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PPT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70258761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PPT2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国际投资PPT2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国际投资PPT2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国际投资PPT2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国际投资PPT2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PPT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PPT2(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五节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u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u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al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

2、ment)中提出u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 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u垄断优势理论得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 形成u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基本观点u技术优势u资本筹集优势u规模经济优势u管理优势u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评价1. 积极影响u 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u 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2局限性u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u垄断优势理论还带有很强是绝对性u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

3、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背景u巴克莱(Peter J 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跨国企业的未来(1976)和国际经营论(1978)。u卡森,跨国企业的选择 1979, 进一步理论分析。u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81,跨国公司内幕,扩大了内部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内部化理论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

4、市场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u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u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u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u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的成本u 资源成本u 通讯成本u 管理成本u 国家风险成本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的收益u跨国公司统一协调各分支机构业务活动,消除了外部市场的“时滞”。u利用中间产品差别价格或转移价格获取利润。u利用技术优势控制

5、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u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u避免了市场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u维农,1966,经济学季刊上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u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和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u消费者的偏好因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u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市场间沟通成本随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u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会经历可预料变化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非完美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u产品创新阶段(New

6、 Product Stage)u产品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u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意义u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u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间因素 u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u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缺陷u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

7、整体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u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u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u小岛 清(Kiyoshi 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u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u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8、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u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无关u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u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都可以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进行解释u日本的对外投资时要创造和扩大对外投资u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或产业进行分析u应在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基础上进行投资u对外投资应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比较优势理论理论意义u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论点u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 u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

9、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u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u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比较优势理论局限性u符合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u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u邓宁(JohnHDunn

10、ing)试图建立一种全面的理论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因和影响对外投资发展方向的因素u1977年邓宁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会议上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这种理论探索中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u所有权优势u内部化优势u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理论意义u弥补以前国际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继承了海默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吸收了巴克莱内部化的观点,增添了区位优势因素u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u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u将这一理论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分析u提出了“投资发展周

11、期”学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局限性u认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u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u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u探讨了选择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依据,但在对其依据的探讨中,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深入研究。u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第三节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

12、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背景u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 1977提出。u小规模生产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代表性的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基本观点u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u拥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u拥有物美价廉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对小规模技术理论评价u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自身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u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优势解释相对优势。u摒弃了只能以技术垄断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观点。 u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的创新活动局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使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

13、化理论产生的背景u与小规模技术理论在同样的背景下提出。u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四方面条件 (1)技术的地方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有关。 (2)经过改造的产品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需求,只要它们把引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产出的产品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消费者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3)经过发展中国家企业改造后的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与未经改造的西方国家的技术相比,在当地的生产中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4)虽然发展中国家的

14、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相比,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技术地方化理论对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评价u不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是被动地发达国家的接受降级技术,或被动地模仿和复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对技术的改进也是一种技术创新。u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生产活动的可能性。u对发展中国经优势和技术创新的解释是粗线条的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产生背景u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现象日益普遍。u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与其学生托兰惕诺(PazETolentino)提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基本观点u技

15、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u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u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u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评价u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来自经验积累。u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在产业上和地理上进行了布局。u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活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产生背景u邓宁,1981,投资发展周期,中提出的。u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企业层次推论到国家层

16、次。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基本观点u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入量均很少,因为它既没有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又不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u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至1500美元之间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至4000美元之间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的增幅大于流入量的增幅,但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净流出入的差额在缩小,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

17、增强,而且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正在增强,外国企业要想进入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和内部化优势。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600美元之以上的国家。 其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能来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评价u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u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于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联系起来。u论证了一国的对外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涨而变化。u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跨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u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只是沿袭了国际室内国产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第五节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直接

18、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小泽辉智(Ozawa)1992u发展中国家应先从引进外国投资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从事对外投资。u小泽辉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不同的对外投资模式。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核心观点u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发生。u直接诱发组合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技能。u发达国家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直接诱发要素作用u发展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东道国的间接诱发要素所引发的。u跨国公司从事直接投资是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双重作用的结果。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u国家竞争优势 (1990) 中提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资源要素导向阶段 投资导向阶段 创新导向阶段 财富导向阶段u企业应采用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两种战略。u从宏观上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小规模技术理论产生背景u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 197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