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0656841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遵义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3.9 秦统一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李白六合:天地四方六合:天地四方秦王秦王嬴嬴政政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西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春秋)诸侯割据混战诸侯割据混战(战国)(战国)各国掀起各国掀起自上而下自上而下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秦的统一秦的统一诸侯势力诸侯势力强大强大“两两制制”渐渐渐渐崩坏崩坏 封封建建经经济济的的发发展展秦商秦商鞅变鞅变法成法成效最效最大大 一、秦灭六国一、秦灭六国人们希望结束战乱。人们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重用人

2、才。秦王嬴政重用人才。返回返回1.1.原因:原因:秦战国初期的秦国返回返回秦楚齐燕赵魏韩战国后期秦灭六国嬴政(秦王)返回返回一、秦灭六国一、秦灭六国人们希望结束战乱。人们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秦王嬴政重用人才。1.1.原因:原因:2.2.秦朝的建立:秦朝的建立:前前221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3.3.意义: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期争战

3、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权的封建国家。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处? 统一有利于国家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措施;统一有利于国家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问题思考:问题思考:六合之内,皇帝之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至,无不臣者。史记史记

4、秦始皇本秦始皇本纪纪问题问题: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施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 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 1)思想来源:战国法家)思想来源:战国法家-韩非的韩非的主张主张(3 3)内容:)内容: 皇帝:皇帝: 中央政权:中央政权:地方:地方:丞相(行政)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御史大夫(监察)郡县制郡县制 自称皇帝,至高无上的自

5、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大权。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我统我统一天下一天下德德盖盖三皇三皇功功过过五帝五帝伏羲、神农、燧伏羲、神农、燧人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虞舜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帝独尊 第第9 9课课 秦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丞相 行行 政政军事军事监察监察大权独揽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任免官员宫廷宫廷警卫警卫宫宫门门卫卫戍戍宫宫廷廷车车马马皇皇室室事事务务司司法法刑刑狱狱农赋农赋财政财政工

6、商工商税务税务皇室皇室财务财务民民族族外外交交祭祭祀祀礼礼教教中央官制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中尉将作少府京京畿畿治治安安宫殿宫殿营建营建秦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丞相军军事事监监察察诸卿郡县乡里亭中央具体政务中央具体政务基层具体事务基层具体事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令长地方官制大权独揽大权独揽 任免官任免官员员 行行 政政监监察察军军事事 行政行政地方具体政务地方具体政务秦郡县制:郡县制:中国古代继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郡守郡守监御史、郡尉监御史、郡尉诸卿诸卿黔首黔首( (百姓百姓) )御史御史大

7、夫大夫丞相丞相太尉太尉县令县令 长长乡三老、啬夫、游缴乡三老、啬夫、游缴里正、亭长里正、亭长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皇帝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施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 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 1)思想来源:战国法家)思想来源:战国法家-韩非的韩非的主张主张(3 3)内容:)内容:2.2.文化上: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颁行全国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返回返回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

8、的措施施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 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 1)思想来源:战国法家)思想来源:战国法家-韩非的韩非的主张主张(3 3)内容:)内容:2.2.文化上: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行全国3.3.经济上:经济上: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度长度衡重量量容积圆形方孔钱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9、施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 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 1)思想来源:战国法家)思想来源:战国法家-韩非的韩非的主张主张(3 3)内容:)内容:2.2.文化上: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行全国3.3.经济上:经济上: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4.4.交通上: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国的道路,开凿灵渠。返回返回二、确立中央集权

10、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1.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 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 1)思想来源:战国法家)思想来源:战国法家-韩非的主韩非的主张张(3 3)内容:)内容:2.2.文化上: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国3.3.经济上:经济上: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方孔钱;统一度量衡。4.4.交通上: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

11、路,开凿灵渠。道路,开凿灵渠。5.5.军事上:军事上:为抵御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为抵御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临洮临洮辽东辽东第第9 9课课 秦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长城一长城一带带陇陇西西东东海海南海南海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国。秦秦朝朝疆疆域域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的确立 权力高度权力高度 集中的标志。集中的标志。 成为秦王朝政治成为秦王朝政治 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的基本特征。 “家天下家天下”的皇位的皇位 继承制是君主权力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集中的另一体现。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自称皇帝自称“朕朕”;命令称;命令称 “制制”或或“诏诏”,印称,印称“玺玺”。皇皇权权独独尊尊“天下之事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小大皆决于上”皇皇帝帝至至上上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穷。穷。穷。” ”皇皇位位世世袭袭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