为生。他一生著作较多,但相当一部分已经佚失,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在政治上,王安石认为“民贫则国不强”,因此,他提出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除了农业之外,商业和军事同样是“强国”之

15、本。根据这些思想,王安石等人从1069年开始,制定和实施“新法”,主要内容有:1、农田水利法;2、青苗法;3、方田均税法;4、市易法;5、将兵法和保甲法等。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他说:“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结果,使“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因此,他执政之后于1071年(熙宁四年)拟就了新的科举考试办法,具体规定如下: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第一,废除明经诸科

16、;第二,增加进士名额,但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第三,进士科考试,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谓之“本经”;并兼治论语、孟子,谓之兼经;第四,考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要求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道;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第五,原习明经诸科者,一律改考进士科。并适当给予照顾,以减少对考生的不利影响。第六,新立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中格即取。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2、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1)改革太学。)改革太学。 2)整顿州县学。)整顿州县学。 3)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建立武学、

17、律学和医学。 3、置经义局、撰三经新义、置经义局、撰三经新义王安石对三经义的训释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认为周官是反映周代的政事,是一部完整的典制,其法可行于后世;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尚书,“操之以验物,考之以决事”,可以用于政治。他认为三经新义的颁行,可以正思想源流,使义理明白,有利于统一思想,教育后代。他还十分重视文字工作,认为统一文字是统一道德的前提,字义不统一,就容易曲解经义,通文字才能通经义。所以,他晚年著字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4、有关教育的基本理论、有关教育的基本理论首先是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

18、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临川先生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可以说,他掀起了北宋时期,乃至汉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兴学运动。他反对天才论,强调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有名的文章伤仲永,早已脍炙人口,此文正是这一思想最集中、最典型的概括和表述。文章写的是金溪方仲永,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到了十二三岁,就退步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文”,到二十岁左右,已经“泯然众人矣”。这是一篇不朽的作品,永远激励人们勤奋好学,也是对先天论成才观的有力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王安石认为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至

19、关重要,但学习和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他在原教篇中说:“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不善教者反此,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他还说:“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转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163-164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这也符合他“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这是正统派学者对他的评价,认为是“大逆不道”)(转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188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的“三不足”精神。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朱熹的教育思想(一)

20、朱熹的生平和哲学思想(一)朱熹的生平和哲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逐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生于福建尤溪县。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书香门第,祖辈历代为官,其父朱松不仅当过县尉,更是一个学者。朱熹18岁就以优异的成绩“举建州乡贡”,19岁即“登王佐榜进士”,受“同进士出身。”24岁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他从32岁至47岁这15年间,朝廷屡诏为官,皆托辞不应,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集中精力从事于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朱熹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四十余年,总计做官十年左右。在从政的十年中,每到

21、一处都提倡设立书院和州县学,并亲自讲学。在知南康郡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教条或学规),并自任山长,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楷模。在知漳州时,其影响最大的教育活动是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及其注释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于1190年刊印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并逐步取代五经在教育中的独尊地位。至元朝皇庆二年(1313)正式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该书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影响中国教育达数百年之久。朱熹的一生很重视编著学校教育的教材,除影响极大的四书集注外,小学、童蒙须知和近思录也是封建社会影响较大的正统教材。朱熹死

22、后赐谥号为“文公”,故人称朱文公。其学派后人称之为“闽学”。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先气后。理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出万物的原理,而气是率理而铸型的质料。他还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认为理同而气异,“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如一江水,你将勺去取,只得一勺;将碗去取,只得一碗;至于一桶一缸,各自随器量不同,故理亦随以异”。(朱子语类卷四)由于“理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由于“分殊”,才有事物的多样性。而人们探究“理”的方法,还是要由具体到一般,通过“格物”来“究理”。他说:“格物,是物上究其至

23、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朱子语类卷十五)还说:“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朱子语类卷十)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明人伦明人伦”。他说:。他说:“父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孟子集注卷五)但(孟子集注卷五)但他是用理学的观点来具体解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24、在于他是用理学的观点来具体解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复其性复其性”、“尽其伦尽其伦”。他说:。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焉。”(朱文公文集卷十五)他接受了(朱文公文集卷十五)他接受了“二程二程”和张载的思和张载的思想,把想,把“性性”分为分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和和“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两种。两种。“理理”是是最高最完美的;最高最完美的;“气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

25、为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人欲”。因此,要通过教育。因此,要通过教育“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还认为。朱熹还认为 “心心”也可分为也可分为“道心道心”与与“人心人心”两种。来源于两种。来源于“性命之正性命之正”而出乎而出乎“义理义理”的是的是“道心道心”;来源于;来源于“形体之私形体之私”而出乎而出乎“私欲私欲”的的则是则是“人心人心”。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将。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将“人心人心”变为变为“道心道心”。正如他说的:。正如他说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朱子语类卷十三)

26、子语类卷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朱熹还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人其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圣人”天生禀“清明之气”,故无需教育;“贤人”次于“圣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即“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中庸章句第二十一章);至于“中人”,则教育的作用更大,他引荀悦的话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朱子语类卷一O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内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成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小学”和和“大学大学”两个阶段。他说:两

27、个阶段。他说:“大大学者,本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学者,本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朱子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朱子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小学辑说)他说:(小学辑说)他说:“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

28、,与有五年,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文集卷七十六大学章句序)(朱子文集卷七十六大学章句序)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朱熹说:“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圣人千言万语教人,学者终身从事,只是理会这个要得事事物物、头头件件各知其所

29、当然;而得其所当然,只此便是理一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强强调调正正面面引引导导与与规规范范禁禁防防相相结结合合。朱熹认为教育学生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存天理、为善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灭人欲、去恶是从消极方面入手,两者应结合起来。但应多用积极引导的方法,消极禁防尽量少用。他说:“小学书要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小学辑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犹决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矣。”(同安县谕诸职事)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3)注重学术辩论,强调)注重学术辩论,强调“

30、知为先知为先”、“行为重行为重”。发端于北宋的理学至南宋分化为两大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朱熹和陆九渊既是学术上的论敌,又是好友。他俩曾在铅山(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论学。朱熹指责陆九渊“尊德性”、“心即理”的主张是“简易工夫”;陆九渊则指责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是“支离事业”。这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在学术史和教育史中都被传为佳话。在他知南康军任满后,回到武夷山讲学期间,又同陈亮展开了一场学术思想和教育观点的论战。朱熹指责陈亮“专言事功”是“舍本逐末”,并陷入“利欲窠窟”;陈亮批评朱熹“空谈义理”是“尽废天下之实。”这场争论在中国教

31、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揭开了“义理之学”与“事功学派”之争,而且酝酿着整个反理学斗争的端绪。朱熹还曾前往岳麓书院与张拭探讨学问。他在教学生时也常常采取讨论式。朱子年谱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另外,朱熹认为知与行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但又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辑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4)朱熹读书六法。)朱熹读书六法。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弟,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

32、此,则不敢志乎彼。”(朱子读书法) 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规文,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学规类编)他要求“看文字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卷子语类卷十)应当“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虚心涵泳。虚心涵泳。“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称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

33、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读书应当“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学规类编)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

34、甚么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子语类卷八)还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朱子语类卷十) 居敬持志。居敬持志。“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朱子语类卷十一)又说:“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面一般。”(朱子语类卷十)他还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所以,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王守仁的生

35、平和政治、哲学思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所以别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死后谥号为“文成”,后人亦称他为王文成公”。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21岁举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他先后担任过江西卢陵县知事、南京刑部和吏部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南京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王守仁在做官的同时,从未放弃教育活动。他从34岁(1505年)开始收徒讲学,倡言“身心之学。”尤其在他50岁后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当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

36、姚一地听他讲学,可谓“环先生而居者比屋”,甚至“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他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弟子记录他的言论和选摘他论学书札的传习录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他根据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王纯甫书)。在政治上,王守仁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

37、益。他不仅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而且还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政治名言,警告统治者要加强道德教化,治人要治心。他在南赣为官时,一方面行十家牌法,选民兵,建立地主阶级武装;一方面颁布南赣乡约,兴办学校,加强封建思想统治。可以说,“文政武功”他都娴熟。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王守仁认为造成明王朝岌岌可危局面的原因是“士风之衰薄”、“学术之不明”。他说:“今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土为之倡焉耳。”(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二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38、所谓“明学术”,就是“明人伦”;“变士风”,就是改变“驰鹜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的士风(王文成公全书卷七万松书院记)。他要培养一批以“学圣贤”为志的“豪杰之士”,振兴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对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就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去人欲,去习染,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其理论基础是“致良知”说。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王文成公全书卷七紫阳书院集序)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封

39、建道德观念的“顺民”,以维护和巩固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这些在“胜私复理”方面各有其用。他说:“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王文成公全书卷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六经”不过是“本心”的账簿而已,但“六经”所记“本心”各不相同。“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

40、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所以读经是为了寻求帮助,复明本心之“常道”。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认为写字、弹琴、习射对陶冶本心也很有价值。他说:王守仁认为写字、弹琴、习射对陶冶本心也很有价值。他说:“吾蚕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吾蚕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还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还说:“君子之于射以

41、存其心也。是故爆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爆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其心也。”(王阳明先生全集卷七观德亭记)。(王阳明先生全集卷七观德亭记)。 王守仁根据这种教育内容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王守仁根据这种教育内容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训蒙教约训蒙教约”,夫定道德训练的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夫定道德训练的标准

42、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歌诗可以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歌诗可以“精神宣畅精神宣畅”,“心气心气和平和平”;习礼可以;习礼可以:礼貌习熟:礼貌习熟”,“德性坚定德性坚定”;读书可以;读书可以“义义礼浃洽礼浃洽”,“聪明日开聪明日开”。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雨无暇及于邪僻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雨无暇及于邪僻。”(王文成公(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中)

43、。全书卷二传习录中)。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知、行合一,事上磨炼。“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吝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之知”的观点。他认为“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友人问),“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44、如言学孝,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王文成公全书卷答顾东桥书)。”他强调“行”才是“学”,反对“着空”,也体现了他在教育上的求实精神。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2)自求自得,独立思考。)自求自得,独立思考。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中)。他还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45、)。所谓“点化”,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指点和开导,朋友间的砥砺和切磋;所谓“自家解化”,即发挥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认为这才是“一了百当”的功夫。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3)师师生生和和谐谐相相处处,无无犯犯无无隐隐。他他说说:“人人谓谓事事师师无无犯犯无无隐隐,而而遂遂谓谓师师无无可可谏谏,非非也也。谏谏师师之之道道,直直不不至至于于犯犯,前前婉婉不不至至于于隐隐耳耳。”(王王文文成成公公全全书书卷卷二二十十六六教教条条示示龙龙场场诸诸生生)。教教师师对对学学生生的的批批评评,应应抱抱欢欢迎迎的的态态度度,“凡凡攻攻我我之之失失者者,皆皆我我师师也也,安安可可以以不不乐乐受受以以心心感感之

46、之乎乎!”(王王文文成成公公全全书书卷卷二二十十六六教教条条示示龙龙场场诸诸生生)。如如有有一一次次,王王守守仁仁在在家家乡乡与与弟弟子子一一道道过过中中秋秋节节,一一百百多多名名弟弟子子欢欢聚聚天天泉泉桥桥上上,酒酒过过半半酣酣,王王守守仁仁提提议议大大家家表表演演节节目目,于于是是诸诸生生比比音音而而作作,翕翕然然如如协协金金石石,少少间间,能能琴琴者者理理丝丝,善善箫箫者者吹吹打打,或或投投壶壶聚聚算算,或或鼓鼓棹棹而而歌歌,远远近近相相答答,好好不不热热闹闹。王王守守仁仁在在弟弟子子要要求求下下,也也即即席席赋赋诗诗,以以曾曾点点自自喻喻:“处处处处中中秋秋此此明明月月,不不知知何何处

47、处亦亦群群英英,铿铿然然舍舍琴琴春春风风里里,点点也也虽虽狂狂得得我我情情。”(王王文文成成公公全全书书卷三十四年谱)。可见其融洽的师生关系。卷三十四年谱)。可见其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4)顺应儿童天性,采取诱、导、讽的教学方法。)顺应儿童天性,采取诱、导、讽的教学方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接着他提出,以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来“训导其志意

48、,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因为“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以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王守仁还批判了当时的儿童教育者对待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致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人,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训蒙大意示教

49、读刘伯颂等)。为此,他要求教师切实按照他的意见去教导儿童,“尔诸教撰;其务体待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五、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五、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经历着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而最初的萌动是1718世纪明清之际的早期思想启蒙运动。其主要的思想家有: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91682)、王夫之(16191692)、颜元(16351704)、李球(16591733)、戴震(17231777)等。他们都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代表进步的力量,对封建理学进行了无情的

50、批判,提出了初步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尽管各个思想家的具体思想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不同的支流朝着一个方向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想潮流奔腾在我国思想史的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早期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经世袭用”的实用人才,能做到“仁义与事功合一”(黄宗羲语),不仅能“明道”,而且能“救世”,即“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顾炎武语)。他们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就教育对个体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说,他们首先对理学家的人性论进行彻底批判。早期启蒙思想家认为气质之性就是本然之性,性在气质之中,没

51、有超乎气质的义理之性。他们讲的“气质”是指物质的东西,认为人的正当的物质欲望是合理的,“天下之公欲”就是“理”。戴震还提出要“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进步思想。他们还认为人性是后天习得而成的,是“习成而性与成也”。如王夫之就明确提出人性是“日生则日成”的命题,认为教育不是复已成之性,而是“日新其性”、“继善成性”的过程。颜元也说:“恶者,引蔽习染也。”去掉“引蔽习染”正是教育的作用。所以,人性是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在“日新”变化中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就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早期启蒙思想家深刻地批判了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如颜元批判理学“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存学编

52、卷二)。顾炎武也指出:“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亭林余集与任钧衡)。因此,他强调要用经世致用的实学来代替理学的空谈,要能“为天地造实绩,而民以安,物以阜”。颜元也曾尖锐地批判当时的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势利的场所。他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他认为学校还应该成为议政的机构。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存治编学校。学校还应有监督弹劾郡县地方行政官吏的权力,这似乎有点像西方议会的性质。中国封建社

53、会的教育思想(二)关于教育的内容早期启蒙思想家们都竭力批判理学的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脱离实际,专学那些与现实相差甚远的歪曲经书的繁琐注疏等,认为教育内容必须注重实际问题,学习对实际有用的东西,如礼、乐、兵、农、医等。同时也注重学习经史,研究经学,其目的也是为了经世致用,以托古改制,认为古人是注重实学的,如黄宗羲就曾主张学汤五经、兵法、历算、医学等内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颜元在存学编上陆桴亭书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教育内容。他说:“某为此惧,著存学一编,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致明道不在读书章句,学不在疑悟诵读,而期如孔门搏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者。”

54、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六德是指: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德、六行和六艺是三物。他晚年为漳南书院提出的“教育计划”,将此书院分设六斋:(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诸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及射御技击等科;(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奏章、诗文等科;(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三)关于知识的来源与获得早期启蒙思想家都认为知识不只是来

55、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来源于社会实践。认为“理在气中”、“理在事中”,而反对理学家们的“理在事上”、“理来于心”。正如顾炎武所说:“行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日知录)。李塨也明确提出:“夫事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人们后天接触客观事物,感知、思维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的结果。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通过实践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正如王夫之所说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尚书引义卷三)。他还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浅知到多知、深知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他认为应包

56、括“学、问、思、辨、行”几个方面,而“行”是首要的,“学、问、思、辨”是为“行”服务的。颜元指出:“譬之学琴然,读书犹琴谱也,烂熟琴谱,讲解分明,可谓学琴乎?”“譬如欲知礼,任读几百遍礼书,讲问几十次;思辨几十层,总不算知。直接跪拜周旋,捧玉爵,执币帛,亲下手一番,方知礼是如此是谓格物而后致知矣。”(四书正误卷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他们对封建理学僵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要人们面视现实世界,注重科学;学习那些能“利济苍生”的有用知识,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们不想触动封建制度,想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革,在批判理学的同时,又抬出孔孟之学作为自己批判的武器。所以他们所点燃的这一进步思想的火花在被理学禁锢了的黑暗社会中,在统治阶级的压制下,未能燃烧起熊熊的烈焰,理学仍占统治地位。但早期思想启蒙运动已在人民的思想中种下了思想解放的火种,它激起了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爱国热忱。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分析王安石进行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启示。2、试分析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改革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时代局限性。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