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0584560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6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三地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第1节 自然事物的地理意义知识整合 (3)触类旁通 (4)随堂训练 (12)返回目录知识整合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二、地球运动的意义三、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四、地表物质及运动的意义 例1 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月24日)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解析 地方时差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日

2、期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利用要注意以下的规律: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1)上午与下午的时间相等,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基准,可以用来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2)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上,一条纬线上昼长等于另一纬线上夜长。 (3)以春分、秋分为基准,向两侧相差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昼长或夜长相等。 该题利用了第三个规律。 答案 B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例2 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 B. C. D.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解析 主要考虑:第一、比较平直的河段,考虑地转偏向力,如图中的;第二、比较弯曲的河段,找出河流凹岸和凸岸,河流凹岸一般侵蚀比较强烈,如

3、、处。该题比较简单,只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就足够了,该题河流的凹岸与地转偏向力作用方向相一致。 答案 A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例3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和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解析第(1)题:水循环

4、有三种类型,其中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叫海陆间循环,丁甲丙丁过程就属于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第(2)题: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三角洲形返回目录触类旁通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第(3)题: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即c环节。人类可以通过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通过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第(4)题: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处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有京广铁路、汉丹铁路交会,水陆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是湖

5、北省省会城市。 答案 (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 (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1.关于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结果终将变得越来越热 B.高纬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于其支出的长波辐射,高纬 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冷 C.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少于支出,但因温室效应的作用, 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 D.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 行热量交

6、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球热量平衡的理解。地球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得到热量,通过地面长波辐射散失热量。由于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返回目录随堂训练2.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平衡为正值 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增大 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 读全球水平衡图,回答下面两题。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答案

7、 C 解析 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少,蒸发量多,海水盐度升高。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看出,中纬度大部分纬度范围海洋水平衡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增大,60附近水平衡随纬度增高而缩小。3.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增高 D.海水盐度降低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下图表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右图回答下面两题。4.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分别表示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大气水 从多年平均状况看,参与循环的水量e=a=b+c=b+d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c过程受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南

8、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b环节施加的影响 A. B. C. D.答案 B 解析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表示大气水,表示地表水,表示地下水,表示海洋水,a表示大气降水,b表示地表径流,c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径流,e表示海水蒸发和水汽输送,因此错误。下渗受到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因此正确。返回目录随堂训练答案 C 解析 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c表示外力作用,则表示岩浆,表示岩浆岩,表示沉积岩,表示变质岩,a表示冷凝作用,b、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沉积岩,因此正确。火山喷发会发生冷

9、凝作用,形成喷出岩,属于岩浆岩,因此正确。5.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类岩石 石油和天然气 多储藏在类岩石之中 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 密切关系 a过程可以表示火山喷发现象 A. B. C. D.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 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5N 66N 40N 40S B.66.5S 66S 40S 40N C.66.5N 66N 0 40S D.66.5S 66S 0 40N返回目录随堂训练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

10、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地较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地与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答案 A 解析 从题意得到上半年的昼长在增加,可以位于北半球,地在缩小,在南半球,并且四地没有一地位于赤道。对照此,选项显而易见。返回目录随堂训练8.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答案 D 解析 A、B选项均明显错误,C选项主要是学生要弄清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四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地、地,、地纬度也较低。答案 A 解析

11、从图中可以明显地读出地在a月的平均昼长变化小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二、综合题 9.“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 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 日 时。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

12、征是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答案 (1)180、23.5S 12月22日 (2)乙 (3)D (4)16小时 23 4 (5)亚热带季风气候 寒冷干燥 解析 通过读图,按照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极点为北极点;再次,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此时的节气是冬至;第三,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于180经线,此时的太阳直射点在180经线上,进而计算出0经线是0时。返回目录祝您高考成功!一年两季 格桑家里开了个小店,有时格桑放学回家,也帮着照应一下。一天,地理老师问他:“一年有几季?”“?”。“没错,淡季和旺季。” 专题六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节 人地关系: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知识整合 (3)触类旁通 (4)

13、随堂训练 (11)返回目录知识整合一、资源问题和资源观二、人口问题与人口观三、环境问题与环境观四、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对比 例1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1)(3)题。 (1)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2)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14、解析 第(1)题:按照能量的形成和来源,将能源分为三大类:来自于太阳辐射,来自于地球内部,来自于天体引力,风能属于来自于太阳辐射的能源;按照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风能属于可再生能 (3)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源。风能的特点是干净、可再生、能源巨大,建成后收益大,但风能分散、不稳定,建设风能发电站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能。 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多大风,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夏季多大风。 第(3

15、)题: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风能比较贫乏的地区主要是因为盆地地形,四周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答案 (1)A (2)B (3)C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例2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资料一:见图 资料二:见图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资料三:见图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 (2006年)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 ,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 、 和中国。 (2)根据资料二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项字母)。 A.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

16、单位产值能耗比低 B.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耗比高 C.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 比低于法国 E.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 (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 (填写正确项字母)。 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和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综合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 (1)中东地区 美国 日本 (2)ABCE (3)D (4)丙地 理由: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

17、辐射量多);热带沙漠气候。 (5)地处西风带;地势低平;位于大陆西岸。 (4)资料三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说明理由。 (5)荷兰(见资料三)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下图表示2000年我国主要省区二氧化碳的排放格局。下表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类。回答下面两题。超重型重型一般轻型500049994000399930002999200019991000999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看出,200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类型属于超重型和重型的省区(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3000万吨)有山东、山西、辽宁、河北、江苏、河南、广

18、东、四川、重庆9个。返回目录随堂训练1.200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类型属于超重型和重型的省区共 有( ) A.2个 B.5个 C.6个 D.9个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解析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有效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措施是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2.下列利于我国有效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措施 是( ) A.大量进口石油,降低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机械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答案 B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五次人

19、口普查统计的年龄构成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3.根据人口增长的惯性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判断以下人 口年龄构成图时间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A.1953年、1990年、1982年、1964年、2000年 B.1964年、1982年、1990年、1953年、2000年 C.1953年、1982年、1990年、1964年、2000年 D.1964年、1990年、1982年、1953年、2000年答案 D 解析 1953和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高,少年儿童的比重较高。尤其是1964年,三年自然灾害后,人口出生率显著增加,形成一个生育高峰,此时少年儿童的比重最高,因此1964年为第1幅图,19

20、53年为第4幅图。1982年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青少年比重逐渐减小,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因此1982年为第3幅图,1990年为第2幅图,2000年为第5幅图。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返回目录随堂训练4.我国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将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面临人口老龄化 B.国家和社会负担比较重 C.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压力进一步增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答案 D 解析 我国未来20年内一方面人口总量进一步增加,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龄化加重,国家和社会负担加重。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

21、这一困境。据此完成57题。5.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答案 B 解析 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也是人们大量使用的。返回目录随堂训练6.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 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答案 A 解析 水资源是否短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降水、地表水的分布、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等,埃及、以色列、墨西哥等国水资源短缺,是因为

22、这些国家国内有着大面积的沙漠分布,新加坡虽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狭小,地表水缺乏。返回目录随堂训练答案 D7.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 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下面两题。8.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9.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

23、品供应基地 东部农耕 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西部牧区的水源涵 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 粮食供应基地 A. B. C. D.答案 8.D 9.A 解析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生产活动不合理,很容易产生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农牧地区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沙漠化会不断地向东、向南发展。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二、综合题 10.下图左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下图右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24、。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对策措施开源节流区际协调 解析 该题通过读图学生能很快得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信息:第二产业用电量最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生产量小于发电量。 答案 (1)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开发新能源 降低消耗;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1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

25、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右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中是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年份19852005粮食总产量(亿吨)全国3.794.84A、B、C三省0.760.81东北三省0.360.74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全国1.091.04A、B、C三省0.170.15东北三省0.130.16粮食单产(吨/公顷)全国3.484.65A、B、C三省4.475.40东北三省2.77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

26、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解析 第(1)小题:在甲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可以判断出甲地吹西南风,该图显示是冷锋系统。第(2)小题:A

27、、B、C三个省份分别是湖南、湖北和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而东北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绝大部分属于中温带,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答案 (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

28、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热量条件比较差,生长周期短。第(3)小题主要考查的是高速公路和水运之间的优缺点对比。第(4)题:洞庭湖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返回目录祝您高考成功!变成月牙时 一次,地理老师讲述月球上的情况。他说:“月亮大得很,上面十分宽敞,可以住几百万人。” 马克突然大笑起来。 “你笑什么?”老师问。 “我是想,当月球变成月牙时,住在上面的人有多拥挤啊! 专题六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第3节 地形与气候的相互关系知识整合 (3)触类旁通 (4)随堂训练 (10)返回目录知识整合一

29、、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二、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例1 刘东生院士根据中国黄土沉积,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地区植被等原因外,还与自然界周期性干旱气候的演变有关。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中国黄土沉积”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B.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在地方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 C.黄土沉积时亚欧大陆内部可能为冰川覆盖 D.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化石 (2)250万年以来,冬季风为黄土搬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加强了堆积物成土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冰期,黄土堆积速率

30、很高,成土作用较弱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解析 第(1)题:黄土是风力作用沉积物,风力沉积物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与当地矿物成分不同;黄土搬运需要强大的动力,冰川覆盖,说明气温很低,气压就高,风力就大,搬运作用就强。第(2)题:气候寒冷,搬运作用就强,但成土作用较弱。 B.温暖的间冰期,黄土的堆积速率较高,成土作用相对加强 C.寒冷冰期,为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的动力小 D.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成土作用减弱 答案 (1)C (2)A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例2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

31、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口运河和水塘。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解析 区域定位该图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高淡水湖),纬度较低(26S),由于海拔较高(3800米),其气温季节变化是夏凉冬暖(类似于昆明)故气温的年变化小,同时又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差,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大。降水特征的返回目录触类旁通叙述需要说明量是多还是少,

32、有多少,有何时间变化规律。气象灾害有哪些?气象灾害是由气候状况(气温、降水)决定的,该地气温对耕作业不利的主要是气温的日变化大,夜晚会出现低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必然出现旱涝灾害。当地如何面对这一不利因素呢?图c显示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相互交织,本来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但为什么要修建水渠呢,又如何解决夜晚低温(利用热容量大的特性)、旱涝(利用水渠的调蓄功能)呢?本题完全是利用所给资料要求学生临场独立思考,考查了应变能力以及联系迁移能力。这说明今后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返回目录触类旁通 答案 (1)年温度较低,年变化较小 ,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

33、(低纬度);日变化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气温可能降到0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 mm(580620 mm),集中在夏季。(13月或12月次年3月) (3)低温、冻害,夜间;洪涝灾害,夏季;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也可得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比陆地速度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和高台交错分布可减小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下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该岛甲、乙两地(

34、 ) A.1月降水最大B.26月的降水逐月增加 C.7月气温最低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答案 A 解析 甲乙两地位于20S大陆的西岸和东岸,属于东南信风带控制地区,甲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较少。返回目录随堂训练2.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 ) A.地处背风地带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D.距海较远答案 C 解析 读两地气候统计图可看出甲、乙两地7月气温最低。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解析 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即向气温低处弯曲,说明该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原因是E处海拔较低。3.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答案 A

35、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回答36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4.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不可能为( ) A.山峰 B.盆地C.湖泊 D.城市 解析 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相同,因此F地气温1,说明其气温比四周高,因此不可能是山峰。答案 A5.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该地此时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解析 1等温线可看出,山地缺口处等温线向气温高处弯曲,说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原因是此时吹寒冷的西北风(冬季风)。答案 B返回目录随堂训练6.若图中表示的是12月份平均气温分布情况,则E地降水主 要集中在( ) A.34月 B

36、.56月C.78月 D.910月答案 C 解析 若图中表示的是12月份平均气温分布情况,说明E地位于秦岭(1月0等温线经过处)以北,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79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7.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 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8.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9.导致地樱花初放日期比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 影响樱花初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决定的,热量多开

37、花早,热量少,开花晚。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这是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N地、M地、P地虽在返回目录随堂训练同一纬度,但开花日期并不相同,说明三个地点热量并不相同。N地比M地早,是日本暖流影响所致,P地比M地晚,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的结果。答案 7.B 8.B 9.A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答案 10.B 11.C 10.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1.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 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解析

38、 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理事物,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二、综合题 12.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材料二 高原季风环流 纬 向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

39、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 , , 。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 。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答案 (1)C D A B (2)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

40、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3)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13.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

41、气温每百米降低0.5。翻过山顶往山下来,气温每百米升高1。返回目录随堂训练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阅读并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 答案 (1)A:22 B:28 (2)1000米 1000米附近以下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较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强,但因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返回目录祝您高考成功!日历不准儿子告诉父亲:“您买的日历不准。”爸爸说:“不会吧?”儿子说:“日历上写十一月二十三日小雪,十二月七日大雪,可是这两天都没有下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