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0204842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电生理学ppt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电学肌电学 第一章第一章 骨胳肌电图骨胳肌电图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肌电图(肌电图(eletromyographyeletromyography;EMGEMG)是研究或)是研究或检测肌肉生物电活动,借以判断神经肌肉系统机检测肌肉生物电活动,借以判断神经肌肉系统机能及形态学变化,并有助于神经肌肉系统的研究能及形态学变化,并有助于神经肌肉系统的研究或提供临床诊断的科学。整个运动系统,或提供临床诊断的科学。整个运动系统,包括上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皮质和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前运动神经元(皮质和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和神经轴索)、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各个角细胞和神经轴索)、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

2、各个环节的损害均能导致肌电图的改变。环节的损害均能导致肌电图的改变。1皮皮层层脊脊髓髓束束皮皮层层脑脑干干束束 脊脊 髓髓延髓延髓 锥体锥体 内内 囊囊(4、6、3-1-2区)区)运动传导通路大大 脑脑 皮皮 层层旁旁锥锥体体系系皮皮层层起起源源锥锥体体外外系系经经典典锥锥体体外外系系(运动皮层(运动皮层+感觉皮层)感觉皮层)皮层下中枢皮层下中枢锥体外系锥体外系锥体系锥体系锥锥体体系系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运动核2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骨 骼骼 肌肌牵牵 张张

3、 反反 射射最后公路原则:最后公路原则:运动单位运动单位(motor unit)(motor unit): 一个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3 神经神经- -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The transmiss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The transmiss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 1.1.神经神经- -骨骼肌接头的功能结构骨骼肌接头的功能结构 接头前膜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终板前膜):):一一个个运运动动神

4、神经经末末梢梢内内大大约约含含有有3030万万个个囊囊泡泡,内内含含乙乙酰胆碱(酰胆碱(AchAch) 接接头头间间隙隙: :10-50nm10-50nm,含含有有胆胆碱碱酯酯酶酶,可可在在2.0ms2.0ms内内水水解解一一次次神神经经冲冲动动所所释释放的乙酰胆碱放的乙酰胆碱 。 接接头头后后膜膜( (终终板板后后膜膜) ):分分布布有有N N2 2型型胆胆碱碱受受体体,被被AchAch激激活活开开放放后后, NaNa内内流流,产生终板电位产生终板电位。接头间隙接头间隙4 2.神经神经- -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接头前膜)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

5、梢(接头前膜)前膜前膜CaCa2 2通道开放,膜外通道开放,膜外CaCa2 2内流内流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AChACh释放释放AChACh与终板膜上的与终板膜上的N N2 2受体结合受体结合终板膜对终板膜对NaNa、K K ( (尤其是尤其是NaNa) )通透性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PEPP)EPPEPP总和达到阈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骨骼肌膜爆发动作电位骨骼肌膜爆发动作电位经间隙扩散经间隙扩散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The transmiss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The transmis

6、s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6一、四种针电极一、四种针电极从上至下是:从上至下是: 1.1.同心圆电极同心圆电极 2.2.双极电极双极电极3.3.多导电极的局部多导电极的局部4.4.单极电极的局部(上单极电极的局部(上为引导电极为引导电极, ,下为无关下为无关电极)电极)7二、表面电极8对任何一块肌肉进行肌电图测定,都包括三个步骤:对任何一块肌肉进行肌电图测定,都包括三个步骤: 1 1肌肉静息状态时检查:肌肉静息状态时检查: 令患者放松,此时应无电位产生,荧光屏上为一直线,插令患者放松,此时应无电位产生,荧光屏上为一直线,插入针电极后可观察:入针电极后可观察:

7、(1 1)插入电位插入电位(插入针电极时引起的电位变化)。观察其(插入针电极时引起的电位变化)。观察其振幅、时限,有无继发性影响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振幅、时限,有无继发性影响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 (2 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观察肌肉在不收缩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观察肌肉在不收缩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动。电极要插入肌肉的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可分三种不同深度动。电极要插入肌肉的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可分三种不同深度进针,以更详细观察受检肌肉的全貌。进针,以更详细观察受检肌肉的全貌。 2 2轻收缩状态时检查:轻收缩状态时检查: 令患者轻微收缩所要检查的肌肉,此时主要测定运动单位令患者轻微收缩所要检查

8、的肌肉,此时主要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波形,通常每块肌肉测定电位的时限、波幅、波形,通常每块肌肉测定2020个电位,这就个电位,这就要求经常变换电极的位置。要求经常变换电极的位置。 3 3大力收缩状态时检查:大力收缩状态时检查: 令患者大力收缩所要检查的肌肉,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令患者大力收缩所要检查的肌肉,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 .。9 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肌电图正常肌电图 一、插入电位一、插入电位 针电极插入肌肉机械性刺激肌肉纤维,可产生一个电针电极插入肌肉机械性刺激肌肉纤维,可产生一个电位爆发,时限平均为位爆发,时限平均为465.34

9、65.32.73ms2.73ms。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针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即消失。无关,针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即消失。 插入电位的诊断意义不大,在失神经和炎症情况下,插入电位的诊断意义不大,在失神经和炎症情况下,插人电位增大增宽,在肌肉缺血性病变中,插入电位消失插人电位增大增宽,在肌肉缺血性病变中,插入电位消失则为肌肉坏死的征象。则为肌肉坏死的征象。 二、终板电位二、终板电位 在终板区进行记录,正常肌肉可出现二种自发电活动,在终板区进行记录,正常肌肉可出现二种自发电活动,称终板电位和终板噪声。终板电位呈单相或双相(先呈负称终板电位和终板噪声。终板电位呈单相或双

10、相(先呈负相,这可与纤颤电位相鉴别)波幅可达相,这可与纤颤电位相鉴别)波幅可达250V250V,时限,时限1-5 1-5 msms。终板噪声的特点是基线的不规则变动。终板噪声的特点是基线的不规则变动。 终板电位是自然生理现象,可在完全正常的肌肉中见终板电位是自然生理现象,可在完全正常的肌肉中见到,故无诊断价值,重要的是要与纤颤电位相鉴别。到,故无诊断价值,重要的是要与纤颤电位相鉴别。10插入电活动插入电活动上:终板噪声上:终板噪声下:终板电位下:终板电位11三、正常运动单位三、正常运动单位 正常肌肉作轻度收正常肌肉作轻度收缩时可出现单个运动单缩时可出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它记录的是一位电位,它记

11、录的是一个前角细胞所支配的一个前角细胞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产生的电位总组肌纤维产生的电位总和。和。 运动单位电位的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形、波幅变化较限、波形、波幅变化较大,因为不同肌肉不同大,因为不同肌肉不同点的神经支配比例不同,点的神经支配比例不同,且年龄、电极的位置都且年龄、电极的位置都是影响记录的因素,所是影响记录的因素,所以通常在肌肉的各点测以通常在肌肉的各点测定定2020个电位参数取其平个电位参数取其平均值,结果才可靠。均值,结果才可靠。肌肉作轻度收缩时用同心针电极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下来的30岁正常人肱二头肌的运动单位电。12a. a. 正常肌肉的轻用正常肌肉的轻用力力 (单纯相

12、)(单纯相)b. b. 中等用力(混合中等用力(混合相)相)c. c. 用力时的肌电图用力时的肌电图(干扰相)(干扰相)13运动单位电位分析指标有以下三方面:运动单位电位分析指标有以下三方面: (一)时限(一)时限 这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测定方法是从电位偏离基线起这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测定方法是从电位偏离基线起到恢复至基线的时间。温度对时限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年龄、到恢复至基线的时间。温度对时限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年龄、不同肌肉的时限数值差异较大。不同肌肉的时限数值差异较大。 (二)波幅(二)波幅 波幅是亚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幅度的总和,通波幅是亚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幅度的

13、总和,通常测定其峰常测定其峰峰值。波幅的大小受电极的类型、电极位置等因峰值。波幅的大小受电极的类型、电极位置等因素影响,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故肌肉平均波幅的大小对诊断有素影响,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故肌肉平均波幅的大小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一定参考价值。 (三)波形(三)波形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通常为单相、双相、三相波,共占正常运动单位电位通常为单相、双相、三相波,共占8080左右,五相以上称为多相电位,正常肌肉多相电位多在左右,五相以上称为多相电位,正常肌肉多相电位多在5 5-10-10之间。位相测定是以电位从离开基线再回到基线的次数来计之间。位相测定是以电位从离开基线再回到基线的次数来计算的。算的

14、。14运动单位的时限、运动单位的时限、 波幅和波幅和 波形相数的测定方法波形相数的测定方法15肌肉的多相电位肌肉的多相电位上:神经源性病变上:神经源性病变 下:肌源性病变下:肌源性病变16第三节第三节 异常肌电图异常肌电图 一、肌肉放松状态时异常肌电图一、肌肉放松状态时异常肌电图 (一)插入电位的异常(一)插入电位的异常 1 1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重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废用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重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废用性肌萎缩、肌内纤维化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时,插入电位可性肌萎缩、肌内纤维化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时,插入电位可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 2 2插入电位延长:针电极插入或移动位置时,

15、可诱发各插入电位延长:针电极插入或移动位置时,可诱发各种类型的较长时间的反复放电。这些异常放电可称为纤颤电位、种类型的较长时间的反复放电。这些异常放电可称为纤颤电位、正相电位、束颤电位或肌强直电位组成,有时为一种,有时为正相电位、束颤电位或肌强直电位组成,有时为一种,有时为几种同时出现。临床意义在后分别叙述。几种同时出现。临床意义在后分别叙述。 (二)纤颤电位(二)纤颤电位 纤颤电位为失神经支配下单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波形可为纤颤电位为失神经支配下单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波形可为单相、双相或三相,以双相多见。起始第一相常为正相,随后单相、双相或三相,以双相多见。起始第一相常为正相,随后是一负相,时限

16、范围是是一负相,时限范围是1-5ms1-5ms,波幅一般为,波幅一般为20-200V20-200V,通过扩,通过扩音器可听到很清脆的破碎声。音器可听到很清脆的破碎声。17纤颤电位产生的原理:纤颤电位产生的原理: 普遍认为由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运动终板后膜普遍认为由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运动终板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容易引起去极化,导致肌纤维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容易引起去极化,导致肌纤维兴奋。也有认为系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而兴奋。也有认为系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而致自动去极化出现的动作电位。致自动去极化出现的动作电位。 纤颤电位通常在神经损伤纤颤电位通常在神经损伤14-

17、20d14-20d开始出现,开始出现,21d21d最最活跃,神经再生过程中纤颤电位逐渐减少或消失,但也活跃,神经再生过程中纤颤电位逐渐减少或消失,但也有人在神经损伤数年或数十年后仍残留有纤颤电位。温有人在神经损伤数年或数十年后仍残留有纤颤电位。温度增高可使纤颤电位增加,反之则减少。度增高可使纤颤电位增加,反之则减少。 纤颤电位的临床意义: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纤纤颤电位的临床意义: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纤维失神经支配均可产生纤颤电位,如前角病变、神经丛、维失神经支配均可产生纤颤电位,如前角病变、神经丛、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等。肌原性病变亦可出现纤颤电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等。肌原性病变亦可出现纤

18、颤电位,此时须结合病史及肌电图其它指标方可作出诊断。位,此时须结合病史及肌电图其它指标方可作出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废用性肌萎缩一般不出现纤颤电位。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废用性肌萎缩一般不出现纤颤电位。18 (三)正相电位三)正相电位 正相电位常与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常与纤颤电位伴发,波形特点为双相,呈伴发,波形特点为双相,呈“V V”字形,起始为一正相,字形,起始为一正相,之后为一时限较宽、波幅较之后为一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向,时限为低的负向,时限为10-100ms10-100ms,通过扩音器可听到粗钝的,通过扩音器可听到粗钝的“砰砰砰砰”声。声。 正相电位发生原理尚无正相电位发生原理尚无确切解

19、释,有人认为其与纤确切解释,有人认为其与纤颤电位发生原理相同。颤电位发生原理相同。 正相电位的临床意义同正相电位的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为失神经支配的纤颤电位,为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变性的指标,但纤颤肌纤维变性的指标,但纤颤电位出现往往较正相电位为电位出现往往较正相电位为早,肌原性疾病也偶见正相早,肌原性疾病也偶见正相电位电位。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右下)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右下)19(四)束颤电位四)束颤电位 束颤肉眼可见,束颤电位是一组运动单位电位的自发放电,束颤肉眼可见,束颤电位是一组运动单位电位的自发放电,可为各种位相。波幅一般可为各种位相。波幅一般2mV2mV,时限,时限2-10ms2-10m

20、s,部分可达,部分可达20ms20ms。 束颤电位起源仍不明,有认为是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升高束颤电位起源仍不明,有认为是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升高或因病变刺激周围神经根、丛、干时的轴突反射所致。或因病变刺激周围神经根、丛、干时的轴突反射所致。 束颤电位本身不能认为是异常,可见于正常人,但多在前束颤电位本身不能认为是异常,可见于正常人,但多在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病变、嵌压性神经病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角细胞病变、神经根病变、嵌压性神经病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出现。时出现。 (五)肌强直电位(五)肌强直电位 强直电位是插入或移动电极后出现的节律性放电,持续相强直电位是插入或移动电极后出现的节律性放电,持续相

21、当一段时间,波形可由正相电位、纤颤电位等组成,自扩音器当一段时间,波形可由正相电位、纤颤电位等组成,自扩音器可听到类似可听到类似“飞机俯冲轰鸣音飞机俯冲轰鸣音”,很有特征性。,很有特征性。 肌强直电位发生原理尚不明确,但认为与安静时肌膜的氯肌强直电位发生原理尚不明确,但认为与安静时肌膜的氯离子电导性减少有关。离子电导性减少有关。 肌强直电位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肌强直电位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患者,也可见于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等症。患者,也可见于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等症。20 神经源性神经源性病变(外伤性病变(外伤性臂丛轻瘫),臂丛轻瘫),从

22、肱二头肌记从肱二头肌记录的运动单位录的运动单位电位。电位。 下为最大用下为最大用力收缩干扰相。力收缩干扰相。21 二、异常运动单位电位二、异常运动单位电位 (一)时限的异常(一)时限的异常 肌肉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大于正常值的肌肉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大于正常值的2020,即表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主要见于下运动即表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主要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根病变、周神经元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根病变、周围神经病等症,时限增宽的原因是运动单元范围围神经病等症,时限增宽的原因是运动单元范围增大,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更多的肌纤维所致。增大,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更多的肌纤维所

23、致。 肌肉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小于正常值的肌肉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小于正常值的2020,即表示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缩短。主要见于肌原即表示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缩短。主要见于肌原性损害,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肌性损害,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肌炎等症。其原因系以上病症者运动单元不同程度炎等症。其原因系以上病症者运动单元不同程度的肌纤维丧失所致。的肌纤维丧失所致。22 (二)波幅的异常(二)波幅的异常 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的诊断意义不如时限,常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的诊断意义不如时限,常结合时限的改变作出诊断,波幅增高提示神经原性结合时限的改变作出诊断,波幅增高提示神经原性受损,波幅降低提示肌原性

24、受损,但在神经损伤的受损,波幅降低提示肌原性受损,但在神经损伤的早期,神经再生初期波幅也可降低。早期,神经再生初期波幅也可降低。 ( (三三) ) 波形的异常波形的异常 主要为多相电位增多,位相超过主要为多相电位增多,位相超过5 5相以上甚至相以上甚至达数十相。多相电位增多可见于神经原性受损和肌达数十相。多相电位增多可见于神经原性受损和肌原性受损。其产生原因为当神经或肌纤维损伤后末原性受损。其产生原因为当神经或肌纤维损伤后末梢神经或肌纤维的兴奋及传导呈现时间差异,参加梢神经或肌纤维的兴奋及传导呈现时间差异,参加收缩的肌纤维不同步所致。多相电位的增多要结合收缩的肌纤维不同步所致。多相电位的增多要

25、结合时限和波幅改变方可作出正确诊断。时限和波幅改变方可作出正确诊断。23 三、大力收缩时异常改变三、大力收缩时异常改变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可减少,根据病变程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可减少,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可表现为混合相或单纯相、波幅增高。其原因度不同,可表现为混合相或单纯相、波幅增高。其原因主要是参加发放的运动单元的数量减少。主要是参加发放的运动单元的数量减少。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大力收缩也可引起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这需结大力收缩也可引起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这需结合肌电图其它改变(如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合肌电图其

26、它改变(如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才能作出诊断。才能作出诊断。 肌原性受损者肌原性受损者,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常呈,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常呈反常增加,可为干扰相,电位数量有时甚至较正常人为反常增加,可为干扰相,电位数量有时甚至较正常人为多,故又被称为多,故又被称为“病理干扰相病理干扰相”。24 第四节第四节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一、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一、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 肌电图检查的目的不是用于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检查的目的不是用于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主要用于对患者区别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还是变,而主要用于对患者区别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还是

27、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仍完整支配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仍完整支配肌肉,故肌电图上不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自发肌肉,故肌电图上不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形、波幅属正常,这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形、波幅属正常,这几点可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相鉴别。大力收缩时视肌几点可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相鉴别。大力收缩时视肌力情况可表现为单纯相、混合相或完全电静息。力情况可表现为单纯相、混合相或完全电静息。 尚有其它一些方法可用于检查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尚有其它一些方法可用于检查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反射肌电图、诱发电位、磁刺

28、激运动诱发电位等。如反射肌电图、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等。25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肌电图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肌电图上主要改变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肌电图上主要改变有: 肌肉放松时,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自发电位,无论肌肉放松时,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自发电位,无论病变在前角细胞,还是在周围神经。自发电位通常在病变病变在前角细胞,还是在周围神经。自发电位通常在病变2-32-3周周后出现,自发电位数量的多少,与病程长短、病损程度有关。病后出现,自发电位数量的多少,与病程长短、病损程度有关。病损严重、病程不太长时会明显增多,病程长病损较轻则较少。损严重

29、、病程不太长时会明显增多,病程长病损较轻则较少。 随意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随意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增高。 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严重时可为单纯相或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严重时可为单纯相或电静息。电静息。 神经传导速度改变:前角细胞病变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改变:前角细胞病变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为正常或基本正常,病变严重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均为正常或基本正常,病变严重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常减慢,不同程度的减慢。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常减慢,但病损较轻时也

30、可正常,另外神经根、神经丛病变传导速但病损较轻时也可正常,另外神经根、神经丛病变传导速度也可正常,因此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区别前角病变和周度也可正常,因此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区别前角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有一定限度。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有一定限度。2627 (一)前角细胞病变(一)前角细胞病变 前角细胞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等,在肌电图上有明显的改变。炎、脊髓空洞症等,在肌电图上有明显的改变。 (二)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二)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 神经很损伤:颈椎病、颈腰椎间盘脱出、圆锥马尾病变、外伤神经很损伤:

31、颈椎病、颈腰椎间盘脱出、圆锥马尾病变、外伤等均可造成神经根的损伤。肌电图呈现神经原性受损的改变:病变等均可造成神经根的损伤。肌电图呈现神经原性受损的改变:病变神经根支配的躯干肌、肢体肌、脊旁肌可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神经根支配的躯干肌、肢体肌、脊旁肌可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电位增多。因为病损在后根神经节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电位增多。因为病损在后根神经节的脊髓侧不影响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和纤维,所以感觉传导速度正常。的脊髓侧不影响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和纤维,所以感觉传导速度正常。运动传导速度也常为正常。运动传导速度也常为正常。 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的肌电图异常分布大致

32、相同,在肌电图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的肌电图异常分布大致相同,在肌电图上难以区别,但二者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可借此区别。上难以区别,但二者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可借此区别。 (三)周围神经疾病(三)周围神经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肌电图测定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周围神经损伤:肌电图测定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可确定有无神经损伤,有哪些神经损伤,损伤的程度如何,还可帮可确定有无神经损伤,有哪些神经损伤,损伤的程度如何,还可帮助判断手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助判断手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28 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MC

33、V) (一)电极(一)电极 刺激电极用于刺激周围神经,为两个相隔刺激电极用于刺激周围神经,为两个相隔2-3cm2-3cm的特制圆盘,的特制圆盘,分别为正负极。负极置于神经远端(靠近记录电极),正极置分别为正负极。负极置于神经远端(靠近记录电极),正极置神经近端。神经近端。 记录电极可用两种电极,同心针电极或皮肤表面电极。记录电极可用两种电极,同心针电极或皮肤表面电极。 地线可用金属片或金属条,浸以盐水,固定于刺激电极和地线可用金属片或金属条,浸以盐水,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记录电极之间。 (二)测定和分析方法(二)测定和分析方法 因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影响较大,故肢体温度低时应先予因温度

34、对神经传导速度影响较大,故肢体温度低时应先予以升温。患者取卧位(测定上肢可取坐位),安置地线,记录以升温。患者取卧位(测定上肢可取坐位),安置地线,记录电极置所测定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准确选择刺激电极的位置,电极置所测定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准确选择刺激电极的位置,然后给以电刺激,首先用较小刺激量,然后逐渐加大刺激量至然后给以电刺激,首先用较小刺激量,然后逐渐加大刺激量至超强刺激(引起最大肌肉动作电位的强度再增加超强刺激(引起最大肌肉动作电位的强度再增加2020-30-30量)量)可得到正负两相的肌肉动作电位。测定从刺激开始至动作电位可得到正负两相的肌肉动作电位。测定从刺激开始至动作电位起始点之间的

35、时间差即为神经传导潜伏期。起始点之间的时间差即为神经传导潜伏期。2930 在神经通路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给予超强刺激,分在神经通路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给予超强刺激,分别测定潜伏期,用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别测定潜伏期,用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可计算出此段神经的传导速度。即可计算出此段神经的传导速度。 计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ms s) 两点间距离(两点间距离(m m)两点间潜伏期差()两点间潜伏期差(s s) 神经两端点间的距离(米)神经两端点间的距离(米)/ /该端神经的传导时间(秒该端神经的传导时间(秒)31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

36、度(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SCV) (一)电极(一)电极 刺激电极为环形皮肤电极,套在手指或脚趾未端。记录电极可采刺激电极为环形皮肤电极,套在手指或脚趾未端。记录电极可采用皮肤电极或针电极。用皮肤电极或针电极。 (二)测定和分析方法(二)测定和分析方法 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二种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二种方法: 1 1顺向法:刺激感觉神经远端,在神经干近端记录。顺向法:刺激感觉神经远端,在神经干近端记录。 2 2逆向法:此法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方法相同,即刺激神逆向法:此法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方法相同,即刺激神经干,在肢体远端记录。目前多采用顺向法。经干,在肢体远端记录。目前多

37、采用顺向法。 检查时,将环形电极套在手指或脚趾未端,阴极应放在阳极的近检查时,将环形电极套在手指或脚趾未端,阴极应放在阳极的近体侧,两环间距体侧,两环间距20mm20mm,用超强刺激,在神经干记录波形,可用平均器,用超强刺激,在神经干记录波形,可用平均器叠加使波形更加清晰。叠加使波形更加清晰。 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很低,测定波幅多采用峰峰值,潜伏期计算从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很低,测定波幅多采用峰峰值,潜伏期计算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的第一个正相峰顶点上。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的第一个正相峰顶点上。 因为没有神经因为没有神经- -肌肉接头参与,可以直接用距离除以潜伏期直接肌肉接头参与,可以直接用距离除以潜伏期

38、直接得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得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 = 距离距离 / / 潜伏期潜伏期3233 三、三、H H 反射测定反射测定 (一)(一)H H 反射反射 1 1原原理理:电电刺刺激激胫胫后后神神经经引引起起其其支支配配腓腓肠肠肌肌的的诱诱发发电电位位称称为为M M波波(直直接接刺刺激激运运动动神神经经纤纤维维的的反反应应),此此后后经经过过一一定定的的潜潜伏伏期期又又出出现现第第二二个个诱诱发发电电位位称称H H波波(刺刺激激I IA A类类传传人人纤纤维维,冲冲动动进进入入脊脊髓髓后后产产生生的的反反射射性性肌肌肉肉收收缩缩)。H H反反射射为为低低

39、阈阈值值反反射射,因因为为I IA A类类传传入入纤纤维维是是最最粗粗且且兴兴奋奋性性最最高高的的纤纤维维,故故用用弱弱电电流流刺刺激激胫胫后后神神经经,先先出出现现H H波波,刺刺激激量量逐逐渐渐增增强强H H波波波波幅幅也也逐逐渐渐增增大大,达达一一定定水水平平后后再再增增加加刺刺激激量量H H波波波波幅幅开开始始减减低低而而M M波波逐逐渐渐增大,达超强刺激时增大,达超强刺激时H H波消失波消失M M波波幅达最高。波波幅达最高。H波变小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1.运动N元的逆向冲动与H波反射引起的运动N元的顺向的兴奋相抵消。 2.H反射的传入冲动正遇到逆向冲动引起运动N元始段的不应期。 3.

40、运动N元的返回支所支配的润绍氏细胞的抑制作用.343536 2 2测定方法:刺激电极置腘部胫后神经上,记录测定方法:刺激电极置腘部胫后神经上,记录电极置腓肠肌内侧头肌腹,无关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电极置腓肠肌内侧头肌腹,无关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电刺激时限为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电刺激时限为0.5-lms0.5-lms,每次,每次刺激间隔刺激间隔3s3s。3738 3 3正常值:正常潜伏期在正常值:正常潜伏期在30-35ms30-35ms之间,两侧差之间,两侧差1.4ms1.4ms,波幅在,波幅在2.4mV2.4mV左右,波幅左右,波幅H HM M6464。 4 4临床意

41、义:临床意义:H H反射是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它可代反射是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它可代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H H反射亢进,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反射亢进,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H/MH/M比值升高,这是比值升高,这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诊断的重要的电生理指标之一。酒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诊断的重要的电生理指标之一。酒精中毒、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潜伏期会延长。精中毒、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潜伏期会延长。 5.5.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 常规应用判断相应常规应用判断相应运动N元的兴奋性。 协助协助SLSEPSLSEP对脊髓外伤预后的判断

42、。对脊髓外伤预后的判断。 对肌萎缩侧束硬化预后的判断。对肌萎缩侧束硬化预后的判断。39(二)二) F F 反应反应 ( ( 或或 F F 波波 ) ) F F 波波最初最初是由足部小肌肉是由足部小肌肉 ( (the smathe smal ll muscles of the feet) l muscles of the feet) 测得。测得。 1 1原原理理 F F 反反应应是是由由运运动动纤纤维维的的逆逆向向冲冲动动引引起起相相应应节节段段前前角角细细胞胞的的回回返返放放电电, , 并并非非节节段段性性反反射射, ,是是一一种种多多突突触触反反射射。即即运运动动神神经经纤纤维维兴兴奋奋的的

43、逆逆向向冲冲动动传传入入相相应应的的脊脊髓髓前前角角细细胞胞, , 再再直直接接或或间间接接地地经经过过中中间间神神经经元元或或树树突突网网而而兴兴奋奋其其他他前前角角细细胞胞, , 然然后后冲冲动动再再经经其其运运动动纤纤维维传传出出,到到达达所所支支配配的的肌肌肉肉, , 出出现现第第二二次次反反应应, ,即即 F F 反反应应。切切断断相相应应节节段段的的后后根根仍仍可可引引出出, , 有有力力地地证证明明 F F 反应不是节段性反射反应不是节段性反射, , 而是运动神经元回返性放电。而是运动神经元回返性放电。 当当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发发出出兴兴奋奋性性冲冲动动的的同同时时,其其轴轴突

44、突近近端端的的返返回回支支亦亦发发出出冲冲动动至至润润绍绍细细胞胞,而而润润绍绍细细胞胞发发出出的的抑抑制制性性影影响响主主要要对对小小的的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作作用用最最强强,从从而而最最先先被被兴兴奋奋的的是是纤纤维维直直径径较较粗粗的的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可可见见 F F 反反应应主主要要( (至至少少部部分分) )是是通通过过胞胞体体较较大大、传传导导速速度度较较快快的的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传传导导出出来来的。的。 由由于于逆逆向向冲冲动动部部分分与与顺顺向向冲冲动动相相抵抵消消, , 所所以以F F 反反应应只只是是部部分分前前角角细细胞胞兴兴奋奋而而产产生生的的第第二二次次反反应

45、应,这这也也是是 F F 波波波波幅幅明明显显较较 H H 波波为为低低的的道道理理。F F 波在正常人的平均检出率约为波在正常人的平均检出率约为 79%79%。4041 2 2检测方法:全身各部肌肉均可检测检测方法:全身各部肌肉均可检测 F F 反应。临床常用的是上肢反应。临床常用的是上肢肘以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所支配的手部小肌肉,下肢为膝以下胫神经和肘以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所支配的手部小肌肉,下肢为膝以下胫神经和腓神经所支配足部小肌肉。表面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受检神经干的近端,腓神经所支配足部小肌肉。表面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受检神经干的近端,阳极旁离神经干或在远端,以避免阳极旁离神经干或在远端,以

46、避免“回返放电回返放电”发生阳极阻断。发生阳极阻断。 需超需超强剌激,因为低强刺激只能兴奋强剌激,因为低强刺激只能兴奋 Ia Ia 类传入纤维类传入纤维, , 而不能引出而不能引出 F F 波。波。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记录电极置于所检测肌肉的肌腹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记录电极置于所检测肌肉的肌腹 ( ( 剌激兴奋点剌激兴奋点 ) )上,参考电极置于该肌之肌腱附近。地线置于剌激与记录电极之间。上,参考电极置于该肌之肌腱附近。地线置于剌激与记录电极之间。 3 3检测内容与正常值检测内容与正常值: :(1 1)波幅)波幅 M M 波与波与 F F 波均由基线到波峰波均由基线到波峰 ( (与与H H波同波同

47、) )。(2(2)潜伏期)潜伏期M M 波和波和 F F 波的潜伏期波的潜伏期, , 均由剌激伪迹到该波起均由剌激伪迹到该波起始点。关于始点。关于 F F 波潜伏期波潜伏期, , 理论上应测最短潜伏期理论上应测最短潜伏期, , 因为主要测量直径因为主要测量直径最大的传导速度最快的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但在实践中最大的传导速度最快的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但在实践中 重复重复 10 10 次或次或 20 20 次次, , 也不一定能发现最短潜伏期也不一定能发现最短潜伏期, , 所以临床上可用所以临床上可用 10 10 次次 F F 波潜伏期的均值波潜伏期的均值, , 既省时间,又较准确既省时间,又

48、较准确( ( 重复性较好重复性较好) )。然后可用该值。然后可用该值测算测算 F F 波传导时间和速度。(波传导时间和速度。(3 3)F F 波潜伏期波潜伏期 (F1) (F1) 侧间差值侧间差值 腕正中腕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剌激的神经和尺神经剌激的 F1 F1 侧间差值分别为侧间差值分别为 (0.95(0.950.67)ms 0.67)ms 和和 (1.0(1.00.83)ms0.83)ms;而腔后和排神经的;而腔后和排神经的 F1 F1 侧间差值侧间差值, , 则分别为则分别为 (1.40(1.40士士1.04)ms 1.04)ms 和和 (1.42(1.421.03) ms(Kimura,1

49、989)1.03) ms(Kimura,1989),一般所剌激的神经偏向,一般所剌激的神经偏向近髓段近髓段, , 其其 F1 F1 左右差值就更小些。左右差值就更小些。 4243 4. H 4. H 反射与反射与 F F 反应的主要区别:反应的主要区别: 在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在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 , 正确区分二者甚为重要。其主要区别可参正确区分二者甚为重要。其主要区别可参见表见表1 1。 表表1 1:H H 反射与反射与 F F 反应不同点反应不同点F F 反应反应 H H 反射反射 性质性质 运动纤维逆向冲动引起前角细胞运动纤维逆向冲动引起前角细胞 属于单突融皮射属于单突融皮射 “回回

50、返返放放电电”。主主要要反反映映运运动动根根功功能能 可可反反映映运运动动与与感感觉觉根根功功能能 剌激强剌激强度度 超强剌激可引出。超强剌激可引出。 低强剌激可引出低强剌激可引出, ,随剌激随剌激 低强剌激不能引出低强剌激不能引出 强度增加渐减低至消失强度增加渐减低至消失 稳定性稳定性 不不定定 剌激强度固定时剌激强度固定时M M波和波和H H波波 的形态和波幅恒定的形态和波幅恒定, ,变异小变异小 部部位位 全身各肌肉均可引出全身各肌肉均可引出 主要在主要在腓腓肠肌肠肌44 5 5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 主要可协助对多种周围神经病损主要可协助对多种周围神经病损 ( ( 如营养代谢如营养代谢性

51、、遗传性或遗传代谢性、感染过敏性等周围神经病性、遗传性或遗传代谢性、感染过敏性等周围神经病变变) )的定位。的定位。 F F 反应与反应与 H H 反射配合还可以分辨周围神经病损反射配合还可以分辨周围神经病损侵犯哪一类侵犯哪一类( ( 感觉或运动感觉或运动) )纤维纤维 , , 以及其中哪一型纤以及其中哪一型纤维更多受累。如有些周围神经病只能诱发出维更多受累。如有些周围神经病只能诱发出 M M 波波, , 但不一定能产生逆向冲动而引起但不一定能产生逆向冲动而引起 F F 反应。反应。 有些病仅影响近髓段快速运动纤维,有些病仅影响近髓段快速运动纤维,F F 反应就只反应就只能通过传导速度较慢的纤

52、维产生能通过传导速度较慢的纤维产生, , 这时这时 M M 波潜伏期波潜伏期正常,而正常,而 F F 波潜伏期延长。或刺激点上移波潜伏期延长。或刺激点上移 F F 波与波与 M M 波潜伏期延长不相应。与波潜伏期延长不相应。与 SCV SCV 和和 MCV MCV 结合可进一步结合可进一步分辩周围神经近段或远段病损。分辩周围神经近段或远段病损。45 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早期主要为运动神经根病损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早期主要为运动神经根病损,SCV,SCV、MCV MCV 可为正常可为正常, , 脑脊液蛋白也属正常脑脊液蛋白也属正常, , 这时这时 F F 波潜波潜伏期延长伏期延长, , 可能

53、成为该病唯一的早期电生理异常指征。而可能成为该病唯一的早期电生理异常指征。而在恢复期,在恢复期,F F 波潜伏期也逐渐恢复波潜伏期也逐渐恢复, , 可作为治疗效果的客可作为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观指标。 其次可用于嵌压综合征的诊断其次可用于嵌压综合征的诊断, , 如腕管、肘管、胸出如腕管、肘管、胸出口等综合征口等综合征, , 以及颈部和腰慨神经根受压时以及颈部和腰慨神经根受压时, , 刺激相应神刺激相应神经检测经检测 F F 反应反应, , 配合配合 SCVSCV、MCV MCV 可协助病变定位。这时双可协助病变定位。这时双侧比较侧间差值比绝对值更为敏感。侧比较侧间差值比绝对值更为敏感。 应着重指出应着重指出, , 有些病例虽临床已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的有些病例虽临床已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的证据证据, , 但但 F F 波潜伏期波潜伏期( ( 包括包括 H H 波潜伏期波潜伏期 ) ) 均可在正常范均可在正常范围内。其原因围内。其原因: : 一是尚有一些直径较粗的快传导纤维保存一是尚有一些直径较粗的快传导纤维保存其传导功能;二是这段神经根的距离其传导功能;二是这段神经根的距离, , 在整个反射弧径路在整个反射弧径路上相对甚短。所以上相对甚短。所以 F F 波潜伏期正常波潜伏期正常, , 并不能排除神经丛或并不能排除神经丛或根的局灶性病损。根的局灶性病损。 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