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0941796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对政权正当性的看法(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臣,父父,子子。1公曰公曰: 善哉善哉!信信如如君不君君不君,臣不臣,父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2君君1 名詞君君2 形容詞3君君1 政治現實 realpolitik君君2 政治理念legitimacy 4LegalityLegitimacyRightfulnessLegitimacy合法性認受性正當性5君君2 得天下治天下6得天下 - 宗法血緣世襲 7 論語憲問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公曰:陳恆弒其君

2、,請討之。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8 左傳哀十四 甲午,齊陳恆弒其君壬于舒州甲午,齊陳恆弒其君壬于舒州 。孔子。孔子三日齊,而請伐齊三。公曰三日齊,而請伐齊三。公曰: 魯為齊魯為齊弱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 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 9 史記齊太公世家 (晏嬰晏嬰)與叔向私與叔向私語語曰曰: 齊政卒歸田氏。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民愛之。 10論語先進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

3、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 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亦不從也。 11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不從。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樊遲請學稼子曰:子曰: 上好禮,則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信,則民莫敢不用情。12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

4、如之何?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再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再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教不能則勸。 論語學而子曰:子曰: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人,使民以時。 13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

5、神而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之,可謂知矣。 14己身端正己身端正行事循禮行事循禮親親慈幼親親慈幼敬事敬事 15守信守信節用節用愛民愛民尚義尚義 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臣弒其君,可乎?臣弒其君,可乎? 16史記儒林列傳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弑也。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弑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湯

6、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 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17a17b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弑而何也?轅固生曰:代立踐南面,非弑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7、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孔子對趙盾的評價孔子對趙盾的評價 對季氏的態對季氏的態度度 17c 左傳宣二晉靈公不君。厚歛以彫晉靈公不君。厚歛以彫牆牆;從臺上彈人,而;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觀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蹯不熟,殺之。不熟,殺之。.宣子宣子(趙盾趙盾)驟諫驟諫 ,公患之,使鉏麑賊之,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18a 乙丑,趙穿殺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乙丑,趙

8、穿殺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18b19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孔子孔子 生於襄公二十二年生於襄公二十二年 (前前551) 卒於哀公十六年卒於哀公十六年(前前479) 主要活動期間主要活動期間 昭公、定公、哀公年間昭公、定公、哀公年間 襄公之前數十年,魯文公卒襄公之前

9、數十年,魯文公卒,宣公立之際,宣公立之際,襄仲殺嫡立庶襄仲殺嫡立庶 (宣公宣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魯周公世家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強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強20雖然三家有不守禮之處,如前引論語八雖然三家有不守禮之處,如前引論語八佾的八佾舞於庭及三家以雍徹佾的八佾舞於庭及三家以雍徹 ,但總體而言政績相當不錯,得到列國諸侯大但總體而言政績相當不錯,得到列國諸侯大夫的尊重。夫的尊重。21成公十六年,魯國宣伯(叔孫喬如)意欲侵成公十六年,魯國宣伯(叔孫喬如)意欲侵奪季文子與孟獻子的權力,向晉人進言謂季、奪季文子與孟獻子的權力,向晉人進言謂季、孟有貳晉之心,想借刀殺人。孟有貳晉之心,想借刀殺人。22魯大夫子叔

10、聲伯指出:若去蔑(孟獻子)魯大夫子叔聲伯指出:若去蔑(孟獻子)與行父(季文子),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與行父(季文子),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若朝亡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魯也夕亡。之,魯也夕亡。 23a23b晉范文子也認為,季孫於魯,相二君矣,晉范文子也認為,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左傳襄公五年紀載:季文子卒,左傳襄公五年紀載:季文子卒, 無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忠於公

11、室也: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忠於公室也:相三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23c 魯昭公給三桓放逐,但魯國人民卻很接受。魯昭公給三桓放逐,但魯國人民卻很接受。24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趙簡子問於史墨曰: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對曰: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

12、民之服焉,不亦宜乎。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25a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谷為陵。三姓之後於今為庶,王所知也。三姓之後於今為庶,王所知也。25b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既既而有大功於魯,受費以為上卿,至於文子、而有大功於魯,受費以為上卿,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廢舊績,魯文公薨而東武子,世增其業,不廢舊績,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

13、於是乎失國,政在季氏,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乎失國,政在季氏,於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於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25c左傳紀載,季平子在定公五年卒於房,左傳紀載,季平子在定公五年卒於房,當時魯國大臣陽虎想用魯國的寶玉璵璠為之當時魯國大臣陽虎想用魯國的寶玉璵璠為之歛葬,但另一大臣仲梁懷不答應,理由是歛葬,但另一大臣仲梁懷不答應,理由是改改步改玉步改玉,杜預如此注解:,杜預如此注解:昭公之出,季孫昭公之出,季孫行君事,佩璵璠,祭宗廟。今定公立,復臣行君事,佩璵璠,祭宗廟。今定公立,復臣位,改君步,則亦當去璵璠位,改

14、君步,則亦當去璵璠26孔子既與三家保持共事合作的關係,而其弟孔子既與三家保持共事合作的關係,而其弟子仲由、冉有等都曾為季氏宰,為之服務。子仲由、冉有等都曾為季氏宰,為之服務。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當陽虎用事之際,曾經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當陽虎用事之際,曾經欲盡殺三桓適欲盡殺三桓適,孔子更為此慨歎:祿之,孔子更為此慨歎: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三桓之子孫,微矣。三桓之子孫,微矣。 27孟子離婁上孟子曰: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以仁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也,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

15、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8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爾也。29a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為淵敺魚者,

16、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29b孟子萬章上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 天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30a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

17、與之天下昔者堯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30b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能以天下與人。30c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爲也,天也。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爲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

18、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30d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此之謂也。30e 指出政權正當性指出政權正當性的來源根據的來源根據說明取得此正當性說明取得此正當性的具體條件的具體條件總

19、結政權正當性總結政權正當性的來源根據的來源根據天與之天與之天受之天受之民受之民受之天與之天與之人與之人與之31他他(孟子孟子)的天與實際就是民與的天與實際就是民與(徐復觀語徐復觀語),唐端正、蕭公權亦有類似說法。,唐端正、蕭公權亦有類似說法。32左傳僖公十五秦伐晉,筮得涉河,侯車敗秦伐晉,筮得涉河,侯車敗幾字,筮者卜幾字,筮者卜徒父以之為吉,秦伯不解,加以詰問;原來徒父以之為吉,秦伯不解,加以詰問;原來一般會把這五字理解為一般會把這五字理解為(秦秦)涉河,涉河,(秦秦)侯車侯車敗敗,但卜徒父卻理解為,但卜徒父卻理解為(秦秦)涉河,涉河,(晉晉)侯侯車敗車敗,一凶一吉,正好相反。,一凶一吉,正好

20、相反。33昭公七年衛國孔成子要在衛襄公長子孟摯與昭公七年衛國孔成子要在衛襄公長子孟摯與次子元之間選立國君,以周易筮之,得元次子元之間選立國君,以周易筮之,得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尚享衛國,主其社稷,孔成子把元,孔成子把元理解理解為元子為元子(長子長子),指孟摯,而另一大臣則把元,指孟摯,而另一大臣則把元理解為人名,指次子元,或甲或乙,全然不理解為人名,指次子元,或甲或乙,全然不同。同。34左傳左傳 僖公十五年載晉惠公抱怨其父獻僖公十五年載晉惠公抱怨其父獻公違背史蘇之卜,連累自己遭殃,當時韓簡公違背史蘇之卜,連累自己遭殃,當時韓簡就指出,那是咎由自取,無關卜筮,而且引就指出,那是咎由自取,無關卜筮

21、,而且引詩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詩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職競由人說明關鍵在人不在天。說明關鍵在人不在天。35商紂自以為受命於天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商紂自以為受命於天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但牧野一戰,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但牧野一戰,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紂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36史記周本紀史記周本紀 (武王武王)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津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

22、。是時,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紂可伐矣。武王曰:。武王曰: 女未知天命,未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可也。乃還師歸。乃還師歸。37萬章問曰:人有言: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有諸?孟子曰: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

23、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啓,曰:啓,曰:吾君之子也。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啓,曰:而謳歌啓,曰:吾君之子也。吾君之子也。38a丹丹朱朱之之不不肖肖,舜舜之之子子亦亦不不肖肖。舜舜之之相相堯堯、禹禹之之相相舜舜也也,歷歷年年多多,施施澤澤於於民民久久。啓啓賢賢,能能敬敬承承繼繼禹禹之之道道。益益之之相相禹禹也也,歷歷年年少少,施施澤澤於於民民未未久久。舜舜、禹禹、益益相相去去久久遠遠,

24、其其子子之之賢賢不不肖肖,皆皆天天也也,非非人人之之所所能能為為也也。莫莫之之為為而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38b勞勞思思光光:但但時時機機與與才才能能二二因因素素,不不過過限限制制人人之之能能否否試試於於民民,至至政政權權轉轉移移時時,則則終終以以民民心為決定因素。心為決定因素。39孟子公孫丑下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可。彼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孰可以伐之?則則將應之曰: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人可殺與?則將應之

25、曰:則將應之曰:可可。彼如曰:。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孰可以殺之,則將應,則將應之曰: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39a當時燕國出了燕王噲讓國於子之的鬧劇,當時燕國出了燕王噲讓國於子之的鬧劇,燕國大亂,孟子認為燕王無權私自讓國於人,燕國大亂,孟子認為燕王無權私自讓國於人,可以討伐可以討伐(更指出今燕虐其民更指出今燕虐其民),但只有天吏才有權執行。,但只有天吏才有權執行。39b民與民與(這次是不與這次是不與)的體現,必須通過天吏,先的體現,必須通過天吏,先說的是民,最後還是歸之於天,這和說的是民,最後還是歸之於天,這和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一段先說的是天,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一段先說的是天,

26、最後卻落實於人一樣,兩者只有順逆之殊,最後卻落實於人一樣,兩者只有順逆之殊,其中脈絡卻相同。其中脈絡卻相同。40在孟子眼中,天與人與其實不是並列關係,在孟子眼中,天與人與其實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一貫關係,有其一則有其二,這是由他而是一貫關係,有其一則有其二,這是由他的天道觀所決定的。的天道觀所決定的。41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有一個超越的道德實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有一個超越的道德實體,就其體來說稱之為天,就其質來說謂之體,就其體來說稱之為天,就其質來說謂之曰誠。孟子曰誠。孟子 離婁上:離婁上: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

27、未有能動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者也。42誠既是天之道,主宰萬物的質性運作,那自誠既是天之道,主宰萬物的質性運作,那自然也是人性然也是人性(essence)的賦予者、決定者。孟子的賦予者、決定者。孟子的性善論在這裏得到其形而上學的根據。的性善論在這裏得到其形而上學的根據。 43他在公孫丑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在公孫丑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之心,用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用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去證明,但段中並沒有解釋此不忍之之心去證明,但段中並沒有解釋此不忍之心從何而來;又在告子上與告子爭辯人心從何而來;又在告子上與告子爭辯人性為善,也沒有討論人性緣何

28、而善,不過,性為善,也沒有討論人性緣何而善,不過,我們一連結上面論誠一段與以下盡心我們一連結上面論誠一段與以下盡心上兩段就可以為他的說法找到思路理據上兩段就可以為他的說法找到思路理據44a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44b孟子認為人與天是同質的,只有在這個前提孟子認為人與天是同質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可以說充份展現人的性就與天相通相下,才可以說充份展現人的性就與天相通相知,才可以

29、說萬物皆備於我,才可以為人性知,才可以說萬物皆備於我,才可以為人性之善、人心之仁提供解釋。之善、人心之仁提供解釋。45孟子教人強恕而行,恕者如也,是將心孟子教人強恕而行,恕者如也,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一己的心必須為仁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一己的心必須為仁心,必須帶善性,這樣的推己及人才有正心,必須帶善性,這樣的推己及人才有正面意義,何以知其為仁面意義,何以知其為仁何以知其為善何以知其為善最後都必須溯源於這個天,這種誠。最後都必須溯源於這個天,這種誠。46根據這種形上認識,人的性既然由道德性的根據這種形上認識,人的性既然由道德性的天所定,當然是善善惡惡的,其好惡自然反天所定,當然是善善惡

30、惡的,其好惡自然反映天之所是所非,因此人民接受亦代表天的映天之所是所非,因此人民接受亦代表天的接受,加以天不言,言的只是人民,這接受,加以天不言,言的只是人民,這樣民意成為判斷天意的標準。樣民意成為判斷天意的標準。47天與之,人與之,雖然表面上可以理解天與之,人與之,雖然表面上可以理解為既需天與,又需人與的並列關係,但其實為既需天與,又需人與的並列關係,但其實更深刻的理解應視為人與和天與的交互關係,更深刻的理解應視為人與和天與的交互關係,這也就是這也就是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民聽48儘管天與人在概念上分立,但落實到具體行儘管天與人在概念上分立,但落實到具體行事,天

31、意藉民意,民意顯天意,因此,徐復事,天意藉民意,民意顯天意,因此,徐復觀說他(孟子)的天與實際就是民與其觀說他(孟子)的天與實際就是民與其實也可以倒過來說他的民與實際就是天與實也可以倒過來說他的民與實際就是天與,或是他的天與藉民與實現以至民,或是他的天與藉民與實現以至民意是天意的顯現意是天意的顯現49許倬雲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指出:許倬雲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指出: 張先生張先生(即張光直即張光直)從考古學或人類學的觀從考古學或人類學的觀點,認為不少民族的信仰中,人和天上諸神,點,認為不少民族的信仰中,人和天上諸神,或是人和自然之間是可以溝通的,而且認為或是人和自然之間是可以溝通的,而且認為

32、神或是天上的世界是人世界的延長,是延續神或是天上的世界是人世界的延長,是延續的。的。50許氏還補充:許氏還補充: 中國巫術時代,天和人是連在一塊的。而西方中國巫術時代,天和人是連在一塊的。而西方則是天地分為二截則是天地分為二截當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當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趕出伊甸園後,人和神便分開了趕出伊甸園後,人和神便分開了雅各子女被稱雅各子女被稱為以色列,意為和神抗爭的意思為以色列,意為和神抗爭的意思天人交感一直天人交感一直是中國的思想中的特色是中國的思想中的特色可能中國文化以精耕農可能中國文化以精耕農業文化為主,中國需從天地與自然討生活,而向來業文化為主,中國需從天地與自然討生活,而向

33、來自視為宇宙秩序的一份子自視為宇宙秩序的一份子天人感應不是神天人感應不是神道對人的懲罰嘉獎,而是一個天人秩序和人間秩序道對人的懲罰嘉獎,而是一個天人秩序和人間秩序互相相應共通,其間並沒有神意的獨斷,而是兩個互相相應共通,其間並沒有神意的獨斷,而是兩個世界的拉近。世界的拉近。51許氏在同書另一章所說的儒家意念並不是許氏在同書另一章所說的儒家意念並不是上天的神喻,而是經世的使命,本文作者上天的神喻,而是經世的使命,本文作者認為改作儒家中孟子的意念既是上天的認為改作儒家中孟子的意念既是上天的神喻神喻,又是經世的使命會更為恰當。,又是經世的使命會更為恰當。 52確立了民意即天意,民與即天與,那麼政權確

34、立了民意即天意,民與即天與,那麼政權的正當性就是由民所賦予的。在這種認識下,的正當性就是由民所賦予的。在這種認識下,傳統上來自宗法世襲的正當性就失去其絕對傳統上來自宗法世襲的正當性就失去其絕對地位,必須再通過這個新標準的檢定。地位,必須再通過這個新標準的檢定。 53孟子萬章下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則易位。王勃然變

35、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而不聽,則去。 54孟子公孫丑下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

36、之者,則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則距心之罪也。 55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右而言他。 5

37、6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5758孟子雖然肯定民與即天與,但並沒有否孟子雖然肯定民與即天與,但並沒有否定宗法世襲,兩者在應否擁有政權方面都可定宗法世襲,兩者在應否擁有政權方面都可以作為正當性的根據以作為正當性的根據 59孟子盡心上孟子盡心上公孫丑曰:伊尹曰: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

38、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伊尹之志,則篡也。 孟子告子下任人有問屋廬子曰: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禮重。 色與禮孰重?曰: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禮重。曰:以禮食,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60a60b孟子曰:孟子曰:

39、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60c往應之曰: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牆而摟其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世襲世襲民

40、意民意 輕輕 君主失德程度君主失德程度 重重61一如孔子,在常態下孟子仍是承認宗法世襲一如孔子,在常態下孟子仍是承認宗法世襲的,視之為不言自喻(的,視之為不言自喻(by default)的正當性)的正當性來源。這方面的證據也見於前引孟子萬來源。這方面的證據也見於前引孟子萬章下齊宣王問卿一段章下齊宣王問卿一段 (54)62孟子天與之,民與之中的與,不僅孟子天與之,民與之中的與,不僅要理解為政治權力的賦與,還要理解為產權要理解為政治權力的賦與,還要理解為產權意義上的給與意義上的給與63孟子萬章上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

41、,欲其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64(孟子)曰:(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孝之至也。之至也;以天下養,孝之至也。65嚴格地說,天下為天子所有與天子不能以天嚴格地說,天下為天子所有與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兩種想法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孟子下與人兩種想法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孟子既承認尊重宗法世襲又強調天與人與中間所既承認尊重宗法世襲又強調天與人與中間所隱藏的矛盾是相應的,貼切地反映了政治理隱藏的矛盾是相應的,貼切地反映了政治理念在過渡期間游移不定的型態。念在過渡期間游移不定的型態。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