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1141008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性眩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颈性眩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颈性眩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颈性眩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颈性眩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性眩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性眩晕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性眩性眩晕 1颈性眩晕什什么么是是颈性性眩眩晕?什么原因可致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性眩晕? 颈性性眩眩晕的的临床床表表现及及诊断断是是什什么么?颈性眩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中医如何中医如何认识颈性眩性眩晕? 治治疗颈性眩性眩晕都有哪些方法都有哪些方法? 颈性性眩眩晕该如如何何预防防?讨论与展望与展望2颈性眩晕什么是什么是颈性眩性眩晕?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骨质增生、错位、颈肌的异常等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使其管腔变窄,而致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属中医学的“ 眩晕”范

2、畴 。 3颈性眩晕什么原因可致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性眩晕?颈性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认为主要机理是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者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使分布于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引起椎动脉血管壁痉挛,以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性眩晕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椎动脉受到直接压迫性刺激,阻断了椎动脉的血流,造成了严重的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缺血而引起的眩晕。常见原因是颈椎钩椎关节严重增生;椎动脉畸形(一侧缺如或椎动脉窄小),刺激椎动脉发生痉挛;动脉硬化病人的椎动脉斑块形成等。4颈性眩晕颈性眩性眩晕的的

3、临床表床表现及及诊断是什么?断是什么?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反复发作性眩晕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眩晕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为头晕、旋转、晃动、站立不稳等,多数发作于头颈部活动关系密切,如在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或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5颈性眩晕伴随症状:伴随症状:1头颈部疼痛头痛、颈痛是次于眩晕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偏头痛、后头痛、枕颈部痛、颈肩痛等,其中尤以枕颈部疼痛多见。2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等。3五官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异物感、声音改变、视物模糊等。4猝倒表现为回头转颈时突然双下肢无力摔倒,摔倒

4、时并无意识丧失,能很快恢复正常。5颈神经根及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根性分布的感觉异常,或半身麻痹、感觉障碍。6颈性眩晕体征:体征:颈部触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椎旁肌、枕外粗隆下方、肩胛上区及锁骨上窝有压痛,颈部肌肉板结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上位颈椎棘突和枕大神经(风池穴)压痛是颈性眩晕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颈部棘突偏歪(尤以颈2棘突偏歪多见)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曲,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1/3的患者旋颈试验阳性。 7颈性眩晕辅助助检查:X线片:X线片包括常规的正位、侧位、斜位及动力性侧位片。正位片可提示颈椎棘突有无移位,双侧钩椎关节有无增生,以及颈椎横突发育畸形。侧位片可提示颈

5、椎生理弧度的变化,椎间隙的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项韧带钙化及椎体移位,也可观察有无寰椎后桥存在,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全环型、断环型和半环型。颈椎旋转移位时,侧位片可显示“双边”和“双突”征。斜位片可进一步观察钩突骨赘的大小及椎间孔的大小,张口位片可观察寰枢椎有无移位,齿突左右间隙是否对称。8颈性眩晕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颈椎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狭窄,一般将5mm定为横突孔正常下限。CT检查亦能清楚显示颈椎椎管的大小,黄韧带及颈椎间盘的情况,对于钩椎关节增生显示较X线片更明确。另外,CT显示双侧上下关节突间距加大超过2mm,提示颈椎失稳。血管成像检查: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原发和继发性病变密

6、切相关,因此椎动脉血管成像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具体方法有:普通血管造影,数位减影动脉造影(DSA),螺旋CT血管成像术(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通过血管成像能够直接显示出椎动脉受累情况,如椎动脉受压、移位、迂曲、梗阻、畸形及粥样硬化。因普通血管造影、DSA、SCTA检查需使用造影剂,存在一定危险性,而且在影像上难以同时进行双侧椎动脉成像及动态影像学观察,因此有条件者应选择MRA检查,其对诊断椎动脉病变的敏感性达到97%,特异性达98.9%,MRA可以从任意角度重建血管影像,并可同时行颅脑、颈椎MRI检查,能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9颈性眩晕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显

7、像(TCD),通过超声波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检测颅底大动脉的血流速度,可无创的探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流速、流量及血管杂音。TCD检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阳性率83%,加做转颈试验后,阳性率提高至95%。颈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用于检测椎动脉颅外段的椎动脉内径和血管形态、颅外椎动脉流速、并可显示左右两侧椎动脉之间差异。血流变检查:血流变学的改变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颈性眩晕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及血清胆固醇均显著增高。10颈性眩晕颈性眩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美尼美尼尔氏氏综合征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

8、作,发作时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征发病年龄轻,属于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颈性眩晕为中枢性眩晕,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11颈性眩晕脑动脉硬化脉硬化本病主要症状为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与颈椎活动无关,而且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血压方面,其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等。眼源性眩眼源性眩晕本病多因眼肌麻痹,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便可缓解,但颈性眩晕患者

9、闭目时,眩晕依然存在。第第4脑室或室或颅后凹后凹肿瘤瘤第4脑室或颅后凹肿瘤可直接压迫前庭神经及其中枢,并多引起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血压升高。患者转头时也可突发眩晕。颈性眩晕没有颅内压升高。若颅内肿瘤无颅内压升高,则需作CT或MRI检查方能鉴别。12颈性眩晕中医如何中医如何认识颈性眩性眩晕?中医学早就有有关颈性眩晕的论述,散见于中医古代文献中“痹症”、“眩晕”等条目之下。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称眩晕为“眩冒”,发病原因与肾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等有关,认识到脑转目眩为主要证候。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多虚实夹杂。可由外邪所中,邪害空窍,内犯于脑

10、:多由肝胆失调,肝病气逆,气血不足,脑海空虚,精血不能上承空窍。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应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抓住脑供血不足这一主要环节。脑为髓海,髓为精之所化,精虚不能生髓则髓海空虚;精髓不利,则精髓不能上承于脑。脑失所养,则眩晕成,故应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肾生髓,滋水涵木。13颈性眩晕刘完素认为,眩晕为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云:“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谓之旋转”。朱震亨认为,眩晕为痰。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云:“无痰则不作眩”。张介宾认为,眩晕为虚。景岳全书杂病谟卷十七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认为

11、,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血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我们在临床诊治此病时,应详察病情,给予调治。14颈性眩晕中医学认为,肾生髓、髓养骨,若骨精亏损、则髓不足、骨失所养,就会发生颈椎骨的病变。髓海不足会引起眩晕、耳鸣、脚酸,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本”;而血流变得缓慢,中医称为血滞、血瘀,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标”。主要表现从眩晕、头痛为主,转动头部时有旋转感,或摇摆感,或浮动感,或失定位感,以致猝倒、晕厥等。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2、。眩晕的发生多与肝关系密切,如文献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此条中的“风”,当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掉”,摇也,指头面肢体动摇振颤不定的病症。“眩”,指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内风导致的抽搐、掉眩、眩晕大都与肝有关。15颈性眩晕治治疗颈性眩性眩晕都有哪些方法?都有哪些方法?手法治手法治疗:纵观文献,颈性眩晕的手法治疗种类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舒筋理筋手法):如侧滚、指揉、掌摩、拿捏等手法;颈肩部穴位刺激手法:如揉拿风池、肩井,揉按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颈椎徒手拔伸牵引手法,包括徒手坐位自重牵引和卧位牵引;头面部手法:拿五经

13、,推印堂、推眉弓,按揉睛明、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等;关节活动手法(整骨复位手法):如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颈椎侧扳法等。以上五种手法在临床中多配合使用。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及穴位刺激手法作用在于主要在于松弛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恢复骨性结构周围变性软组织的正常功能,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血循环,消除和改善椎间关节和颈部软组织的炎症,消除其对交感神经的炎性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头面部手法目的是使头部血循环加快,消除头部血管紧张,使脑组织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调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椎徒手牵引能够扩大椎间孔与椎间隙,解除神经激惹,使椎间盘压力减低,可使椎动脉的扭曲在垂直牵引下得到改

14、善,从而使血液通畅,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颈椎间的稳定,减少椎体间的位移,消除椎体运动对脊髓、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16颈性眩晕中成中成药和西和西药治治疗:近年来报导中成药和西医治疗颈性眩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前庭神经镇静剂,如安定、利多卡因等;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常用中成药,如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现将常用药物分述如下:川芎嗪注射液川芎嗪为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和释放,调节改善脑部及内耳循环,起到缓解和消

15、除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增加脑供血量的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葛根素注射液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受体阻滞作用,并可改善高粘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脉及脑血管,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氟桂利嗪氟桂利嗪(氟脑嗪、氟桂嗪)是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阻力,从而保护脑血流量,还可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抑制眼震频数及时程。倍他司汀倍他司汀(培他啶)属拟组织胺类药,主要激动Hl受体,致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较组织胺

16、更为持久,尤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另外倍他司汀还能抑制血浆凝固,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脂,它还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使椎动脉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维脑路通维脑路通(托克芦丁)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的作用。17颈性眩晕针灸治灸治疗: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报道较多,取得良好疗效。针灸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及颈夹脊穴、阿是穴为多。常用穴位有:天柱、风池、大椎、百会等。天柱穴是眩晕兼项强痛的颈项部最频繁用穴,天柱穴属膀胱经穴,位于枕后,解剖位置与枕动静脉、枕大神经密切相关。铜人肺穴针

17、灸图经论述道:“天柱,今附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说明天柱穴已早被认为治疗眩晕兼项强痛的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可通多经,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循于脉道,而胆经属木,其气外发,针刺风池穴可升发阳经之气,使之上注入脑,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大椎、百会穴为督脉要穴,百会在巅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可振复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为治疗眩晕之要穴。 18颈性眩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结合药物、针灸双重作用的综合疗法。穴位疗法的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药物用药量少,产生药理作用快、作用强,与同药同剂量下静脉注射者相等、超过或显著强于皮下或肌肉注

18、射。常用穴位注射药物有:中成药丹参、当归注射液,二者均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的功效;皮质激素药,如醋酸曲安奈德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消除软组织间的无菌性炎症;局麻药常用利多卡因具有镇痛、缓解肌肉痉挛作用;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扩张血管药物如东莨菪碱,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19颈性眩晕手手术治治疗: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机制主要在于:解除椎动脉、脊髓的机械性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消除交感神经刺激。而引起本病发生的病因复杂,明确发病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20颈性眩晕颈性眩性眩晕该如何如

19、何预防?防?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忽视对于本病的预防保健。古人尝云“治未病为上工”,因此发挥中医学的优势,“未病先防”,降低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21颈性眩晕1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可致经络闭阻,筋脉失于濡养,诱发及加重颈性眩晕的病情,因此应避免湿冷的工作居住环境,夏季避免风扇或空调对着身体直吹,冬季注意颈部的保暖。做到饮食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避免颈部的劳损及外伤颈部软组织的损伤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改变不正确的工作习惯

20、及姿势,能够有效的避免颈部肌肉劳损的发生,颈部长时间的处于非功能位,使颈部某一部分肌群应力增加,容易引起该部位劳损的发生,因此“伏案工作者”在低头位工作半小时左右即适当活动颈部,缓解僵硬不适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头颈部姿势,避免斜颈看书、写字。研究证实颈部外伤,尤其是“挥鞭样损伤”的患者,颈性眩晕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因此当急刹车时,最好快速采取“缩颈耸肩姿势,减轻受伤程度。22颈性眩晕3避免颈性眩晕的诱发姿势颈性眩晕多在转颈和头后伸时发生,对于曾经在某一特定姿势诱发眩晕的患者,应警惕颈部的活动,在回头时尽量做到颈部和身体同时转动,避免头颈处于后伸状态,例如不使用理发店的仰卧洗头椅。4坚持

21、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功能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减轻症状,而且长期坚持能够增加颈部肌力,有利于维持颈椎稳定性。应鼓励颈性眩晕发病的高危人群坚持颈部屈伸、侧屈、旋转及耸肩锻炼,要求稳慢、不求速度、动作认真到位。23颈性眩晕讨论与展望与展望颈性眩晕是软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复杂,不同年龄组的人起主导作用的病因亦不同,青年人可能以颈部软组织劳损、颈椎失稳为主要发病原因,而中老年多以颈椎退变、动脉硬化为主要因素,并且各种发病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病因不能局限在某个单一的因素,可以肯定的是,颈性眩晕是由于“多因素综合致病”引起,因此在临床治疗过

22、程中应多角度综合的考虑本病的发病机制,发挥中医药多靶点、综合作用的优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提高中医药治疗疗效。 24颈性眩晕颈性眩晕的研究中需急待解决的问题有: 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一些文献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还有些参照了部分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但都存在局限性。建立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现在临床中多以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来判断,这种评判标准客观化程度低,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互间的可比性差。在建立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基础上,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的大标本观察及多中心的临床科研协作,寻找有效、经济的综合治疗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用电脑、驾驶汽车等工作使颈部相对活

23、动时间减少的工具日益增多,以致颈椎病有年轻化、严重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由颈椎病变导致CV的产生己越发多见,CV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病,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严重CV患者。因此,在临床治疗CV患者时,尽快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我们临床医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25颈性眩晕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产生和发展是导致颈性眩晕(CV)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病变的内因。在临床针灸治疗CV时,选取适当的方法,既针对其病因(颈椎病),又针对其主要临床症状(眩晕),标本兼治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26颈性眩晕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27颈性眩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