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1159277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产业结构优化(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主导产业: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产业(包括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产业就被称为主导产业 与非主导产业相比,主导产业具有以下的特征 :2主导产业特征l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l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l3、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 l一般认为通过其扩散效应表现出来 :l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有三种形式: l“前瞻效应” ,即主导产业(产业部门)对新产业、新技术、新原料和新能源的出现产生的诱导作用。 l“回顾效应” ,即主导产业产生的对为其提供投入物的产业和部门发展的刺激作用 。l

2、“旁侧效应” ,即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主导产业的选择l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根据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l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本国的国情。l其次,根据一些制定过产业政策的国家的经验,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可以参考另外一些选择基准,如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以及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等 。4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l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示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 l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l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采

3、取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那些随着收入增长,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l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lEi = 5生产率上升基准 l基本思想是从供应角度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将那些最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而且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l这里的生产率是指产出对全部投入要素之比 。l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l在一般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基准与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一致的,即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6关联度基准 l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

4、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 7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l适合于发展中国家选择主导产业的二项标准:l即重点扶植那些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满足社会最迫切而又必不可少的需求的短替代弹性基准;l重点支持那些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深刻和长远影响的产业,以保持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增长后劲基准;8二、产业结构优化 l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5、过程。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没有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条件,不但达不到升级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发生结构的逆转。高度化是合理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合理化的本身就是为了使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进行转化,失去了这一目的,合理化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 9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l1、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l一国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着结构转换和不断高度化的问题 。l产业结构的转换一般是指该产业结构系统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l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 。l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有规律的结构转换来完成的 。10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l2.产

6、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标志 l国际上似乎还没有比较通行的方法。在此,我们介绍两种衡量的方法 :l(1)“标准结构”方法 l(2)相似性系数法 11“标准结构”方法l标准结构方法是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l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但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这种方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 。 12相似性系数法 l相似性系数法以某一

7、参照国的产业结构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l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Ai和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13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及表现形式 l1、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动因 l如果我们将一国的产业结构看成一个系统,则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l(1)要素的供给l(2)市场的需求l(3)环境,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的变化等。14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 l影响产业结构三方面的因素(即要素的供给、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满足)互

8、相作用趋于一致时,就会促使产业结构朝更高阶段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l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 。l创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 :l(1)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 l(2)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15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环境 l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通过主导产业的更替,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新的阶段。l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

9、进一步深化,由单个产业充当主导产业的角色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是不再可见,而越来越多的场合是由一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 。16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l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l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l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l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l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关系问题;l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17l产业结构不协调,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l第一,供给结构的变化不

10、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l其表现形式有三种: l(1)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l(2)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供应滞后 。l(3)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供应过剩 。l第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l其表现形式有三种: l(1)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l(2)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 l(3)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18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l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l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l(l)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即

11、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 。l(2)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联系表明了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协调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相互服务 ,二是相互促进 。l(3)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l(4)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 。19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l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l我国理论界在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l(l)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l(2)需求结构基准:

12、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l(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20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l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和动力 l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是一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状态,通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引起结构的变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 。l根据输入信号的性质和调整方式的类型,理论上可以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分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l(1)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l(2)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l(3)产业结构的市场

13、调节机制和计划调节机制。21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一)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一)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1、地区产业结构中往往并不具备一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2、地区产业结构中一般都具有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3、各地区比较优势不同,专业化部门各异,产业结构往往存在明显差异。4、地区产业结构之间互补性、依存性较强。22(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合理与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l一方面,当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或不协调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l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非常有必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

14、理化。l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23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地区要素禀赋2、需求结构导向3、地区间的经济联系4、生产的地区集中度l除以上因素外,地区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地区产业结构。24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 2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产业空间分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主要任务是研

15、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为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布规律,为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261.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此阶段仅以地理环境解释经济分布和地区经济此阶段仅以地理环境解释经济分布和地区经济差异,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对实际的社会经济差异,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对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也难以起到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古典区位活动也难以起到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古典区位理论逐步形成。理论逐步形成。27(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826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提出了孤立

16、国圈层理论。一书,提出了孤立国圈层理论。 农业圈层理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农业圈层理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容易腐烂、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要安排素考虑进来,容易腐烂、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要安排在中心城市附近,如生产鲜菜、牛奶等;需粗放经营的可安在中心城市附近,如生产鲜菜、牛奶等;需粗放经营的可安排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如放牧等。排在离中心

17、城市较远的地方,如放牧等。28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德国)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韦伯(德国)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在1909年撰写的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该理论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如钢铁、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如钢铁、制糖等,这类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在运费最低

18、制糖等,这类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在运费最低点上。点上。 292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 优区位优区位 。 主要代表人物:韦伯;主要代表人物:韦伯; 胡佛胡佛 (美(美 )于)于1931年、年、1948 年分别写了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区位 30(2)市场学派理论)市场学派理论 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尽量把企业安排在利

19、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的安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的安排。 31(3)成本)成本市场学派理论市场学派理论 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本和市场对产成的,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本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业布局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古典区位理论讨论的是微观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古典区位理论讨

20、论的是微观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市场学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局,市场学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涉及区位,是一般均衡问题。成本涉及区位,是一般均衡问题。成本-市场学派建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费农等。萨德、俄林、费农等。 323.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理论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核心内容: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内容:在一

21、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着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增长极”。 33 (2)点轴理论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

22、长极。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 使之相联系,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形成由点带轴,由轴这一线路即为轴。形成由点带轴,由轴带面,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带面,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4(3)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的。他认中提出的。他认为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

23、达地区由于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来越大。 35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l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l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

24、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l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l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36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l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l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

25、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37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l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l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

26、注意发挥地区优势。l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l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l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38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第一产业,主

27、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l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l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39(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l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l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

28、得到开发。40二、自然因素 l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l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l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l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

29、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l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41(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l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l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l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

30、的产业布局场地。l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l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l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l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42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l充足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l而

31、在人口较少地区,大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产业,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人口质量的高低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高质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高层次产业,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l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影响。产业布局应与各地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l导致市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3四、社会经济因素 (一)历史基础l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

32、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二)市场条件1、市场需求影响产业布局,对产品的需求量。2、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影响产业布局的部门规模和结构,是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及有地方特色产业地域综合体的指南。3、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的合理聚集,使产业布局指向更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区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产业布局,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l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l法律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44(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

33、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产业布局亦然。l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不得不把沿海的一些工业迁往内地,并重点进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l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又将投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一带,一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我国东部经济的优先发展。45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l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l技术进步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使单一产品市场变为多产品的综合生产区,从而使生产部门的布局不断

34、扩大。(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l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状况产生影响。l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使得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城市化趋势,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 46产业布局的机制产业布局的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互相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和组合的因素的互相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 具体的产业布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产业布局机制具体的产

35、业布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产业布局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产业布局政策也往往要通过产业布局作用下进行的,产业布局政策也往往要通过产业布局机制的媒介来实施。机制的媒介来实施。 471、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 (1)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在本世纪在本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以后,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以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流行。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流行。 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 特点特点 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 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48(2)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36、)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世界各国在发的。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世界各国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国家干预或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 特点特点 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49对两种机制的比较对两种机制的比较l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各有长短,单纯依靠某一种机制都难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l世界各国先后认

37、识到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利用由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的计划机制。502、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以直接行政管理为主,排斥市场机制,主要高度集权,以直接行政管理为主,排斥市场机制,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的产业布是依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的产业布局机制。局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布局机制正逐步发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布

38、局机制正逐步发生变化,由国家制定产业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综生变化,由国家制定产业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产业布局总体目标,自主作出投资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产业布局总体目标,自主作出投资区位选择。区位选择。 中国所要重塑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中国所要重塑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的产业布局机制。调控为指导的产业布局机制。 51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1、改革开放前,我国坚持平衡布局的思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实现资源在产业和地域间的组合与再组合。这

39、种产业布局方式在实践上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2、改革开放后,我国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取向。因而全国产业布局和投资重点东移,有力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存在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4、调整思路。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 52内容:内容: (1)产业布局主体以企业为主)产业布局主体以企业为主 (2)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和

40、完善宏观调控体系53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54一、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l产业分立的根本表现是存在产业边界产业边界边界类型定义定义角度表征指标技术边界生产的技术手段与装备生产专用性程度及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业务边界产业提供其产品与服务产品差异性程度的活动方式运作边界产业活动的基础平台及组织专用性程度与配套条件可容量市场边界同一或替代产品与服务交易市场结构的竞争关系55二、历史上的产业融合以及当前产业融合的根本特征1.传统工业发展中的技术融合,指广义类似的生产过程被其他众多产业所采用,如车床在汽车行业和其他机械行业的使用。2.20世纪60年代材料技术革命,创造铝合金等新型材料产业。3.2

41、0世纪90年代以来,将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融为一体的新型产业融合4.当前产业融合的根本特点是信息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 56三、信息产业融合的背景l融合之前技术各自独立,有其特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并按照特定的技术标准提供信息服务内容。分别提供不同产品与服务,并通过其特定流通渠道形成各自的价值链。有各自分割的市场领地,竞争只发生在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之间。有各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面临不同的政府管制。57三、信息产业融合的背景l1999年微软公司发布“维纳斯计划”,希望实现上网和看电视两不误,但由于技术不支持的原因以失败告终。l1991年美国铱星公司的卫星通信网计划,虽然克服了技术障碍

42、,但因为技术融合与业务和市场的脱节,也以失败告终。l2000年,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与全球娱乐及传媒巨头时代华纳进行换股合并,代表着产业融合时代的真正来临。58三、信息产业融合的背景l信息技术进步及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字融合是产业融合发生的背景 。l信息技术进步尤其是数字化,使信息传送平台与带宽要求发生了两个重大转换。第一种转换发生在低带宽要求上,形成了从专用信息传送平台到非专用信息传送平台的转变,如IP电话第二种转换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上,从低带宽要求转向高带宽要求,如音像服务作为电子邮件的附件发送l其中,从专用平台向非专用平台的转换,对三大产业融合发挥关键作用59四、产业融合的内涵

43、l最初的产业融合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日本的实业界提出。在当时的全球性企业合并、合作浪潮中,日本NEC公司在1977年提出了“电脑与通信(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简称CC)”的公司口号,预测产业融合的时代即将来临。 l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也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现象,对产业融合内涵的界定也集中于形象化的现象描述上,而且并非始于经济学家。60四、产业融合的内涵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

44、域 。法国的S.诺拉(Nora)和A.曼克(Manc)为了反映电气通信(Telecommunication)和信息处理(Information)相互融合的现实,将两个词合成为一个新词,即“Telematiqu”, 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预测到,电子通信、信息处理、广播、出版、教育、图书馆等,所有与信息相关的行业都将进入到融合的时代。 61四、产业融合的内涵l从单一角度的定义主要包括:从产品角度,把新的媒体形式和服务视为融合。从技术层面,把融合视为

45、不同媒体技术或部门在不同的层面上的综合或结合。从市场变化的角度来定义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62四、产业融合的内涵l从综合角度定义产业融合的代表性定义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从融合的不同层面来看,还有学者认为到2015年将有四种主要的融合:一是产品融合,即信息产品都采用相同的技术手段来处理。二是过程融合,即通过虚拟过程完成过去需要几个不同过程才能完成的事情。三是基础设施融合,不同

46、的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四是市场空间的融合。还有一些人认为,融合涵盖了所有和通信、媒体、IT、信息经济相关的商业活动,并假定了四个方面的融合,即设备、传播平台(因特网、广播和卫星)、产品(新闻、娱乐、教育等)、商业系统(传送、客户服务和点播)。63五、产业融合的分类64五、产业融合的分类l按照融合后企业间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程度可以划分全面融合和部分融合 。l按照产品性质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 替代型融合:一个产业(A产业)由于技术革新,能够提供与其他产业(B产业)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B产业逐渐衰退互补型融合:一个产业(A产业)由于技术革新或放松管制,可以提供其他产业(B产业)提供的

47、部分产品或服务,反之亦然,结果并非一方成长一方衰落,而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比单独分开使用时效果更好。65六、产业融合的原因l不断提升的人类需求是内在拉动力量,人类需求更加方便、快捷、高满意度且低成本的满足需求的方式。l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为产业融合提供动力。技术进步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l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l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和降低交易费用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源。66七、产业融合的作用l促进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开发。(1)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产品是技术进步发生

48、在不同产业边界处的特定产物,与技术进步导致一般新产品产生的作用途径不同。技 术进步原有产业新型产业产品更新产品创造一般新产品原有产业A技术进步 原有产业 B融合的新产品67七、产业融合的作用l产业融合改变传统产业及其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等。(1)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2)改进服务质量(3)改变传统服务方式(4)促进收益递增效益的发挥68七、产业融合的作用l产业融合赋予市场竞争以新的内涵:(1)产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市场竞争规则的创新,以促进更多的产业领先者出现。(2)产业融合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3)产业融合使市场竞争更趋完全性。(4)产业融合使企业间关系更趋多样化,竞合关系的重要性凸现。69八、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l赋予传统产业以竞争活力l强化竞争效应l企业策略性竞争行为趋于边缘化l促生网络型企业组织l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水平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