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1136843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3、学习诗歌寓理于事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杨万里,字杨万里,字廷秀廷秀,自名书室为,自名书室为“诚斋诚斋”,

2、世称,世称“诚斋先生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南宋诗人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陆游、范范成大成大、尤袤尤袤(mo)并)并称称“南宋南宋四家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抒发爱国感情;国感情;语言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默情趣,称为“诚斋体诚斋体”。 代表作: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闲居初夏午

3、睡起新柳等。 这首诗作于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这首诗作于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却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反对屈膝投降,却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是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更是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半部分为诗的前半部分为议论议论,后半部分为,后半部分为描摹描摹。二。二者构成者构成先因后果先因后果的内在联系。的内在联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杨万里莫言莫言

4、/下岭下岭/便无难,便无难,赚得赚得/行人行人/错喜欢。错喜欢。政入政入/万山万山/围子里,围子里,一山一山/放出放出/一山拦。一山拦。zun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杨万里莫言莫言下岭便无难,下岭便无难,赚得赚得行人行人错喜欢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一山放出放出一山拦。一山拦。不要说不要说骗得骗得空欢喜空欢喜同同“正正”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1、请同学们、请同学们再再读读诗歌诗歌,并试着翻译,并试着翻译 每一句每一句诗诗。2、思考:思考: 表现表现出出人生人生哲理的是哪一句哲理的是哪一句?一山放出一山拦一山放出一山

5、拦1、借景说理借景说理 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歌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歌中的中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往往是,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寄寓某种道理或是或是为说理作为说理作铺垫铺垫。2、即事说理即事说理 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或从生活中的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某种经历感受来来寄寓某种道理,寄寓某种道理,且这类诗且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3、托物说理托物说理 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借助借助某

6、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和某种特点某种特点,来寄寓,来寄寓某种道理。某种道理。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哲理诗,然后就能快速地知道,此诗诗人是,然后就能快速地知道,此诗诗人是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行路的感受,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蕴含了什么哲理)的人生感悟(蕴含了什么哲理)?请

7、简要说明。请简要说明。2、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给人以、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蕴含了什么哲理)人生感悟(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简要说明。请简要说明。这首诗运用了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比喻和和拟人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全诗用下岭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

8、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围子里,才恍然大悟: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围子里,才恍然大悟:人们无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人生就是不断与困难作斗争,没有困难的生活,计,人生就是不断与困难作斗争,没有困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2、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给人、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行程比较有思想准备,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行程比较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

9、备,而对走过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只知道人们习知的艰难,而不懂得人们常常只知道人们习知的艰难,而不懂得人们常常忽略的另一种艰难。这首诗似乎可以引起这忽略的另一种艰难。这首诗似乎可以引起这方面的思索。方面的思索。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深刻道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把握这首诗歌,首先要文体定位为哲险如夷。把握这首诗歌,首

10、先要文体定位为哲理诗,然后就能知道这首诗明写诗人登山的感理诗,然后就能知道这首诗明写诗人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受,实为谈人生哲理。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的心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句子是哪两句?和谐相融的句子是哪两句?2、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片段总结出人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片段总结出人生哲理的是哪一句?生哲理的是哪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山放出一山拦。赏析赏析从题目看,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从题目看,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

11、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半亩的“方塘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澈明净,“天光云影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都被它反映出来了。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问渠”的的“渠渠”,不是,不是“一渠水一渠水”的的“渠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是一个代词,相当

12、于“它它”,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它它”指代的是指代的是“方塘方塘”。诗人抓住了塘水。诗人抓住了塘水“深深”而且而且“清清”,就能反映,就能反映“天光云影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问”那个那个“方塘方塘”“那得清如许?那得清如许?”而这个问题孤立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地看这个“方塘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方塘”的的“源头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方

13、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活水”。这个。这个“方塘方塘”由于有由于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深”而且而且“清清”。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1 1、背诵、默写整首诗。、背诵、默写整首诗。2 2、根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根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读后感活经历,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不少于500500字)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