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1149842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8版九年级上沁园春_雪教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词二首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 1、 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 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 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2、 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1、 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 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 史人物观。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

2、的描绘。不同的人、不同的 心境,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二、 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活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 米、白雪覆盖的堀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 写下了这首词。 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 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看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 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 胜利的信心。 三、 关丁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丁韶山冲一个农

3、民家庭。早年就读丁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 接受 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丁政 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 5 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 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四、 字词: 沁园春 q in 芬芬 mg 素裹 guo 妖娩 r co 稍逊 xfn 分外 fm 成吉思汗 h cn 数风流人物 shU 竟 j ing 俱 j u 五、 思考下歹 U 问题: 1、 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

4、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 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 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它 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万里”相照应,续 写地域的辽阔。 3、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 怎样的意境? 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活朗、 娇艳、多姿多彩。 4、 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

5、” ?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连贯起来。这一承上启下句由描 绘自然景观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使全词浑然一体。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 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 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5、 “引”也是个领字,它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 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个中国历史上的杰出 人物。 他们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乂都思想、文化不足 6、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

6、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 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 他们的不足是由丁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7、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 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 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 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 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

7、 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它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抒发作者本人作为革命 家、政治家的空前抱负,坚定信念和非凡决心上,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 点明了主题。 9、 本文主题: 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10、 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 议论,跨越时空,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 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艺术特色: 1、 运用比喻、拟物、对偶和拟人、互文的修辞手法。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拟物、比

8、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化 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 富丁生命力。 “欲与天公试比高”,“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 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五文 2、 想象奇特,比喻确切。 “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 的震撼;诗人乂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 更是想 象奇特,比喻确切。 3、 写景语言凝练生动(化静为动)。 “望长城内外,惟余芬芬;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 “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 的

9、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 “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 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 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望”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 4、 近景、远景交错,实景、虚景结合,动景、静景交替(思维跳跃和连贯)。 近景(实景:雪):冰封、雪飘 联想(远景,实景):群山、高原 想象(虚景):长城、黄河与晴日 远近交替,实虚结合,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既反应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乂勾画了一幅壮美、 立体的北国雪景图。 充分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之情和豪迈胸襟。 七、 欣赏诗词的方法: 1、 抓内容(抓住重点字词,意象) 2、 辨意境 3、 析特色(表达技巧) 4、 情感、哲理、启示等 意境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 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景物和人们的活动)。 意象是体现意境的基础 八、 拓展延伸: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九、 作业: 1. 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 中国抗日战争史。 2. 任选一个方面, 试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异同。(从 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 3.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