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单元操作2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0658221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单元操作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化工单元操作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化工单元操作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化工单元操作2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化工单元操作2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单元操作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单元操作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1过滤原理及设备 7.1.1过滤原理 7.1.1过滤原理 (1)过滤是利用可以让液体通过而不能让固体通过的多孔介质,将 悬浮液中的固、液两相加以分离的操作。(2)过滤方式 滤饼过滤(见图4-7a)过滤时悬浮液置于过滤介质的一侧。过滤介质常用多孔织物,其网孔尺寸未必一定须小于被截留的颗粒直径。在过滤操作开始阶段,会有部分颗粒进入过滤介质网孔中发生架桥现象(图4-7b),也有少量颗粒穿过介质而混与滤液中。随着滤渣的逐步堆积,在介质上形成一个滤渣层,称为滤饼。不断增厚的滤饼才是真正有效的过滤介质,而穿过滤饼的液体则变为清净的滤液。通常,在操作开始阶段所得到滤液是浑浊的,须经过滤饼形成之后返回重滤

2、。7.1.1过滤原理深层过滤 颗粒尺寸比介质孔道小的多,孔道弯曲细长,颗粒进入孔道后容易被截留。同时由于流体流过时所引起的挤压和冲撞作用。颗粒紧附在孔道的壁面上。介质表面无滤饼形成,过滤是在介质内部进行的。(3)过滤介质织物介质:即棉、毛、麻或各种合成材料制成的织物,也称为滤布。粒状介质:细纱、木炭、碎石等。多孔固体介质(一般要能够再生的才行):多孔陶瓷、多孔塑料、多孔玻璃等 。 7.1.2过滤设备 7.1.2.1板框过滤机7.1.2.1板框过滤机(1)结构与工作原理:由多块带凸凹纹路的滤板和滤框交替排列于机架而构成。板和框一般制成方形,其角端均开有圆孔,这样板、框装合,压紧后即构成供滤浆、滤

3、液或洗涤液流动的通道。框的两侧覆以滤布,空框与滤布围成了容纳滤浆和滤饼的空间。 7.1.2.1板框过滤机板和框的结构如图所示。悬浮液从框右上角的通道1(位于框内)进入滤框,固体颗粒被截留在框内形成滤饼,滤液穿过滤饼和滤布到达两侧的板,经板面从板的左下角旋塞排出。待框内充满滤饼,即停止过滤。如果滤饼需要洗涤,先关闭洗涤板下方的旋塞,洗液从洗板左上角的通道2(位于框内)进入,依次穿过滤布、滤饼、滤布,到达非洗涤板,从其下角的旋塞排出。 7.1.2.1板框过滤机如果将非洗涤板编号为1、框为2、洗涤板为3,则板框的组合方式服从1232123之规律。组装之后的过滤和洗涤原理如图所示。7.1.2.1 板框

4、过滤机 滤液的排出方式有明流和暗流之分,若滤液经由每块板底部旋塞直接排出,则称为明流(显然,以上讨论以明流为例);若滤液不宜暴露于空气中,则需要将各板流出的滤液汇集于总管后送走,称为暗流。说明: 板框压滤机的操作是间歇的,每个操作循环由装合、过滤、洗涤、卸渣、整理五个阶段组成。(详见教材) 上面介绍的洗涤方法称为横穿洗涤法,其洗涤面积为过滤面积的1/2,洗涤液穿过的滤饼厚度为过滤终了时滤液穿过厚度的2倍。若采用置换洗涤法,则洗涤液的行程和洗涤面积与滤液完全相同。 7.1.2.1 板框过滤机(2)主要优缺点 板框压滤机构造简单,过滤面积大而占地省,过滤压力高,便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操作灵活,过滤

5、面积可根据产生任务调节。主要缺点是间歇操作,劳动强度大,产生效率低。7.2.1 离心机 三足式离心机的转鼓直径一般很大,转速不高(2000r/min),过滤面积约为 。它与其他型式的离心机相比,具有构造简单,运转周期可灵活掌握等优点,一般可用于间歇生产过程中的小批量物料的处理,尤其适用与各种盐类结晶的过滤和脱水,晶体较少受到破损。它的缺点是卸料时的劳动条件较差,转动部位位于机座下部,检修不方便。 7.2.1.1 刮刀卸料式离心机 图4-18为刮刀卸料离心机的示意图。悬浮液从加热管进入连续运转的卧式转鼓,机内设有粑齿以使沉积的滤渣均布于转鼓内壁。得滤饼达到一定厚度时,停止加料,进行洗涤、沥干。然

6、后,藉液压传动的刮刀逐渐向上移动,将滤饼刮入卸料斗卸出机外,然后清洗转鼓。整个操作周期均在连续运转中完成,每一步骤均采用自动控制的液压操作。 图4-18刮刀卸料式离心式1进料管;2转鼓;3滤网;4外壳;5滤饼7.2.1.2 活塞往复式卸料离心机 这种离心机的加料过滤、洗涤、沥干、卸料等操作同时在转鼓内的不同部位进行,图4-19为其结构示意图。料液加入旋转的锥形料斗后被洒在近转鼓底部的一小段范围内,形成约mm厚的滤渣层。转鼓底部装有与转鼓一起旋转的推料活塞,其直径梢小于转鼓内壁。活塞与料斗还一起做往复运动,将滤渣逐步推向加料斗的右边。 图4-19 活塞推料离心机8.1概述 吸收的目的 在化学工业

7、种,将气体混合物种的各组分加以分离,其目的是: 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 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 如有害气体会使催化剂中毒,必须除去;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 物,以免污染大气。 吸收的依据 为达到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要用什么物质(溶剂,吸收剂),其分离的依据使什么?(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若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越大,吸收的选择性越好)例如欲分离氨气空气的混合物,可选择水做溶剂,因为氨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而空气几乎不溶于水。 8.1概述 密闭容器水(溶剂) 氨气(浓度高)空气(惰性气体)(溶质,被吸收

8、组分)氨气(浓度低)空气 总压溶质(A)分压 与溶液中A的浓度成平衡的气相分压 吸收, 解吸, 平衡, 吸收总推动力亦可用其他浓度差表示动力图8-18.1概述 8.1概述 8.1概述 溶剂的再生,即脱除溶解于其中的被分离组分以便循环使用。除了制取溶液产品只需单独吸收外,一般都要进行解吸操作,使溶剂再生循环使用。 总之,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组成部分。 溶剂的选择 吸收操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溶剂的性质,特别是溶剂与气体混合物之间的相平衡关系。根据物理化学中有关相平衡的知识可知,评价溶剂优劣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以下几点: 8.1概述 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

9、解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分离。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8.1概述 溶剂的蒸汽压要低

10、,不易挥发。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溶剂在吸收和再生过程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气体中引入新的杂质。 溶剂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变质; 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不易产生泡沫,以实现吸收塔内良好的气液接触和塔顶的气液分离。 溶剂应尽可能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理想得溶剂能够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应对可供选择得溶剂做全面得评价,以便作出经济、合理得选择。 吸收操作得经济性 吸收总费用设备(塔、换热器等)折旧费操作费(占比重大)8.1概述 操作费用主要包括: 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得能量消耗; 溶剂得挥发度损失和变质损失; 溶剂得再生费用,即解吸操作费

11、用(在三者中占比例最大)。 常用得解吸方法有升温、吹气、减压,其中升温与吹气特别是升温与吹气同时使用最为常见。减压有利解吸,加压有利吸收,溶剂在吸收与解吸设备之间循环,其间得加热和冷却、泄压与加压必消耗较多得能量,故采用减压解吸不常见。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差,离开吸收塔得吸收液中溶质浓度低,则所需得溶剂循环量大,再生能耗也大。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所需解吸温度较高,溶剂再生得能耗也将增大。 8.1概述 若吸收了溶质以后得溶液是产品,此时不再需要溶剂的再生,这种吸收过程自然是最经济的。 提高吸收操作经济性的一种措施是对吸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系统的总费用最低),单塔吸收优化设计较容易,解

12、题指南中有介绍(课程优化设计要做),吸收解吸系统优化设计较难,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感兴趣的同学可去解决)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如上述洗油吸收苯,水吸收CO2、SO2等。 化学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或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CO2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若用K2CO3水溶液吸收CO2,则在液相中发生下列反应: 8.1概述 K2CO3+CO2+H2O=2KHCO3 从而使K2CO3水溶液具有较高的吸收CO2的能力,作为化学吸收可被利用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满足以下条件: a.可逆性。若该反应不可逆,溶剂将难以再生和循环使用 b.较高的反应数率。若反

13、应速率较慢,应研究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以加快反应速率。 本章所作的基本假定 单组分吸收,其余组分可视为一个惰性组分。 溶剂的蒸汽压很低,因此气相中不含溶剂蒸汽 。8.28.2化学吸收化学吸收 化学吸收通常指溶质气体A溶于溶液后,即与溶液中不挥发的反应剂B组分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 这是一种传质与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由于在吸收的同时液相伴有化学变化,使其中的溶质转化为反应产物,因而具有下述几个主要的优点: 优点:化学反应提高了吸收的选择性; 加快吸收速率,设备容积,设备投资费; 反应增加了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吸收剂用量; 反应降低了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可较彻底地除 去气相中很少量的有害气体。 8.28.2化学吸收化学吸收 缺点:解吸困难,解吸能耗。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剂不能循环使用,用途就大受限制。 化学吸收时:溶质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相界面的传质机理和传质系数并未受影响,与物理吸收相同;液相中反应对传质的影响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反应使液相主体中A组分浓度 大为降低,从而使传质推动力增大, 在多数工业化学吸收中 趋于零; (2)一般溶质A与活性物质B的反应速率足够快,溶质在液膜内即为反应所消耗。A组分的浓度 在液膜中的分布不再为直线,界面处浓度梯度明显增大(如图中ab线所示),表现为液相传质系数 提高,加快了吸收速率。 谢谢大家!2015年3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