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0536257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2006年普通高考 文综(A卷)为例(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地理学科考生答题评析- 以以2006年普通高考年普通高考文综(文综(A卷)为例卷)为例一、试卷综合评析一、试卷综合评析一、试卷综合评析一、试卷综合评析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三、评分细则的制定三、评分细则的制定三、评分细则的制定三、评分细则的制定四、考生答题评析四、考生答题评析四、考生答题评析四、考生答题评析五、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若干启示五、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若干启示五、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若干启示五、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若干启示一、试卷综合评析一、试卷综合评析对试卷进行综合评析,包括试题以及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有

2、如下特点:(一)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偏题、怪题。基本上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控制下,有利于促进平时教学。2006年试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球、地形、资源、城市区位、气候、铁路线等知识,试题没有紧跟“热点问题”,比较平实。(二)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二)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高考的功能有高校选才和促进教学两方面,高考的功能有高校选才和促进教学两方面,20062006年试卷有利于高校选才表现在效度、信度、年试卷有利于高校选才表现在效度、信度、区分度、难度比较合理。虽然综合能力测试已不区分度、难度比较合理。虽然综合能力测试已不能在内容上求全,

3、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地理能在内容上求全,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课程的基本知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读用图表、逻辑思维、记忆、想象等基本能识,读用图表、逻辑思维、记忆、想象等基本能力均有体现,因此是有效的。各种类型和命题角力均有体现,因此是有效的。各种类型和命题角度的试题的深广度和难度基本相当,试卷可信。度的试题的深广度和难度基本相当,试卷可信。难度构成比较合理,区分度相应较好。难度构成比较合理,区分度相应较好。(三)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三)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力求人的全面发展,减少死记硬背,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原理

4、带案例,试卷均有体现。试卷在内容选择和考试方式上的创新点较少。(四)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四)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试卷普遍采取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效果较好,符合课程改革的趋势。选择题中雪线高度、纬度、气温、降水等数量时空变化分析,推导出规律是比较好的考试过程。(五)发散有余而收敛不足(五)发散有余而收敛不足非选择题两大题各有小题发散分析地理要素和因素,开创了较大的考查空间,但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收敛不足,使发散思维的成果大打折扣。(六)知识结构不完整(六)知识结构不完整n n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按地理科学逻辑构建思考框架,是2006年地理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但降

5、低了试题原有的价值,而且造成了对平时教学的负面影响。n n主要问题如下: 1、环境结构问题、环境结构问题()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应从地理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即应从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等方面概括环境特征。参考答案混淆气候与水文、地形与植被,将降水与蒸发的关系简单化为“缺水”,用“荒漠和黄土”来代替“沙漠”。评分参考的分数分配也不尽合理。2、干燥成因问题、干燥成因问题()和()关于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沙尘暴的自然原因,都没有准确定位为干燥,再从降水和蒸发这对矛盾来说明干燥成因。片面地强调降水少。(七)试题要求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七)试题要求与参考答案不一致()试题要求比较

6、城市区位特点,参考答案都是分别列出各城市的区位。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二、考生考试成绩分析n n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共300分。其中第I卷(选择题35题)共140分,第II卷(非选择题4题)共160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各100分。n n经过对福建省105612考生(不包括建瓯2066考生)的第II卷(160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表:科目科目总分总分(分)(分)平均分(分)平均分(分)得分率得分率()()地理地理. . .历史历史. . .政治政治. . .合计合计. . .若按各题统计考生考试成绩,其结果见表:题号题号总分总分(分)(分)平均分(分)平均

7、分(分)得分率得分率()(). . . . . . . . .由于采用网上阅卷,文综卷涉及地理学科的试题切割由于采用网上阅卷,文综卷涉及地理学科的试题切割5 5块扫描后进行评卷,各切块的考生成绩参数统计见表:块扫描后进行评卷,各切块的考生成绩参数统计见表:序号序号题号题号总分总分最低最低分分最高最高份份平均平均分分得分得分率率()()()(). . .()()()(). . .()(). . .()(). . .()(). . .从表、表、表的考生成绩统计数据比较可知,:2006年文综第II卷总分160分,平均分75.86分、得分率47.41%,分别比2005年高5.96分和3.41%.其中地

8、理总分56分,平均分28.09分,得分率50.16%;历史总分52分,平均分20.99分,、得分40.37%;政治总分52分,平均分26.78分,得分率51.50%。地理学科介于政治与历史之间。从涉及到地理学科的题目来看,第36题为地理学科题,总分36分,平均分18.69分,得分率51.92%。第39题为3个学科综合题,其中第(3)、(4)、(5)小题为地理题,分数20分,平均分9.40分,得分率47.00%。比同题中历史、政治的得分率分别高4.90%和低0.30%。三、评分细则的制定三、评分细则的制定(一)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二)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制定的依据(三)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制

9、定的原则(一)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n n公平,公正n n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二)制定的依据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答案和评分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答案和评分参考参考结合福建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结合福建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联系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三)制定的原则有利于考生的答题和得分(在允许的范围内)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有利于阅卷的速度与质量四、考生答题评析四、考生答题评析(一)考生答题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一)考生答题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二)考生创新答案(二)考生创新答案(三)考生答题建议(三)考生答题建议(一)考生答题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一)考生答题典型错误及

10、原因分析通过对题和题考生的答题进通过对题和题考生的答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原因既有共性,又有差异36题:题:主要存在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个方面的问题1、地理位置定位不准、地理位置定位不准如将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位置颠倒、将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位置互换、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写成其它地区。2、错别字多、错别字多准噶尔盆地的“噶”写成“葛”;“柴达木”写成“柴打木”、“柴大木”、“材大木”等;“塔里木盆地写成“塔里木河盆地”;快行冷锋答成快行冷“风”;地表疏松的“疏”写成“蔬”等等。3、基础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不扎实

11、概念理解不透彻:对于36(3)题目中“地表环境特点”有的考生没有掌握牢固,不知“地表环境特点”答什么。“沙漠广布”与“土地沙漠化”等概念混淆;基本原理没有掌握:春季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有些考生写错;生活常识不会灵活应用到解题中:如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发生的次数,许多考生达成11.8等。4、读图技能较差、读图技能较差许多考生不能从沙尘暴数量随季节变化图中正确读出沙尘暴季节分布的特点。错误的答案有:沙尘暴集中在16月或月份写不完整;冬春季节;冬季和春初;夏冬季节等;大多数学生不能从450年来,准确答出沙尘暴数量随年份变化的规律。有的答“不确定”、“心电图”“、不规则”、“有高有

12、低”、“呈正相关”、“先升后降”等。5、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差不能从图中提取关键词:“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征”答成“沙尘暴多发区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有些学生漏答“季节”,“说明其自然原因”答成“沙尘暴多发区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6、答题条理不清晰、答题条理不清晰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的答题思路混乱,不知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抓本质特征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答题没有达到关键点。如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只写成因和过程,不写结果;干旱、半干旱是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之一,但学生只答“降水少”或“半干旱”等。39题(题(3)-(5)

13、主要存在)主要存在方面的问题:方面的问题:1空间概念差空间概念差将长江误判为黄河,E判断为天津、杭州;将E判断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将A、B、C、D、E几个城市定位在华北平原;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经过的位置混乱。2概念表述不准确概念表述不准确将“亚热带季风气候”写成“季风气候”;“平原”与“平地”、“地势”与“地形”、“城市用水”与“灌溉用水”等概念理解不清,相互混淆。3分析问题的条理不清晰分析问题的条理不清晰影响A、B、C、D、E几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除交通外,其它共同因素的分析许多学生抓不到关键。(二)考生创新答案(二)考生创新答案36题(3)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从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各

14、方面去作答,条理非常清晰。而标准答案的组织显得有些混乱,与平时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也不太吻合。 n n39题(3)有些考生抓住了题目的关键词“比较”,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作答,条理清楚,思路清晰。n n39题(4)A、B、C、D、E几个城市的共同区位有的考生除了答标准答案外,还答到历史因素(近代殖民侵略对五个城市形成的作用阐述);此外,还答到国家政策对五个城市进程的影响。(三)考生答题建议(三)考生答题建议在高考试卷中,有的试题考生根本就不会做,在高考试卷中,有的试题考生根本就不会做,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如选择题)。但是,在如选择题)。但是,在评卷过程中却发现,有些

15、试题考生应该会做,而评卷过程中却发现,有些试题考生应该会做,而且能够得分,可是却没有得分或得低分,这才是且能够得分,可是却没有得分或得低分,这才是最可惜。在高考考试中,如何才能在自己的知识最可惜。在高考考试中,如何才能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提高得分率,对考生来说是至关重和能力范围内提高得分率,对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三方面要引起考生和教师在日常地理要的。以下三方面要引起考生和教师在日常地理教与学和复习中的高度重视:教与学和复习中的高度重视:1、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在实际审题中,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数量、

16、质量等特征。在认识和接受试题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的理解试题设置的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只有这样,考生才不会出现答错题的现象。2、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1)规范地理术语)规范地理术语在答题过程中,考生要学会使用地理术语,能够用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2)规范答题区域)规范答题区域从2003年开始福建高考实行网上阅卷,阅卷前先要进行试卷分割切块和扫描,所以要求考生必须在规定的答题区域范围内作答。尽管网上阅卷已经实施4年,但在评卷过程中仍然发现,还是有相当部分的考生

17、跨区域答题,一方面给评卷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无谓的失分。因此,一定要规范答题区域。(3)规范答题逻辑)规范答题逻辑许多考生答题组织混乱,条理不清,答不到要点,甚至出现前后互相矛盾的现象。因此,要求一定要按照地理科学的逻辑结构作答。3、仔细检查、防止出现低级失误、仔细检查、防止出现低级失误也有相当部分的考生由于粗心,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或写错字母,更有甚者出现漏答题目的现象。因此,一方面建议考生一定要仔细检查,另一方面必须按规定区域答题。五、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的若干启示若干启示(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把握主干知识(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把握主

18、干知识(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把握主干知识(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把握主干知识(二)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应用地理图(二)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应用地理图(二)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应用地理图(二)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应用地理图像的能力像的能力像的能力像的能力(三)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建构完善的知识(三)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建构完善的知识(三)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建构完善的知识(三)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培养培养(五)应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规范性(五)应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规范性(五)应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规范性(五)应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规范性训练训练训练训练(六)重视地名教学,强调正音正形(六)重视地名教学,强调正音正形(六)重视地名教学,强调正音正形(六)重视地名教学,强调正音正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