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1095720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DF 页数:187 大小:6.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87 第 24 讲 稳态与体温调节 考点一 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 1体液的组成 2稳态的含义: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生理意义 (1)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2)细胞内各种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定。 (3)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4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方式,如2 / 187 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等。 (

2、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方式,如血压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1填出下表中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血浆、组织液 2完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3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3 / 187 (1)过程 a 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 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组织液,b 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 C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被运走,c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3、(2)据图分析,维持内环境稳态必需的过程是 a、b、c。 (3)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4)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5)除(4)中的情况外,还有一些情况导致组织水肿,它们与渗透压之间存在的关系,可用下列流程图表示。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水肿 超敏反应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 3 个易错点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

4、囊腔(如呼吸道、 消化道、 膀胱、 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 / 187 1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 抗原与抗体结合 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

5、,胰高血糖素在核糖体上合成;抗体与抗原结合、pH 的调节、氧气的运输都主要发生在血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所以 D 项正确。 2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中 5 / 187 B与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答案 C 解析 从图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是淋巴,C 项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多的是血浆蛋白,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3 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

6、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若饮食过咸,则 Y 中渗透压会升高 BX 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 Z 进入 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 X 的 pH 降低 DX、Y、Z 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 D 解析 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 X 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 Y,则 Z 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 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 项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 pH 略降低,C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 项错误

7、。 4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6 / 187 A若表示免疫分子,则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答案 C 解析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能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

8、、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反馈调节的类型与实例 7 / 187 (1)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2)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 考点二 体温调节重要程度: 8 / 187 1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

9、部的平均温度,可用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表示体温。 2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3体温的调节 (1)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 (3)意义: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1 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9 / 187 2当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少,对吗?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机体产热增多,散热也增多。 3体温感觉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不是一回事

10、,因为前者位于大脑皮层,后者位于下丘脑。 4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能、不能)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 易错警示 体温相对稳定的 2 个易错点 (1)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2)“寒颤”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1 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 ab 段和 bc 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10 / 187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看出,6080 min 体温迅速升高

11、,80100 min 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 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 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 错误;剧烈运动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 正确。 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造成能量的浪费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答案 C 解析 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

12、相对平衡状态。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散失,一小部分形成 ATP。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 11 / 187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5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

13、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6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12 / 187 高考题组 1 (2013海南卷,20)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 D 解析 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在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形成组织液的量稍多。较多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保证了内环境的循环。A 正确,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B正确,B 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C 正确,淋巴最终

14、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D 错误,蛋白质一般不能进入淋巴管内,故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2 (2013海南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13 / 187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身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所以需要区分细胞内的液体(细胞质基质等)和身体外的液体(尿液、唾液等)。A 错误,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产生,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存在于内环境的一种蛋白质。B 正确,糖原存在于细胞内,须分解为单糖才可进入内环境;而身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故内环境中无糖原。C

15、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D 错误,氨基酸可以通过胃被吸收进入血浆(内环境)。 3 (2013广东卷,27 节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所示,正常情况下 C、W 曲线交于点 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_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_调节,增加_、减少_,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 出现发热。 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_,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答案 (1)高于 神经体液 产热量 散热量

16、(2)失调 解析 (1)当体温低于正常值(37 )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使体温回升到正常。(2)S 点为正常体温值,体温高于该点,出现发热,持续时间长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 破坏。 14 / 187 模拟题组 4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 D 解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

17、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 H2PO4/HPO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5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5 / 187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答案 D 解析 血浆渗透压升高会阻碍血浆渗出形成组织液,不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6 如图所示,将 20 恒温下的四只小动物同时分别置于

18、恒温 15 、25 条件下一小段时间,在改变温度的这段时间里,预测它们的耗氧量、产(散)热量变化情况(假设 20 条件下四只小动物代谢水平相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的产热量丙的产热量 B乙的耗氧量丁的耗氧量 C甲的产热量甲的散热量 D丙的产热量丙的散热量 答案 D 解析 小鼠为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小鼠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使体温维持稳定,因此 C 项正确。青蛙为变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青蛙代谢水平将发生变化,其产热量和散热量不一定相等,故 D 项错误。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小鼠散热量增加,为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产热量也增加。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青蛙体温下降,因此代谢水

19、平下降,产热量降低,故 A 项正确。同理,环境温度上升后,小鼠散热量减少,导致产热量减少,因此耗氧量也减少,而温度升高后青蛙体温上升,代谢水平上升,耗氧量增加,故 B 正确。 16 / 187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血液、 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 O2和葡萄糖 葡萄糖、 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喝牛奶,进入胃中 口服抗菌药物 肌肉注射青霉素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喝牛奶和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进入内环境中。 2 下列关于人体

20、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 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 D 解析 饮水不足,通过调节维持体内水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 错误;缓冲体系只是内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体系,B 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是稳态,C 错误。 3 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21、 17 / 187 A图中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4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B寒冷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降低 C寒冷时,

22、人体产热多,散热少,以维持人体体温恒定 D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18 / 187 答案 D 解析 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此时产热仍等于散热,故体温恒定,酶活性不变。 5 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 pH 显著下降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 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

23、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 B 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 C 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 pH 维持在 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 D 错误。 6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 25 降到 5 时, 耗氧量、 尿量、 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增加 答案 A 解析 人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在寒冷环境中,排

24、汗减少,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减少。 7 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若为 25 条件,则可能为 0 环境 B在时间内人体耗氧量增加 19 / 187 C在时间内酶的活性比时间、低 D在时间内体温的恒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寒冷环境中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人体内的温度是恒定的,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受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共同维持。 8 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人体内

25、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若为肝脏细胞,则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 处 C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以判断,是淋巴,是细胞内液或细胞,是组织液,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流经的组织细胞会消耗氧气,B 正确;组织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反向回流,C 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 错误。 9 如图中 a、b、c 分别表示 3 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 3 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 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 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Cc 含有

26、激素和消化酶 Da 中细胞种类最多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箭头判断,a、b、c 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 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20 / 187 B 正确; c 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 包括激素等, 但不含消化酶, 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 错误;组织细胞 3 种类最多,D 错误。 10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 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 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 t3以后,

27、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 D 解析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 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 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 错误。 11如图是一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21 / 187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B 解析 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内环境的稳态的

28、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同时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12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 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种海蟹在海

29、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13人体血液中的 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 CO2在血浆中以 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2 / 187 (1)血浆中 CO2主要来自_(生理过程)。 (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_。根据细胞特点和 HCO3的含量,可推测 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性。 (3)生成的 H

30、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由于红细胞内_被消耗和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答案 (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 (2)增加 易化扩散 选择透过 (3)空间结构 组织液 (4)水分子 Cl(离子) 解析 (1)血浆中 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2)据图,HCO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 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 HCO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

31、浆,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 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1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23 / 187 (1)图中表示_系统; 甲表示B淋巴细胞增殖、 分化产生的效应B细胞和_细胞。 (2)乙是由_分泌的,调控其分泌的结构是_,该结构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架起了“桥梁”。 (3)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 (4)由上图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 答案 (1)免疫 记忆 (2)垂体 下丘脑 (3)神经

32、递质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分析图可知,为免疫系统,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胞。(2)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而垂体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3)当人紧张时,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肾上腺细胞,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4)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5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部分同学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位于脊髓。假设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实验。 准备:大小相同、健

33、康生长的小白鼠若干、体温计、手术针。 步骤:(1)将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分别标号甲、乙、丙、丁。 (2)_。 (3)将四组小白鼠同时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四组小白鼠的体温。 结论:(请写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作分析) (1)_ _。 (2)_ 24 / 187 _。 (3)_ _。 答案 步骤:(2)甲组小白鼠不作任何处理,乙组只破坏下丘脑,丙组只破坏脊髓,丁组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结论:(1)甲、乙两组小白鼠体温恒定,丙、丁两组小白鼠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 (2)甲、丙两组小白鼠体温恒定,乙、丁两组小白鼠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甲、乙、丙、丁四组

34、小白鼠体温均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既不位于脊髓也不位于下丘脑 第 25 讲 水、无机盐的调节和血糖调节 考纲要求 1.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考点一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重要程度: 1 水的平衡 (1)人体内水的来源: 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 (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有四条: 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皮肤、 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25 / 187 (3)尿的形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

35、。 2 无机盐的调节 血钠降低血钾升高 促进肾上腺皮质 分泌醛固酮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 Na泌 K血钠、血钾恢复正常。 1 水平衡的调节 (1)构建水盐平衡调节模型 (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 (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 26 / 187 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Na、K平衡的调节过程 (2)醛固酮的功能: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促进水的重吸收。 易错警示 钠、钾平衡的 2 个注意点 (1)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多少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 (2)钠盐影响细胞外液的

36、渗透压,从而影响水平衡的调节,盐的排出要依赖水的排出;盐的重吸收影响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在水的重吸收中有相同的作用,但却发生在不同条件下。 1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B、C 依次为 ( ) 27 / 187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C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释放出来作

37、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把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渴感,通过饮水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 2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 1 L 清水及饮 1 L 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饮清水后约 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 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28 / 187 C在 3 h 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 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答案 D 解析 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 0.5 h 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38、B 项正确;3 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考点二 血糖调节重要程度: 29 / 187 1 含量: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 3.96.1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2 h 后 7.8 mmol/L。 2 调节因素 (1)肝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重要的调节激素,分别由胰岛 B 细胞和胰岛 A 细胞分泌产生。 3 失调疾病: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

39、病。 (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2 h 后血糖浓度11.1 mmol/L。 (2)糖尿病患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3)糖尿病治疗:可采用调控饮食并结合药物等综合治疗。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1)胰岛素促进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血糖合成糖原或脂肪酸抑制 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错误! (2)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2 调节过程 30 / 187 (1) (2)血糖浓度降低 胰岛 A 细胞 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升高。 3 请绘出人体饭后血糖、胰高

40、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相对变化坐标曲线图。 答案 4 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的原因分析 31 / 187 1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 A 解析 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实验对象是“小鼠”,观察指标是“小鼠症状的变化”,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

41、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通过自身对比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2 / 187 2 胰岛是存在于胰腺中的内分泌腺,胰岛细胞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 A 细胞和 B 细胞,请回答相关问题。 (1)A 细胞分泌_, B 细胞分泌_。 这两种激素是调节血糖水平最主要的激素。 (2)血糖的反馈调节如图,请写出相应内容。 _、_、_、_、_。 (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由于缺少_,细胞不能摄取葡萄糖,而出现_、_等症状。 答案 (1)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B A 糖

42、原 脂肪酸 肝糖原 (3)胰岛素 尿糖 身体消瘦(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 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用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通过加速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或脂肪酸,从而降低血糖。饥饿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可能由于缺少胰岛素,细胞不能摄取葡萄糖,从而出现尿糖、身体消瘦等症状。 实验十二 模拟尿糖的检测重要程度: 33 / 187 1 实验原理 2 实验流程 准备:将 5 个分别装有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液”的滴瓶和

43、 5 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检测:分别用滴管从 5 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 2 滴 观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34 / 187 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 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当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其学校的学生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模拟尿糖检测的实验和问题讨论,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相关的内容。 (1)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滴管,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葡萄糖试纸(遇葡萄糖会呈现一定的颜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

44、 (2)实验目的:_。 (3)实验步骤: 取_支试管,分别编号,并放在试管架上。 在上述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甲尿液、乙尿液。 将葡萄糖试纸放到干净的纸巾上。 然后用 1 支干净的滴管,从 1 号试管中吸取适量液体滴 2 滴在葡萄糖试纸上。 _。 _。 将 5 张试纸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问题讨论: 某同学实验所得的 5 张试纸的现象没有很大区别,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 除了用葡萄糖试纸检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_。 答案 (2)学会用葡萄糖试纸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 (3)5 观察和记录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 重复步

45、骤, 用葡萄糖试纸测试另外 4种溶液,记录每次测试的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 (4)可能是用同 1 支滴管取液体样本35 / 187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解析 (1)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可知用葡萄糖试纸进行检测。实验材料中“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提示将用 5 份样本做实验。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 36 / 187 1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 37 / 187 2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醛固酮的功能:促进钠的重

46、吸收;促进钾的分泌;促进水的重吸收。 4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 3.96.1 mmol/L。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激素。 5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 (2012新课标全国卷,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 B 38 / 187 解析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

47、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所以只有 B 项正确。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 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 _。 (3)脂肪细胞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

48、 答案 (1)外排 易化扩散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 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 (1)根据胰岛素的物质类型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确定其运输方式,根据题干信息确定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2)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完成该设问;(3)由题干信息确定该设问;(4)根据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完成该设问。 3 (2013新课标全国卷,30)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和_。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

49、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 _。 (3)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和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答案 (1)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 B 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下降速度慢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解析 (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两个途径。 (2)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 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39 / 187

50、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3)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成分为蛋白质,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模拟题组 4 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C人体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皮肤 D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 A 解析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既有神经调节(人体产生渴觉,摄入一定量的水),也有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调节;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离子是 K;人体

51、Na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5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 1 000 mL 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0 / 187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题眼为“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饮水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每分钟的尿流量随之增大,而后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逐渐回升,每分钟的尿流量也随之减少直至正常。 6 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 ) 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 B C

52、D 答案 A 解析 强体力劳动消耗大量能量,分解大量葡萄糖,需要不断分解糖原等加以补充,这时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大量出汗会通过机体反应来保持体内水分,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 41 / 187 1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 B 解析 当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 B 正确,A、C、D 错误。

53、 2 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42 / 187 D丁图 a 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 C 解析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渗透压呈正相关,食物过咸时,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饮水过多时,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注射抗利尿激素时,尿量减少,尿液中尿素、K、Na浓度升高。 3 某人因轻度食物中毒,引起呕吐、腹泻,但此人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对此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外液渗透

54、压升高 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此人因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所以没造成脱水 D失水几乎等于失盐的程度 答案 D 解析 此人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说明此人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几乎不变,失水和失盐的程度差不多,但由于呕吐、腹泻,导致细胞外液减少,属于脱水。 4 下图是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若以“”“”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作用,则 依次是 ( ) A, B, C, D, 答案 B 5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43 / 187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

55、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 A 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其生理作为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就不能发挥作用。 6 (2013福建卷,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 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 以简单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

56、合成 答案 C 解析 VLDL 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这种复合物由于形体大,不能直接跨膜运输,是以外排的形式分泌的;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7 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 5 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B二次注射中,血糖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的是号 C二次注射以后,号与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 血糖方面具有

57、协同关系 44 / 187 D二次注射中,实验操作违反了对照原则 答案 D 解析 首次注射中,号是对照组,号是实验组,实验组出现低血糖症状,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对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号进行二次注射的实验中,号是对照组,其他几组是实验组。因为号直接注射了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肾上腺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功能,二者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8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 B 解析 食物缺碘会影

58、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甲状腺激素会促进代谢,提高产热,在温度过低时分泌增多。 9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去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答案 C 解析 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45 / 187 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

59、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增强了。 10如图为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胰岛 B 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看出,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而胰岛 B 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 11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高,且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也偏高。某研究室对过度肥胖的老鼠进行实验,发现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可矫正过度肥胖老鼠的生理缺陷。过度肥胖

60、老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注射胰岛素,120 分钟内血糖含量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对照组老鼠未服用阿司匹林),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46 / 187 甲:阿司匹林对老鼠的过度肥胖有治疗作用 乙:注射胰岛素后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老鼠血糖在 60 分钟内明显下降 丙:对照组老鼠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 丁:服用阿司匹林使老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得以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A丙、丁 B乙、丙 C甲、丁 D甲、乙 答案 A 解析 从题图可知, 对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注射胰岛素后, 60 分钟内血糖含量明显下降,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血糖含量变化不大,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

61、老鼠对胰岛素敏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对胰岛素不敏感。 12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 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 A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B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 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 2 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 答案 C 解析 为了排除该实验中所用溶剂的干扰,因此要增加对照组,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 2 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62、。 13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47 / 187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_结合后,一方面促进_合成, 另一方面使_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除此之外, 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_,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等)转化为葡萄糖。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其原因是_。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

63、衡受_的调节。 (4)胰岛素是由_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 答案 (1)胰岛素受体 蛋白质、脂肪、糖原 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葡萄糖的利用 (2)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3)血糖浓度 神经和体液(激素) (4)胰岛 B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 解析 (1)在人体内许多组织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胰岛素受体。胰岛素通过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起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血糖,同时胰岛素还能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2)如果胰岛素受体无法识别胰岛素,即使注射胰岛素,也不能降低血糖,从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3)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4)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时,

64、会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则会引起使血糖升高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多。 14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 30 天,结果如图 1。 48 / 187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 _。 (2)手术应切除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来计算。 (3)图 1 表明胰岛素具有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 2。 (

65、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原因是_ _ _。 (5)图 2 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 若要证实该结论, 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 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49 / 187 答案 (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体重 (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 (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解析 (1)由图 1 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

66、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故该题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每次注射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体重来计算。(3)由图 1 注射胰岛素组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对比知: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由胰岛素生长激素组、生长激素组和胰岛素组对比知:胰岛素具有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且二者的共同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4)由图 2知,开始电刺激支配大鼠胰岛的副交感神经后,降血糖的胰岛素分泌增多,升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故血糖浓度将降低。(5)要验证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采用加

67、量法对胰岛组织注射胰岛素,检测注射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通过对照得出结论。 15(2013山东卷,2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 通过神经调节, 引起皮肤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 _,继而促进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

68、分以消除由于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ADH)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氧化分解 ATP 肾上腺激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 (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3)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主要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

69、直接供能物质是 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50 / 187 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渴感;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适当积极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乳酸运送至其他器官继续代谢从而缓解肌肉酸痛。 第 26 讲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考点一 免疫的概念、类型及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重要程度: 1免疫概念: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

70、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免疫系统组成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51 / 187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等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 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 增殖分化成为效应 B 细胞、记忆细胞 T 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 增殖并分化

71、成效应 T 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 B 细胞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52 / 187 效应 T 细胞 T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 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 探究抗原与抗体的不同点 (1)成分上的不同: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上的不同: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上的不同:存在于细胞外的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由细胞免疫将抗原暴露,再由抗体消灭和清除;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

72、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易错警示 与免疫有关的 4 个易错点 (1)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 而效应 B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巨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1 (2013海南卷,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超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

73、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 A 解析 非特异性主要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和溶菌酶等)。这种免疫是先天就具有的,对于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的过程,如巨噬细胞,虽53 / 187 然可以识别异物,并且进行吞噬,但是对于不同异物没有针对性的杀灭机制。A 正确,因为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故而是可以遗传的。B 错误,超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由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 错误,记忆细胞由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D 错误,非特异性免

74、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能识别的异物都起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2 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 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A 解析 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毒素,所以外毒素属于抗原,抗毒素

75、属于抗体,抗原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由效应 B 细胞分泌。 3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 a、b、c、d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有 a、b、c 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 b 直接分化形成 C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 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 DNA 不同 答案 C 54 / 187 解析 图中 a 为 T 淋巴细胞, b 为 B 淋巴细胞, c 和 d 分别为效应 T 细胞和效应 B 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记忆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76、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 B 细胞,可由 B 淋巴细胞(b)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d 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核 DNA 是相同的,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了功能的不同。 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巨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效应 B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 B 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考点二 聚焦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重要程度: 1 体液免疫 (1)免疫过程 55 / 187 (2)结果:效应 B 细胞产生

77、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2 细胞免疫 (1)免疫过程 (2)结果:效应 T 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 56 / 187 1 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回答以下内容 (1)如果切除胸腺,T 淋巴细胞、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仅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如果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3)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 探究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

78、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如图,据图回答相关 问题: (1)写出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图解。 答案 57 / 187 (2)记忆细胞的特点: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1 (2013山东卷,3)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58 / 187 A巨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 B 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 B 解析 A 项中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

79、 项中如图所示经内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 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 T 淋巴细胞,由 T 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 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D 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 2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

80、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 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形成的淋巴细胞不同。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 T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部分体液免疫。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 B 淋巴细胞,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一切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也不能形成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 3 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 59 / 187

81、 A病毒抗原诱导 B 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 B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 T 细胞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和已免疫的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 小时后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的释放量,说明两种细胞在一起能导致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的破裂,据此能反映出是效应 T 细胞的作用,D 说法正确。 1“三看法”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1)一看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

82、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三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 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2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切除小鼠的胸腺,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2)器官移植:同一个体中不存在免疫排斥,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免疫排斥。 (3)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

83、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60 / 187 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4)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 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 a、b 两组。 a 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 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观察两组小鼠生活状况。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重要程度: 1 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疾病。 (2)类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a病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 淋巴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主要传播途径:血

84、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吸毒传播。 c预防:洁身自爱、拒绝毒品(切断传播途径)。 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因遗传导致的免疫功能先天性缺陷。 2 超敏反应 (1)概念:机体在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或反应异常时产生的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表现的反应。 (2)过敏原 外源性的,如花粉、青霉素等。 机体异常时,自身正常细胞,如心脏瓣膜等。 机体正常时,自身衰老或变异细胞,如癌细胞。 61 / 187 (3)举例:花粉过敏、青霉素过敏及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 (4)预防:找出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 3 预防接种: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病的免疫力的方法。 分析三种免

85、疫失调疾病的概念与发病机理,并回答相关问题: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1)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神经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

86、所患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属于超敏反应,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3)写出艾滋病的发病过程 62 / 187 (4)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 T 淋巴细胞的核糖 体内。 63 / 187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 HIV 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64 / 187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 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 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 可能对实验

87、药物 a 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 对实验药物 b 敏感 答案 D 解析 由丁图看出,加入实验药物 b 后 HIV 的浓度还在增加,故 HIV 对实验药物 b 不敏感。 2 (2013重庆卷,4 改编)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超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效应 B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B 解析 超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组织

88、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超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 项正确;效应 B 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超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 项错误。 65 / 187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2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3人类第三道防线中 B 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为体液免疫;T 淋巴

89、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该方式为细胞免疫。 4B 淋巴细胞收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效应 B 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5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 当再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6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7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66 / 187 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8超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细胞组织损伤或

90、功能紊乱。该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和 B 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效应 B 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 A 解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不同,淋巴细胞67 / 187 又可以分为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所以 A 错。 2 (2013四川卷,2)

91、若 H7N9 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 A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 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效应 B 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C 解析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需经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呈递给 T 淋巴细胞,诱发T 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刺激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由效应 B 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但效应 B 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 A、B、D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 3 (2013海南卷,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

92、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 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某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 D 正确。A 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B 属于超敏反应,C 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 68 / 187 模拟题组 4 将小鼠 B 淋巴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

93、兔血清能使小鼠 T 淋巴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 T 淋巴细胞凝集成团。T 淋巴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 A小鼠 B 淋巴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 T 淋巴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 B 淋巴细胞和小鼠 T 淋巴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 T 淋巴细胞和家兔 T 淋巴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 C 解析 注入小鼠 B 淋巴细胞后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 T 淋巴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说明小鼠的 B 淋巴细胞可以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产生使小鼠 T 淋巴细胞凝集的抗体。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说明小鼠 B 淋巴细胞和小鼠 T 淋巴细胞有相同抗原。 5 某人因过

94、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 69 / 187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答案 A 解析 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而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故 A 正确。 6 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 H1N1 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下图所示为甲型 H1N1 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

95、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1)人体内首先通过_免疫过程阻止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 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 H1N1 流感,疫苗的作用是_。 (2)图中物质 b 的名称是_,D 细胞的作用是_ _。 (3)据图分析, 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_过程,而后者有。 (4)细胞免疫中, T 淋巴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 也可以因受到_刺激而活化。 (5)某研究生认为某植物的提取液对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以猪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步骤: 选择一只健康的猪,让猪感染甲型 H1

96、N1 流感病毒。 在喂养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该植物提取液,观察猪是否出现患病症状。 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 70 / 187 _; _。 答案 (1)体液 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2)抗体 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 (3)转录 (4)靶细胞(或抗原) (5)没有对照实验 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 解析 (1)甲型 H1N1 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首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 H1N1 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2)根据图可以判断出图中的

97、 X 细胞是效应 B 细胞, 物质 b 是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 D细胞是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 (3)据图分析,甲型 H1N1 病毒只含有 RNA,也不进行逆转录,所以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没有转录过程。 (4)细胞免疫中,T 淋巴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也可以因受到靶细胞(或抗原)刺激而活化。 (5)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一是没有对照实验,不能得出科学结论,应该设置感染了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猪用不加入该植物提取液的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二是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实验组

98、和对照组都应该用多头猪。 1 如图是 H7N9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71 / 187 A图中是巨噬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T 淋巴细胞 B经过细胞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病原体进入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 C 解析 病原体通过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2 我国许多地区有计划地接种“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 A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效应 B 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T 淋巴细胞受刺激后

99、释放细胞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 T 细胞 C巨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 D“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答案 B 解析 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其作用是诱发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A 错误;“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 T 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 T 细胞, B 正确; 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错误;“疫苗”已经过处理,低毒,本身就是抗原,D 错误。 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 A效应 B 细胞接触

100、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效应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答案 C 72 / 187 解析 效应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和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其消灭。 4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肝疫苗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B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 T 细胞

101、C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 B 细胞 D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答案 D 解析 注意 D 项中限定词“才”字,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已经发生,D 错误。 5 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b 段各淋巴细胞的 DNA 含量不完全相同 Bd 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 B 淋巴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b 段发生了免疫反应,出

102、现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现象,A 正确;d 时间注射的是与a 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反应,B 错误;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 B 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正确;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 正确。 6 近年来禽流感已经开始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引起世界关注。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禽流感病毒可遗传的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73 / 187 B在抗禽流感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起作用 C当再次受到禽流感病毒感染时,抗体主要由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效应 B 细胞 产生 D接种禽流感疫苗的人一定能终生

103、免疫 答案 B 解析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没有染色体, 其可遗传的变异只能来自基因突变,不可能有染色体变异,A 错误;在抗禽流感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起作用,B 正确;当再次受到禽流感病毒感染时,抗体主要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效应 B细胞产生,C 错误;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RNA 为单链,不稳定,变异频率高,抗体具有专一性,所以接种禽流感疫苗的人不一定能终生免疫,D 错误。 7 研究发现,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这一成果可以对癌变前的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癌变前衰老肝细胞的清除属于细

104、胞免疫 B癌变以后的肝细胞容易向其他组织转移 C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不会积累 D衰老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 C 解析 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会不断积累,C 错误。 8 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粒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粒抗体(ACA)。下列有关 ACA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 C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粒蛋白发挥作用 D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 D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

105、性,A 正确;据题意可知,ACA 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粒,如果着丝粒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 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 正确;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 错误。 9 环孢霉素 A 是一种能抑制 T 淋巴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 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 A 可用于 ( ) A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C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74 / 187 D治疗艾滋病 答案 A 解析 不论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需要 T 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抑制 T 淋巴细胞增殖的环孢霉素 A 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

106、或弱应答状态。 使用该药物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排斥作用,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A 正确。 10人被狗咬伤后,需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注射抗血清可使体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B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病毒的清除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配合 D免疫记忆的形成依赖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作用 答案 B 解析 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其目的是诱发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B 错误;该过程属于被动免疫,A 正确;在病毒的清除过程中,需要巨噬细胞、溶酶体等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同时需要体液免疫,若病原体侵

107、入了组织细胞,还需要细胞免疫,C 正确;抗原刺激机体可产生记忆细胞,在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的过程中还需要淋巴因子的作用,D 正确。 11如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 a 是巨噬细胞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 b 能大量分化成细胞 c C图中 d 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 D若 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T 淋巴细胞 答案 A 解析 图中 c 是效应 B 细胞,d 是抗体,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75 / 187 细胞 b(记忆细胞)能大量增殖、 分化成细胞 c(效应 B 细胞)

108、;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 HIV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故 B、C、D 三项均正确。 1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 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 2)。前者指效应 T 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 T 细胞通过表面 FasL 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 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 T 细胞可以来自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 T 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细胞分泌_。 (2)图 1 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 由效应 T 细胞产生并以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

109、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 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 2 中的 FasL 又称死亡因子,Fas 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 Fas 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 FasL 的基76 / 187 因只在效应 T 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Fas 和 FasL 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控制合成 Fas 和 FasL 的基因_(能/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 Fas 和 FasL 基因的表达水平, 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 F

110、as 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 Fas 和 FasL 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的思路。 _。 答案 (1)T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 B 抗体 (2)外排 流出 (3)信息交流 能 降低 降低移植器官 Fas 基因的表达水平 解析 (1)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由 T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体液免疫依赖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外来病原体。(2)穿孔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由效应 T细胞产生并以外排的方式释放。(3)Fas 和 FasL 都是细胞表面的

111、蛋白质,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控制两种物质合成的基因同时存在于人体细胞中,但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死亡因子受体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实现恶性增殖。器官移植中可通过降低死亡因子受体的表达,从而降低免疫排斥现象。 13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第一次接种(灭活的 痢疾杆菌) 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 疾杆菌) 抗体合成程度 甲 正常的鼷鼠 未接种 乙 正常的鼷鼠 接种 丙 幼年摘除胸 腺的鼷鼠 未接种 丁 幼年摘除胸 腺的鼷鼠 接种 戊 摘除胸腺后注入 T 淋巴细胞的鼷鼠 接种 根据上表中的结果

112、,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鼷鼠体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鼷鼠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一定量的_,当第二次接种时,其就会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_,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戊组与丁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_淋巴细胞的帮助。与77 / 187 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_。 (3)若将题目的病原体痢疾杆菌换为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_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_免疫来彻底消灭它。 (4)为检验 T 淋巴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 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 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

113、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_ _。 答案 (1)记忆细胞 效应 B 细胞 (2)T 摘除胸腺后,体内的 T 淋巴细胞大量减少,抗原呈递受阻 (3)体液 细胞 (4)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 但不切除胸腺, 移植器官被排斥; 实验组再注入 T 淋巴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 解析 本题以实验素材为背景,以图表形式呈现免疫生理实验的处理和结果,立足于免疫过程,要求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中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的原因。设计实验验证 T淋巴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 需进行如第(4)题中的切除, 但应该排除手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确认 T 淋巴细胞的功能。实验设计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对照组的设计,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1

114、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图示分析问题: (1)B 为_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 氏病患者的 B 激素分泌量_。Graves 氏病患者 C 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_ _。 (2)Graves 氏病是一种_病。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 Graves 氏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 D 物质的合成和 F 过程,D 物质为_,F 过程代表_。 78 / 187 (3)健康人受到刺激后,使垂体的_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

115、皮质激素分泌。 (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_。 答案 (1)促甲状腺 少 一方面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与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2)自身免疫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分级调节 解析 (1)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机制,可知 A、B、C 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Graves 氏病患者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Graves 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 物质为淋巴因子,F 过程

116、代表增殖、分化。(3)根据分级调节机制,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第 27 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人脑的高级功能()。 考点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重要程度: 1传导形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K外流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Na内流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 电流。 79 / 187 4

117、(1)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2)传导特点: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兴奋部位是 A(用字母表示)。 (2)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C 和 AB。 2 根据下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80 / 187 a 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 b 点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 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 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 段静息电位。 1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部

118、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 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神经细胞内 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81 / 187 道打开,导致 Na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故 C 错误。 2 如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

119、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a 处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B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处对应的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状态,钾离子通道是关闭状态 D兴奋在 a、b 细胞间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答案 C 解析 a 处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轴突膜内侧局 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处对应的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状态,钾离子通道是关闭状态,兴奋在 a、b 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 C 选项正确。 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82 / 187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考点二

12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重要程度: 1 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83 / 187 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 写出乙图中 A、B、C 代表的突触类型 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C:轴突轴突型。 3 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观察下面兴奋传递的图示,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84 / 187 (1)填充相关结构的名称。 (2)写出兴奋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据图探究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组成上的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 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

121、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信号转变的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 3 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外排,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85 / 187 1 止痛

122、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断它的作用机制是 (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可排除 B、 C、 D 项。杜冷丁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使乙酰胆碱失去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 2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突触前神

123、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 A 解析 存在于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外排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发生逆转,而突触后膜抑制,膜电位差不会逆转而是相差更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3

124、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 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86 / 187 神经和骨骼肌;c 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 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电极 a 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Bd 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用电极 b 刺激骨骼肌,c 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用电极 b 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荷 答案 B 解析 用电极 a 刺激神经, 则兴奋能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并能引起骨骼肌收缩,A 错误;d 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是突触的一种,所以神经冲动在此处由

125、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最终引起肌肉收缩,B 正确;用电极 b 刺激骨骼肌,由于 d的存在,c 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用电极 b 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负电荷,故 C、D 错误。 1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 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存在一

126、定关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87 / 187 (1)在神经纤维上 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3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88 / 187 方法设计:电激图中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

127、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 A 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 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三 反射和反射弧重要程度: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89 / 187 1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

128、),据图回答问题: 90 / 187 (1)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切断 d、刺激 b,会(会、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3)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中的传导速度不相同(相同、不相同)。 (4)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 根据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确定下表中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注:仅破坏反射弧的其中一部分) 被破坏的结构 有无感觉 有无效应 感受器 无 无 传入神经 无 无 神经中枢 无 无 传出神经 有 无 效应器 有 无 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 3 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

129、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1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中 91 / 187 答案 A 解析 在同一个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递一般是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果这个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组成,那么刺激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与刺激感

130、受器相同的反应。因为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一般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中枢经传出神经把兴奋传递给效应器,不会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人体的神经中枢包括大脑皮层、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如完成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图中,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 B若处受到破坏,刺激仍能引起的反射活动 C结构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该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表示神经中枢,表示传入神

131、经,表示传出神经,表示效应器,表示感受器。若处破坏,刺激时,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但是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再称为反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即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 3 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 右后肢 左后肢 右后肢 92 / 187 收缩 收缩 不收缩 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

132、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 在熟知反射弧结构的前提下,应通过分析破坏前的实验现象推出存在的反射弧,通过破坏后的实验现象推出可能被破坏的反射弧结构, 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 由表可知: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 “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 “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

133、神经中枢之前的结构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之后的结构,即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93 / 187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技巧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 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94 / 187 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点四 人脑的高级功能重要程

134、度: 1 脑的组成及功能 (1)大脑: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有语言、听说、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2)小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起协调、平衡运动的作用。 (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 特有高级功能区语言中枢 中枢名称 受损症状 95 / 187 视觉语言中枢(V) 失读症 书写性语言中枢(W) 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H) 听觉性失语症 运动性语言中枢(S) 运动性失语症 1 观察大脑皮层,识别并写出四个言语区 为 W 区,为 S 区,为 V 区,为 H 区。 2 由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推断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

135、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 V 区和 W 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 “千手观音”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言语区的 V 区、 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96 / 187 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易错警示 与人脑高级功能有关的 4 个注意点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低级中枢都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2)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 (3)V 区和视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 (4)H

136、区与听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 1 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A 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 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新生婴儿的 A 兴奋,就会引起 E 兴奋;正常成年人的 A 兴奋,E 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 N 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 D 兴奋 97 / 187 C若 B 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D若某人的 M 和 N 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答案

137、A 解析 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N 的末端可以释放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从而引起神经元 D 兴奋或抑制),因此 A 正确,B 错误。图中的 A、B、C、D、E 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 受损会破坏反射弧的完整性,排尿反射将发生障碍,C 错误;M 和 N 受损排尿反射仍会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 错误。 2 (2013福建卷,27)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 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 a:用如图所示的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

138、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 4 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 b: 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AChE 活性检测原理: 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gL1 脑组织铅含量/ggprot1 AChE 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 0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1 0.57 1.08 26.9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通98 / 1

139、87 过该指标可知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 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变化。ACh 发挥效应后在_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 (1)根据探究的问题和测量的指标,并结合表中的数据回答;(2)回顾神经递质传递的过程并结

140、合检测 b 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由表看出,脑组织含铅量越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越低,乙酰胆碱的水解速度越慢;(4)从题干信息可确定采取的措施。 99 / 187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通常由感受100 / 187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3 兴奋在突触处借助神经递质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需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141、,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5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 (2013海南卷,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101 / 187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B 解析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通过其结构特点确定其单向传递的特点。A正确,兴奋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故突触前神经元可以合成神经递质,而突触后神经元不能。B 错误,神

142、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没有兴奋产生,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C 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D 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定受体,改变膜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 2 (2013海南卷,19)关于细胞内外 K、Na和 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 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K外流 DNa和 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 B 解析 神经元膜两侧电位主要是因为 Na、K的不均匀分布导致的。静息状态时,膜上的 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K外流使得膜电

143、位进一步加大(起主要作用),导致了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而兴奋时,Na通道打开,大量 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局部电流。A 正确,兴奋传递与 Na、K有关。B 错误,细胞内的 K浓度高于细胞外。C 正确,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中,K通道打开起主要作用。D 正确,渗透压由溶解于细胞质的各种离子决定,主要是 Na、Cl。 3 (2013安徽理综,30)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 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所示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

144、02 / 187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 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 0.5%硫酸溶液后, 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_; _。 答案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但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根本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 (1)若刺激电位计和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出现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出现屈肌反射,但电位计没有波动,可以验证兴奋能在

145、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 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者突触前膜根本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模拟题组103 / 187 4 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 A 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答案 B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

146、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 A 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5 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104 / 187 A若切断处,刺激处,处仍能发生反射活动 B兴奋传导方向是 C在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答案 C 解析 切断处,刺激处,处有反应,但不是反射活动,A 错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B 错误;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D 错误。 6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

147、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静息电位是指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105 / 187 答案 C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不能用之间的膜内电位差表示,A 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图乙表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 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 错误。 1 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

148、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答案 A 解析 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与乙酰胆碱这种递质有关,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则兴奋传递中断。 2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 D 解析 A 为低级神经中枢

149、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 和 C 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106 / 187 制作用,故 D 正确。 3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能力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答案 C 解析 在反射过程中,感受器感受刺激,经传入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经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由效应器做出应答,传出神经受损,兴奋将无法

150、传递给效应器,故肌肉不收缩,但由于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大脑能感受到刺激,故有感觉。 4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丁区域发生 K外流和 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 A 解析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示中乙处外负内正,则乙处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区域外正内负,则是 K外流所致。 5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起

151、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107 / 187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 C 解析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主要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神经中枢的调节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其反射弧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形成多个突触,兴奋在多个中间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使它们先后兴奋,故 C 项正确;在此过程中,小脑主要起到调节躯体平衡的作用。 6 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152、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答案 A 解析 植物人没有运动和感觉功能,失去所有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其大脑皮层受损;身体基本不能活动,说明其小脑也失去正常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未受损伤。 7 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 A运动言语区 B书写言语区 C视觉言语区 D听觉言语区 答案 C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特有的高级功能。人体大脑皮层中有四个言语区,W 区是书写言语区,H 区是听觉言语区,

153、S 区是运动言语区,V 区是视觉言语区。每个言语区的功能各不相同,若受到损伤其功能就会丧失,但是不会影响其他言语区的功能,正是由于人脑中具有这种特有的言语区,才使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8 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108 / 187 A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解析 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 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

154、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 a 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 向的。 9 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给予图中刺激条件下,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Aa Bb Cc Dd 答案 D 109 / 187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 10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

155、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 A 解析 由题可知, 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后, 大量 Ca2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前膜内的负电荷,突触小泡快速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加快了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故 A 项正确。 11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 A 解析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但其

156、控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 项正确;V 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但可以写字,B 错误;温度感受器通常位于皮肤和内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 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 错误。 1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 V 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 B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 W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 区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13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

157、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 / 187 (1)图(a)中 a、b、c、d 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 是_,b 是_,c 是 _,d 是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和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中的_(填“轴突”“树突”或“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的_(填“轴突”“树突”或“胞体”)。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158、 胞体 解析 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分级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14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

159、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 Na和 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 Na、K的电导情况)。 111 / 187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大小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来实现的。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细胞内 ADP 的含量会_。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_。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_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3)请分析,在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Na:_; K:_。 (4)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 _。

160、 答案 (1)载体蛋白(离子通道) 增加 (2)外正内负 电位 (3)对 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 对 K的通透性增加较慢,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112 / 187 (4)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解析 (1)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控制离子通透性大小的结构物质。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细胞消耗能量,细胞内 ADP 的含量会增加。(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3)据图分析,神经元在接受刺激时对 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 K的通透性增加较慢,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4)结合题图与教材内容,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Na通过细胞膜快速

161、内流造成的。 15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 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GABA 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_内,以防止被细胞质基质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 释放,并与位于图中_上的 GABA 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 GABA 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上述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功能。 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 GABA 和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 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 从而进一步证明 GABA 是一种_性

162、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 GABA 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 研究发现癫痫病病人体内 GABA的含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_ _,从而可抑制癫痫病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_,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 GABA 一样的功能, 从而可_(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信息交流 抑制 (2)药物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 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GABA 受体 延长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

163、负。GABA 与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故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113 / 187 递质。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能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释放的 GABA的降解,从而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麻醉剂分子与 GABA 一样,均能被突触后膜上的 GABA 受体识别,细胞中没有分解麻醉剂的酶,故延长了神经细胞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第 28 讲 人体和动物的激素调节 考纲要求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一 人体和动物的激素种类、作用及相关的实验设计重要程度: 1体液调节的

164、概念: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3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连线 114 / 187 4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精率。 (2)人工合成昆虫外激素防治害虫。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1探究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等。 (2)完善实验方案 组别 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幼小动物 切除甲状腺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 对照组 幼小动物 不

165、作任何处理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只切开皮肤不切除甲状腺 (3)在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 2 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切除法、注射法。 (2)完善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饥饿处理 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 小鼠生活状况 对照组 饥饿处理 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补充糖类 小鼠生活状况 不注射胰岛素, 定期补充糖类 115 / 187 3 总结激素生理功能验证的一般思路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易错警示

166、动物激素成分的辨析 高中阶段接触的激素中,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都是肽类或蛋白质类。肽类、蛋白质类激素易被胃肠道消化酶所分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方法,不宜口服。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都可以口服。 1 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做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 (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

167、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某种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除不提供甲状腺激素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由此可确定对照组为:切除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某种溶剂。 2 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现用一些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进行一项验证性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 4 组,实验前测定 4组小鼠(空腹)的血糖含量分别为 a1、

168、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下表表示 4 组小鼠分别给予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下列对四组实验前后血糖含量的比较可能不合理的是 ( ) 116 / 187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实验组别 在饲料中添加普通胰岛素饲喂 在饲料中添加Boc5 饲喂 注射普通胰岛素药物 注射 Boc5 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 a2 b2 c2 d2 Aa2a1 Bb2b1 Cc2c1 Dd2a1,选项 A 错;由于 Boc5 是一种小分子,所以注射与口服同样能起到效果,故 B、D 正确;用普通胰岛素药物治疗糖尿病时只能是注射,使血糖含量降低,故 C 正确。 常见激素的名称及靶器官(细胞

169、) 激素名称 靶器官(或靶细胞) 甲状腺激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胰岛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 考点二 激素分泌的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重要程度: 117 / 187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关系: 内分泌腺受中

170、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118 / 187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型(如图所示) (2)由上述调节模型看出 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进而实现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易错警示 有关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 2 个注意点 (1)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

171、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增加;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减少;大量注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减少。 (2)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着与甲状腺激素相似的分级调节机制。 119 / 187 1 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分别表示一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某人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中时,的分泌减少,的分泌增加 B切除垂体后,的分泌会增加,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当人体缺碘时,和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给某人注射,反馈调节会使和的分泌增加 答案 C 解析 图中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

172、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当某人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中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增加;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迅速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会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给某人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含量增加,通过反馈调节使和的分泌减少。 2 如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120 / 187 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激素 A 和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 C 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 C 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

173、细胞氧 化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 C 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 答案 B 解析 图中激素 A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 B 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C 为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手术摘除甲状腺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减弱。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所有的细胞。 3 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B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C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174、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答案 B 解析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所以 B 项错误。 121 / 187 1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模式案例 下丘脑 胰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肾上腺激素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神经的

175、调控。 (2)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 调节。 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2 激素的特点及与酶的区别 (1)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酶与激素的区别 产生 化学本质 作用机制 激素 内分泌 细胞 蛋白质、多肽、固醇、单胺等 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并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酶 几乎所有的活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为

176、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3 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通过反各种反射活动 有关神经 122 / 187 射弧完成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体 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体液神 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考点三 下丘脑的功能重要程度: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它在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请完善下面下丘脑功能的网络图。 123 / 1

177、87 1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饮水过少时,激素 d 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124 / 187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 acde 属于体液调节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 abe 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 c 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答案 D 解析 饮水过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作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此过程中激素 d 为抗利尿激素,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a 是血糖浓度的变化,c 是胰岛,d 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人的

178、手被针扎时,a 是感受器,b 是神经中枢,e 是效应器,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过程中相关的内分泌腺 c 包括肾上腺和甲状腺。 2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 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 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Cc 引起下丘脑分泌胰高血糖素 Dd 引起下丘脑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 C 解析 血糖含量降低,可通过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支配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降低,也可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的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

179、衡。 (2)作为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合成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125 / 187 (3)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4)传导: 可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 如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 126 / 187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127 / 187 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3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

180、级调节。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性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 4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1)调节: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变化,维持水平衡;(3)分泌: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4)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28 / 187 1 (2013江苏卷,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181、正确的是 (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 D 解析 酶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但激素只对细胞发挥作用,A 错误;抗体的作用对象是相应的抗原,而不是靶细胞,B 错误;神经细胞上兴奋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D 正确。 2 (2012天津卷, 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 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

182、弧 B图中 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 B 解析 通过类比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快速分析并解答本题。运输刺激会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增强,这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 项正确;M 激素应为垂体感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后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促使其分泌皮质醇,其调节为单纯的激素(体液)调节,B 项错误;动物被运输的过程中,通过激素的分级调节使皮质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达到一定值后会反馈性地抑

183、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分泌,使其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C、D 项均正确。 3 (2013海南卷,27)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三种 129 / 187 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 和 C 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 _ 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 C 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 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 A 和 B 的分泌量 _,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_ _。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

184、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 增强 (3)增加 脑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130 / 187 模拟题组 4 有体重相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现对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丁狗不做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四只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雄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甲 3.8 0.1 5.8 乙 3.6 2.8 0.1 丙 0.8 3 5.5 丁 4 3 6 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滞 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立即停滞 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是性情变得温顺 D在

185、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 131 / 187 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 答案 D 解析 甲狗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可能出现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滞等症状;乙狗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可能出现生长立即停滞的现象;丙狗雄激素分泌减少,可能出现性情温顺的现象;丁狗激素分泌正常,正常发育。 5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 主要包括过程,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寒冷刺激引起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 BX 和 Y 具有能与甲状腺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Z 具有 TRH 和 TSH 特异性受体 C缺碘造成降

186、低,通过促进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 DZ 具有的 TSH 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 TRH 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 A 解析 X、Y、Z 分别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甲状腺上没有 TRH 的受体;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减弱。当 TSH 的受体损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32 / 187 1 把含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 A、B、C 三组兔子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 天后,向 A 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 B 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 C 组兔子注射生理盐水。下列能正确反映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

187、量变化的是 ( ) 答案 A 解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前 4 天由于甲状腺摄入碘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增加。4 天后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降低,其降低的快慢与甲状腺的分泌量直接相关;A 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由于反馈调节的结果,甲状腺的分泌量减少, 所以 A 组比 C 组(对照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慢; B 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 B 组比 C 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快。上述变化与 A 项曲线相符。 2 下图中 X、Y、Z 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188、 133 / 187 A若切除 Y,则 Z 的重量不变 BX 和 Y 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 Y、乙对 Z,丙对 X 和 Y 都起促进作用 D若 Z 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答案 D 解析 题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腺体 X 可以为下丘脑,Y 可以为垂体,Z 可以为甲状腺等腺体。若切除 Y,则促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 Z 发育,会使其重量改变,故 A 错误;X 和 Y 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相联系,故B 错误;甲对 Y、乙对 Z 起促进作用,丙分泌过多时对 X 和 Y 起抑制作用,故 C 错误;若 Z 代表甲状腺, 则幼年时乙(促

189、甲状腺激素)和丙(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因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 Z 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故 D 正确。 3 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 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134 / 187 A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 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e 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 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 a、c、d 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 A 解析 信息分子 a 直接作用于甲状腺,因此 a 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信息分子c 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和

190、集合管细胞,因此 c 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 作用于组织细胞后,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 d 表示胰岛素。 4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 C 解析 酶可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发挥作用,A 项错误。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并非都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故 B 项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后起作用,C 项

191、正确。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降解,而酶发挥作用后仍具有活性,D 项错误。 5 人体的甲状旁腺和甲状腺 C 细胞分别分泌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下图表示的是人体血钙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35 / 187 A甲状旁腺素只通过促进肾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而提高血钙浓度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降钙素不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过程 D降钙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和骨 答案 C 解析 通过图中得出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和肾,促使血钙浓度上升,A 项错误;甲状旁腺素升高血钙浓度,而降钙素是降低血钙浓度,二者对血钙浓度的调节起拮抗作用,B项错

192、误;降钙素作用的靶器官是骨,而不是肾,C 项正确,D 项错误。 6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激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肾上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肾上腺激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 C 解析 因肾上腺激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肾上腺激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7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合理的一项是 (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

193、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 B胰岛分泌具有拮抗作用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 C人体的反馈调节中,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是完全独立的 D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抑制呼吸中枢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之间是共同协调、相辅136 / 187 相成的;血液中 CO2含量升高会促进呼吸中枢的活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具有拮抗作用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 8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兴奋部位细胞膜

194、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 D 解析 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并非由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引起的,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加,故 A错误;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 B 错误;垂体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来调节控制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故 C错误;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在胞间传递过程中,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其方向是单向的,故

195、 D 正确。 9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激素是人体内的信息分子,在人体内只起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所以 B 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同一种激素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效应,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还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加产热;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10图中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137 / 187 A方式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传递迅速 B方式的信

196、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C 正确。方式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所以 A、D 正确。但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B 错误。 1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 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 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Cc 引起下丘脑分泌胰高血糖素 138 / 187 Dd 引起下丘脑

197、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 C 解析 血糖含量降低可通过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支配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血糖含量降低也可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12如图所示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图中分别代表三种激素。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 20 d 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成熟,后 20 d 逐渐成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前 20 d 中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B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 20 d 发育成小型成蛙 C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发育 D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的含量

198、都会减少 答案 A 解析 分析图可知,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由题干可知,前 20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各自分泌的激素较少,由图示知,620 d 内蝌蚪形态在发生改变,即蝌蚪在不断发育,所以的分泌都逐渐增加,故 A 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前 20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故碘增加不能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增加,因此不可能使蝌蚪提前发育成小型成蛙,故 B 错误;由图示知,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发育,故 C 错误;切除垂体,缺少

199、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但由于反馈调节,的含量会增加,故 D 错误。 13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的分泌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39 / 187 (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 _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但下丘脑才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因为 _。 (2)完成由产生电信号到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产生_, 通过轴突传导到_, 进而引起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释放。 (3)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血浆渗透压_。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作用的是_。 (

200、4)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与 c 具有协同作用的_(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增加。如果将激素 c 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 答案 (1)b 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能分泌一些激素来调节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是受下丘脑支配的) (2)局部电流(兴奋/神经冲动) 神经末梢(轴突末梢/突触小体) (3)降低 和 (4)肾上腺激素 提高 解析 (1)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 而且能分泌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中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下丘脑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受到刺激

201、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3)由图示“”符号可知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降低血浆渗透压,因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液中c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减少。(4)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多后,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耗氧量增多,对缺氧的耐受性下降,因而对缺氧的敏感性提高。 14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 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202、观点一:这是 TSH 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140 / 187 点二:这是 TSH 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1)实验步骤: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 A、B 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 _的含量。 用手术器械将 A 组小白鼠的_(器官)切除,B 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向 A、B 两组小白鼠注射_。 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一段时间后,测定 A、B 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 (2)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 A 组小白鼠 TRH 的含量不减少(或增加),B 组小

203、白鼠 TRH 的含量减少,则观点 _正确。 若 A 组小白鼠和 B 组小白鼠 TRH 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_正确。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2)二 一 解析 要证明 TRH 的减少是 TSH 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还是 TSH 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可通过设置切除甲状腺与不切除甲状腺并都注射等量 TSH 的两组小白鼠进行对照,然后通过测量下丘脑分泌 TRH 的量来证明。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除甲状腺前,应测量 TRH 的量;二是不切除甲状腺的小白鼠也应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三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如

204、小白鼠的性别、生理状态、体重、饲养条件等要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 TRH 的含量,若 A 组小白鼠 TRH 的含量不减少(或增加),B 组小白鼠 TRH 的含量减少,则 TRH 的含量减少是TSH 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即观点二正确;若 A 组小白鼠和 B 组小白鼠 TRH 减少的量相等,则 TRH 的分泌量减少是 TSH 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即观点一正确。 15肾上腺激素和“心得安”药物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请回答相关问题: (1)肾上腺激素既是一种激素, 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在功能上它是人体内的_分子。“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具有相似的

205、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相同的_。 (2)用肾上腺激素和“心得安”进行实验研究,下表为分组实验结果,请完善实验报告。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103 mL) “心得安” 肾上腺激素 141 / 187 A 2.0 B 1.7 C 2.5 D 2.1 实验目的:探究_。 材料用具:小鼠若干只,注射器,检测耗氧量装置(如图所示),肾上腺激素溶液和“心得安”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方法步骤: 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 20 只,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 A 组注射_。 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开始时大烧杯内外的液面等高。

206、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 分钟后记录_,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结果分析: 为方便比较上表中各组数值,请选择适宜的图表类型绘图(如图所示)。 142 / 187 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而两者共同 作用的效应是相互_。 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_,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答案 (1)信息(或传递信息的) 受体(或特异性受体、 受体蛋白、 糖蛋白) (2)“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 方法步骤:生理盐水或一定量(或等量)生理盐水、0.9%NaCl 溶

207、液 大烧杯内液面的上升高度(或大烧杯液面高度变化、大烧杯液面高度、液面的刻度读数) 结果分析:如图 抑制(或拮抗) 校正(或消除)因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或消除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 (1)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相同的受体。(2)143 / 187 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方法步骤中 A 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中小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被 N

208、aOH 溶液吸收,使大烧杯内液面上升,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分析:中画柱形图,并标明组别;中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激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效应是相互拮抗(或抑制);中设置对照装置的目的是用于校正(或消除)因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 第 29 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要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其他植物激素()。3.植物激素的应用()。4.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考点一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重要程度: 1 植物激素的概念 植物激素 产生:植物体内一定部位运输: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作用特点及

209、本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 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2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过程及现象 144 / 187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 (2)温特的实验 实验过程及现象 145 / 187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玉米油、麦芽等材料分离出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确定是吲哚 乙酸。 1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下列是利用燕麦胚芽鞘做的一系列实验,分析相应的对照实验得出结论。 146 / 187 (1)图对比分析表明:光并未抑制胚芽鞘

210、的生长(光未抑制促进生长的物质的合成),或垂直光照并未引起胚芽鞘的生长弯曲。 (2)图对比分析表明:光照不均匀(单侧光照)会引起胚芽鞘生长不均匀,即造成向光弯曲。 (3)图对比分析可得出结论: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有了尖端的缘故。 (4)图对比分析表明: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尖端和单侧光的影响有关。 (5)图对比分析表明:胚芽鞘生长与否和琼脂块本身无关,而是与处理过的琼脂块中的某种物质有关。 (6)图对比分析表明:该物质能向下运输则胚芽鞘生长,反之,则胚芽鞘不生长。 (7)图对比分析表明: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生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该物质叫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生长,因此命

211、名为生长素) (8)图对比分析表明:该物质分布不均,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而单侧光照仅仅是影响该物质分布不均的原因而已。 (9)图对比分析表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尖端 下部。 (10)比较图和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即感光部位。 2 分析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 (1)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并作出总结 147 / 187 总结 外因:单侧光照射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分析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A、B 为极性运输,C、D 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 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的负向重力性根对生长素敏

212、感性强根的向重力性 总结 外因:重力产生单一方向的刺激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根、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 感程度不同 易错警示 与生长素发现有关的 4 个误区 (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148 / 187 与之相同的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 (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 1 用燕

213、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149 / 187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b 浓度相同,故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不生长也不弯曲;只有暗室内的幼苗旋转,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直立生长;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 2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 C 解析 由实验甲可知, 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 胚芽鞘直立生长,150 / 187 而实验乙去

214、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3 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下列处理: 一段时间后,均明显向上弯曲生长,弯曲生长不明显。根据上面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B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C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D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 D 解析 燕麦横放,重力引起向地侧生长素多于背地侧,单侧光照引

215、起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上方照光及重力影响都使向地侧生长素多,促使向地侧生长快,燕麦向上弯曲生长;燕麦弯曲生长不明显,说明重力与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使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分布量差别不大;燕麦只受重力影响;中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影响燕麦向上弯曲生长。 151 / 187 1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方法 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时要注意两看: (1)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能则生长;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 弯曲。 (2)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若均匀则直立生长;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2植物向性运动的分析判断 常用方法有: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

216、割移植类、琼脂块替换类、锡箔纸遮盖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等,分析如下: 类别 图解条件 相关结果 遮盖类 直立生长 向光生长 暗箱类 直立生长 向光(小孔)生长 插入类 向右侧生长 直立生长 向光生长 向光生长 152 / 187 移植类 直立生长 向左侧生长 中 IAA 的含量 abc,bc 旋转类 直立生长 向光生长 向小孔生长 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 横置类 中 IAA 含量及作用 :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ab、cd,a、c、d 促进生长,b 抑制生长 153 / 187 考点二 生长素的特性及其类似物的应用重要程度: 1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从植物

217、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逆向运输。 2作用特点:两重性 (1)含义: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 (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种类及细胞的年龄 有关。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3顶端优势 (1)含义: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植物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过多地积累在近顶端的侧芽部位,使该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3)解除:摘除顶芽。 (4)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增加分枝,

218、提高产量。 4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常见种类: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D 等。 (2)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控制性别分化 154 / 187 1 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1)曲线中 OH 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2)曲线中 HC 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3)H 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 g。 (4)当生长素浓度小于 i 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 i 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 C 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5)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

219、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 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 m小于 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 0 小于 m。 2 尝试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 155 / 187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3)曲线在 A、 B、 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 其中 A

220、、B、C 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 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 A、B、C点对应的浓度。 (5)图中 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尝试分析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 由图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庄稼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156 / 187 易错警示 不要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的作用效果混为一谈 生长素分布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高浓度和低浓度范围内都有

221、生长素的多少之分;而生长素作用中的高浓度和低浓度是和作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高浓度一定表现为抑制,低浓度一定表现为促进。 1 如图所示,如果根 a 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 A 点(为 1010 molL1),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在 FC 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AD 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b 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a 侧,相当于曲线 FE 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 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 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 A 解析 曲线 FC 段均能促进生长,CD 段抑制生长。根向重力性的产生是由于重力作用,157 / 187 引起近

222、地侧(b)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细胞生长;背地侧(a)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细胞生长,从而使根弯曲向下生长。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a、b 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根水平生长,坐标图中各生长素浓度曲线仍适用于根的生长。 2 下图 1 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 2 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则图 3 中能表示 a、b 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 A和 B和 C和 D和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了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由于重力作用使背地侧生长素朝向地侧运输,从而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茎不敏感,导致向地侧浓度高,使根的生长受抑制,茎的生长受促进,所以 A

223、 选项正确。 3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 a、b、c、d 四组。将 a、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 c、d 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158 / 187 别接入 a、b 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 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 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 Ac 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 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 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答案 D 解析 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

224、生长素,所以 A、B 两项错误。生长素的运输只能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 项错误。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 1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159 / 187 (2)现象:装置 a 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 b 和 c 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如图) 160 / 187 (2)实

225、验现象:A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3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 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 A、B 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 B 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若 A 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 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若 A 中幼苗水平生长,B 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与重力相等。 考点三 其他植物激素重要程度: 161 / 187 激素名称 存在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主要分布于未成熟的

226、种子、 幼芽、幼叶、幼根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促进细胞伸长、植物增高,诱导开花,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 裂素 常分布于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和正在发育的果实等器官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 老,诱导芽的分化 脱落酸 在成熟和衰老的组织中较多 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叶 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片和果 实脱落 1下面是五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曲线,据图总结相关问题 162 / 187 (1)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 (3

227、)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相互促进,有的是相互拮抗。 2列举下列相互作用的植物激素 (1)相互促进方面 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方面 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 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易错警示

228、 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 2 个理解分析 (1)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的激素是不同的: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赤霉素的作用结果,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结果。 (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 163 / 187 1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 2,4D 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164 / 187 A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 2,4D 对落

229、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 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答案 D 解析 图中喷施清水的一组是对照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喷施赤霉素、2,4D、赤霉素和 2,4D 混合物均可以有效减少落果率,且喷施赤霉素和 2,4D 混合物的效果要优于单独喷施赤霉素或 2,4D,说明二者之间有协同作用,A、B 项分析正确;由题图可知, 喷施赤霉素和 2,4D 的一组在留树天数为 100 天时脱落酸含量与开始时的接近,说明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C 项正确;由图可知,脱落酸的含

230、量高,落果率也高,赤霉素、2,4D 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起拮抗作用,D 项错误。 2 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花蕾期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 答案 C 解析 A 中脱落酸可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生长素诱导无子果实形成时,需要在花蕾期(花未授粉之前)进行处理,所以 C 项正确

231、;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黄化速度。 3 (2013浙江卷,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165 / 187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A 项错误;对比 1 组和 2 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 项正确;对比 1 组和 4 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 项

232、错误;对比 4 组和 5 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 项错误。 4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 A浓度高于 106 mol/L 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166 / 187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浓度高于 1

233、06 mol/L 时也是促进生长的, 只是促进作用减弱了,A 项错误;从曲线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 项正确;从曲线看出,乙烯增加到一定程度,则生长素储量降低,即其储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C、D 两项错误。 实验十三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重要程度: 1实验原理 (1)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2)用生长素类似物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处理插条,其影响程度不同。 (3)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枝条平均分成 10 组,每组 3 枝。 (2)分

234、组处理:生长素类似物按不同比例稀释成 9 份,第 10 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把10 组枝条基部分别浸入浸泡液中,处理 1 天。 处理方法: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 3 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 s),深约 1.5 cm 即可。 (3)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 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 (4)结果记录: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5)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按照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235、的结果,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167 / 187 1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先做一个预实验的原因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 (1)作为空白对照;(2)用来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3)处理过的插条下端需浸在蒸馏水中有利于生根。 3选择插条时需带有一定的芽或叶的原因 凡是带芽或叶的插条, 其扦插成活率都比不带芽或叶的插条生根成活率高, 但二者并非越多越好。留叶过多,亦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插条易枯

236、死。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4控制本实验的无关变量的方法 选用相同的花盆、相同的植物材料,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一致等。 5如果观察到插条不能生根,可能的原因分析 有可能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有可能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较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抑制状态; 有可能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易错警示 实验中需要关注的 5 个问题 (1)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2)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

237、度范围。 (3)实验中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即不加入生长素的蒸馏水。 (4)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其他因素,如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实验中的处理都采用等量性原则。 (5)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 168 / 187 1 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答案

238、B 解析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类,一般是低毒或微毒的,因此在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生长素作用曲线是抛物线型的,除了顶点以外,促进生长效果相同(纵坐标)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横坐标)有两个。 2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 A 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 1 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 1 小时后,再分别转入 5 种浓度的 A 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 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 24 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 2。 169 / 187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

239、长发育有重要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mg/L 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溶液中的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 (3)生长素类似物 A 应溶解于_中,以得到 5 种浓度的 A 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 2 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mm。浓度为 0.001 mg/L 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1 mg/L 的结果相比,浓度为 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 (5)图 2 中,浓度为 0.1 mg/L 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

240、录时对该数据应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170 / 187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 答案 (1)调节 1 (2)氧气 均匀 (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段中内源激素 (4)7.0 有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5)C 重复实验 解析 由柱形图 2 可见, 在浓度为 1 mg/L 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处理, 促进切段伸长时,切段平均长度最大,效果最明显。在切段培养时,要保证培养过程中充足的氧气供应,以保证切段正常生长,可以适当通入空气或振荡试管,使溶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升高;同时,通过振荡,使切段与溶液接触更加均匀,以利于物质交换。因为生物体细胞是生活在

241、一个营养丰富的液体环境中,各种生物酶具有一定的最适 pH,因此生长素类似物 A要溶解在缓冲液中,缓冲物质一般用磷酸盐,并需要含糖丰富,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实验前在蒸馏水中浸泡,是为了除去内源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由图 2 可见,没有(0 mg/L)生长素类似物的对照组切段平均长度为 7.0 mm,浓度为0.001 mg/L 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切段伸长平均长度为 8.0 mm 左右,比对照组长,说明 0.001 mg/L 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1 mg/L 的作用结果比,浓度为 10 mg/L 的溶液中切段伸长平均长度减小,表现为促进切段伸长的作

242、用减弱。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要严格按照实验结果填写,保证其客观性,不得随意修改实验数据;为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可靠性,应该通过重复实验,修正实验误差。 171 / 187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仅发生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 因生长素浓度、 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

243、存在较大差异。 5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172 / 187 高考题组 1 (2013海南卷,7)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答案 D 解析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故 A 对。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故 B 对。细胞分

244、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故 C 对。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故 D 错。 2 (2013安徽卷, 5)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 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 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173 / 187 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 B 解析 题

245、干描述的温特对照实验只能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来自胚芽鞘尖端的某种化学物质”。 3 (2013广东卷,4)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去掉顶芽后植株的主根长度减少,因此去掉顶芽会抑制主根的生长,A 错误;去掉顶芽后根尖也能合成生长素,B 错误;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为极性运输,C 错误;由图去掉顶芽后施加外源生长素可以促进主根的生长,D 正确。 4 (2013新课标全国卷,29)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 淀粉

246、酶,用 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 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 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号 GA溶液 缓冲液 水 半粒种 子 10 个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 1 步骤 2 1 0 1 1 带胚 25 保温24 h 后去25 保温 10 min 后各试管 2 0 1 1 去胚 174 / 187 3 0.2 1 0.8 去胚 除种皮, 在各 试 管 中分别加入 1 mL 淀粉液 中分别加入 1 mL 碘液, 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 4 0.4 1 0.6 去胚 5 0.4 1 0.6 不加种子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 mL。 回答下列问

247、题: (1)淀粉酶催化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 (2)综合分析试管 1 和 2 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 1 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 2 中的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_ _。 (3)综合分析试管 2、3 和 5 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 GA 的作用是_。 (4)综合分析试管 2、3 和 4 的实验结果,说明_ _。 答案 (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 淀粉酶,使淀粉水解(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诱导种子生成 淀粉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GA 的浓度高对 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如:随 GA 浓度增大,产生的 淀粉酶量增加)

248、解析 第(1)小题是考查最基本知识,这两个空是比较好填的。第(2)小题可以根据反应后的颜色深浅判断试管 1 和试管 2 溶液中的淀粉量,只要能读懂表格数据就能解决问题,也是比较简单的。第(3)小题中 2 和 5 对照可以看出去胚的种子是不会产生 淀粉酶的,2 和 3 对照可以看出加入 GA 后的试管 3 产生了 淀粉酶,所以可以得出 GA 诱导种子生成 淀粉酶的结论。第(4)小题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2、3、4 三组的 GA 含量是逐级增大的,而实验结果中颜色是越来越浅的,也就标志着三组中 淀粉酶的产生量是逐渐增加的,所以可以得出 GA 的浓度越高对 淀粉酶的诱导效果越好的结论。 175 /

249、187 模拟题组 5 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一段时间后, 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176 / 187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所以 D 选项正确。 6 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

250、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 a、b依次为 (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177 / 187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答案 A 解析 赤霉素能够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所以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会增加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会减少以减轻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1 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 A当生长素浓度为 109 molL1时,抑制根

251、的生长 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 106 molL1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 108 molL1 答案 B 解析 当生长素浓度为 109 molL1时,对根生长起促进作用,A 错误;生长素浓度大178 / 187 于 106 molL1时抑制芽生长,生长素浓度小于 106 molL1时促进芽生长,B 正确;对于根、芽、茎,生长素均具有两重性作用,C 错误;根对生长素特别敏感,由于重力原因,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向地侧,背地侧生长较快,D 错误。 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脱

252、落酸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和脱落 B根向地生长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有关 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答案 A 解析 脱落酸能促进果实和叶的脱落、促进气孔关闭、维持芽和种子休眠等。 3 用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提高观赏价值。与矮壮素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的植物激素是 ( ) A乙烯利 B赤霉素 C2,4D D脱落酸 答案 B 解析 乙烯利和 2,4D 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不属于植物激素, 排除 A、 C 项;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激素,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

253、 正确、D 错误。 4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 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 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 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外源生长素(mg/L) NPA(mo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 (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179 / 187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

254、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答案 C 解析 在单侧光照射下,根会出现背光生长的现象,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背光一侧细胞的生长,因此其生长速率小于向光一侧, A、 D 两项正确;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当外源生长素浓度由 0 增大至 0.001 mg/L时, 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增大, 而当外源生长素浓度由 0.001 mg/L 增大至 0.1 mg/L 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却是减小的,与加入生长素运输抑制剂效果类似,说明生长素在低浓度时具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具有抑制作用,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项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只能通过弯曲角度和

255、生长速率说明生长素及其运输抑制剂对生长结果的影响,不能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因此 C 项错误。 5 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80 / 187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 a、b 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 108(mol/L) C丙图 A 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 B 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答案 A 解析 甲图中横轴以下是抑制,横轴以上是促进。乙图中 a 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

256、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所以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 正确,B 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前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而不能反向进行,后者是发生在尖端的运输,C 错误。由甲图看出,用任何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但最适浓度并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D 错误。 6 如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181 / 187 实验结果 处理方式 生长素浓度(ng/g) 向光侧 背光侧 弯曲角度() 强光 184.6 428.2 35.5 弱光 210.5 421.6

257、 17.5 黑暗 418.2 418.9 0 茎具有向光性不能由上面结果得知 向光侧生长素对根的生长一般起促进作用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既可能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也可能与光照加快了生长素的分解有关 一定范围内,水稻根弯曲的角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向光侧高,根向背光侧弯曲生长,故生长素对根向光侧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比较强光、弱光和黑暗条件下生长素总量可以看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与光照加快了生长素的分解有关;由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水稻根弯曲的角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7 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

258、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条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插条的生根数目都不相同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答案 D 解析 预实验应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插条生根数目是实验的因变量。由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能起到相同的促进生根的效果。 8 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如下表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组别 甲 乙 丙 顶芽 摘除 保留 保留 细胞分裂素 (浸泡浓度) 0

259、ppm 2 ppm 0 ppm 182 / 187 A细胞分裂素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顶端优势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答案 A 解析 对比甲组和丙组可知,顶芽的存在能抑制侧芽的生长,故 B、C 错误;对比乙组与丙组可知,使用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顶端优势,因此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生长有关,故 A 正确、D 错误。 9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高浓度 2,4D 可以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 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多主要是由赤霉素调节的 D温室种植的

260、番茄开花后喷洒乙烯可促进果实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激素不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A 错误; 由于双子叶植物类杂草对 2,4D 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农作物,因而高浓度 2,4D 可作为去除单子叶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的农药,B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多主要是由细胞分裂素调节的,C 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的形成,D 错误。 102011 年 5 月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的消息传出后,将西瓜膨大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

261、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 过快 183 / 187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得到无子西瓜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答案 C 解析 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一种,A 错误;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 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D 错误。 11植物的根冠内能合成一

262、种植物激素,并且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其作用与分生区合成的低浓度的 IAA 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请根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四个根尖可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 ) 答案 B 解析 四幅图中根尖的分生区都能产生并向上运输少量生长素,从而在根尖两侧发挥等效的促生长作用,但图 B 中右侧根冠内合成的起相反作用的植物激素不能向上运输,从而使右侧生长快,故根尖向左弯曲生长。 12 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 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组别 对根的处理方式 生长状况 1 黑暗 竖直生长 2

263、 单侧光照射 背光弯曲生长 3 黑暗(一侧贴空白琼脂块) 竖直生长 4 黑暗(一侧贴含 108 molL1 生长素的琼脂块) 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184 / 187 5 黑暗(一侧贴含 106 molL1 生长素的琼脂块) ? A第 2 组与第 4 组实验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第 3 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空白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 C第 5 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的对侧生长”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仅起抑制作用 答案 B 解析 A 错误:第 2 组与第 4 组对照不能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为这两组实验共含有两个自变量,违背了实验

264、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B 正确:第 3 组实验的目的是排除空白琼脂块对根尖生长的影响。C 错误:第 5 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D 错误: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根尖背光侧的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根尖向光侧的生长素对根尖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13如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_ _。 (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 _(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 _。 (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

265、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85 / 187 脱落酸能抑制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_ _中。 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 X 处应放置_, 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 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_,则假设成立; 若_,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 (1)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2)f 两重性 (3)细胞分裂 将

266、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 空白琼脂块 有无生长素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两组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 脱落 解析 (1)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根、芽、茎三种器官最适生长素浓度差别很大,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2)若顶芽生长素浓度为 b,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 b,且抑制侧芽生长,结合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应为 f,此实例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 萎蔫的叶片等,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其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X 处要放置空白琼脂块,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生长素,排除了

267、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的影响。根据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和实验过程分析,有两种情况可以考虑,一是有实验效果,说明假设成立,二是没有实验效果,说明假设不成立。 14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86 / 187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结果。 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_; _。 (2)为了进一步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 有必要进行_,其目的为_ _。 (3)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 图示中 X 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作用, 这种作

268、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的活性实现的。 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作用。 答案 (1)IAA 和 GA 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 IAA 的促进效应较 GA 明显 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 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2)预实验 为187 / 187 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或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3)抑制 酶 协同 解析 (1)分析图一可知,IAA 和 GA 均可促进茎段的伸长,IAA 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二者同时使用时, 促进生长作用更强。 (2)探究促进茎段生长的最适 IAA 浓度或 GA 浓度,为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一般进行预实验。(3)从图二可以看出,赤霉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分解来实现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