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0207089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专升本政治经济学习ppt课件(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复习串讲福建省2013年专升本政治经济学复习第一章 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

2、称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有三种: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经济规律是反复考察的内容,应熟练把握。 第二章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 每年都是命题的重点,单项选择题、判断、简答题、论述题都曾出现,特别注意。 必须把握的基本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地形式出现: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

3、劳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又是互相排斥的。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社会必要的简单抽象劳动)为尺

4、度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一种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的特点: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流通手段买卖的时空脱节,使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支付手段赊购赊销结成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 ( 1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 2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 ( 3 )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

6、一个国家。 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值规律内容: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多以简答或论述形式出现的知识点: 1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P31 ( 1 )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

7、对立统一体。 ( 2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 3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33( 1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证了具体

8、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 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包含着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3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P344 、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发

9、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 )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 、价值规律的作用 P60( 1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 )自发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第三第三六章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 命题的重点,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都曾出现,特别注意必须把握的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资本总公式是: 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的是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10、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有 2 个: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 2 个最基本条件: ( 1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 2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 1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其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 2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 2 个特点: P72( 1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 2 )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的意义( 1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 2 )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形式: ( 1 )剩余价值 /

12、可变资本, m/v 物化劳动的形式; ( 2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形式。 (3)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活劳动的形式。 生产剩余价值的 2 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 1 )工作日的最低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 2 )工作日的最高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道德因素。 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

13、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社会再生产: 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2 )社会劳动生产率

14、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 ( 3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 4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预付资本量越大,积累的规模越大。 资本有机构成: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P109单个资本的增大的途径: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增大自己资本的总额。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 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 3 种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

15、律:剩余价值规律。 以简答或论述形式命题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1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W G W )与资本总公式( G W G )的区别: ( 1 )形式不同:买卖的顺序,起点和终点,流通的媒介。 ( 2 )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 3 )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2 、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P703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关键) P90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P 100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 ( 1

16、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 ( 2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 1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手段和途径。 ( 2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都是资本增大的途径。 二者区别:( 1 )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 ( 2 )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较慢。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

17、大量资本。 二者的联系: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P112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1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在同时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 2 )再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的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

18、 ( 3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1 )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2 )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首先是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 3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

19、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第五章命题的重点,各类题型都曾出现,特别注意。 必须把握的知识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 2 个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资本周期的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非劳

20、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 1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 ( 1 )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2 )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

21、总产品。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v+m)= c (最基本的条件); (c+v+m)= c + c ; (c+v+m)= (v+m)+ (v+m)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v+m) c ; (c+v+m/x) (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v+ v+m/x)= (c+ c) (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c+v+m)= (c+ c)+ (c+ c) ; (c+v+m)= (v+ v+m/x)+ (v+ v+m/x) 。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22、( 1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 2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 3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66 ( 1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基本(决定性)阶段。 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形式出现,所要把握的知识点: 1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

23、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 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产业资本循环。 ( 2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阶段是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3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

24、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使用价值生产的影响。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1 )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

25、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 2 )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 ( 1 )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

26、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2 )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 3 )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只有社会生产过程

27、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 ( 1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 2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 3 )把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 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

28、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 3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

29、供。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第七章第七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出现。 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 1 )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 ( 2 )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

30、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5 )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竞争: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 2 个因素: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额转化形式。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多以简答题或论述题形式

31、出现,所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一转化过程中两个逐步深入的阶段:一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二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 )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2 )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等因素影响,同量的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就有不同的利润率。而资本家要求同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

32、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利润率的变动。这种变动一直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相等才会停止。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同量资本获得了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这就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 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生产价格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33、,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平均利润如何形成 ( 1 )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 ( 2 )由于资本的本质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结构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之间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 3 )部门之间的

34、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决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和绝对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存在,它就发生作用。 ( 2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 3 )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认价值规律。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式和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因为: 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

35、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之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存在着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生产价格也就会下降。 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 ( 1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 2 )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

36、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 ( 3 )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的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竞争。 第八、九章第八、九章 商业利润、信贷利息和商业利润、信贷利息和地租地租 以选择题出现所需把握的知识点: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独立化的可能性:( 1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

37、和货币资本的职能; ( 2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态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 独立化的两个条件:( 1 )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完成,而是由商人担任; ( 2 )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 ( 1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 ( 2 )纯粹流通费用是

38、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得到补偿。 借贷资本的 3 个主要来源:( 1 )固定资本折旧费;( 2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 )逐渐提取的积累基金 利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利息率:利息和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两个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银行的两种职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银行资本的构成:银行资本家的

39、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 资本主义银行利润: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资产业务(发放贷款)。 资本主义地租: 本质: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特征:( 1 )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 2 )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由超额利润所形成。 ( 3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

40、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过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是: ( 1 )平均利润的一部

41、分转化为绝对地租; ( 2 )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 土地价格是: 土地价格地租 / 利息率,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以简答题或论述题形式出现所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 商业资本的作用 P196利息的本质,它如何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 ( 1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 2 )利息出现以后,平均利润被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进一步掩盖。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

42、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似乎是监督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在利息和企业利润形式上,它们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个共同的规定性被掩盖了。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 P230第十十二章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1 、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战后垄断组织的新形式:混合联合公司。 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跨国公司。 2 、银行垄断形成后,其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3 、金融资本: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 4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通过建立政策咨询研究机构、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对社会

43、生活施加影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 2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龙的资本(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 3 )国家与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以简单或论述题形式出现,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1 、垄断利润的来源 ( 1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实现的。但是,垄断利润的源泉其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 2 )来源几个方面: 第一,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通过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控制市场,获得其它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一些利润; 第三,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 垄断与竞争 金融资本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