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0585722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章老子哲学51ppt课件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v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终。 ”v 关于老子其书:关于老子

2、其书:今传本老子分上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时不一定有五千字。初年,开始时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丰富,在传衍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丰富,v最后形成了西汉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公本,将其分为,将其分为81章,章,前前37章为道经,后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有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道德经之名。除河上公本外,老子之名。除河上公本外,老子其书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其书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

3、时时王弼的老子注王弼的老子注以及唐代傅奕的道德以及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v第一节第一节 “ “道之体道之体”v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其本意是道路。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其本意是道路。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曾多次提到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曾多次提到“天道天道”、“人道人道”等概念。老子的贡献是把等概念。老子的贡献是把“道道”抽绎抽绎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对于老子的畴。对于老子的“道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它的含义。面把握它的含义。v 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是宇宙的本原、一、

4、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是宇宙的本原、本体,其特征是混沌未分,先天地生;无声本体,其特征是混沌未分,先天地生;无声无形,独立自存,无所不在;其运行规律是无形,独立自存,无所不在;其运行规律是“返返”;其本性是;其本性是“法自然法自然”v 老子曰: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大。

5、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25章)章) 释义:释义: 周易讲天、地、人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三才”和太极、四和太极、四象、八卦;老子讲道、天、地、人象、八卦;老子讲道、天、地、人“四大四大”和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周易系辞)系辞) “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四分为八。”(邵雍皇(邵雍皇极经世)极经世)v自然

6、的含义:自然的含义:v 1. 1.自然界,自然界,即与人类活动相对的宇宙中万即与人类活动相对的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活动,这种活动及其变化是在人力事万物的活动,这种活动及其变化是在人力范围以外,或者说是不受人力所干预的;范围以外,或者说是不受人力所干预的;v 2.2.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自然的活动,既包括自然即自然的活动,既包括自然界的活动、变化,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界的活动、变化,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变化,其含义是:只要这种活动与变化出其变化,其含义是:只要这种活动与变化出于它原来的于它原来的“本性本性”,也就意味着,也就意味着“自然自然”。v在人性论问题上,在人性论问题上,伦理学家们伦理

7、学家们在从在从“自然自然”出发来为人间伦理道德寻找根据时,也往往出发来为人间伦理道德寻找根据时,也往往在两种含义上使用在两种含义上使用“自然自然”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其中一其中一种含义是指种含义是指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另一种含义是指另一种含义是指纯粹由纯粹由人的自然生理欲望所决定的本能行为。人的自然生理欲望所决定的本能行为。中国伦中国伦理学的主流理学的主流(除告子、荀子等以外)由于从(除告子、荀子等以外)由于从“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中寻找人间伦理的根据,因而可以中寻找人间伦理的根据,因而可以说是说是“自自然性的伦理学

8、然性的伦理学”;而;而西方伦理学的主西方伦理学的主流流,由于将,由于将“自然自然”一语理解为由人的生物本一语理解为由人的生物本能所驱使的活动,因而可以称为能所驱使的活动,因而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伦自然主义的伦理学理学。v中国先秦时期伦理学的主流虽然同属于自中国先秦时期伦理学的主流虽然同属于自然性的伦理学,其特点是都从统治宇宙过程然性的伦理学,其特点是都从统治宇宙过程的的“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中寻找自己伦理思想的根据,中寻找自己伦理思想的根据,但但老子的伦理思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子的伦理思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即:一方面,它要从一方面,它要从“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中寻找伦理道中寻找伦理道德何以然的

9、根据,另一方面,德何以然的根据,另一方面,对它来说,天对它来说,天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前者将老前者将老子的伦理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伦理思想区别子的伦理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伦理思想区别开来,后者则将它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区开来,后者则将它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区别开来。别开来。因此,老子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自然因此,老子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自然伦理学。伦理学。v二、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二、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即即“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v 老子曰:老子曰: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 (1章)章)v 即是说,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即即是说,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即“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统一。所以如此,是因为,的对立统一。所以如此,是因为,老子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形而老子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形而上学,亦即关于人生境界的形

11、而上学。上学,亦即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这种形而上学学v总是将对宇宙终极实在(总是将对宇宙终极实在(“天道天道”)的追问,)的追问,与对人的真实存在(与对人的真实存在(“人道人道”)的追问联系在)的追问联系在一起,因此,一起,因此,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便构成了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问题,便构成了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这这样看来,老子哲学所关心的形而上学问题,并样看来,老子哲学所关心的形而上学问题,并不是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问宇宙的最高本体,不是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问宇宙的最高本体,而是而是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或最高境界追问人生的终极意

12、义或最高境界。因此,。因此,作为作为老子形而上学老子形而上学最高范畴或观念的道便必然最高范畴或观念的道便必然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即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明,即“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即是说,一方面,作为形即是说,一方面,作为形而上学的范畴,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亦即而上学的范畴,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亦即v不可言说的,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不可言说的,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因而它是间的一切,因而它是“无无”。但另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老子的道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因此,它由于老子的道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因此,它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也包括体现于

13、人的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也包括体现于人的世俗活动之中。因而,从这一方面说,它不世俗活动之中。因而,从这一方面说,它不仅可以为经验所把握,而且是可道、可名的,仅可以为经验所把握,而且是可道、可名的,亦即可以言说的,因而它是亦即可以言说的,因而它是“有有”。老子老子在在这里这里正是从正是从“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统一中揭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道的二重性:其中的示了道的二重性:其中的“无无”是指超越于是指超越于现象界的本体世界,它是不可见的;其中的现象界的本体世界,它是不可见的;其中的“有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它既可知又可感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它既可知又可感。v 这种这种“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与统

14、一,恰恰的对立与统一,恰恰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人生要追求人生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道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从人生理事,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从人生理想是追求无限性的究竟义来看,它是想是追求无限性的究竟义来看,它是“无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也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否则,它将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否则,它将不是人的理想,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不是

15、人的理想,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的理想,而与人生相脱离。因而,从这方面的理想,而与人生相脱离。因而,从这方面看,它又是看,它又是“有有”。v 三、道是空虚、深沉的三、道是空虚、深沉的v 老子曰: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章)v 四、道是恍惚的,深远暗昧、精微可信的四、道是恍惚的,深远暗昧、精微可信的v 老子曰:老子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16、其中有象;恍兮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21章)章) v 老子曰: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

17、谓惚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14章)章)v 五、道可以用五、道可以用“一一”、“朴朴”、“谷谷”等等来表示来表示 v 老子曰: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39章)章)v 老子曰:老子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

18、万物将自宾。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32章)章)v 老子曰: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6 6章)章)v第二节第二节 “ “道之用道之用”v 一、道生万物一、道生万物v (一)(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v 即是说,天下万物都由有形的东西所产生,即是说,天下万物都由有形的东西所产生,而有形的东西则由无形的东西所产生。而有形的东西则由无形的东西所产生。v 那么,无形的东西是怎么产生有形的东西?那么,无形的东西是怎么产生有形的东西?“无无

19、”是怎么产生是怎么产生“有有”的呢?的呢?v 要知道,要知道,“无无”并不是一无所有,不是虚无,并不是一无所有,不是虚无,它它首先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人们通过否定人们通过否定一种旧事物,便可以产生一种新事物;一种旧事物,便可以产生一种新事物;v其次,其次,“无无”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既是既是统辖宇宙万物的统辖宇宙万物的“自然法自然法”,也是也是人类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即,即“法自然法自然”,或曰,或曰“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人们通过。人们通过“法自法自然然”,或者通过,或者通过“无为无为”,

20、是可以做到,是可以做到“有有为为”的;的;再次,再次,“无无”是一种是一种“至虚极,守至虚极,守静笃静笃”,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人间种种拖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人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极高远人生境界或心态,所限制的极高远人生境界或心态,它使人的它使人的心灵表现为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表现为一心灵表现为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表现为一种平常心、喜悦心等等,只有这种状态才能种平常心、喜悦心等等,只有这种状态才能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v 讲者感言:讲者感言: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儒家说:幸福在儒家说:幸福在于对人生理想目标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于对人生理想目标的

21、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是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八条八条目目”、“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三不朽三不朽”。其人生。其人生理想目标的实现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其理想目标的实现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其人生理想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人生理想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幸福;道家说:幸福在于追求道的最道家说:幸福在于追求道的最高境界(即高境界(即“无无”的境界),实现心灵的高的境界),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度自由。因此在它看来,因此在它看来,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多,而在于计较的少;佛家说:幸福在于破佛家说:幸福在

22、于破除妄念,摆脱烦恼,究竟涅槃。除妄念,摆脱烦恼,究竟涅槃。v (二)(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42章)章)v 二、道二、道“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其真,其真正目的是有为,即正目的是有为,即“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v 前面已经讲过,老子的伦理学属于自然伦理前面已经讲过,老子的伦理学属于自然伦理学,即一方面,它要从学,即一方面,它要从“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中寻找伦中寻找伦理道德何以然的根据,另一方面,对它来说,理道德何以然的根据,另一方面,对它来说,天道自然不

23、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天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前者将它与前者将它与西方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区别开来,后者则将它西方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区别开来,后者则将它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学区别开来。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学区别开来。v 在老子哲学中,在老子哲学中,最能体现其自然伦理学立最能体现其自然伦理学立场的一个说法就是场的一个说法就是“尚无尚无”。但是,应该明但是,应该明确,老子所说的确,老子所说的“无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并不是一无所有,而而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即对现行的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即对现行的某种伦理道德规范即周礼

24、的否定。某种伦理道德规范即周礼的否定。所以,他所以,他针对现实状况发出了这样的空谷足音针对现实状况发出了这样的空谷足音:“故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可见,这里老子并不是主张废除道德,而是主见,这里老子并不是主张废除道德,而是主张废除像张废除像“礼礼”一样的道德规范。所以,一样的道德规范。所以,老老子关于子关于“无无”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反对任何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反对任何将仁义礼智等将仁义礼智等v道德内容与天挂钩的说法。道德内容与天挂钩的说法。他不仅反对从天他不仅反对从天道

25、中寻找道中寻找“仁义仁义”的根据,而且从根本上反的根据,而且从根本上反对对“仁义仁义”这样的提法。这样的提法。而老子反对而老子反对“仁义仁义”等道德规范的目的,则为了提倡另外一种等道德规范的目的,则为了提倡另外一种道德,即道德,即“法自然法自然”的道德。的道德。v 老子老子“尚无尚无”的第二种意思是的第二种意思是:“:“无无”是对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一种最高抽象,它既是统辖天道运行规律的一种最高抽象,它既是统辖宇宙万物的宇宙万物的“自然法自然法”,假如运用于人间,假如运用于人间,它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它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但是,当我们用但是,当我们用“无无”来解释

26、这种普行于天来解释这种普行于天地之间的地之间的“自然法自然法”时,时,它的真实意思不是它的真实意思不是“虚无虚无”,而应当指,而应当指“无为无为”。所谓所谓“无为无为”是与是与“有为有为”相对相对v而言的。具体来说,是反对人为、造作、刻意而言的。具体来说,是反对人为、造作、刻意加工、制造状况等等。加工、制造状况等等。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在老子中,读到如此之多在老子中,读到如此之多“否定式否定式”的话的话语,如语,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 3章)章)“希言自然

27、。希言自然。”(2323章)章)等等。等等。v 于是,我们看到老子提倡自然伦理的真示意于是,我们看到老子提倡自然伦理的真示意图,这就是肯定图,这就是肯定“无为无为”是天道,同时也是人是天道,同时也是人道的最高原理。但我们知道,道的最高原理。但我们知道,这种无为既不是这种无为既不是虚无,也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以无为为体,以虚无,也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它的真正目的是有为,即无为无不有为为用,它的真正目的是有为,即无为无不为。为。v 无为为什么可以做到有为呢?因为,在老子无为为什么可以做到有为呢?因为,在老子看来,天道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看来,天道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做任

28、何事情;相反,整个大自然以及宇宙生生不息,无时无相反,整个大自然以及宇宙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之中。但这种宇宙以及大自然的活刻不在活动之中。但这种宇宙以及大自然的活动属于动属于“天功天功”,它没有任何人力的加工与造,它没有任何人力的加工与造作。因而,作。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无为就是没有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无为就是没有人力所为,是纯粹出自天功的自然所为。力所为,是纯粹出自天功的自然所为。那么,那么,自然所为又是什么呢?自然所为又是什么呢?就是无为无不为,也就就是无为无不为,也就是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亦即老子所说的亦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法天,天法道,道

29、法自然。”道的作为方式道的作为方式就是就是“自然自然”,即,即“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也就是,也就是“无无为无不为为无不为”。v 三、道三、道“以反为动,以弱为用以反为动,以弱为用”,其目的是,其目的是“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柔克刚”v (一)任何事物都会向它的反面转化;事物(一)任何事物都会向它的反面转化;事物正反两方面的转化,既是事物的本性,也是宇正反两方面的转化,既是事物的本性,也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宙的最高原理v 老子曰: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30、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 2章)章)v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39章)章)v “ “曲则全,枉则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则得,多则惑。”(2222章)章)v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

31、妖,人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58章)章)v “ “物壮则老。物壮则老。”(3030章)章)v “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不得其死。”(4242章)章)v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44章)章) v (二)这一宇宙最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二)这一宇宙最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于: :关注道之动,注重弱之用关注道之动,注重弱之用v 1.1.应自觉奉行应自觉奉行“无为无为”、“贵柔贵柔”、“居居弱弱”、“守雌守雌”、“

32、知足知足”、“知止知止”、“处下处下”、“不争不争”等人生哲理等人生哲理v “无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以静,天下将自定。”(3737章)章)v “ “贵柔贵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是以圣人云:受国受国v之垢,是谓社稷

33、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正言若反。”(7878章)章)v “居弱居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76章)章)v “守雌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34、,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28章)章) v “知足知足”、“知止知止”:“持而盈之,不如其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捶)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已。揣(捶)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9 9章)章)v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之足常足矣。”(4646章)章)v “ “知足不

35、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44章)章)v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29章)章)v “处下处下”、“不争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 8章)章)v “ “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能为百谷王。是以

3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66章)章)v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81章)章) v 2.2.应对人生的变故(福祸、荣辱等)保持一应对人生的变故(福祸、荣辱等)保持一颗平常心颗平常心v 老子曰: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祸兮,福之所倚;福

37、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伏。孰知其极?其无正。”(5858章)章)v 老子曰:老子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贵食母。”(2020章)章) v

38、 3. 3. 应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做起,注意根据应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做起,注意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契机,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契机,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发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发展v 老子曰: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63章)章)v 老子曰:老子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39、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里之行,始于足下。”(6464章)章)v 老子曰: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3636章)章)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认为,按照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认为,按照人的精神自由的程度,可以把人生人的精神自由的程度,可以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境界: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境界:“欲求的境界欲求的境界” ” ;第二境界:

40、;第二境界:“求求实的境界实的境界”;第三境界:;第三境界:“道德的道德的境界境界”;第四境界;第四境界:“:“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 对于中国的哲人来说,如果说孔孟的境界属于对于中国的哲人来说,如果说孔孟的境界属于“道德的境界道德的境界”(他们追求(他们追求“内圣与外王内圣与外王”,强调个,强调个体人格与社会责任),那么,老庄的境界则属于体人格与社会责任),那么,老庄的境界则属于“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他们主要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他们主要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第三节第三节 体体“道道”的工夫与境界的工夫与境界v一、人生境界(一、人生境界(“体道体道”)之)之“无无”与与“有有”v 老

41、子的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老子的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学,其核心是道。这个道,一方面是不可言学,其核心是道。这个道,一方面是不可言说的说的“无无”。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另一方面又是可以言说的间的一切。另一方面又是可以言说的“有有”。因为它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也包括体现因为它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也包括体现于世俗生活之中。老子正是从于世俗生活之中。老子正是从“无无”与与“有有”的对立统一中揭示出了道的二重性:其中的对立统一中揭示出了道的二重性:其中的的“无无”,是指超越于现象界的本体界,它,是指超越于现象界的本体界,它是不可见的;其中

42、的是不可见的;其中的“有有”,是指现象界的,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它既可知又可感。一切,它既可知又可感。这种这种“无无”与与“有有”的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v恰恰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从一个恰恰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从一个角度看,人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这种人生角度看,人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这种人生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间种种拖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的,从人生理想是追求无限性的究竟累所限的,从人生理想是追求无限性的究竟义来看,它是义来看,它是“无无”(无限);但从另一个(无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人即便是追角度来看,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人即

43、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求理想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否则,它将不是人的理有限的人生来实现,否则,它将不是人的理想,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的理想,而想,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的理想,而与人生相脱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生与人生相脱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境界又是境界又是“有有”(有限)。(有限)。v 但对于老子来说,他毕竟重视但对于老子来说,他毕竟重视“无无”更甚更甚于于“有有”。这是因为,对于人生境界来说,。这是因为,对于人生境界来说,“无无”表述的是人生一种极高远的境界,它表述的是人生一种极高远的境界,它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超越了人生

44、种种有限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超越了人生种种有限性束缚的极高远的境界。因此,老子强调性束缚的极高远的境界。因此,老子强调“无无”是是“有有”的根本,的根本,“有有”要建立在要建立在“无无”的基础之上。如他说:的基础之上。如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生于无。”但要知道,如前所述,无并非但要知道,如前所述,无并非一无所有,也非虚无。作为人生境界来说,一无所有,也非虚无。作为人生境界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心境或心态,老子用它其实是一种心境或心态,老子用“至虚极,至虚极,守静笃守静笃”来描述这种心境或心态。具体来说,来描述这种心境或心态。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一种就是保持一种v平和、不

45、执著于任何事物内心状态,也就是平和、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内心状态,也就是保持一种平常心、喜悦心。老子认为,人的保持一种平常心、喜悦心。老子认为,人的心灵不能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心灵不能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面。生命的纷驰、心里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面。生命的纷驰、心里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着于这些地方,生命就都有特定的方向,黏着于这些地方,生命就固定化,显得粘滞了。因此,老子提倡固定化,显得粘滞了。因此,老子提倡“虚虚”与与“静静”,也就是要给心灵以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要给心灵以更大的自由。一旦执着于某事某物,心灵就不自由了。从一旦执着于某事某物,心灵就不自由了。从

46、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意义上说,“无无”的反面就是执着于某的反面就是执着于某物的物的“有有”。因此,人要获得心灵的自由,。因此,人要获得心灵的自由,首先就要把握住这个首先就要把握住这个“无无”。v 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宋代慧开禅师有偈宋代慧开禅师有偈曰: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人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恩恩怨怨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恩恩怨怨?实际上,很多的烦恼、恩怨都是自找的。?实际上,很多的烦恼、恩怨都是自找的。俗语叫俗语叫“自寻烦恼自寻烦恼”

47、,“自找苦吃自找苦吃”,“自自作自受作自受”,也叫,也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假如你能保持一种平和、不执著于任何。假如你能保持一种平和、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内心状态,保持一种平常心、喜悦心,事物内心状态,保持一种平常心、喜悦心,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恩怨,你的心灵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恩怨,你的心灵就会始终保持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就会始终保持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v 二、为学与为道二、为学与为道v 老子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境界的形而上学,老子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境界的形而上学,而且还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就是说,人生境而且还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就是说,人生境界是有待于人去实现的;而

48、且,真正对人生界是有待于人去实现的;而且,真正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领会,也必须通过人的实践去境界的理解与领会,也必须通过人的实践去完成。所以,如同对无与有这样的形而上学完成。所以,如同对无与有这样的形而上学观念进行玄思一样,老子同样关心人生境界观念进行玄思一样,老子同样关心人生境界如何实现的问题。如何实现的问题。v 老子实践形而上学的内容集中体现于如下老子实践形而上学的内容集中体现于如下一段话里:一段话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以至于无为。”(4848章)章)v 老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出为学与老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出为学与为道内涵的

49、不同为道内涵的不同: :为学是学习对象性的知识;为学是学习对象性的知识;为道是个体人格的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为道是个体人格的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指出为学与为道方法的区别:为学是积二是指出为学与为道方法的区别:为学是积累性的,用的是加法。随着每天的学习,人累性的,用的是加法。随着每天的学习,人的知识不断增加;为道则不是积累性的,因的知识不断增加;为道则不是积累性的,因而用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这主要不是说而用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这主要不是说我们不做事情,或者说做的事情要减少,而我们不做事情,或者说做的事情要减少,而是说,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心无旁骛,是说,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心

50、无旁骛,将心思集中在道德修养上。这里,尽管我们将心思集中在道德修养上。这里,尽管我们也做事情,也处理外部事务,但由于这一切也做事情,也处理外部事务,但由于这一切都以人格的修养为中心,因此,它们就都以人格的修养为中心,因此,它们就v不是外在的,而成为主体人格修养的一种方不是外在的,而成为主体人格修养的一种方式。因此,损之又损的意思,并非指不涉事式。因此,损之又损的意思,并非指不涉事务,而是指不斤斤计较于具体事物,即是说,务,而是指不斤斤计较于具体事物,即是说,要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旦如此,要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旦如此,就达到了就达到了“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的境界。v

51、 总括起来,老子关于总括起来,老子关于“为学日益,为道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的说法,强调的是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对的说法,强调的是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对立与紧张关系。对于老子来说,知识的获得立与紧张关系。对于老子来说,知识的获得与人的价值的把握,不仅须运用不同的方法,与人的价值的把握,不仅须运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要获得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要获得知识,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反过知识,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反过v来,要保持人性的尊严,肯定生命的价值,来,要保持人性的尊严,肯定生命的价值,则必须摈弃知识。尽管老子的话说得有些极则必须摈弃知识。尽管老子的话说得有些极

52、端或过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对人的端或过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对人的生存处境做了本质性地说明与刻画。人的知生存处境做了本质性地说明与刻画。人的知识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对立不仅存在于古人当识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对立不仅存在于古人当中,即使我们现代人,也仍然感受到这种对中,即使我们现代人,也仍然感受到这种对立。有知识和财富的人,不一定过得快乐;立。有知识和财富的人,不一定过得快乐;没有多少知识和财富的人也不一定过得不快没有多少知识和财富的人也不一定过得不快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知识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知识和财富的人,可能是一个没有多少知识和财和财富的人,可能是一个没有多少

53、知识和财富的靠务农或捡垃圾为生的人。这就是生活富的靠务农或捡垃圾为生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的辩证法。v 三、忘的智慧(忘掉知识;忘掉世俗道德;三、忘的智慧(忘掉知识;忘掉世俗道德;忘掉自己)忘掉自己)v (一)忘掉知识(一)忘掉知识v 既然知识与价值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既然知识与价值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要获得知识,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反要获得知识,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反过来,要保持人性的尊严,肯定生命的价值,过来,要保持人性的尊严,肯定生命的价值,则必须摈弃知识。所以,作为则必须摈弃知识。所以,作为“忘忘”的智慧的智慧首先是忘掉知识。用老子的话说,叫首先是忘掉知识。用老子的

54、话说,叫“绝圣绝圣弃智弃智”,做到,做到“绝学无忧绝学无忧”。v (二)忘掉世俗道德(二)忘掉世俗道德 v 在老子看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在老子看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是建立在虚假知识基础上的,因此,不规范是建立在虚假知识基础上的,因此,不能称之为能称之为“道道”与与“德德”。老子对于道德有。老子对于道德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是他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是“自然自然”,即,即“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所以,凡出自;所以,凡出自“自然而然自然而然”的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这种诉诸于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这种诉诸于“自然自然而然而然”的自然伦理,应用于人间伦理中,就的自然伦理,应用于人

55、间伦理中,就是主张是主张“无有作好无有作好”。所谓。所谓“无有作好无有作好”,就是不要有就是不要有“作好作好”的念头。为什么不要有的念头。为什么不要有“作好作好”的念头呢?在老子看来,人一旦有的念头呢?在老子看来,人一旦有了做好事的念头,他做的了做好事的念头,他做的v好事就可能要变质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好事就可能要变质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知道了做好事的方法,人们就会为其他目的知道了做好事的方法,人们就会为其他目的而争着去做好事。这时候,做好事就成为手而争着去做好事。这时候,做好事就成为手段而非目的。正因为如此,段而非目的。正因为如此,v 老子曰: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

56、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 2章)章) v (三)忘掉自己(三)忘掉自己v 忘的的最高境界是忘掉自己,即忘的的最高境界是忘掉自己,即“忘身忘身”。v 老子曰: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

57、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故能成其私 。”(7 7章)章) v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要想保存住自己,一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要想保存住自己,一定先要忘掉自己。如果一个人老是心理忘不定先要忘掉自己。如果一个人老是心理忘不掉自己,凡事都替自己考虑,那么,他一定掉自己,凡事都替自己考虑,那么,他一定是终日愁思百结。这样的人,不仅不会快乐,是终日愁思百结。这样的人,不仅不会快乐,也会失去他自己的本性。也会失去他自己的本性。v 四、涤除玄鉴四、涤除玄鉴 v 老子曰:老子曰:“载营魄抱一

58、,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谓元德。”(1010章)章) v 五、致虚守静五、致虚守静v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59、,容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殆。”(1616章)章) v 六、澄明境界六、澄明境界 v (一)老子提倡(一)老子提倡“挫锐解纷挫锐解纷”、“和光和光同尘同尘”、“谷神谷神”、“玄牝玄牝”、“观复观复”、“归根归根”、“为道日损为道日损”、“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等人生境界等人生境界v (二)老子推崇(二)老子推崇“见素抱朴见素抱朴”、“少私少私寡欲寡欲”、“慈俭谦退慈俭谦退”、“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处下不争处下不争”、“致虚守静致虚守静”、“清静无清静无为为”、“返璞归真返璞归真”

60、等人生美德等人生美德v (三)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三)道家与儒家的区别v 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儒家之儒家之“有用有用”、“有为有为”,即建构人文世,即建构人文世界,以人文化成天下(界,以人文化成天下(“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修修齐治平齐治平”等);道家之等);道家之“无用无用”、“无为无为”,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而然的自由境界。道家把而然的自由境界。道家把“无无”作为作为“道道”最崇高的性相;儒家则把最崇高的性相;儒家则把“有有”作为作为“道道”最崇高的性相。最崇高的性相。v “上进心上进心

61、”与与“平常心平常心”(“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的关系:二者并行不悖,都对人生具有)的关系:二者并行不悖,都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重要的启迪作用。v (四)道家的当代价值(四)道家的当代价值v 道家之道家之“无无”在道德论、道德境界及超越在道德论、道德境界及超越境界方面的慧识是值得发掘的。尽管道家以境界方面的慧识是值得发掘的。尽管道家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弱于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弱于“有有”之层面之层面(人文、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动建构,但在(人文、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动建构,但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我们对于道家破除、超人生境界的追求上,我们对于道家破除、超脱有相的执着,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犬马、脱有相的执着,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系缚,以顺应人之本性,养心之功名利禄的系缚,以顺应人之本性,养心之清净方面,则不能不加以肯定。清净方面,则不能不加以肯定。v 思考题思考题v 1.1.老子的老子的“道道”有何特点?有何特点?v 2. 2.怎样理解老子的怎样理解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生于无”?v 3. 3.怎样理解老子的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v 4. 4.怎样理解老子的怎样理解老子的“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以柔以柔克刚克刚”?v 5.5.怎样理解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怎样理解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作业)(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