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0331677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版.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文化生活 必 修 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生活考考 情情 解解 读读命题点考向扫描真题举例命题方向文化与社会考向1文化与社会2017课标全国卷40(2) 2016课标全国卷39(2)试题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结合文化生活第二、第三、第四单元的知识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尤其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智慧备考:备战高考要立足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这一主线,重点关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当前社会各领域的热点,考查考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2)结合各种文化活动,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或分析建设

2、文化强国的意义。(3)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分析我国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据。命题点考向扫描真题举例命题方向文化对人的影响考向2文化对人的影响2013课标全国卷20常依托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等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表现和文化塑人生,也常与其他单元知识结合考查智慧备考:备战2019年高考考生要立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主线,重点关注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及优秀文化的作用,综合把握文化对人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名人名言或具体事例、优秀影视作品等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2)结合各种文化活动或先进人物事迹,如全民阅读活动、全国道

3、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等说明优秀文化的作用。第一课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社会1 1备备 考考 导导 向向2 2考考 点点 梳梳 理理3 3核核 心心 突突 破破4 4随随 堂堂 训训 练练备备 考考 导导 向向考 纲 展 示核 心 线 索术 语 必 背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1.一个内涵:文化概念2.两方面作用:文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3.三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

4、政治具有反作用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考考 点点 梳梳 理理(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1文化的内涵(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及其产品(2)外延: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考点剖析精神活动精神活动 图示: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_的现象。(2)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_,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3文化的形式(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

5、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特有特有 文化活动文化活动 物质载体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_,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_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精神力量精神力量 转化转化 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_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_。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6、、相对_决定决定 反作用反作用 独立性独立性 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劳动者角度: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_越来越重要生产力角度: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_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 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3文化与综合国力(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_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7、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_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综合国力 【易错1】文化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分析: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易错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分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虽然不是天生的,但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8、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易错辨析【易错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易错4】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分析: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易错5】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分析: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

9、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种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易错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分析: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

10、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易错7】文化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分析:先进文化彰显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潮流,但经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而非决定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时代的走向。核核 心心 突突 破破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核心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内涵本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范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从文化与社会

11、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特点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点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如下图所示:命题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具体的文化活动、

12、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例为背景,考查对文化三个特点的判断与区分,尤其会侧重对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考查;或者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结合起来一起考查;此外,还会设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选肢进行干扰。D 解析题目中,内蒙古自治区在70年的发展中,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内化为草原牧民创建“碧草蓝天”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人们创造并享受着文化,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故入选。选项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选项没有体现。选D。C 解析题干中“雕像思想者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创作者内心的苦闷”,这表明精

13、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故正确;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错误;与题意无关。故选C。深刻把握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三个“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离不开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出来。2.四个“不是而是”: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不是仅指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包括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两部分。1文化的社会作用核心考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从本质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14、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从微观看影响个人的成长历程,文化素养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从宏观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性质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落后的、庸俗的和腐朽的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崇高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

15、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点拨(1)“相互影响”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即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三者

16、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指的是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因此,不能将二者等同。(2)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别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政治文化化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政治化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为什么要提高文化竞争力?(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全民族

17、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3)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图解4怎样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物质

18、基础;(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5)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6)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

19、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命题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或人文素材(如名言等)为背景,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其中,尤以考查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居多。D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说明我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扩大,符合题意;“引起热烈反响”,说明中国的发展引起韩国民众关注,

20、应选。夸大了超级中国在中韩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排除。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并不意味着韩国民众对中华文化“广泛”认同,排除。解析“莎士比亚”在这里代指优秀文化,文化的胜利比武力的胜利更为巩固,体现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故B项正确;A、D和材料无关;C观点错误,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 区分“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1)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是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讲的,强调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同,要促进经济、政治发展需要弘扬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侧重于从动态、文化发展

21、的趋势的角度讲的,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一方面,经济日益文化化,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文化日益经济化,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市场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命题点2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应用命题揭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的作用时,最常见的考法是以特定的文化事件、文化活动、文化现象等为背景,对文化的作用进行综

22、合考查,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包括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对个人的作用(如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通常考查的角度有:说明(体现)、依据(合理性)、意义(重要性)、认识(理解、看法)类等。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

23、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解析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为“文化作用”,包括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其次明确创新精神属于先进文化;最后分析弘扬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创新发展的具体作用。答案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

24、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其次分析材料,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理论结合材料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的合理性即可。通过图示法,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化的作用(1)从文化对不同主体的影响看:(2)从文化的性质看:随随 堂堂 训训 练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