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0800390 上传时间:2024-08-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范进中举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星宿()腆(din)着相()公B解()元行()事 长()亲C作揖()亲()家侥()幸D绾()发名讳()拙()病D【解析】A项“腆”读作tin;B项“解”读作ji;C项“亲”读作qn。故选D。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兀自轩敞叙功唯唯连声B报帖带挈郎中淋淋漓漓C锭子央及倒运摸门不着D桑梓商酌万贯不醒人事D【解析】D项“不醒人事”应为“不省人事”。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圣贤说过:“吾一日三省吾身。”现在的中学生也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加强自身修养。B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

2、狗血喷头。C老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心领神会。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D所谓成就,无非是尽力而为。因此,我们既不必羡慕或嫉妒别人,也不要把一时的虚荣当成了成就。C【解析】“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C项句中老师已经明说,所以使用“心领神会”一词不恰当。故C项错误。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2)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3)(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4)你自己只觉

3、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反问夸张比喻引用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B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C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表现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D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说明范进并没有真正的疯,只是“痰迷了心窍”。D【解析】范进疯癫后,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是因为他多年夙愿一朝达成,故此喜极而疯,这体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说明他受封建科

4、举制度戕害至深,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辛辣讽刺。6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答:示例: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和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故事。(意对即可)7作者是怎样塑造范进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试举例说明。答: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勾画出他中举后疯疯癫癫,亦痴亦狂的丑态,写出了范进对功名的深切渴望。8“金榜题名”本是人生一大喜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为什么疯了?答: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达到如痴如狂、不顾一切的地步,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攻读,但大半生屡试不中,贫穷落魄,受人辱骂,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所以一旦

5、中举,苦苦追求一生的梦想突然实现,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强烈反差使范进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以至于喜极发疯。其发疯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9“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答: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于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10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物性格特征各不相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部分,试举一例,并谈谈其作用。答:范进发疯后,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

6、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11说说下列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作用。(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答:表现胡屠户粗鲁没修养,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丑相。(2)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答:表现胡屠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心理。“油晃晃的衣袖”,把胡屠户的职业特征表现得非常鲜明。(3)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答:一个“扯”字,充分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4)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

7、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答: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如特写镜头,讽刺意味十足。(5)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答:写尽了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的极度瞧不起。12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小说的讽刺性的。答:示例:夸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故事的基本情节,借此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对比: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讽刺手法含义及作用: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

8、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讽刺的表现形式:漫画式的外形描写、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性的描写、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通过人物言行的矛盾进行讽刺、采用“反话正说”的方式进行讽刺。答题模式:以讽刺手法对人物(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从而揭露了讽刺了13填空。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及其中举前后个人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喜极而疯1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这么一种人, ,但整天在闲

9、逛、无思、昏睡,做着白日梦。他也读书, ,脑子不动,不思不想。他身体健壮,但他的思想已发霉, ,灵魂正生蛆!他自称是知识分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A但整整一天翻不了几页但眼睛从字面上溜过去精神在腐烂精神被腐烂A. B. C.D.【解析】从整个语段的语意看是对这种人的否定,第一空,句中“自称”二字表现出否定的态度,选,排除B、D两项。第三空前语境是“已发霉”,后语境是“正生蛆”,中间应为“在腐烂”,选,排除C。故选A。15信息时报6月3日消息:高考临近之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贴”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而中国古代名人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

10、”,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答:示例:这样做可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间接帮助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当然,如果把范进作为偶像,顶礼膜拜起来,则是不可取的。16.综合性学习。范进未中举时,连老娘都养不活;中举后,又喜极而疯。抛开时代背景的因素,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成就人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班上决定以此为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十多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某县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后,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某年大年初六的下午

11、,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的长椅上过夜,他帮忙联系到了流浪汉的家人。第二天,刘国华从老家赶来,儿子却再次消失。刘宁称:“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材料二】(1)阅读材料一,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答:示例:昔日高考状元今日流落街头/高考状元成为流浪汉(2)如果在网吧遇到刘宁,你将如何劝导他?请你以刘宁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张留言条。答:示例:人生之路就在脚下,关键在于自我把握,与其埋怨这个“不如意”那个“不称心”,还不如脚踏实地,把人生之路走稳。身体的流浪不可怕,精神的流浪最可悲。为了自己,也为了可怜的双亲,回家吧!

12、(要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能突出一两个点即可。)(3)阅读材料二,解说漫画的内容和寓意。(100字左右)答:示例:一个人蜷缩着坐在一捆铺盖卷上,胸前写着“高考状元”四个字;这个人没有脑袋,在脑袋的位置上是一个大大的问号;画的右下角是一顶学位帽。这幅画表现了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学历,但如果迷失了人生方向,也是十分可悲的。(要求:能抓住图中要素;说明顺序合理;揭示内涵即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

13、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三人兵分三路,到晚上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

14、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到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

15、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有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7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答:小夏小秋兄弟俩同时收到录取通知书,可是父子三人筹措学费无果,虽然得到社会救助,但是学费仍然差一大截。最后小夏撕毁通知书,毅然决定出去打工供养全家。18小说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答:景物(

16、环境)描写,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做铺垫。19“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兄弟俩意识到事情严峻后的惊讶与无奈的神态。20从全篇看,文题“八月的阳光”的含义是什么?答:既指自然界的阳光,又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也象征着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段中“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是因为上学的费用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是一笔巨款。B第段中,因为想到从乡政府那儿贷来的2000元钱日后还要还上,所以父亲“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C小说的结尾处,为了让弟弟

17、能去上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夏毅然离家去打工,“那一行深深的脚印”显示出小夏离去的坚定与对未来的信心。BD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极其精练,结尾处小夏把录取通知书“摸出”“撕了个粉碎”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为了让弟弟上学宁愿牺牲自己的决心。【解析】父亲昏倒在地上不是因为想到要还钱,而是因为“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2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

18、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了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这段文章选自中国著名古典小说名著 ,作者是代文学家,文段中的严监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形象。在欧洲文学史上也有一个类似的形象,就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守财奴葛朗台(2)思考: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答:示例: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