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0322098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1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腹部CTCT检查技术及诊断(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腹部(肝胆胰脾)CT检查技术及诊断腹部CT的检查技术(一)(一)扫描前准备:扫描前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30分钟空腹口服分钟空腹口服1-2%1-2%的泛影葡胺或温开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水800-1000ml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再口服200ml200ml。(二)(二) 平扫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三)(三) 增强扫描增强扫描 1 1、团注非动态扫描;、团注非动态扫描; 2 2、团注动态扫描(、团注动态扫描(1 1)进床式动态扫描)进床式动态扫描 (2 2)同层动态扫描;)同层

2、动态扫描; 3 3、螺旋、螺旋CT 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4 4、扫描范围:双手上举,上起膈顶下至双肾下极、扫描范围:双手上举,上起膈顶下至双肾下极 (四)(四)造影造影CTCT:肾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CTACTA)、下肢造影)、下肢造影CTCT等等肝脏结构组成1.肝实质2.肝血管3.肝内胆管4.韧带和沟裂l1.肝实质:l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呈均匀强化。l2.肝血管l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l l*肝脏双重供血肝

3、脏双重供血系统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l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呈高密度影。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呈高密度影。1.2.3.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两支主干左支右支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走行。扩张的肝内胆管l肝韧带和沟裂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显示为低密度影。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静脉韧带沟裂位于尾叶和肝左叶外侧段之间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肝圆韧带静脉韧带l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

4、界肝分叶及段的解剖标志l肝左、中、右静脉l肝内三条裂隙:肝圆韧带裂(左叶间裂)、叶间裂、静脉韧带裂.l肝段(Couinaud八段法)l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脏l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l大小:15cm肝右左叶前后径比1.21.9肝右尾叶横径比2l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l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l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l肝右左叶前后径比l肝右尾叶横径比增强检查l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mlS,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分别进行三期扫描l

5、动脉期(2025S)l门静脉期(5060S)l平衡期(110120S)l增强肝脏为双重供血肝动脉25门静脉75肝细胞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l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血管肝实质动脉期2025S以后肝动脉及分支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5060S以后门静脉及分支明显强化平衡期110120S以后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逐渐下降l平衡期(110120S)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三、疾病诊断l(一)原发性肝癌l(二)肝海绵状血管瘤l(三)转移性肝癌l(四)肝硬化l(五)肝囊肿l(六)肝脓肿(一)原发性肝癌l90为HCC,男性多,3060岁。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主要由肝动脉

6、供血,90血供丰富,易转移l病理分型1.巨块型5cm2.结节型5cm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l平扫:平扫: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密度假包膜假包膜坏死坏死肝硬化肝硬化1.可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2.类圆形边界模糊的低密度肿块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4.巨块型肝癌: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死灶 l增强:增强:*快显快出快显快出A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断逐渐强

7、化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对比下呈低密度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平扫快显快出延迟不填平快显l间接征象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下腔静脉癌拴l.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l.平扫平扫:常见肝硬化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l“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坏死:中央更低密度l3.增强:增强:*快显快出快显快出A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断逐渐强化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对比下呈低密度增强:l4.间接征象: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lT1W

8、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l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l假包膜:低信号环lGd-DTPAT1WI:低信号区中有卵圆形稍高信号T2WI:肿瘤周围为外缘不规则的高信号,中部圆形低信号区有斑片状不规则的高信号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受压移位T1WI稍低、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内不均匀(二)肝海绵状血管瘤l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3060岁多见。l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外周由纤维组织间隔,内衬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并充满新鲜血液。可有血栓形成、坏死、钙化。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

9、,诊断正确率可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在90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期,即注药后30306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l平扫:平扫:境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约30HU。l增强:增强:*早出晚归早出晚归A期:自周边开始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接近大血管密度)门V期:斑状、结节状强化逐渐融合,同时向中央扩展延迟期:(10分钟后或更长):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也就是“消失”看不见l肝血管瘤*早

10、出晚归早出晚归l肝癌*快显快出快显快出10分钟延迟15分钟延迟早出晚归早出晚归血管瘤CT诊断标准l平扫: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l增强:增强:从周边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血管密度;l延时:延时: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整个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早出晚归”的特征。l均匀的长1,长2信号l*灯泡征:灯泡征:具有特征性,有诊断意义肝血管瘤在2WI上随着TE的延长,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下,肿瘤表现为边远非常锐利信号越来越高的信号灶。直至达到或甚至超过脑脊液或胆囊的信号,在重度2WI上很白、很亮。好像瓦数不断增大的灯泡。灯泡征(三)转移性肝癌l发病率仅

11、次于HCC,AFP()多发结节,大小不等,易坏死、囊变、出血、钙化l转移途径1.直接侵犯2.经肝门部淋巴结3.经门静脉4.经肝动脉l平扫:多发小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可密度均匀,可出现出血、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囊变(肿瘤很小也可发生囊变)、坏死而致密度不均l增强:A期:不规则边缘强化;门V期: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增强消退*“牛眼征牛眼征”:部分转移性肿瘤中央为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l(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度带为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改变)外周水肿带(低密度)边缘强化(高密度)中央无增

12、强(低密度)l两个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实质边缘强化呈高密度,而肿块中心未见强化为肿瘤液化坏死,形成“牛眼征”“牛眼征牛眼征”“牛眼征”:外周水肿带(低密度),有时看不到边缘强化(高密度)中央无增强(低密度)l稍长1稍长2信号l“环靶征”肿瘤中心: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l“亮环征”或“晕征”(halosign)肿瘤边缘:T2WI高信号环,与肿瘤周边水肿带或血供丰富有关“晕征”:中央为高信号,中部有低信号内晕环,最外又为高信号外晕环(四)肝硬化l病毒性肝炎、酗酒1.肝细胞弥漫性坏死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变形、变硬,肝叶萎缩或扩大3.门脉高压l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

13、部分增大),全肝萎缩少见。l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l3.肝门肝裂增宽l4.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脾大l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l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l3.肝门肝裂增宽l4.腹水脾大,腹水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门静脉供血)(五)肝囊肿l融合扩大的发育异常的胆管丛l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020HU。l增强: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囊壁一般不能显示。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楚(含水量95)T1WI极低信号T2WI极高信号六、肝脓肿lCT表现: l(1)平扫l 肝内圆形

14、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l 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l 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l 或靶征。 l 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l (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ll脓腔:低密度;l脓肿壁:环形略低密度,明显强化;l水肿带:环形低信号七、脂肪肝病理: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 CT表现: 平平扫扫:肝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低于脾脏密度l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第二节胆系第二节胆系胆囊位置: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胆囊窝形态: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直径45cm,壁厚约3m

15、m密度:均匀低密度,020HU增强:壁均匀一致强化(肝内外胆管大多不显影)l位置: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形态:圆形或类圆形l大小:直径45cm,壁厚约3mm密度:均匀低密度,020HUl增强:壁均匀一致强化(肝内外胆管大多不显影)基本病变表现1胆囊大小、形态、位置、数目大小:直径5cm,壁环形或局限性增厚mm,常见于胆囊炎形态:边缘轮廓不规则,呈锯齿状或幕状突起位置:位于肝门部胆囊床以外先天数目:双胆囊异常结石:单、多发,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影“靶征”、“新月征”:结石+周围低密度胆汁T1WI、T2WI均为低信号“靶征”、“新月征”胆管扩张肝内胆管:mm肝总管、胆总管:肝门至胰头连续不断的低密度影

16、10mm双管征:壶腹部周围病变胆胰管扩张双管征(一)胆石症与胆囊炎l直接征象:胆系内高密度影,可随体位变动靶征l间接征象:上部胆管扩张,结石层面突然消失半月征胆囊炎胆石症l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和泥沙状高密度影,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l胆总管结石可见上部胆管扩张,结石层面扩张胆管突然消失,可见“靶征”,“半月征”l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炎l急性胆囊炎:体积增大,直径大于厘米,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大于毫米,并有明显均匀强化。胆囊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l慢性胆囊炎:体积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胆囊炎: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l结石:T1

17、WI、T2WI均为低信号l胆囊壁水肿:长T1WI、长T2WIlMRCP(二)胆囊癌l壁增厚型:胆囊壁呈不规则、结节状增厚l腔内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壁增厚l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软组织肿块占据,周围肝组织出现低密度带l增强:肿瘤及局部胆囊比增厚l间接征象: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胆管上部扩张。往往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癌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软组织肿块占据RI表现为:胆囊内长1长T2肿块(三)胆管癌l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一般扩张都比较明显。上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可见肝门部肿块中、下段胆管癌中、下段胆管癌:胆囊增大、上段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于肿瘤部位突然变小或中断,末端可见局部胆管壁

18、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明显强化肝门部可有淋巴结转移l上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可见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呈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第三节 胰腺l位置:横跨于L1、2椎体之前,胰尾、胰体、胰头逐渐由高到低、钩突是胰头部最低的部分,是胰头下向内延伸的楔形突起。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外侧是降段,下方是水平段。胰管位于胰腺偏前部,可不显示或细线状l形态:呈带状,密度均匀胰头体尾胰头体尾胰头胰头胰体尾胰体尾胰钩突胰钩突l大小:胰尾2.0,胰体2.5cm,胰头3cmcm。60岁以上老人逐渐萎缩变细。l血管:脾V沿胰腺体尾部后缘*标志肠系膜上A、V钩突前方l增强:明显均匀强化钩突胰体尾肠

19、系膜上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胰腺病变(一)急性胰腺炎l胰蛋白酶引发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炎症。可沿多条途径在腹膜后间隙及腹腔内蔓延扩散。急性水肿型:胰腺肿大变硬,间质充血水肿并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型:广泛出血、坏死CT表现l1.局部、弥漫肿大,密度减低(有时轻度增大不易辨认)l2.周围炎性渗出边缘不清,具有侵蚀性,流动性,范围广泛。小网膜、脾周、肾旁前间隙、肾周、升降结肠间隙、肠系膜以至盆腔l3.*肾前筋膜增厚胰腺炎的重要标志。l4.假性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l5.脓肿:局限性低密度灶,可出现气体*l1.局部、弥漫肿大,密度减低l2.周围炎性渗出边缘不清,肾前筋膜增厚l3.假性

20、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MR表现l1.胰腺增大l2.胰腺呈长T1WI、长T2WI信号,脂肪抑制信号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l3.胰周积液:长T1WI、长T2WI信号l4.假性囊肿l5.出血:T1WI、T2WI上均为高信号,并随HB演化而变化T1WI体尾部增大,信号低,尾部边缘不清T2WI体尾部不甚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T2WI假性囊肿(二)慢性胰腺炎l胰腺局部、节段性、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胰腺实质及胰管不可逆性损坏。肉眼观:结节状,质地较硬l病理:1.胰腺间质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2.腺泡和腺体组织萎缩、消失*3.钙化或结石*4.胰管扩张CT表现l1.胰腺局部增大或萎缩l2.胰腺钙

21、化: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l3.胰管扩张:串珠状l4.假性囊肿胰腺钙化: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平扫平扫增强增强(三)胰腺癌l病理上为致密的纤维化硬化性病变l较易出现临近器官转移(缺乏胰周包膜)或淋巴结转移(淋巴引流丰富)l胰头癌常直接侵犯或压迫胆总管胰内段,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l5年生存率影像表现l1.密度:平扫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不易和正常区分,若液化坏死可形成低密度区。l2.形态:较大肿块可引起局部增大l3.“双管征”:胆胰管扩张l4.远端萎缩或潴留性囊肿l5.胰周脂肪层消失,血管被包埋或推移l6.转移:淋巴结或肝内l7.增强:少血管性肿块*,强化

22、不明显,呈相对低密度胰头癌双管征肝转移胰头癌并胰管扩张:胰头癌并胰管扩张:胰头增大,其实质内密度减低,体尾部胰管扩张。胰头增大,其实质内密度减低,体尾部胰管扩张。第四节 脾脏脾脏l正常脾脏前后径平均为0cm,宽为6cm,上下径为15cml平扫:近似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圆形,脾内侧常有小切迹;密度均匀,略低于肝脏。l增强扫描A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实质期密度逐渐变均匀。脾外伤 1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 2 脾实质内血肿 3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脾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脾梗塞 CT表现 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 增强

23、扫描,梗塞灶不强化。脾囊肿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增强后无强化。肾 脏检查方法平扫:病人仰卧,双手抱头。先扫定位像,取层厚层距,从肾上极扫至肾下极。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后再做扫描。螺旋CT双期扫描价值非常大正常表现-形态 CT横断面图像上肾脏为边缘光滑的近圆形、椭圆形或有分叶的软组织影,肾门附近层面肾前内缘有一凹陷切迹有血管蒂伸向前内方。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正常表现-密度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及脾脏密度,肾皮质和髓质从密度上无法区分。充满尿液的肾盏肾盂密度接近于水,肾周间隙和肾门充满脂肪组织,CT值低于水。增强扫描,肾

24、实质和肾髓质明显强化。肾周筋膜和间隙肾周有脂肪囊,其外为致密的肾筋膜后腹膜可分为肾前旁、肾周和肾后旁三个腔隙,其间以筋膜相隔。肾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内有胰腺、胰血管和十二指肠降部及升、降结肠。肾周间隙: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内有肾上腺、肾脏、近端肾收集系统、肾血管和脂肪等。肾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横筋膜之间,内无器官,只有脂肪、血管和淋巴结。常见疾病l肾癌l肾错构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l单纯性肾囊肿l多囊肾l肾结石l肾结核肾 癌l病理 肾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瘤内可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l临床表现 肾癌多见于40-

25、60岁男性,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包块。肾癌CT表现平扫:肿瘤位于肾实质内,表现可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密度低于或等于正常肾脏密度,而且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可见密度不均的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肾癌CT表现l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囊变及坏死部分不强化,正常肾组织明显强化,两者呈鲜明对比。可见肾盂、肾盏受到侵犯或被肿瘤压迫变形移位、闭塞消失。当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癌栓形成时,受累血管明显增粗,内有低密度充盈缺损肾错构瘤 病理: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它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腰痛、血尿和腹部包块。合并结节性硬化

26、症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的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迟缓CT表现平扫:肾实质软组织肿块,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内有脂肪密度的低密度区,是肾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肾外形增大和肾盂、肾盏变形移位。CT表现增强扫描:肿瘤内低密度的脂肪区不强化,软组织部分(平滑肌及血管成分)则明显强化。当双肾均有肾错构瘤时,应进一步检查颅脑,以排除结节硬化单纯性肾囊肿病理 囊肿发生于肾实质中,以皮质部更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其直径可以数厘米至10厘米不等,囊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组成 ,囊腔光滑,多为单腔不分隔,内含清亮透明的浆液性液体,少数为血性液体,若有感染则

27、含粘稠液体,此时囊壁可增厚 单纯性肾囊肿临床表现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无临床症状,较大的囊肿可有腹部不适、肿块、血尿、高血压等,肾功能正常,尿液检查多为阴性。CT表现平扫:肾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锐利。当囊肿较大,突出于肾轮廓之外时,其壁菲薄。囊肿内密度均匀,CT值-5-15Hu之间。增强扫描 病变无强化,与肾实质分界更清楚。多囊肾病理 多囊肾分两类,成人型及婴儿型,成人型常染色体遗传病,特点是双侧皮质、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多发囊肿,囊肿自幼就有。婴儿型多囊肾存活时间不长,常出生后不久即死亡。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腰痛、高血压、血尿、腹部肿块。CT表现平扫:

28、双肾体积增大,轮廓光滑或分叶状,双肾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囊性病灶,双侧可不对称,部分病例可见肝、脾、胰同时有多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而囊肿之间的正常肾组织强化,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肾结石l多发于20-50岁,可单发或多发,主要病理改变为梗阻、积水、感染及粘膜损伤。l临床症状为疼痛及血尿l平扫能确切发现位于肾盏及肾盂内的高密度结石影。较小结石与肾窦区血管钙化难以鉴别。肾结核病理:肾结核是全身结核病变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继发于肺结核。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进入肾髓质引起乳头炎,进一步发展至溃疡,坏死,皮质内脓肿形成,肾盂肾盏积水积脓,最后发展成肾脏弥漫性钙化、肾自截。肾结核菌常经尿液蔓延到膀胱,导致

29、结核性膀胱炎,常引起对侧输尿管下端狭窄,继发对侧肾积水。肾结核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腰痛。CT表现平扫早期可无阳性发现。当肾皮质脓肿形成时表现为肾脏增大,肾实质内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囊腔,CT值接近于水,囊腔内或周边可有钙化斑。病变侵及输尿管可引起同侧肾盂肾盏积水,当对侧输尿管受侵时,可同时合并对侧肾盂肾盏积水。晚期肾自截表现为肾脏缩小,弥漫性钙化。增强扫描 脓腔周边可见环状强化肾上腺检查方法(一)平扫1.病人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2.先扫定位像,层厚层距2-5mm,从肾上腺上方扫至肾上腺下方。(二)增强扫描 静脉内快速注射60%泛影葡胺60-100ml或非离子型造

30、影剂后再扫描。、正常表现位置:(1)右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极以上12cm,在下腔静脉的背侧肾上腺外侧面靠近肝脏右叶的内面,内侧缘与右膈脚平行,它们之间均有低密度的脂肪相间。(2)左肾上腺位于左肾上极的前内方,内侧支与左侧膈脚、主动脉接近,外侧与胰尾和脾血管相近,位于它们的背侧。形态:肾上腺=内侧肢+外侧肢+内、外侧肢相交构成的体部。在CT图象上,右侧肾上腺多呈线条影,与膈脚平行。左侧肾上腺多呈倒“V”或倒“Y”型。正常肾上腺轮廓光整,边缘较平或略凹,绝不明显外突或呈圆形。肾上腺密度在CT平扫时与临近肾脏相似,大致均匀。大小:单纯测其大小无明显意义。常见疾病l肾上腺功能亢进性病变(增生、腺瘤、嗜铬细

31、胞瘤)l非功能性病变(非功能性腺瘤、髓性脂肪瘤、非功能转移瘤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理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可导致皮质功能亢进,若是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则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征;若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则表现为柯兴氏综合症。临床表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压、周期性软瘫、失钾性肾病及血钾过低症;实验室检查见尿钾增多、血钾下降、血浆醛固酮升高。柯兴氏综合症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等;CT表现肾上腺皮质增生 通常为双侧性改变,表现为肾上腺肢体增粗或延长,轮廓轻度隆起,但肾上腺基本形态无明显改变,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CT表现肾上腺腺瘤通常为单侧性,表现为圆形、椭圆型低

32、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33-28Hu,大小不等,一般从几毫米至2-3cm。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簿壁环状强化,而其中央仍为低密度,这是由于腺瘤细胞内含较多的脂类之故。70-80%的柯兴氏综合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80%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腺瘤所致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次为交感神经节和旁交感神经节,肿瘤通常较大,直径在3-5cm的居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观常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嗜铬细胞瘤有三个“10%”的特点:即10%为双侧性,10%位于肾上腺外,常见部位有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10%为恶性嗜铬细

33、胞瘤。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1)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各种降压药物治疗无效。(2)头痛、心悸、焦虑、出汗和代谢紊乱。(3)实验室:血浆或尿儿茶酚胺升高(4)本病多见于20-40岁。CT表现平扫: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系肿瘤内有坏死、液化或囊变。肿块多较大,多数直径在3-5cm。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瘤内不强化低密度区代表出血和坏死。1转移瘤病理:肾上腺为身体内第四位最易发生转移的部位,肺癌转移最常见,其次为乳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黑色素瘤,还有肝癌、胃癌,淋巴瘤或肾癌可直接侵犯肾上腺。 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癌的症状和体征 CT表现平扫,单侧或双侧软组织肿块,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增强扫描,肿块中度强化,边缘可环状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