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0454502 上传时间:2024-08-0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专题区域经济专题1 1目 录 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变革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变革 专题二专题二 城城- -区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区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专题三专题三 新产业分工与城区产业发展新产业分工与城区产业发展 专题四专题四 新产业区与飞地经济新产业区与飞地经济 专题五专题五 大都市区与区域资源整合大都市区与区域资源整合 2 2 专题一专题一 区域经济关系变革区域经济关系变革 一、区域改革主线区域改革主线 1.1.自自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中国区域改革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年代末,中国区域改革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 (1)(1)对内的地方分权对内的地方分权 改革带来的双重结果

2、改革带来的双重结果: :一方面一方面, ,地方利益得到强化地方利益得到强化, ,积极性提高积极性提高, ,地方政地方政府担当起经济增长重任府担当起经济增长重任;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地区本位地区本位, ,地方保护地方保护, ,市场封锁市场封锁. . (2)(2)对外的引进外资对外的引进外资 地区经济开放的关键组成部分地区经济开放的关键组成部分. . 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经济高速发展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经济高速发展 2.2.全球化全球化, ,对上述两项改革有点石成金作用对上述两项改革有点石成金作用 跨国资本流动跨国资本流动寻找最佳投资区位寻找最佳投资区位-更多区域成为其实际或潜力目更多区

3、域成为其实际或潜力目的地的地-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二、城二、城- -区关系变革的基本趋势区关系变革的基本趋势3 3 1.1.从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从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 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诸候经济诸候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整合行政区与经济区整合 行政区经济特点行政区经济特点: :经济区角色缺位经济区角色缺位; ;经济运行受行政区划约束经济运行受行政区划约束; ;行政行政或政治色彩浓或政治色彩浓. . 诸候经济特点诸候经济特点: :地方保护地方保护; ;市场分割市场分割; ;产业趋同产业趋同. . 经济区经济的建立经济区经济的建立: :市场力市场力;

4、;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升; ;空间资源整合空间资源整合. . 2.2.从地区封锁向区域开放的转变从地区封锁向区域开放的转变 地方封锁是一种自我保护政策地方封锁是一种自我保护政策, ,与地方政府行为密切相关与地方政府行为密切相关 发动者发动者 调控者调控者 地方封锁地方封锁 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行为 收益和风险的承担者收益和风险的承担者 地区开放的主要标志地区开放的主要标志: :区域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统一市场逐步形成; ;行政手段弱化行政手段弱化; ;城区经城区经济联系密切济联系密切; ;产业结构突破城市边界产业结构突破城市边界. .4 4 地区开放的必然性地区开放的必然性: :全球

5、化背景下全球化背景下, ,城市只有在与其他经济体互动中才城市只有在与其他经济体互动中才能得到快速发展能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利益大于各自生产所得利益通过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利益大于各自生产所得利益. . 3.3.从点极发展向大都市圈的转变从点极发展向大都市圈的转变 我们已进入一个我们已进入一个” ”都市圈增长时代都市圈增长时代”. ”. 城市空间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城市空间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 大都市圈建设是区域竞争的需要大都市圈建设是区域竞争的需要; ; 大都市圈是解决发展、资源与环境矛盾的选择大都市圈是解决发展、资源与环境矛盾的选择 大都市圈是资源空间整合的有效载体大都市

6、圈是资源空间整合的有效载体 4.4.从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的转变从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的转变 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计划体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计划体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发展失衡,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发展失衡,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出矛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5 5专题二 城-区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一、城一、城- -区相互作用的动力结构区相互作用的动力结构 (一)两种内在作用力(一)两种内在作用力 1.1.集聚力集聚力 产生原因与条件产生原因与条件: : 交

7、易成本节省交易成本节省 分工与规模经济分工与规模经济 信息与外在效应信息与外在效应 公共服务与劳动力市场共享公共服务与劳动力市场共享 2. 2.扩散力扩散力 产生原因产生原因: : 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 市场范围的扩展市场范围的扩展 技术革新与信息技术发展技术革新与信息技术发展 6 6 ( (二二) )空间相互作用是借助于两种力实现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借助于两种力实现的 1. 1. 在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两种力作用强度不一样。在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两种力作用强度不一样。 2.2.两种作用力的背后是人们的区位选择行为。两种作用力的背后是人们的区位选择行为。 3. 3. 两种力共同作用两种力共同作用, ,

8、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相互制约。 二、力与场:城区相互作用经济场域的形成二、力与场:城区相互作用经济场域的形成 (一)城(一)城- -区可视为一个经济空间场区可视为一个经济空间场 “ “场场” ”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将其引入经济学,形成经济场。经济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将其引入经济学,形成经济场。经济场是由经济源、经济场力、经济媒介构成的空间。场是由经济源、经济场力、经济媒介构成的空间。7 7 (二)城区经济的场效应(二)城区经济的场效应 城市场效应,指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对其所处区域产生的积极和消城市场效应,指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对其所处区域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极的影响。 距离距离 场效

9、应的大小有三个因素极为重要:(场效应的大小有三个因素极为重要:(1 1)创新的源生地)创新的源生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的规模;(2 2)城市网络体系的健全程度;()城市网络体系的健全程度;(3 3)空间扩散的障碍大小。)空间扩散的障碍大小。 需要指出,场效应与外部效应是等价的,研究的是距离衰减规律。需要指出,场效应与外部效应是等价的,研究的是距离衰减规律。(三)城区经济场域范围(三)城区经济场域范围 城市场效应或场力影响所及的范围可称之为城市的影响范围。城市场效应或场力影响所及的范围可称之为城市的影响范围。而这而这个范围其实就是城市市场范围。个范围其实就是城市市场范围。 8 8 A O

10、 BA O B 城城- -区区经经济济场场域域范范围围的的形形成成是是区区域域内内各各级级城城市市空空间间交交互互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 三、实证分析:大连的核心地位与作用三、实证分析:大连的核心地位与作用9 9 1 1。核心城市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志。核心城市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志 条件:条件:条件:条件: 首先,核心城市自身要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首先,核心城市自身要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其次,核心城市是区域内由广泛联系组成的网络之上的重要结点。其次,核心城市是区域内由广泛联系组成的网络之上的重要结点。 此外,核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起以市场力量为主要推动力此外,

11、核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起以市场力量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区互动机制。的城区互动机制。 标志:标志:标志:标志: 总部经济与经济总部所在地总部经济与经济总部所在地 金融中心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中心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新兴产业的生产基地新兴产业的生产基地 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乐园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乐园 2 2。大连的核心地位不明显源自于集。大连的核心地位不明显源自于集- -散机制决定的竞争力差散机制决定的竞争力差 1010 从三个变量看集从三个变量看集- -散力的竞争力散力的竞争力 要素成本要素成本 制度成本制度成本 要素质量要素质量1111专题三、新产业分工与区域产业发展一、生产方式的变革一、生产

12、方式的变革一、生产方式的变革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产模式由刚性走向柔性的基本趋势生产模式由刚性走向柔性的基本趋势. .总的趋势是,总的趋势是,新的精干灵活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标准化大批新的精干灵活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前者又称量生产组织方式。前者又称“ “刚性生产方式刚性生产方式” ”,以,以“ “福特主福特主义义” ”为代表。后者又称为代表。后者又称“ “柔性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 ”,以,以“ “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 ”为为 代表。代表。 1212 刚性生产方式刚性生产方式 柔性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 福特主义福特主义汽车工业汽车工业 温特尔主义

13、温特尔主义-ITIT产业产业 * *模块化模块化 * *脑体分工脑体分工 * *分包分包*泰勒制泰勒制 * *标准控制标准控制*最佳生产模式最佳生产模式 垂直一体化:斯密的分工垂直一体化:斯密的分工 纵向分解:新产业分工纵向分解:新产业分工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 集聚效应集聚效应 刚性大企业刚性大企业 虚拟企业虚拟企业 柔性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结果,是降低交易成本。柔性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结果,是降低交易成本。 1313 二、二、新产业分工新产业分工 附加价值附加价值 R&D R&D 零部件零部件 销售销售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 模块零部件模块零部件 组装组装上游上游下游下游业务工序业务工序 新的产业分工,是

14、产业链分工,也就是产业内部以价值活动为单位新的产业分工,是产业链分工,也就是产业内部以价值活动为单位的企业间的分工。从刚性生产方式到柔性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分工不断的企业间的分工。从刚性生产方式到柔性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分工不断发展结果。发展结果。 1414 新产业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升级是从附加值低的活动(如简单的装配业)向附新产业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升级是从附加值低的活动(如简单的装配业)向附加值高的活动(如加值高的活动(如R&DR&D)转移的过程。)转移的过程。 附加值附加值 价值活动价值活动三、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三、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三、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三、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1

15、 1。偏态的产业发展模式。偏态的产业发展模式片面的片面的“ “做大做强做大做强” ”,刚性的,刚性的大工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工业、大项目、大企业。 产业结构的偏态均衡:产业结构的偏态均衡: 国国有有与与民民营营;传传统统重重化化工工业业与与新新型型制制造造业业;大大企企业业与与中中小小企企业业;制制造造业业与生产服务业;城市产业与农村工业与生产服务业;城市产业与农村工业 2 2。产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三种种产产业业成成长长和和区区域域成成长长模模式式:一一是是一一家家独独大大的的企企业业支支撑撑;二二是是百百年年老老店店支撑;三是由小而大的新企业成长。支撑;三是由

16、小而大的新企业成长。1515 四、区域产业链网络的形成 1.1.产业链的本质产业链的本质 产产业业链链是是在在某某种种商商品品或或服服务务的的生生产产过过程程中中,能能增增加加价价值值的的一一系系列列相相互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 . . 产业链的本质产业链的本质, ,是表达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表达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契约链是契约链. . 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生产市场营销批零服务1616 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 . 产业链管理产业链管理: : 1 1元元 软软3 3元

17、元 4 4元元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 生产市场营销批零服务研究与开发金融系统运输与通讯(原材料、零部件、产品、人员、信息运移)调节、合作与控制原料与生产费用设计采购储存运输批发经销零售1717 2.2.产业链分工边界产业链分工边界 生产系统上的活动可以组织在一个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分解到不同生产系统上的活动可以组织在一个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分解到不同的企业之中的企业之中 . .不同的生产系统有各自特点的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客观要不同的生产系统有各自特点的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求. . 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市场交易市场交易 企业内交易企业内交易 纵向分解纵向分解 威廉姆逊的威廉姆逊的“ “企业

18、边界理论企业边界理论” ” 企业是将整个产业链纳入其中,还是仅组织某些环节,企业是将整个产业链纳入其中,还是仅组织某些环节, 取决于交易成本取决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权衡与组织成本的权衡. .1818 4.4.区域产业链网络的衍生机制区域产业链网络的衍生机制 转包转包 剥离剥离 延伸延伸 吸附吸附 移植移植 嫁接嫁接 转移转移 重组重组 1919专题四新产业区与飞地经济 一、新产业区的一般理论一、新产业区的一般理论一、新产业区的一般理论一、新产业区的一般理论 1.1.1.1.新产业区概念及其特征新产业区概念及其特征新产业区概念及其特征新产业区概念及其特征(1 1)定义)定义 新新产产业业区区是

19、是基基于于合合理理劳劳动动分分工工基基础础上上的的厂厂商商在在地地域域上上集集结结成成网网,并并与与本本地地劳劳动动力力市市场场密密切切相相连连的的产产业业组组织织在在地地域域空空间间上上的的表表现现形形式式。( (Scott,1992)Scott,1992) (2 2)特征特征 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集群)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集群) 比较容易的劳动力获得比较容易的劳动力获得 弹性专精的合作网络弹性专精的合作网络 新产业区是一个学习型区域新产业区是一个学习型区域新产业区及其相关理论和概念见下图新产业区及其相关理论和概念见下图: :2020区位论新的产业空间新产业区集群论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产业联

20、系地方化交易费用生产网络根植性与制度价值链创新网络集体学习协作网络硬设施产业区的基础信息、知识、创新社会文化制度行为主体间互动经济因素21212. 2.新产业区类型及结构变化新产业区类型及结构变化(1 1)类型)类型马歇尔式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式产业区 混合式产业区混合式产业区 所有权集中度所有权集中度 协作程度协作程度国家依赖型马歇尔型平台型轮轴型混合型2222(2 2)结构变化)结构变化 马歇尔型马歇尔型 轮轴型轮轴型 平台型平台型 混合型混合型3. 3.新产业区形成与发展机制新产业区形成与发展机制 (

21、1 1)弹性专精的观点)弹性专精的观点 新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新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区内企业的柔性生产方式区内企业的柔性生产方式区域内企业间紧密的网络联接与合作区域内企业间紧密的网络联接与合作2323(2 2)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 区区域域创创新新体体系系是是各各种种与与创创新新相相关关联联的的主主体体要要素素(实实施施创创新新的的机机构构和和组组织织)和和非非主主体体要要素素(创创新新所所需需要要的的物物质质条条件件)以以及及协协调调各各要要素素之之间间关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系的制度和政策

22、所构成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 企业企业学习政府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2424创新软环境因素:创新软环境因素:风险投资的易获得性风险投资的易获得性企业家队伍企业家队伍技术型劳动力的聚集技术型劳动力的聚集供应商的接近供应商的接近顾客和新市场接近顾客和新市场接近令人满意的政府政策令人满意的政府政策 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接近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接近土地利用、交通方便土地利用、交通方便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群、宽容失败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群、宽容失败辅助支持服务业存在辅助支持服务业存在居住环境和条件居住环境和条件2525二、工业园区与发展模式转换二、工业园区与发展模式转换 ( (一一一一) )三种工业园

23、区发展模式比较三种工业园区发展模式比较内源型模式内源型模式 植入型模式植入型模式 依势型模式依势型模式2626 (二)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借鉴(二)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借鉴 1 1。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县域工业园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县域工业园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2 2。强调县域工业及其园区发展的内源性和地方化特色。强调县域工业及其园区发展的内源性和地方化特色 3 3。园区要在产业集群上形成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协作网络。园区要在产业集群上形成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协作网络 4 4。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注意与本地资源相融合。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注意与本

24、地资源相融合 5 5。创新和品牌竞争力对于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创新和品牌竞争力对于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连的调查(三)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连的调查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 “植入式植入式”园区与当地经济联系不紧密园区与当地经济联系不紧密 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不准确、不突出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不准确、不突出 老城区与工业园区的关系有对理顺老城区与工业园区的关系有对理顺 偏重大项目引进,中小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偏重大项目引进,中小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 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缺乏内在动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缺乏内在动力 工业园区的产

25、业和品牌竞争力较弱工业园区的产业和品牌竞争力较弱 园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低园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低 制约因素:制约因素: 土地约束、融资障碍、技工短缺、能源瓶颈土地约束、融资障碍、技工短缺、能源瓶颈27274.4.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转换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转换 由政府主导向注重培育民营经济方向转变由政府主导向注重培育民营经济方向转变 由项目牵动向打造特色品牌经济方向转变由项目牵动向打造特色品牌经济方向转变 由单纯扩容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向转变由单纯扩容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向转变 由专注生产环节向建设市场体系方向转变由专注生产环节向建设市场体系方向转变 由强化支柱产业向完善配套产业方向转变由强化支柱产业向完善

26、配套产业方向转变 三、三、飞地经济与飞地型产业园区飞地经济与飞地型产业园区飞地经济与飞地型产业园区飞地经济与飞地型产业园区 1.1.1.1.飞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飞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飞飞地地经经济济:两两个个相相互互独独立立、经经济济发发展展存存在在落落差差的的行行政政地地区区打打破破原原有有行行政政区区划划限限制制,通通过过跨跨空空间间的的行行政政管管理理和和经经济济开开发发,实实现现两两地地资资源源互互补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类型:类型: 飞出地投资(管理)型飞出地投资(管理)型 飞入地投资(管理)型飞入地投资(管理)型 两地共投资(

27、管理)型两地共投资(管理)型 特点:特点: 两地空间分离两地空间分离、两地优势互补两地优势互补、两地产业关联两地产业关联2828 2.2.2.2.飞地经济勃兴的背景与意义飞地经济勃兴的背景与意义飞地经济勃兴的背景与意义飞地经济勃兴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背景: 发达地区或国家寻找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或平台发达地区或国家寻找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或平台解决各地竞相招商上项目,工业区重复建设的问题解决各地竞相招商上项目,工业区重复建设的问题区位条件差的地区或受空间约束的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区位条件差的地区或受空间约束的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意义:意义: 突突破破行行政政区区划划分分割割,实实现现城城市市合合作作的的新新形

28、形式式,推推动动我我国国新新一一轮轮经经济济发展发展 缓缓解解了了发发达达地地区区土土地地矛矛盾盾,同同时时,又又为为欠欠发发达达地地区区解解决决资资本本、人人才才、技术短缺问题,也开拓了扶贫新模式技术短缺问题,也开拓了扶贫新模式 调调动动了了各各地地集集约约用用地地发发展展工工业业园园区区的的积积极极性性, 同同时时,也也有有利利于于保保护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3.3.3.3.飞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与突破飞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与突破飞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与突破飞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与突破 障碍障碍 体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 观念性障碍观念性障碍 管理性障碍管理性障碍 突破点突破点 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

29、利益分配机制29294. .飞地经济模式的典型个案飞地经济模式的典型个案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飞地经济飞地经济” ”模式一般有三种: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资源有限,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一是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资源有限,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选择在其他行政区进行规模扩张,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间,选择在其他行政区进行规模扩张,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这种移,这种“ “飞地经济飞地经济” ”模式可称为产业转移型。二是飞出地为了寻找条模式可称为产业转移型。二是飞出地为了寻找条件更为优越的发展区位,而在其他

30、行政区辟地建立飞地型园区,这种件更为优越的发展区位,而在其他行政区辟地建立飞地型园区,这种“ “飞地经济飞地经济” ”模式可称为区位寻优型。三是为了克服产业布局分散、土地模式可称为区位寻优型。三是为了克服产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现象,平衡各行政区间的利益,由不同行政区共建一个飞地型利用粗放现象,平衡各行政区间的利益,由不同行政区共建一个飞地型园区。这种园区。这种“ “飞地经济飞地经济” ”模式可称为集约发展型。模式可称为集约发展型。 三个代表性个案:三个代表性个案:三个代表性个案:三个代表性个案: 产业转移型产业转移型-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 区位寻优型区位寻优型-大连长海

31、工业园区;大连长海工业园区; 集约发展型集约发展型-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 3030 专题五 大都市区与区域资源整合一、一、一、一、大都市区及其整合大都市区及其整合大都市区及其整合大都市区及其整合 1.1.新增长中心的崛起与多中心结构新增长中心的崛起与多中心结构 (1 1)新增长中心的含义新增长中心的含义新增长中心的含义新增长中心的含义 区位利益区位利益 新增长中心新增长中心 距离距离 新增长中心是新的区位利益核心。它包括新城区和新产业区。新增长中心是新的区位利益核心。它包括新城区和新产业区。 由于新的增长中心自身的活力和优势,原来的区域空间格局和空间均由于新的增长中心自身的

32、活力和优势,原来的区域空间格局和空间均衡被打破衡被打破。3131 (2 2)新增长中心的类型新增长中心的类型新增长中心的类型新增长中心的类型 副中心区副中心区边缘新城边缘新城新产业空间新产业空间 发展走廊发展走廊专业化城镇专业化城镇、 (3 3)新增长中心形成的动因新增长中心形成的动因新增长中心形成的动因新增长中心形成的动因 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 城市功能转型城市功能转型 后发优势后发优势 政策引领护航政策引领护航 外资引入外资引入(4 4)新增长中心效应新增长中心效应新增长中心效应新增长中心效应 单中心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城市结构演进单中心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城市结构演进 打破二

33、元结构格局,新型城乡关系得以形成打破二元结构格局,新型城乡关系得以形成32322.2.大都市区的特征、范围与结构大都市区的特征、范围与结构 (1 1)大都市区特征大都市区特征大都市区特征大都市区特征 定义:定义:定义:定义: 在在一一定定地地域域范范围围内内,核核心心城城市市与与周周边边地地域域形形成成的的种种种种密密切切联联系系所所涉涉及及的空间范围。的空间范围。它有三要素组成:它有三要素组成:节点节点 网络网络 基质基质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多中心性多中心性 复杂的圈层结构复杂的圈层结构 相互作用强度高相互作用强度高 超越行政边界超越行政边界 自组织性自组织性3333(2 2)大都市区范

34、围大都市区范围大都市区范围大都市区范围 大都市区首先是经济圈,以大都市区首先是经济圈,以“流流”的形式表现。其次,是社会圈。的形式表现。其次,是社会圈。 大都市区边界大都市区边界= =城市影响区空间范围城市影响区空间范围= =市场区范围市场区范围 大都市区边界范围(大都市区边界范围(D D)= =k+f(Mk+f(M1,1,MM2 2.),-r.),-r其中,其中,f(Mf(M1,1,MM2 2.)=.)=组合城市功能组合城市功能r=r=交易空间权交易空间权r=w.c(cr=w.c(c为交易成本为交易成本) ) 大都市区边界与组合城市功能成正比,与交易空间权成反比大都市区边界与组合城市功能成正

35、比,与交易空间权成反比。 功能功能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空间交易权空间交易权市场范围市场范围结构边界结构边界 交易制度交易制度大都市区边界特征:大都市区边界特征:模糊性模糊性 动态性动态性 交叉性交叉性3434(3 3)大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大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大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大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形态圈层结构形态:都市核心区:都市核心区+ +副中心区副中心区圈层结构形态圈层结构形态:都市核心区:都市核心区+边缘新城边缘新城圈层结构形态圈层结构形态:都市区:都市区+ +新产业空间新产业空间圈层结构形态圈层结构形态:大都市:大都市+ +发展走廊发展走廊圈层结构形态圈层结构形态:都市核心区:都市核心区+

36、 +城市新区城市新区+ +专业化城镇专业化城镇 3.3.大都市区内分工与资源整合大都市区内分工与资源整合 (1 1)大都市区内分工大都市区内分工大都市区内分工大都市区内分工 职能分工职能分工 职职能能分分工工,意意味味着着大大都都市市区区内内各各城城市市各各具具特特色色,形形成成一一个个合合理理的的区区域分工体系。域分工体系。约翰约翰. .洛根(洛根(John.LoganJohn.Logan)的都市圈类型:的都市圈类型: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生产基地生产基地贸易中心贸易中心休闲中心休闲中心3535产业地域分工产业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由产业地域分工决定。职能分工由产业地域分工决定。产业地域

37、分工由城市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地域分工由城市主导产业形成。 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区域分工体系区域分工体系 产业地域分工可由区位商反映出来:产业地域分工可由区位商反映出来:L Lqijqij=(G=(Gij ij/G/Gi i)/(G)/(Gj j/G)/G) 式中:式中: Gij=Gij=为为i i城市城市j 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部门的从业人员数; Gi=Gi=为为i i城市所有部门从业人员数;城市所有部门从业人员数; Gj=Gj=为全国所有城市为全国所有城市j 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部门的从业人员数; G=G=为全国城市从业人员总数。为全国城市从业人员总数。 L L1 1,为专业化部

38、门;为专业化部门;LL1 1,非专业化部分,竞争中不具优势。非专业化部分,竞争中不具优势。 3636 (2 2)大都市区内资源空间整合大都市区内资源空间整合大都市区内资源空间整合大都市区内资源空间整合 基础设施的协调与整合基础设施的协调与整合 产业发展的协作与整合产业发展的协作与整合 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要素市场的协同与整合要素市场的协同与整合 城市功能的调适与整合城市功能的调适与整合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3737二、二、citistatecitistate与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与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 ( (一一) citistate) cit

39、istate理论及其意义理论及其意义 1.1.内涵内涵 citistatecitistate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组成的区域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组成的区域. .它由具有相同特点和功它由具有相同特点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组成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组成, ,是一个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是一个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商业和通讯区域。 2. 2.特征特征 它是一个经济城市的活动区域,超越行政边界;它是一个经济城市的活动区域,超越行政边界; 它是一定区域内各城市组成的它是一定区域内各城市组成的“ “利益联盟利益联盟” ”; 它是建立在区域自治理论之上的一种构想。它

40、是建立在区域自治理论之上的一种构想。 3.3.意义意义 它代表着区域组织模式发展的大趋势它代表着区域组织模式发展的大趋势; ; 它意味着多中心体制是解决大都市区问题的基本模式它意味着多中心体制是解决大都市区问题的基本模式; ; 它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城市与区域必须作为整体来考虑。它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城市与区域必须作为整体来考虑。3838 (二)中国大都市区组织模式面临的制度瓶颈(二)中国大都市区组织模式面临的制度瓶颈 1.1.行政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 受行政区刚性约束,具有明显的受行政区刚性约束,具有明显的“ “板块经济板块经济” ”特征;特征; 地方政府职能和行为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

41、职能和行为直接推动经济发展。 2.2.制度缺陷:区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制度缺陷:区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以行政区域决定地域特点和发展模式;以行政区域决定地域特点和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缺乏区际经济事务管理的职能;地方政府缺乏区际经济事务管理的职能; “ “市带县市带县” ”体制难以适应区域一体化要求;体制难以适应区域一体化要求; ( (三三) )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的选择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的选择 1.1.几种典型的空间组织模式几种典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高度集权的都市区政府高度集权的都市区政府; ; 松散的城市协调机构松散的城市协调机构; ; 都市联合政府都市联合政府. . 2. 2.模式选择的原

42、则模式选择的原则3939 经济和行政高效融合经济和行政高效融合 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 3. 多中心体制下都市联盟的构建立多中心体制下都市联盟的构建立 市长理事会各城市联盟委员会常设执行机构专业委员会4040 三、城市蔓延与大都市区的三、城市蔓延与大都市区的“ “理性成长理性成长” ” (一)城市蔓延现象及其问题(一)城市蔓延现象及其问题 1.1.定义定义 城市蔓延指一种低密度、依赖交通工具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蔓延指一种低密度、依赖交通工具而发展起来的居住模式。居住模式。 2. 2.类型类型 低密度连续发展低密度连续发展; ;

43、沿干道带状发展沿干道带状发展; ; 不连续跬跳发展不连续跬跳发展. . 3.3.表现表现 过度的城市粗放用地过度的城市粗放用地; ; 城市以城市以” ”摊大饼摊大饼” ”式扩张式扩张; ; 伴生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伴生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4141 (二)城市蔓延的经济解释(二)城市蔓延的经济解释 1.1.微观主体的竞租行为微观主体的竞租行为 2.2.城市更新改造及政策因素城市更新改造及政策因素 3.3.缺少有效的区域性规划缺少有效的区域性规划 4.4.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 5.5.高收入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高收入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三三) )新

44、城建设与大都市区理性成长新城建设与大都市区理性成长 1 1。新城的内涵与类型。新城的内涵与类型 定义:定义:“ “新城新城” ”是指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规划,建是指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规划,建立在特定产业空间基础之上,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立在特定产业空间基础之上,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城区。简言之,美,具有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城区。简言之,它是在原有的市区之外兴建起的新的城市区。它是在原有的市区之外兴建起的新的城市区。 类型:一是围绕产业集群建立的类型:一是围绕产业集群建立的“ “建设项目配套型建设项目配套型” ”新新城。二是原来的

45、小城镇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城。二是原来的小城镇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 “突变突变发展型发展型” ”新城。新城。4242 2 2。新城建设的意义。新城建设的意义 (1 1新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枢纽,将为城乡发展注入新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枢纽,将为城乡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新的生命力 (2 2新城建设对于推进城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新城建设对于推进城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意义非凡意义非凡 (3 3新城建设是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是转移劳动新城建设是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是转移劳动力的空间载体力的空间载体 3 3。以新城为支点,推进大都市区发展。以新城为支点,推进大都市区发展 新

46、城要成为一个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地新城要成为一个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地 新城与中心城区必须建立起便捷的快速交通联系新城与中心城区必须建立起便捷的快速交通联系 新城开发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新城开发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新城要确保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新城要确保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4343 1.1.构筑大都市圈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导向下的城镇体系构筑大都市圈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导向下的城镇体系 2.2.科学、严谨地做好新城的战略布局和科学规划科学、严谨地做好新城的战略布局和科学规划 3.3.新城建设要与一般小城镇、乡镇建设有机结合新城建设要与一般小城镇、乡镇建设有机结合 4. 4.新城市建设要有更开放的配套性的政策指引新城市建设要有更开放的配套性的政策指引 5. 5.逐步实现工业卫星城向新城发展的模式转换逐步实现工业卫星城向新城发展的模式转换 44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