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1155441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9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教育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z.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 新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此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目标,而是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在

2、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对地理标准中的与“过程与方法”相关的行为动词作了统计,“运用资料说明”10 次、“绘制地图或示意图”1 次、“举例说明”5 次、“分析说明”9 次、“比较”1 次。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过程。“让过程变得精彩,让结果来得自然”是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的必然选择。本文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经验介绍,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提高。 一、 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 地理现象是地理事物个体的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 需要一定空间让其发生、发展。因此,以地理事物和现象为研究核心的地- . z. 理科学从

3、*种意义上说是一门研究空间的科学。脱离空间,地理的研究无从谈起,相应地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学好地理只能是幻想。“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方式。 1.在直观教学中构建地理空间的概念 培养空间思维方式必须建立空间概念, 方法就是通过直观教学形成立体模型。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 (1)利用实物构建空间概念,如让学生观察地形*地、平原等实际的地貌形态,建立起地形类型的概念; 又如利用校园里不同位置的几栋教学楼让学生建立地理方位的概念。 (2)利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空间概念,如学生通过转动地球仪在不同位置观测,侧视地球则表现为自西向东,在南半球上空俯视地球则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4、顺时针,在北半球上空俯视地球则表现为逆时针,还有空气受热上升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3)利用多媒体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发展变化过程,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如运用视频素材来重现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现象。 2.在图形的转化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现象所在空间位置和*围的科学,而地图正是地理空间事象的反映, 因此地图就成了地理研究、学习的独特工具。它既是用特别符号组合而成的地理信息载体, 同时又是一种形象性强的空间分布教具。 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 地图的颜色、符号和注记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特征, 通过地图语言和地理实物的相互转化-

5、 . z. 实现立体地理事象的形象思维向二维平面的抽象思维的转化。如将海陆轮廓、高低起伏、火山地震等一些地理概念落实到等高线地图上,在分层设色图上获得地形地貌的直观感觉,并能据此进行动态与静止、运动与变化、制约与联系等空间想象,反过来让学生通过地图还原成三维的立体模型。又如在学习 “北美洲”时,让学生阅读北美洲的地形图,并让他们总结出该洲的地形分布特点(两侧高中间低的地势特征、西部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 3.在实际应用之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例如,学生在观察、分析单个地图时总结地理事象的特点与规律; 在填图、拼图中培养对地理事象的分

6、解、组合能力;在多个图像组合和图像重叠中,找到地理事象间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明确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在地理野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地理事物进行绝 对定位和相对定位,培养其空间定位能力。 二、 引导整合思维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处处都有地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何让地理的思维活动能给学生清晰的展示,教学中有许多的途径,如问题设置、讨论、分析等活动,新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 “活动建议”,我们认为这里的“活动”不仅指课外活动,还包括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活动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 z. 度, 能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活动

7、中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也能在学生的活动中看到地理思维的过程,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人教版地理必修 1 中讲到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学生在自学完课本中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后,让学生去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简图,学生肯定会画出多种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式,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也就很清楚地展示出来了,教师有针对性选讲几个学生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式,抓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属性,讲清几种图式的不同着眼点, 也就是所谓的变式。 所以参与活动过程,有利于地理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要过分相信语言的作用,而要靠行动,并且要留“行动作业”。实践证明,各种感觉

8、器官与行为的配合过程,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 又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现象,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时的整体意识, 发展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景观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现象不只是一种土壤的过量侵蚀,而是一种地形、土壤、生物、水文同步变化的结果,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同步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整合地理思维能力,必须充分体现在地理教学的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的问题情境之中,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引导方法与整合技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z. 如何知道麻雀有五脏六腑呢.只有解剖了麻雀才会知

9、道。 三、 尝试分析问题的过程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提问与启发,多是重结果的启发, 通过问答, 使学生最终说出教师预期的结果。老师的目的是明确的,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去钻,因此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长此下去,教师的提问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不会动脑筋也不想提问。而新的提问方式应该设计成对学习过程的启发,提问的指向是方法、是过程而不仅是结果,甚至有些问题可以不在乎答案。比如南极臭氧空洞产生的原因,可以采用师生互问、共同思考的方式。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可以就 *个方面(如大气污染、大气环流、臭氧生成和消耗机制、氟氯烃物化性质、南极

10、特有的地理环境、季节变换等等)先简单分析,学生肯定不会满意,这时学生自己就会往其他原因上想,这时老师需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采用激励性的话语加以引导,如 “这个因素能考虑到非常好。”“你是从哪些渠道得到这些信息的.”“还能对这个方面作些分析吗.”等,甚至还可以把这种讨论引到课外,在课上把观点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让他们课后合作探究,最终可以把结果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此类问题的启发提问,是为了让学生能查资料思考解答过程。随着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增大,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大。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每一章的 “问题研- . z. 究”部分就是很好的素材,

11、可以让学生从中尝试分析问题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敢说、多说、会说”,一方面能使学生会学地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当他们在自主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了地理素养时,也就达到了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 四、 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生活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了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化教学,教师必须从情境设置出发,围绕地理概念的形成这个中心,建立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 *种联系,完成地理概念的正确建构。地理学科是研究人地

12、关系的一门科学,从*种意义上说地理是一种观察的学科,它起源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思考,因此观察法是地理科学最为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观察”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而立足于观察法的运用地图、示意图等词出现过十多次。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强调观察法的掌握, 追求通过运用各类地图、 示意图等,在间接观察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过程中,学会对比观察、重点观察;通过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在直接观察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有条理、有步骤、多角度的系统观察法。地理观察力的培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 如课堂教学中对教具、仪器的演示,板图、板画的展现,课本插图与地图的阅读,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 z. 的应

13、用;课外日常生活中如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连续记录15 天的月相变化规律,让学生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要求学生观测记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并把记录的结果作适当的分析,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而言之,教师应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全面地观察和坚持长期观察, 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素养。 五、 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后,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增添了地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也是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同时在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地理观测活动是中学教育的一

14、个重要方面,也是科技活动的一部分,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之一,探讨科技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科技活动在各个阶段的独特作用。开展地理观察活动和地理野外考察就是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方面的能力, 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 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同时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地理学- . z. 科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

15、最好途径。 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的成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在正式完成调查成果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辅导, 告诉他们在完成这个调查报告时一般要经过构思与提纲、初稿、改稿、成稿四个阶段。例如改稿阶段要修改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内容方面要大致进行( 1)增补材料,使论文更加充实。 (2)删去多余材料,使论文更加精练。 (3)以典型的新材料、新数据、新图表替换旧材料、旧数据、旧图表。形式方面主要是调整文章秩序、 重点等。一般改稿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修正观点;(2)核实材料;(3)梳理结构;(4)推敲语言。通过这

16、些程序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变。 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讨论、研究、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从现实价值, 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重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地理教师应倡导学生- . z. 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开展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学习资源、培养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只有把“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实现了,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得到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