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0512887 上传时间:2024-08-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放样通知单 放样数据准备 计算程序准备 测放建筑物轮廓点线 交样 施工控制资料 绘制交样单 检核 检核 检核 读审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 测站点测量 检校仪器 有有问题 有问题题材 有问题 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及要求 1、说明 本指导书是根据常规放样方法编写的,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 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 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 作业时请严格执行 工程测量规范 、

2、水 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和施工测量控制程序 。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 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2 、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1 ). 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 ). 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 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3 ). 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 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 ). 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 批准的图纸放样。 5 ). 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

3、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资料归档 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3 、放样前准备 1 ).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 ). 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 ) 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4 ) 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

4、内存,并检查。 4 、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 ). 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 ). 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 ). 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

5、测量。 4 ). 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 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 ).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 ). 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 7 ). 计算实测距离 D 与放样距离 D 的差值: 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 进或后退 D 。 8 ). 重复过程7 ,直到 D 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 ). 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 ,再测量一次,若 D 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

6、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 重复6 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 3 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 填写

7、测量放样交样单。 5 、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 ). 在未知点 P 上架设全站仪( 测距仪) ,整 平; 在已知点A 上安置棱镜, 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 、C 上安置照准标志。 2 ) . 测量PA间平距D 、 高差DH和PA 至PB、 PC方向间的水平角 , 。 3 ). 用D 、 及A 、B 点的坐标计算P 点的一组坐标;用D 、 及A 、C 点的坐标计算 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 P点的最后 坐标。 4 ). 根据A 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 5 ). 如果需要可以将 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

8、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 点的高程。 6 ).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 16”步骤相同。 6 、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 1 ). 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 ,整平;在已知点A 、B 、C 、D 上安置照准标志。 2 ). 以四点中较远点 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 A 、B 、C 、D 、A方向值两个测回; 3 ). 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 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 点最后坐标。 4 ). 如果测站周围 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

9、,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 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 。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 5 ). 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 6 ).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 ,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 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 7 )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 。 8 )

10、观测员转动经纬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 ,并标定下来。 9 ) 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 记 天顶距(或立角) ,计算平距D ,与理论平距D 比较: 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 D ,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10) 重复8 、9 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1) 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12) 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 13).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

11、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4).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 3 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15)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6). 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7、方向交会法放样 1 ). 在两个平面控制点 A 、B上各安 置一台经纬仪, 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2 ). 计算 A 、B 点至拟放样点 P 的方 位角 、 。 3 ) . 旋转经纬仪A

12、使方位角为 , 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4 ) . 旋转经纬仪B 使方位角为 , 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5 ). 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 的位置。 6 ) 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 5 步骤得到交点N 。 7 ) 当M 、 N 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M 、 N 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P , 并标定下来。 8 ) 重复上述过程放出其它放样点,丈量放样点之间的距离与计算值比较检核。 8 、正倒镜投点法单方向设站 1 ) 为了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 A 、B间的直线上,用目估法将仪器大致架在 A 、B直线上的O1

13、点,整平仪器;估计OA近似距离。 2 ) 正镜瞄准远端 A点,纵转望远镜看到近点 B附近,估计十字丝中心点 B1与 B点的距离BB1;倒镜瞄准A 点,纵转望远镜,估计十字丝中心与B 点距离BB2;计算BB1与BB2的平均值为BB中。 3 ) 计算OO1=OABB中/AB值,根据B1偏离B 方向,将仪器向AB线上移动OO1。 4 ) 整平仪器,重复 2 3 步骤,直到盘左、盘右的十字丝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 B中与B 点重合为止。 5 ) 正镜、倒镜瞄准 B点,纵转望远镜,左、右十字丝中心的平均位置应落在 A点上,将此时仪器中心点位O 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则O 点在AB直线上。 6 ) 后视

14、A点便可放设单方向线了。还可在此基础上用轴线交会法求出 O点的纵向(横向)桩号值,以便放样纵向(横向)轴线。 9、轴线交会法设站+ 方向线法放线 1 ). 先用正倒镜投点法(或方向线法)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 、B 间的连线上一点O1,整平仪器。 2 ). 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 、C 、B 、D 控 制点的水平方向二个测回,计算出角度 , ; 3 ). 分别计算 O1 点的横向(纵向)坐标:Y01=YC-(XC-XB)/TAN ;Y01=YD-(XD-XB)/TAN 。若Y01与Y01之差不超过限差,取中数作为O1点纵(横)坐标,并与O 点纵(横)坐标比较,计算出差值OO1。 4 ). 观测员指挥

15、作业员用钢尺在AB轴线上从O1点量取OO1距离,定出O 点位置。 5 ). 在O 点架仪器,后视A 点(或B 点) ,检查B 点(或A 点)后,旋转90,放出O 点所在的纵(横)轴线。 10、方向线平移法放线 为了放样某方向线 PY,用自由设站法不可能直接将仪器架设在 P 点上,或者P 点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时在尽可能接近 P 点的 P1 上架设仪器,用后方交会等自由设站法测量P1点的坐标(如果P1点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骤) ,然后用方向线平移法放样PY方向线。 1 ) 在 P 点上安置仪器,后视控制点 A ,用控制点B 检核方位角。 2 ) 转动仪器使视线与拟放轴线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 180

16、) ,指挥作业员在地面标记出平行线上的点P1、P2、P3PN。 3 ) 分别从P1、 P2、 P3PN上用小钢尺向PY方向线一侧垂直量取距离dx, 得到P1、 P2、 P3PN, 则P1、 P2、 P3PN即为PY方向线上的点。标注单方向点,并注记桩号。 4 ) 检查后视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线与建筑物已有的结构线间尺寸进行检核。 11、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 1 ) 在控制点 A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 ,在控制点 B 、C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P 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 ) 选择 B 、C 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 P 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17、3 ) 测量仪器至P 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 4 ) 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5 ) A 点和P 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P 点仪器至A 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6 ) 利用斜距、天顶距、温度、气压、仪器高、棱镜高及仪器的加、乘常数计算平距、高差,用观测平距和高差进行检核。 7 ) 用A 点坐标和测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数、高差中数计算P 点坐标和高程。 8 ) 如果要测设的待定点不止一个,则应将几个点组成一条导线,进行往返观测,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点坐标和高程。 12、GPS动态测量建测站点 1) 基准站设置 (1)

18、将脚架架设到基准站测量点上(有标墩直接将仪器架设在标墩上) ,脚架的顶 部应在可视范围内粗略水平。 (2) 将三角基座和GPS接收机系统联结在一起,安放在脚架(或标墩)上,并固 定连接螺丝。 (3) 将GPS接收机和供电系统联接(如干电池、电瓶等) 。 (4) 将GPS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系统联接(接收机内含天线系统的不需此步骤) 。 (5) 对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机中心的应将GPS接收机的指示标识指向磁北方向。 (6) 连接电台发射系统和 GPS 接收机,电台主机和电台天线,电台主机和电台后备电源。 (7) 联接接收机和记录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8) 将脚架精确整平和对中于基准点。 (9) 量

19、取并记录天线高度,记录基站测量点的名称、GPS接收机编号、开始测量时间等资料。 (10) 依次打开接收机主机、电台、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11) 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设置基准站。 2). 流动站设置 (1) 在流动站上用脚架或对中杆架设接收机。 (2)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供电电源。 (3)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接受电台,及接收电台天线(含内电台的可省去本步骤) 。 (4)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5)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配置流动站。 (6) 流动站的初始化。 (7) 在已知点上架设流动站。 (8) 整平对中接收机,量取天线高度。 (9)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控制流动站做点位校正

20、。 (10) 开始执行动态测量任务。 13、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 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的测站点(包括后视点和检查点)必须是专用的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加密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必须采用等级平面控制和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站点或控制轴线应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保持不变。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应选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经纬仪、水准仪、经过检定的钢尺、钢带尺及测针、精密水准尺等。 轴线放样时,最好将仪器架设在轴线一端 A 点上,瞄准轴线另一端 B 点,直接放样AB轴线上的点。如果需要旋转角度进行放线时,必须盘左、盘右两次放点取平均位置定点。 1 ) 平面位

21、置极坐标法放样: (1 )观测员在测量基准点上架设经纬仪并对中整平。 (2 )仪器盘左照准一较远的测量基准点,记录员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 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3 )仪器依次照准另外 1 2个相对较近的测量基准点,读取方位角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4 )记录员将待放样点的方位角值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转至待放样点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记录员回报以验证无误; (5 ) 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在同一平面上, 记录员报出测站点至待放样点的距离 (考虑了尺长和温度改正后的距离)

22、,用钢尺在方向线上水平量取该距离,司尺员回报钢尺读数,记录员计算钢尺量取的距离是否正确。 (6 )盘右位置重复(2 )(5 )步骤,取平均方向位置。变动钢尺一端读数,重复量距一次进行检核,确认无误后将此点标定; (7 )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计仪器视线与放样点所在平面间的高差,计算仪器至测点的近似斜距,从仪器中心标志沿放样点方向量取斜距,确定测针起始位置 P1,测量 P1 点的天顶距(或垂直角) ,根据斜距、天顶距、温度及尺长改正数计算出平距D ,与拟放样平距D 比较,D= D- D。 (8 )观测员指挥在方向上前进或后退D ,标定测针位置P 。分别从仪器的左、右标志量取仪器至

23、P 点的斜距;盘左、盘右确定水平方向;盘左、盘右测量天顶距,再次计算平距。直到D 小于规定的限差为止。 (9 )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0)用钢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样点的间距,加上温度、尺长改正,与理论值对照进行内部检核。 (11)用钢板尺或钢尺量取放样点与周围已形成的金属结构的点、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外部检核。 2 ) 高程放样 (1 )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 (2 )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3 )水准仪分别照准二个以上已知高程基准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 ) 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 计算的视线高程之差

24、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 )在需要的安装部位测定并标注高程点。 (6 )再次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14、开挖开口测量放样 1 ) 准备 (1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开挖底口控制点数据及边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2 )编写开挖开口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2 ) 实施放样 (1 )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2 )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3 )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

25、以验证记录无误。 (4 )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 )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6 )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 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

26、方可进行放样。 (7 )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如图所示,首先由测得点 A1的坐标计算 A 点至底口线偏距 L ,A2 点为 A1 点在设计边坡线 AO 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边坡坡比1 :I 为已知值, A2点的设计高程Ha2=Ho+LI,A1点至A2点的高差 h=Ha1-Ha2, 所以偏距差值 L= h/I,指挥司镜员按此差值移动目标, L为正值向远离底口线方向移动, L 为负值向底口线方向移动。由移动后点的三维坐标计算 L ,再次移动棱镜,重复以上步骤,直到 L满足边坡开挖的精度要求,此时的点A 即为此断面上的开挖开口点。 (8 )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开挖开口点。 (9 )随机抽检 20%开口点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开口点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10)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L原始地面线hALOA2A11: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