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1157130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经济新常态下的开发区战略抉择当前,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换档回落呈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动力、面临更多风险挑战等特点。如何科学认识和理性面对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正视的重要命题。通过今年以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我们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应是稳健温和。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政府将保持战略定力,不会乱出手、出重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应该是定向调控为主,差别化调控“精准发力”,“天女散花”式的调控或难重现

2、;更常态、常规的是适量、微量调控,避免过去大剂量式的刺激方式造成遗患,今年会以多批次、细水长流式的中微刺激为主;立足中长期,通过改革、开放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动力。对我们国家级开发区来说,首先要摆正心态、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尽管新区过去 5 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增幅近 40%、去年实到外资 9.09 亿美元,但今后应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既要显绩、更要潜绩。其次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改变以往往靠土地、资金“大满贯式”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聚集约,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要“危”中寻“机”,积极主动作为。经济新常态与新工业革命、新一轮对放开放、新型城镇化等

3、同步展开,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一定要把提质增效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坚持现代产业特色化、改革开放深化、政府服务强化、人的现代化“四轮驱动”,坚定不移走精明增长之路,不断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一是把握新趋势,加快塑造现代产业特色。作为新的发展态势,“新常态”既是一个从原有传统产业中蜕变出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把握新的趋势和机遇,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过程。我们认为,无论是旧产业的蜕变,还是新产业的塑造,都要改变传统就产业论产业的定势和路径依赖,突破原先简单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群的概念,通过整合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多维要素资源,

4、促进生态圈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动,真正以培育和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把重心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尽快形成新常态下新的生产力,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1)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精现代农业。 与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合作, 精心编制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围绕 “3211”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中国“威奇托”通航之都、国家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制造与应用示范中心三大核心支柱产业,并引进一批全固态激光、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隐形冠军”项目。抢抓制造业服务化、服务消费扩大、结构升

5、级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研发创意、检验检测、通航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提升高端商贸、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省级现代渔业园,加快推进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之一的华大基因长江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中心等项目。(2)以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当前,市场已成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企业已成为配套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产业竞争已前移到对创新能力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竞争。在前些年有效集聚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的融合,加快建设技术交易、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市场,构建以市场和企业为核心的创

6、新导向机制。紧紧围绕市场和企业招引人才、搭建平台、配置资源和完善服务。 (3)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妥推进部分产能过剩、效益较低的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资产重组,积极引导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提升,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有机更新。重点以实施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为契机,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低碳化、特色化及现代新材料转型;依托机电工业园、车船装备产业园,推动装备制造向精密机械和车船智造中心升级。(4)建立健全新的产业促进机制。更加严格实施项目评估与准入论证制度,算好产业账、成本账、产出账、生态账;围绕用地难、招工难、融资难等,通过严格项目评估准入、低效用地清理、

7、探索根据产业生命周期供地、构建国际职业教育体系、柔性引才、深化政银企对接、金融产品创新、产业基金助企等市场化手段,努力打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在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机电工业园,率先建立精简高效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新模式,实行多元化投入、自主化决策、扁平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加快园区向资源要素整合者、产业环境塑造者、公共服务提供者和社会服务组织者转型。二是激发新动力,打造对外开放战略平台。顺应绿色、生态、低碳等世界主流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上深化对外开放,为经济新常态增创竞争优势、增添发展动力。重点以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为主抓手,全方位提升新区开放

8、型经济和国际化水平,以“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并学会在国际合作平台上整合配置资源、集聚发展要素,主动融入开放型经济和国际通行“游戏规则”中,真正以开放倒逼改革。 (1)打造对外开放新的战略平台。以“三个国际化”为引领,全力打造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海峡两岸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正在申报的综合保税区三大开放战略平台,吸引国际化的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理念创新、功能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积极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重点通过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这一对外战略新平台,不仅仅是引进一些外资和具体的产业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探索以自由贸易为重点、更高层次

9、的对外开放新路径,特别是随着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紧紧围绕省政府确定的中瑞生态产业园“三基地、三中心”(生态产业基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中瑞精品名品展示交易中心、瑞士钟表检测保养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定位,坚持全域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中瑞双方合作交流制度化安排,有效吸纳和承接瑞士及其他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职业教育、健康诊疗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创新体系,成为执行中瑞自贸协定的样板区。同时,积极构建瑞士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市场高效便捷的平台,努力将园区建成“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2)主动对接上海自贸

10、区。全面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在更多领域借鉴创新,积极探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探索建立与上海自贸区内总部经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鼓励新区企业融入上海自贸区产业链,争取一批跨国公司在新区设立生产制造和物流基地。同时,国际产业转移呈高端化趋势,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地向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方面拓展延伸。在外资利用上,要积极引导外资向科技研发、融资租赁、养老医疗、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 (3)以开放促进生态转型。严格按照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的理念,擦亮中瑞生态产业园“生态”金字招牌,以创新驱动、全球链接为支撑

11、,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模式,研究制订涵盖城市功能、基础设施、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资源管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生态指标体系,明确新区发展的生态功能基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指导推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的教育培训及生态环保技术转移中心项目落户园区;与光大国际、中建水务等合作推进土壤修复、合同环境管理服务项目,系统打造成为全国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方案解决中心,共同促进生态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加快

12、实施城市“绿肺工程”,完成圌山温泉旅游度假村、捆山河沿线生态绿化及姚桥湿地公园、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区、丁卯茶博园、森禾花卉基地等生态板块建设。三是强化新作为,创新经济运行组织方式。重点强化三个意识,因时顺势,主动作为。(1)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央政府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突破口,新区目前正积极推进以“五阶段并联审批”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试点。通过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权力清单制,结合新的政务服务大厅启用和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升级,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升,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企业精准化服务。企业是经济运行

13、的主体,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关键在激发企业活力。在新常态下,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越是经济形势困难的时候,对企业的服务越需精准化,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滴灌”。重点做好企业运行监测、政策对接、困难解决三项工作,加快建设企业运行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各类企业运行的第一手情况,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来配置不同的资源,实现帮扶企业常态化、长效化。创新企业扶持方式。在企业的扶持上,积极探索产业扶持资金由政府补贴变为市场化股权投入的方式,通过经发总公司市场化运作,调整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着力实现财政扶持资金“可放大、可精准、可评估、可循环”的绩效预期。(2)强化法治意识。新常态形势下,各种利益关

14、系更趋复杂,矛盾冲突加剧,对法治的诉求越来越高。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昆山82 爆炸重特大责任事故也给我们敲响了执法不严的警钟,因此依法行政应成为政府行为的新常态。一方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决不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借口,弱化监管职能,确保安全生产稳定;另一方面,要确保项目建设各项手续的合法性、合规性。组织开展项目合法性检查工作,对已开工和计划竣工项目合法性手续办理情况全面深入排查,同时全面项目投资协议合法性审查,全力以赴推进用地、立项、消防、安全等合法性手续建设。( 3)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需注意防范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

15、融风险。首先是市场主体风险,高度警觉一些企业可能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潜在风险和连锁反应。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控,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准确掌握重点监控企业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关联企业的生产销售、资金流转、股东动态等信息,准确研判企业经营、信用、市场、融资风险。其次是政府性债务风险。新区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开发建设,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同时也带来了负债增加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和办法,通过完善财政偿债准备金、推动资产证券化、盘活用好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等举措,严控债务风险。四是夯实新基础,全面提升人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16、深入推进,在经济换挡回落、产业加速转型、结构深度调整的新经济形态下,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在新的政策框架中,中央明确提出,新时期社会政策要托底,应更注重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民生保障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1)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激发“人口质量红利”。传统经济形势下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新经济形势下就迫切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借助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质量空间,提高劳动力相加比,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新区将进一步深化、拓展与东方职业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深度借力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的开放平台,

17、顺势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导向,有效对接实体经济和一线企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不断塑造新区的社会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从今年开始,每年委派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赴瑞士学习深造,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 (2)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模,进一步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来承担。 (3)更大力度扶持就业创业。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不断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积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促进农民增收。适应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型社区大学为载体,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生态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和文化意识等,以人的现代化促进城市社会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